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混血的龍

18世紀以后,民族學、人類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初,嚴復所譯甄克思《社會通詮》論道:

世界歷史所必不可誣之事實,必嚴種界,使常清而不雜者,其種將日弱而馴致于不足以自存。廣進異種者,其社會將日即于盛強,而種界因之日泯。此其理自草木禽獸以至文明之民,在可證之實例。

我國學者也認識到,“世界上沒有血統很純粹的民族。民族既非單元,文化也就不會單元。反過來,文化越燦爛,民族的血統似乎越復雜”1。中華民族及其文化便是此規律的極好實證。

中華民族的多元組成,擁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它不僅意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處的大家庭,而且也意謂各個民族在自己的繁衍流變中,無一不有“廣進異種”的血緣通融因子發生作用。即以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歷史最長的漢族為例:

稽之史策,其血統之混雜,決非一單純種族。數千年來,其所吸收同化之異族,無慮百數。春秋戰國時所謂蠻、夷、戎、狄者無論矣,秦漢以降,若匈奴,若鮮卑,若羌,若奚,若胡,若突厥,若沙陀,若契丹,若女真,若蒙古,若靺鞨,若高麗,若渤海,若安南,時時有同化于漢族,易其姓名,習其文教,通其婚媾者。外此如月氏、安息、天竺、回紇、唐兀、康里、阿速、欽察、雍古、弗林諸國之人,自漢、魏以至元、明,逐漸混入漢族者,復不知凡幾。2

在神話傳說時代,中華先民的血統便不相一致。生活在渭河流域到黃河中游地區的是古羌人,相傳炎帝即為他們的首領。生活在黃河下游和江淮流域的是古夷人,共有九部,稱“九夷”,相傳太嗥、少嗥是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北方的,有戎人和狄人,他們奉黃帝為自己的始祖。在江漢之間則居住著古苗人,古籍里稱他們為“三苗”。在更南邊,則有所謂“南蠻”人,生息于五嶺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和蠻人都由眾多的氏族、部落組成。“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落的不斷遷移和相互交往的擴大,各個部落之間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而在另一些時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個部落的分化和組合、戰爭和聯盟,逐漸形成為不同的民族。”3羌、夷、戎、狄、苗、蠻的某些氏族、部落先后融合而成漢族,其余的則分別演化成數十個少數民族,他們共同組成了現今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大致劃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

華夏集團發祥于黃土高原,后沿黃河東進,散布于中國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即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區。華夏集團內又分為兩支,一支稱黃帝,一支稱炎帝(黃帝和炎帝,均應作氏族的擬人化稱號看待)。神話傳說中“怒觸不周山”的桀驁不馴的共工氏,也屬于這個集團。夏、商、周人的始祖,都與黃帝有聯系。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而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商人的始祖契,相傳為簡狄吞食玄鳥之卵而生,這簡狄原是黃帝曾孫帝嚳的次妃。相傳周人的始祖后稷為姜嫄踏天帝足印感懷而產,這姜嫄正是帝嚳的元妃。正因為如此,黃帝便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華夏集團亦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

東夷集團的活動區域,大致在今山東、河南東南和安徽中部一帶,即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及青蓮崗文化江北類型分布區。太皞、少皞以及與黃帝惡戰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屬于這個集團。

苗蠻集團主要活動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分布區。如若向東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歸于此集團。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媧,還有三苗、驤兜、祝融氏,都屬于這個集團。

三大集團之間,既有和平相處的安寧,也有相互爭奪的慘烈。這首先要從華夏集團內部黃、炎二帝的兄弟鬩墻說起。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私有觀念的萌生,不同部落之間的利益與習尚沖突,終于導致豆萁相煎,同室操戈。這是一場殘酷的爭斗。“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虎為前驅,雕、鹖、鷹、鳶為旗幟。”4雙方直戰得血流漂杵,日月無光,最后炎帝向東南方向潰敗,漸與東夷和苗蠻集團融合。黃帝后來獨自成為華夏集團的代表,這是重要原因。

炎帝流落東方,其后裔蚩尤,成為東夷集團內十分梟悍的一支。蚩尤犯上作亂,驅逐了炎帝,自己取而代之,仍不滿足,又率領部屬向華夏集團掩殺過來。黃帝被迫在“涿鹿之野”布下陣勢,與蚩尤決一死戰。蚩尤戰敗,被處死于黎山之丘,他戴過的枷鎖,被擲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化為一片火紅的楓樹林。

在南方,由于苗蠻集團比較原始的巫術與華夏集團比較進步的、帶有濃厚宗教氣味的巫教格格不入,加之物質利益的沖突,雙方由小規模的沖突發展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5是其開端;“舜卻苗民,更易其俗”是其中期;“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6才告結束。戰爭以苗蠻集團的失敗而告終,中原地區較先進的巫教風俗,也在兩湖三湘之地流行開來。

華夏集團連續的勝利,鞏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華夏”也進而成為后來的漢族,乃至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稱號。

華夏集團及他所代表的漢族之所以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占有領導的地位,不僅因為其人口眾多,又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居于統治地位,而且相對于各民族來講,其文化發展水平始終都處于明顯的領先地位。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其他民族入主中原時期,執掌政治權力的其他民族統治集團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文化方面向漢族“認同”,于是,“征服者被征服”的歷史場面便不止一次地被重演。以滿洲貴族入主中原的清代康熙皇帝祭祖時宣稱“卜世周垂歷,開基漢啟疆”7,十分明白地表露出向華夏文化認同的文化“續統”意識。當然,另一方面,華夏文化也從周邊文化中多方吸取營養,并因此獲得了蓬勃旺盛的生機。“用夏變夷”與“用夷變夏”的雙向交融,最終促成中國文化汲納吞吐、兼收并蓄的博大風范。在這一過程中,漢族和各少數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寶貴貢獻。

中華民族多元組成的歷史依據,還得到民俗學方面的充分論證。

在中華傳統習俗中,龍是吉祥的象征。中國文化被稱為“龍的文化”,中華兒女被稱為“龍的傳人”。圖為宋代陳容《墨龍圖》。

在中華傳統習俗中,龍是吉祥的象征。這種特殊文化觀念的物化表現幾乎無所不在。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以龍為名的山川城池不計其數:龍崗、龍淵、龍洲、龍城、龍泉……因龍而號的亭臺樓閣美不勝收:龍堂、龍壁、龍祠、龍亭、龍門、龍塔……在時跨數千年,地距上萬里的民間習俗里,與龍有關的項目更不勝枚舉:龍舟、龍燈、龍笛、龍香、龍骨車、龍吟曲、龍爪書……以至于將中國文化稱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為“龍的傳人”。

龍崇拜由來久矣,它最早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江蘇蘇州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龍圖騰崇拜的表征。古越人“文其身,以象龍子”8,也是龍圖騰崇拜的風習遺傳。內蒙古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的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體卷曲為C形,吻部前伸,雙眼突出,工藝精美,造型生動。在南北相距數千千米的不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分別發現龍的形象,表明中華民族的龍崇拜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淵源。當然,現在看到的龍的形象已經有別于中華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圖騰,但不難發現,二者之間有著生動的形象轉換關系。龍頭似牛、似豬、似熊、似虎,龍身似蛇、似魚,龍爪又似禽、似鳥。這種形象的比較合理的文化學解釋是:隨著氏族、部落之間的相互融合,作為氏族標識的各種圖騰也產生了拼合,飛禽、走獸、游魚,各取其外形特點鮮明的部位,拼合而成一種綜合性的、虛擬的動物——龍。從此,“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9的遨游四極、俯瞰八荒的龍,便成為中華先民共同崇拜的全民族的保護神。

1 岑仲勉:《西周社會制度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1頁。

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8年,第3頁。

3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1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12頁。

4 《列子·黃帝篇》。

5 《呂氏春秋·召類篇》。

6 《墨子·非攻下》。

7 《康熙御制文》一集三十六卷。

8 裴骃:《史記集解》引應劭語。

9 羅愿:《爾雅翼·釋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丰县| 诏安县| 蕉岭县| 米易县| 合山市| 潜山县| 祁连县| 甘南县| 新和县| 武陟县| 崇义县| 榕江县| 新蔡县| 聂荣县| 射洪县| 磐安县| 自贡市| 宝应县| 夹江县| 嵊州市| 西平县| 湘潭县| 互助| 新密市| 融水| 陆河县| 农安县| 阜阳市| 根河市| 南郑县| 伽师县| 温泉县| 霍城县| 鄱阳县| 岗巴县| 永安市| 喜德县| 河南省| 堆龙德庆县| 平凉市|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