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本書結構

卡西爾在《啟蒙哲學》第一章第一節援引達朗貝爾《哲學原理》卷首的一段話,對西方三百年的思想歷程做了簡潔的描述:“在近三百年來的精神生活中,18世紀中葉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文藝復興運動始于15世紀中葉;宗教改革運動在16世紀中葉達到高潮;而在17世紀中葉,由于笛卡爾哲學的勝利,使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發生了根本轉變。” 1本書的主旨,在于探討17世紀,即西方近代早期的人性理論。西方近代早期的人性理論是從中世紀末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技革命的歷史背景下滋生出來的,因此,對于近代早期人性理論的探討,就不可避免地要延伸到文藝復興。而文藝復興與十字軍東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于是我們的目光需再度延伸至中世紀。

本書的導論首先界定西方中世紀的意涵,簡略探討中世紀的歷史進程及其特征。爾后,以較大篇幅探討十字軍東征的始末、其歷史得失以及其與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關系。導論部分試圖對中世紀時期與人性相關的各種要素加以闡釋,以期表明,近 (現) 代人性理論與中世紀的內在關聯。近代人無論與中世紀時期的人有多么不同,無論多么想與中世紀斷然切割,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他們的思想源于中世紀。就像人由猿進化而來一樣,無論一個人多么衣冠楚楚,都少不了與猿相似的基因。

全書共分四編。

第一編闡釋西方近代人性論的序幕,由三章組成,分別討論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宗教改革如何為近代人性理論的誕生和形成奠定基礎。這是近代人性論的準備階段,西方學界習慣將其列為一個單獨的階段,視為從中世紀向近代的過渡階段。

第二編關注自然法,斷言自然法理論的改變是人性理論走向近代的一個拐點。本編由三章組成,簡略勾勒自古希臘到17世紀的普芬道夫以來的自然法問題,強調自然法問題自產生之時,就與諸神、上帝、人性、善與惡、人的道德密切關聯。確切地說,它關涉人是什么,即人應該是什么和人實際上是什么的問題。近代早期的自然法理論以格勞秀斯和普芬道夫為代表,其問題、結構、風格與古代中世紀都有極大的差異。這種變化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哲人對人性善與惡不同的理解及其態度。

第三編闡述西方近代經驗主義人性論,由三章組成,分別討論霍布斯、洛克和曼德維爾的人性理論。無論是霍布斯出于對戰亂的恐懼有感而發的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戰爭狀態,還是洛克從常識出發淡然做出的對人的自然本性的認可,抑或是曼德維爾那吵吵鬧鬧的欲望蜂巢所告訴我們的真相,都為我們呈現了一幅人類的“畫像”——人就是如此的不堪,而這三位思想家無一不是從身邊的經驗和利益出發來構筑一個理論體系,從而昭示人實際上是什么。人應當是什么之“應當”屬于古典時代的命題,而從近代早期開始,“人應當是什么”就被“人實際上是什么”所置換。

第四編論述西方近代理性主義人性論,由兩章組成,分別討論笛卡爾和斯賓諾莎。兩位理性主義者強調理性在塑造現代人性過程的核心作用,理性不僅約束激情,指導實踐活動,而且亦是理論構建的出發點。 17世紀的人逐漸褪去神性,不僅激情驅使著人的肉身,就連理性也期盼著松解與神的密切聯系。人被從上帝的懷抱中請了出來,自亞當“塵歸塵,土歸土”之后,人第一次自覺地立足于大地。掙脫上帝懷抱的人一方面與上帝、教會依然藕斷絲連,這在人性問題上尤其突出;另一方面,人的一只腳已經牢牢站立在大地上,這個“泥腿子”的形象似乎告訴我們,人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有肉體,有欲望,有激情,當然也有理性。這種形象或許處于圣俗之間吧。至于人完全地世俗化,那是18世紀的事情了。

1E.卡西爾:《啟蒙哲學》,顧偉銘、楊光仲、鄭楚宣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楚雄市| 洛扎县| 南溪县| 广河县| 安康市| 阳城县| 通化县| 天长市| 垫江县| 岑巩县| 和田县| 礼泉县| 武功县| 阳朔县| 北海市| 仁化县| 鹤壁市| 祁阳县| 城市| 乌苏市| 金昌市| 修文县| 淄博市| 东方市| 胶南市| 洛浦县| 新兴县| 印江| 正阳县| 乌鲁木齐县| 灵台县| 咸丰县| 综艺| 清苑县| 鹿邑县| 罗城| 泾阳县| 吉安市| 姚安县|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