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河畔渡船起:定點幫扶的機制與實踐

十年幫扶顯真情, 攜手彌渡共振興——北京大學定點幫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十年工作紀實

彌渡, 位于云南高原西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 “唱歌水應聲, 隔山聽得見”的山水風光是大自然賦予彌渡的無價之寶, 但也讓彌渡因為“九山一壩”的天塹阻隔而長期貧困。

2013年, 在黨中央、國務院啟動新一輪定點扶貧工作后, 北京大學按照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的安排部署, 承擔起定點幫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光榮任務。十年來, 北京大學國內合作委員會辦公室牽頭學校各部門、院系, 圍繞彌渡產業發展、基礎教育、公共民生等方面, 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成效顯著。 2020年6月, 彌渡縣獲云南省批復, 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 北京大學幫扶彌渡的腳步不停,用青春汗水持續助力邊疆熱土跨越式發展。

攻堅克難, 久久為功: 用真心搭好攀云梯

從首都北京到西南邊陲, 一紙協議溝通起千里之遙。與彌渡縣結成幫扶對子后, 北京大學黨委始終高度重視, 發揮統籌協調各方的作用, 精心組織推進幫扶工作。黨委常委會定期研究部署幫扶工作, 舉全校之力確保黨中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為了更好地將定點幫扶任務落到實處, 真正做到為彌渡脫貧“開方子” “指路子”, 北京大學成立了由黨委書記、校長親自擔任組長, 職能部門及基層院系負責人作為成員的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 開通“人、財、物”綠色通道。北京大學實施幫扶工作“一把手工程”, 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工作。黨委書記郝平同志、校長龔旗煌同志多次深入彌渡一線調研、督促落實工作, 校領導班子其他成員也多次赴彌渡調研、推進工作, 足跡遍布彌渡全部8個鄉鎮, 在脫貧攻堅一線解決貧困群眾受益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困難問題。

幫扶千萬招, 落實第一招。北京大學把選優配強援派干部人才作為落實定點幫扶政治任務、履行政治責任的重要舉措, 堅持選派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敢擔當的精兵強將。 2013年以來, 先后選派高翔、史楠、楊學祥、王菲、郭洪亮、陳貴兵、張魁元7名干部掛職彌渡縣副縣長, 尤宇川、張曉東、魏培徵、田定方、王俊人5名同志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12名赴滇西掛職干部, 均是相關單位的業務骨干。

動真情, 真扶貧, 幫扶之路上涌現出許多動人的時刻: 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為深入了解情況, 多次到彌渡縣牛街彝族鄉調研, 經常自己租車開到鄉里, 每次食宿都是自費, 有一次鄉政府專門在一個小飯店請他吃飯, 他卻悄悄地把賬結了。他個人捐款5萬元給一個小山村修路, 叮囑不讓宣傳報道。第五批掛職干部楊學祥出發前, 組織上了解到他上幼兒園的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 70 多歲的父母身體也不好, 希望他仔細考慮一下,但楊學祥經過短暫的思考, 爽快地答應并主動做好了家人的說服工作, 義無反顧奔赴2 800千米外的彌渡, 投身黨的脫貧攻堅事業。

十年間, 定點幫扶早已不是一種由上而下的“任務”, 而成為一種親人間的關懷與掛念, 一批批北大人把自己揉碎, 融入群眾中, 充分發揚北京大學愛國奉獻的光榮傳統和北大人扶危濟困的家國情懷, 克服工作、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舍小家顧大家, 用十年的初心使命、十年的堅守擔當、十年的真摯情懷, 詮釋了北京大學對彌渡人民的深情厚誼, 搭建起兩地的攀云梯。

一方所需, 八方來援: 實干凝聚磅礴力量

集中力量攻堅克難, 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2017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講話, 為幫扶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為在“精準”二字上下好功夫, 北京大學創新探索出“ 1+8+N”幫扶工作新模式, 整合多方資源, 確保幫扶責任落實到人、幫扶任務落實到位,扎扎實實產生實效。 “1”是指學校在宏觀層面統籌指導幫扶工作, 全校一盤棋, 以“全校動員、統籌資源、院系對口、智力幫扶”為原則, 引導學校的教育、科技、人才、文化、醫療等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 充分發揮科技知識與優秀人才對地方發展的核心拉動作用。 “8”是指北京大學建立8個院系與彌渡縣8個鄉鎮定點結對幫扶機制, 實現了幫扶工作的全縣覆蓋,切實增強了幫扶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 N”是指按照彌渡的實際需要,引入醫學部、校友會、基金會、附屬中學、附屬小學、方正集團、出版社等單位, 從金融、產業、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精準幫扶。

訪村情、挖窮根、謀出路、破難題, 北京大學不僅引得源頭活水來,還切實幫助彌渡風物走出山外, 讓彌渡之聲唱響全國。在深入調研中, 光華管理學院發現水資源是制約德苴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難題。通過積極溝通協調, 2019年1月, 德苴鄉花魚洞光伏提水工程建成, 當地村民的生活由原來的“一輩子三洗”變為隨時都能享受自來水。德苴鄉黨委書記激動地說, 這是“做成了幾代人想做又做不成的事”。藝術學院彭峰教授、周映辰副教授等專家在走訪過程中發現, 彌渡是一塊本土文化的熱土。在他們的建議下, 學校協調執行團隊, 挖掘整理出散落于民間的200多個經典花燈曲目, 還以“小河淌水”為媒介, 搭建起一個具有彌渡特色的民間音樂圣地。為更好促進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 北京大學還將傳承人培養與校園美育相結合, 通過品牌培養項目帶動全縣中小學美育工作水平提升。2023年8月, 彌渡縣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團在第九屆中國童聲合唱節上獲D組、G組兩項金獎, 并入選閉幕式特色團隊展演環節。針對彌渡縣特色農產品“難賣”的問題, 北京大學積極協調對接社員網等第三方合作伙伴, 幫助彌渡縣的大宗農產品“上網”, 拓寬銷售渠道, 助力縣域農產品品牌創建、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

“看病難”一直是困擾彌渡群眾的突出問題, 為盡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醫學部領導、專家多次赴彌渡縣調研醫療衛生工作, 對癥下藥, 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 先后選派醫學部附屬醫院兩批共計40名醫生赴彌渡縣義診、會診, 為群眾免費診療超過2 000人次, 并結合具體病例開展專題講座, 指導當地醫療科室建設工作。安排彌渡縣醫院衛生技術人員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人民醫院、第三醫院進修, 捐贈“詮醫通”健康宣教項目,培養醫療人才。

為改善彌渡基礎教育落后的現狀, 斬斷“窮根”, 北京大學組織校友和社會力量捐資實施“博雅自強班”“夢想中心”“博雅圖書室”“財童計劃”等多個項目, 助學助教, 幫助彌渡縣孩子們插上飛翔的翅膀。 2014 年起,在共青團中央、共青團云南省委的支持下, 北京大學先后安排10批共計35名學生赴彌渡縣一中、二中支教, 每批為期一年, 在傳授知識、樹立新風、促進彌渡教育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貢獻。組織彌渡縣師生到北京開展游學參訪活動, 開闊眼界, 增強愛國意識。北大附中通過派遣教師指導、跟班學習等方式, 為彌渡一中、二中培養師資, 為當地中學發展增強內生動力。

村看村, 戶看戶, 群眾看干部。打鐵還須自身硬, 為幫助彌渡提升“造血”能力, 自2019年起, 北京大學連續兩年協助教育部舉辦“教育扶貧論壇”, 牽頭成立“高校教育扶貧聯盟”, 搭建了教育戰線扶貧工作交流研討平臺。根據彌渡縣脫貧攻堅一線任務重、時間緊、集中學習難度大的特點, 為保證學習和工作“兩不誤”, 學校打破常規, 采取隨到隨學的插班學習制度, 鼓勵彌渡干部“見縫插針”來北大學習。通過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培訓方針, 北京大學針對縣級干部開設“北京大學彌渡講壇” 31期、針對村組干部開設“博雅耕讀鄉社” 4期, 累計培訓萬余人; 抓實集中培訓, 通過名家講授、經驗交流、實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培訓效果, 先后組織165名縣、鄉級領導干部, 12名骨干教師, 8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到北大培訓學習, 為脫貧攻堅提供了硬核人才底氣。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每一個幫扶項目的落地, 都是多方奔走的實干收獲, 在全校多部門的傾情幫扶下, 歷經6年攻堅克難,彌渡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2021年, 國家發展研究院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教育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致函表彰北京大學定點扶貧工作, 稱贊北大“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 。在2018年至2022年連續5年中央單位工作考核中, 北京大學被評為最高等次“好”的等次。

好風借力, 志智雙扶: 培育鄉村振興“領頭雁”

復興路上, 脫貧摘帽只是第一步; 聚焦振興, 北京大學步履不停。如何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殷殷囑托落實到幫扶工作中, 更好地助力彌渡高質量發展, 是定點幫扶新階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凝聚更大的力量, 全面推進彌渡鄉村振興, 北京大學與彌渡縣政府經過多輪深入研究和溝通, 挑選出基礎條件相對較好, 發展潛力相對較優,能夠串成線、連成片的10個行政村, 聘請北京大學10個院系的知名專家領導擔任“名譽村長” , 通過“10+10名譽村長”的安排匯聚學校多學科幫扶力量, 搭建了跨專業平臺機制, 由點帶面推動彌渡縣高質量發展。

2021年10月, 苴力鎮栗子園村“名譽村長”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光來到村里, 給栗子園村的小學生捐贈文具, 與苴力鎮黨委、鎮政府, 栗子園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就如何把栗子園村打造成為共同富裕樣板示范村進行座談。張亞光深情表示, 從博雅塔到苴力鎮, 從未名湖畔到栗子園村, 跨過城鎮與鄉野, 穿越古老與現代, 初心彌堅, 經世濟民。 “名譽村長”不只是一份榮譽, 更是沉甸甸的信任和責任。接續鄉村振興, 推動共同富裕, 如小河淌水, 不怕曲折蜿蜒,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鄉村要振興, 人才必先行。大雁南飛, 要靠領頭帶。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 培育好一線鄉村振興人才對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戰略性、基礎性作用。在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國家鄉村振興局政策法規司的指導下, 北京大學持續發揮人才、學科、教育等資源優勢, 推出“鄉村振興千萬帶頭人培養計劃” , 面向160個國家重點幫扶縣及教育系統聯系的幫扶縣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訓, 圍繞黨政、產業、教育、文化、規劃、治理等領域, 分批分類精準施訓, 力爭5年內培養萬名鄉村振興骨干和領軍人才,打造鄉村人才學習的穩定渠道和平臺。到2023年, 培養計劃已開展三期,第一期“黨政綜合管理班”培訓學員1 826人、第二期“產業領軍人才班”培訓學員1 725 人、第三期“鄉村治理人才專題培訓班”培訓學員1 056人, 覆蓋全國29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116 個市、自治州, 209 個區、縣、旗, 成為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品牌項目。第三期中, 125名鄉黨委書記、鎮黨委書記、鄉長、鎮長報名參訓, 高校教育幫扶聯盟成員高校定點幫扶縣、教育部定點幫扶縣選派53名學員相聚燕園參加2023年7月6日至8日的線下集中學習。

“通過培訓, 我對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認識, 這一系列寶貴經驗對指導紅巖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這是第三期培訓學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紅巖鎮黨委書記夏俊的由衷之言。

十年砥礪前行,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彌渡拔節生長。這十年中,北大集全校之力, 將一批批北大人送到有風的地方去, 為彌渡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他們中有北大派駐的掛職干部和支教團員, 有院系派出擔任“名譽村長”的知名專家學者, 有利用自己空余時間奔波在兩地的教師和學生……他們接力續力, 情灑紅土, 高質量推進定點幫扶工作, 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效。 “滄桑巨變是干出來的”, 新時代的山鄉巨變背后, 是兩地人用心、用情、求真務實的積極奔走與默默奉獻。大山不再鎖困、小河淌出新美, 新征程上, 北京大學將繼續堅定初心, 踐行久久為功的使命擔當,與彌渡一道, 攜手向未來, 共繪振興圖。

作者: 北京大學國內合作委員會辦公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始县| 淳化县| 寿宁县| 尼勒克县| 塔河县| 衡阳市| 鸡西市| 莎车县| 德江县| 泸水县| 洮南市| 昭觉县| 枣庄市| 文山县| 驻马店市| 和静县| 呈贡县| 通化市| 五华县| 金堂县| 重庆市| 扎鲁特旗| 东丰县| 体育| 麟游县| 博罗县| 洪江市| 麦盖提县| 龙山县| 福贡县| 阿拉善右旗| 巴青县| 沾化县| 凌海市| 潮州市| 三河市| 赤壁市| 凤庆县| 手机| 宁夏|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