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從北大到耶魯
  • 牛大勇 高岳主編
  • 6241字
  • 2025-03-28 11:57:24

序:中美人文交流與合作培養的碩果——紀念北京大學與耶魯大學博士研究生交流項目

牛大勇

北京大學與耶魯大學博士研究生交流項目,可能是北大文科迄今唯一的同世界一流大學保持了13年之久的培養最高人才博士生的國際合作項目。

2017年春節前的某天晚上,我在家中接到金安平老師從美國西港打來的電話。她很高興地介紹了我們新派去的北大兩位博士研究生在耶魯報到后的情況,然后很委婉地征求我的意見:史景遷先生已經退休數年,她自己也要退休了,這個持續了十幾年的項目,是否可以告一段落?我心里很清楚:這個項目得以維持至今,完全是他們夫婦全力操持的結果,經費來源也基本上是從史先生主持的東亞研究理事會支出的。史先生榮休之后,我已經做好項目可能結束的心理準備。這次接到金老師的電話,立即對她表達了充分的理解和衷心的感謝!她進一步和我商量怎樣把這個意思通知北京大學的有關部門。我毫不猶豫地承擔了這個可能令人為難的事情。

圖1 牛大勇 (右) 與史景遷 (左) 2017年夏于史宅“呦呦亭”合影

春季開學后,我向北大國際合作部和研究生院分別通報了這個消息。說實話,我對這個北大文科同世界一流大學保持了十幾年之久的博士生訪學項目,深感依依不舍。當初參與創建這個項目的國際合作部周曼麗副部長,也完全同感。她提議再從教育部的國際交流項目中設法維持這個合作關系,為此她積極地同教育部外事司和耶魯大學國際合作辦公室進行了聯系。我也在北大研究生院資助下,去耶魯大學看望這個項目訪學的兩位博士生,順道和耶魯大學有關部門磋商新的延續辦法。終因制度安排上的困難,這個項目難以為繼,宣告結束。

由此,我深刻體會到:史景遷、金安平夫婦對北大—耶魯這個項目的獨特貢獻是無可替代的。 “事在人為”,此即一例。

當我再度漫步在古樸的耶魯校區,再次走入他們夫婦在西港花木深深的庭院,把盞憶舊,許多往事不禁涌上心頭。

初識史景遷先生是1993年夏,他在華盛頓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系學院 ( SAIS) 進行學術講演。恰好我在華盛頓的威爾遜國際學術中心做一年的訪問學者,慕名去聽講。具體講題已忘了,但他頎長的身材、豐富的表情、生動的語言,特別是那把連腮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這代中國人可能都熟悉馬克思頭像。初見之下,我覺得他的相貌怎么有點像馬克思啊。

我們還知道,在美國的“中國學”界,20世紀費正清、鮑大可、白魯恂這一代大家之后,繼之而起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三杰”有史景遷、孔飛力、魏斐德。他們的中文姓名都是很有中國傳統文化意涵的。史景遷就不用說了,孔飛力告訴我,他原來的中文姓名是“孔復禮”,恰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批林批孔運動”之時來華訪問,中國人民大學的接待者一看這個名字,連說不好。無奈之下,他只好說:Well,這是你們的國家,你們說叫什么名字好吧?于是,被改成了“孔飛力”。他一直很遺憾,這么一改失去了中國古典意味。

“三杰”各有所長,但就著作豐碩、文筆優美、敘事生動、人物細膩、才思敏銳、影響巨大而論,史景遷無疑是佼佼者。當時我們這代中國青年學者躬逢改革開放,初沐歐風美雨,對這些國際名家十分仰慕,尤其是史景遷那獨具特色的歷史敘事風格,令我們這些習慣于用某種既定的概念和主義來理解歷史、沉浸于把生動活潑的史事和人物寫成一條條抽象觀點的教材和論著的青年學人,眼界一新,驟然感覺:哇,歷史原來還可以這樣寫啊!此后,我在美國東西兩岸只要聽說有“三杰”的講座,都會趕去聽。 1998年,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邀請史景遷做學術報告,他講的是曹寅家世與清初政治,考據之細致入微,又使我此前對他文辭精美的敘事風格有了另一番印象。

2003年11月,為促進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交流,北京大學邀請耶魯大學校長率代表團來訪,舉行“耶魯大學日”。北大國際部具體負責此次活動的周曼麗問我:在耶魯的文科學者中,應該邀請誰來?我說史景遷先生是耶魯大學的頭牌中國學家,當然首推邀請他。耶魯校長和史先生都很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主題大會后,耶魯的各位學者分別到專業對口的各院系進行交流。我作為歷史學系主任,14日下午,在北大二院主持了史先生的學術講座。我知道偕行的史夫人金安平老師也是研究中國上古史的學者,其祖父乃是大名鼎鼎的史學前輩金毓黻先生。金老先生是1913年考入北大的本科生,1950年前后曾在北大文科研究所擔任民國史研究室主任,在本系教授過東北史地和史學史課程。據當時給他做助教的田余慶先生說,金老先生是一位慈祥但說話很謹慎的老師。我感到很有必要介紹一下這段淵源。所以,在講座的開場致辭時,我首先說:今天我們很榮幸也很高興,曾在我們系任教的老前輩金毓黻教授的孫女金安平女士,帶著她的夫君史景遷先生回“老家”來了,為我們作這場學術報告。這一開場白,引起全場感嘆,史先生夫婦也笑了。接著,我簡要介紹了金毓黻教授的治學范圍和金安平研究的課題,然后著重介紹了史景遷教授的學術成就。史景遷在北大歷史學系的首場學術報告,就這樣在“家人團聚”的氣氛中開始了。

圖2 2003年11月13日,“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日”合影。前排左起:牛大勇、金安平、郝平 (北京大學副校長)、史景遷、章新勝 (教育部副部長)、理查德·萊文 ( Richard C. Levin,耶魯大學校長) 、許智宏 (北京大學校長) 、琳達 ( Linda Lorimer,耶魯大學副校長) 、林久祥 (北京大學副校長)

講座結束,我陪史先生夫婦去勺園用餐。金老師對我說,我的那番介紹讓她很感動,心里覺得應為這個“老家”做點什么。我當時對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比較上心,覺得我們在這個最高學位的人才培養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所以,我就在席間向史先生探詢,有無可能在耶魯大學和北京大學之間建立某種歷史學博士研究生的交流訪學機制?例如,每年各自派兩三名博士生,到對方大學訪學一學期或一學年,雙方互免學費,承擔對方學生來訪期間的食宿費用。金老師和周曼麗當場都對這個建議表示支持,史先生也愿認真考慮,并就細節問題和我交換了意見。

圖3 2003年11月14日,史景遷教授在北大歷史學系演講

回到耶魯大學后,史先生繼續就此事和我保持聯系,并同萊文校長、琳達副校長、查爾斯副教務長及東亞研究理事會會長等積極磋商,一致認為可以先從史學相關的學科開始,探索拓展兩校間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交流。他在做出巨大努力之后,2004年11月3日,給我發來關于兩校優秀博士生交流項目的建議,其中提到這個交流項目的參加者是和史學相關的人類學、藝術史、美國學、宗教學、現代文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優秀博士生。對于交流學生的人數、遴選條件、程序、待遇、訪學期限等具體問題,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這個項目將先試行3年,每年相互選派1—3人,訪學一個學期。耶魯根據本校學生宿舍的情況,從2005年春季學期開始接受北大選派的博士生。

接到這個建議之后,北大國際部和留學生辦公室也對接待耶魯大學的來訪博士生做出了相應的安排。于是,就以史景遷先生的建議為基礎,兩校之間的史學博士生交流項目很快啟動了。印象中,雙方并沒有簽訂什么正式的協議,完全是在默契的信任中辦起了這樣一個項目,而且一辦就是十幾年。

在選拔學生的程序上,我們盡量采用國際通行的跨學科跨院系地組織教授委員會進行遴選的辦法,還請在校的外國學者加入遴選委員會。我作為項目的中方負責人,組織這個以相關專業教授為主的遴選委員會,對北大方面的申請人進行資料審核和面試。委員會每次由5人左右組成,先后參加過遴選委員會的教授有彭小瑜、朱慶之、賈慶國、朱青生、王希、李劍鳴、王立新、Michael Chapman、 Enrico Fardella、陳長偉等。國際部和研究生院每次也都派人負責審核報名者的材料并參加面試。記得王勇、何峰、王碩、馬嵐等人都曾參與。

相關院系的前述各專業范圍的博士研究生,看到國際部和研究生院網站上的選聘通知后,踴躍報名。委員會對申請人的英文和專業水平進行認真的考察和面試,堅持學術標準,注重學術資質。面試結束后,委員會把集體形成的推薦意見,連同所有報名者提交的材料,都發送給耶魯方面。耶魯一般是按照北大委員會的推薦意見來錄取交換生的,但有時也會根據耶魯大學教授和專業資源的情況,把北大委員會推薦的人選換成排名雖然靠后但研究方向更適于耶魯當年培養需要的報名者。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金安平老師都會親自打電話給我解釋,我也會盡力給委員們解釋。有時會有個別委員對此難以理解,但錄取的最后決定權畢竟應該還是在耶魯大學。

圖4 遴選委員會面試場景 右排右起:牛大勇、 Michael Chapman、李劍鳴、彭小瑜等

最初,耶魯大學也曾選派過兩三位博士研究生來北京大學進修,有的還幫助我們開過很活躍的研討課。但后來對方就基本上不再派人來了。我想,歸根到底,可能還是雙方在滿足對方的需求方面有差距。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史先生夫婦還能把這個項目堅持維護了十幾年之久,真是難能可貴。這實際上成了北京大學單方面受益的項目。

從2005年1月至2017年7月,北大方面先后派去了13屆共29名博士研究生,專業領域分布于歷史學系、中文系、外語學院、哲學系、國際關系學院、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法學院等院系的世界史、中國史、哲學史、宗教史、科技史、政治思想史、文學史、社會學、藝術史、法制史等領域。這些研究生普遍反映這個項目對提高他們的培養質量產生了良好效果,對他們提高學位論文水平有重大影響,對北京大學人文學科借鑒美國博士人才的培養模式,學習國外經驗,改進研究生培養機制,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進修歸來后,他們都提交了總結報告。

具體而言,令他們感受深刻的效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專業研究方面得到耶魯名師的科學指導和嚴謹訓練,在學術上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創新能力。他們普遍認為,該校研討班 ( seminars) 式的課程,對他們幫助最大。通過這種系統而密集的閱讀,多元視角的討論,活躍的課堂參與,以及主講教授的高水平指導,自己體驗了耶魯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一些同學特別注意到:教授對學術史和方法論著力尤深,不允許在這些方面有絲毫的懈怠。他們還感受到耶魯課堂上國際化與多元化的氣氛,來自不同國度、文化和知識背景的學生進行著熱烈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由于這種類型和水準的研討班課程當時在北大還不多見,同學們也由此認識到母校在研究生教育培養上需要做的改革。

二、耶魯大學雄厚的學術資源為博士生提高論文寫作質量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前往耶魯的北大學生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與美國或者西方歷史文化有密切關系,北京大學和國內其他學術機構這方面的文獻資料比較少。這個交流項目為我校博士生收集論文資料創造了大好機會。耶魯大學圖書館不獨藏書極為豐富,而且有國際聯網、館際互借等異常的便利和周到的服務。盡管同學們進修的時間僅一個學期,但都收集到了學位論文所需要的原始資料和參考論著,為回國后完成論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多數同學也利用各種機會訪問耶魯以外的檔案館,甚至實地考察與自己研究對象有關的地區、城市和組織,向美國其他學校相關學者進行請教。還有機會參加了亞洲研究會等學術組織的活動。同學們對所有指導幫助過他們的美國老師和同學們抱有誠摯的謝意。

三、與美國學者、學生以及社會的直接接觸,使北大博士生對美國歷史、文化與社會有了實際認知。北大學生在赴美以前,對美國的認識完全是從書本上得來的,難免有一些公式化和概念化。這個交流項目,使他們得以直接感受美國大學的校園文化,走入美國社會,結識許多美國朋友,增進了與美國師生和人民的友誼。在史景遷教授和金安平老師的具體指導幫助下,同學們積極投入耶魯的校園生活,參加眾多的講座、討論會、音樂會、電影和體育比賽等活動,增加了對美國文化和社會的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通過親身實踐來了解美國文化和美國人民,是增進中美人民友誼的必要途徑。

四、在項目初期來北大的耶魯大學博士生,也對北大做出了有益的貢獻。耶魯歷史學系的博士候選人魯樂漢 ( John Delury)即為一例。他在北大歷史學系進修期間與中國同學進行了密切的學術交流,積極參與了歷史學系世界史專業的課程改革,獲得學生贈送的“亦師亦友”一面錦旗。他協助世界史專業的老師設計了三門課程:外文原版教材閱讀指導 (3學時,3學分)、外文歷史文選閱讀指導 (3學時,2學分)、外文歷史文獻選讀 (3學時,2學分)。他不計報酬,主動承擔了歷史學系的一門研究生課程,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彭小瑜教授一起發起延聘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在北大研修的博士生參與教學的項目 ( US PhD Student Mentor Teaching Program) 。該項目于2007年春季學期聘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Rod Campbell,擔任外文歷史文選閱讀指導課的任課老師。魯樂漢和 Campbell 的課程受到北大學生的歡迎,使同學們體驗到一流大學的教學方法。

圖5 史景遷 (左) 與牛大勇 (右) 2012年10月合影

最令北大派赴耶魯進修的這批學生感動的是,史先生夫婦從學業到生活給予他們親切的關懷和照顧。他們初次踏上異國的土地,往往意外地得到史先生親自迎接,甚至駕車送他們到住處。安頓下來后,史先生夫婦又帶著他們熟悉圖書館和耶魯大學的教育設施,拜訪指導教授。進修期間,他們也常常被請到史先生家中做客,真正使他們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圖6 史景遷先生與北大研究生小范圍座談

在這一時期,我曾經數次邀請史先生夫婦來北京大學進行學術講座或參加論壇。大概因為年齡緣故,史先生往往要求在研究生和學者的小范圍內進行座談或講座,不舉行大規模的演講。我們盡量按他的意見安排,但有時候消息傳開,大批的校內外聽眾慕名而至,我們原來準備的研討型小教室根本容不下,只好一換再換,換到教學樓里最大的階梯教室,仍然人滿為患,過道和講臺上都坐滿了聽眾。碰到這種情況,史先生對于主辦者的無奈總是給予寬容的諒解。

圖7 聆聽史景遷學術報告的同學們

2014年2月底3月初,史景遷、金安平夫婦又一次來北大歷史學系進行學術訪問。除了講座之類的安排之外,我特意邀請參加過這個交流項目的同學前來和他們歡聚。有些同學盡管已經畢業到校外工作了,仍然從四面八方趕來。大家在中關新園的一家餐廳,懷著感恩和憶舊的心情,歡聚一堂,暢談往事和近況。面對簡單的菜肴,身處親切的氣氛,他們夫婦看到自己盡心培養的中國博士生們成長起來,心情顯然是快樂的。這是大家都難忘的一次聚會。

這個從2003年開始延續至2017年的北大—耶魯史學優秀研究生交流項目持續了13屆之久,終告落幕。但它所播下的知識種子,已經生根發芽,所體現的跨國人文交流的精神還會繼續傳揚。有幸參與這個項目的中方博士研究生,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把從耶魯進修中獲得的教益化作自己的文化財富,把這段經歷看作自己人生的一個加油站。對他們來說,時間雖短,然受益終身。從他們撰寫的這些紀念文章中,人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他們的懷戀和感恩。

圖8 2014年3月,史景遷、金安平夫婦與北大耶魯交流項目博士生在中關新園合影

我和他們一樣,把自己最誠摯的謝忱,獻給為這個項目作出貢獻的各位北大教師、國際合作部和研究生院的有關領導和同事,也獻給耶魯大學的相關人士,特別是史景遷、金安平夫婦!

就在準備出版這部紀念文集之際,噩耗傳來,史景遷先生不幸于2021年12月25日 (當地時間) 在家中去世了。我們聞之不勝哀悼!這是一位以研究近代中國而享譽世界的杰出史家,也是史學新文體的開拓者。他善于以“人”為視點,聚焦于各種人物的經歷和命運,透視一個時代的政治、社會、制度、文化、經濟、軍事等層面的內在聯系和復雜歷史。他著作等身,文辭優美,敘事生動,考據嚴密,為中國歷史的跨國理解與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英語世界的“中國學”名師、耶魯大學的榮譽教授,他大力推動了中美民間的人文交流,也是北京大學諸多師生的良師益友。我們謹以這本紀念文集,感謝史先生、金老師的寶貴幫助,分享我們終生難忘的美好時光,寄托我們對史先生的深切哀思!

牛大勇

2021年12月27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循化| 简阳市| 理塘县| 石阡县| 宁化县| 满洲里市| 井冈山市| 鄂托克前旗| 郑州市| 咸宁市| 屏边| 花莲市| 松桃| 德清县| 德州市| 长春市| 河间市| 黑水县| 延川县| 遵义县| 西乌珠穆沁旗| 益阳市| 巧家县| 铜川市| 武义县| 荆州市| 永顺县| 郑州市| 兴义市| 宜兰县| 东方市| 漳浦县| 邵武市| 浙江省| 家居| 涪陵区| 双峰县| 岗巴县| 红河县|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