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崇德老師是我敬重的前輩,他仁義、隨和又有學問。在北京八大處中組部招待所,進行馬工程《憲法學》教材統稿期間,老人家講了一段往事,令我至今難忘。
他說當年給政治局講憲法,在提問環節,領導人問,《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這里的“得”字怎么解釋,怎么發音?
許老師回答,1982年起草《憲法》條文時,就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家認為,這是一個授權性與義務性相結合的規范,用可以、應當、必須都不太貼切,最后決定用“得”字。在晚近的中國法律文件中,我們很少用“得”來表述肯定的法律關系,憲法是個例外。我們認為,“得”字既古雅又簡潔,體現了憲法語言的科學與美。
至于發音,這里應讀作dei(三聲)。它表明,設立特別行政區是國家用“一國兩制”方針解決臺、港、澳歷史問題的偉大創舉與堅強意志,也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的權力與責任。當然,《憲法》第31條的英文版中,將“得”字翻譯成may,是否真正把“得”字的意涵都表達出來了,還值得研究。
許老師對我說,給領導人講課是榮耀,也是考驗,憑的是認真和積累。每當我的個人意識有些膨脹時,老人家的話仿佛就在耳畔。學而言憲六十載,身以傳道三千徒,是許老師的人生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