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一:宏觀經濟
1 平臺跨界競爭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胡佳胤
跨界競爭模糊了市場邊界, 也激發了市場活力。大科技平臺間的跨界競爭可以對彼此形成制衡, 而這正是防止任何一家公司占據壟斷地位的有力武器。
不知不覺間, 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數字經濟, 而在數字經濟中最為活躍的, 則是頭部的大科技平臺。你可能習慣在微信或今日頭條上打開新聞推送, 又或者是在百度搜索上發現了某篇感興趣的文章。宅在家時你可能會在淘寶、京東或拼多多上下單購物, 在美團或餓了么上買菜或點外賣, 在B站 (嗶哩嗶哩)、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抖音、快手上找下飯視頻。出門時你會用高德地圖或百度地圖導航, 用高德或滴滴打車,又或者騎一輛共享單車到最近的地鐵站, 然后用支付寶或微信掃碼購票。微信和支付寶的健康碼、行程碼、核酸結果查詢功能曾是新冠疫情期間的出行標配。遠程居家辦公則離不開微信、釘釘、飛書、騰訊會議、騰訊文檔和百度網盤等在線辦公協作和文件傳輸軟件。在這些便利的背后, 騰訊、阿里巴巴、美團、百度、京東、字節跳動等幾家大科技公司在多個領域展開著激烈的跨界競爭。
跨界競爭模糊了市場邊界, 人們腦海中各個平臺的“主營業務”已不足以概括大科技平臺業務所觸達的范圍。比如, 以搜索引擎起家并牢牢占據國內該市場主導地位的百度, 在2021 年香港聯合交易所二次上市招股說明書1中展現的公司定位是“擁有強大互聯網基礎的領先AI (人工智能) 公司” 。以QQ、微信等占領社交軟件市場的騰訊則定位為“世界領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2, 其產品和服務不僅涵蓋通信、社交、出行、支付、娛樂生活、電子游戲、數字內容等多方領域, 還提供云計算、廣告、金融科技等企業服務。以電商聞名的阿里巴巴集團擁有“中國商業、國際商業、本地生活服務、菜鳥、云業務、數字媒體及娛樂以及創新” 3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美團從餐飲外賣起步, 現在已經擴張為一家集“吃、喝、行、游、購、娛一站式的平臺”4。字節跳動 (現已更名為抖音集團) 旗下擁有今日頭條 (通用信息平臺)、抖音 (短視頻平臺) 等產品5, 并通過直播開拓了電商業務。
大科技平臺間的跨界競爭可以對彼此形成制衡, 而這正是防止任何一家公司占據壟斷地位的有力武器。經濟學里的可競爭市場 ( contestable markets) 理論指出, 當市場的進入和退出是完全自由和零成本時, 來自潛在競爭對手的挑戰壓力, 會約束市場中既有企業的定價行為。在數字時代的今天, “自由和零成本地進入和退出市場”的理論前提條件變得不是那么遙遠: 在輕資產模式盛行的互聯網時代, 用戶和數據是最主要的資源, 而與數據收集、存儲、調用、分析和應用相關的投入在各行各業都可以普遍、廣泛地轉化使用。在數字時代, 平臺的力量變得空前強大, 原因在于數字技術和大數據的積累帶來了巨大的規模效應; 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也讓平臺經濟具備了自然壟斷特征。因此,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打敗領先者變得難上加難。即便強大如阿里巴巴, 也無法再造一個微信。然而,數字時代的另一個特征是, 數據和流量的跨產品、跨場景、跨市場流動變得更加簡單, 對用戶、消費者、注意力、流量的洞察成為競爭的關鍵。競爭對手無法再造一個微信, 但并不意味著微信就可以高枕無憂, 因為競爭對手有多種方式可以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和流量, 引流后達到的平臺生態體系才是真正的競技場。搜索、通信、社交、電商、本地生活、出行、短視頻、資訊、硬件設備等行業的佼佼者, 都有可能在某一個領域短兵相接。因此, 數字時代的贏者可能擁有比以往更大的市場勢力, 同時也可能面臨著比以往更強的競爭壓力。
數字時代的進入壁壘很可能是由數字時代的跨界競爭者來打破。也許正是預見到這一點, 頭部大科技平臺才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來擴張業務范圍、收購潛在競爭對手、爭奪人才團隊、購買專利形成“護城河”。這不僅可以幫助平臺企業在已有業務上擴大市場份額、增強市場勢力, 也有助于開發業務新領域, 提前鎖定下一個增長點, 避免潛在競爭對手興起。大平臺跨界競爭的普遍性讓一些初創企業不是接受 A 平臺的投資, 就是接受B平臺的投資。這可能是數字時代創業者迅速變現和打開局面的一個好機會, 但某種程度上也讓初創企業喪失了成長為獨立力量、抗衡現存平臺企業的可能性。人們熟知的產品和品牌的背后可能都是“阿里系” “騰訊系” “字節系”等大科技平臺的投資派系, 各行各業的競爭最終都成為兩三家大平臺的競爭。這對于中小初創企業的發展以及對于整個經濟體的創新活力是好是壞, 還需要更細致的研究才能給出答案。但毫無疑問的是, 平臺企業通過跨界在不同行業領域形成合力, 將潛在的競爭對手納入麾下, 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和加強自身的市場勢力。防止平臺以合謀或強制“二選一”等手段排除競爭是維護市場機制的應有之義; 防止平臺濫用市場勢力, 保留市場的競爭活力, 是監管政策需要關注的重點。
回顧大科技平臺的興起, 最先打響的是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公司之間的跨界競爭。一個流傳已久的段子是: 打敗移動、聯通的不是其他移動運營商, 而是微信; 打敗實體店的不是店面而是淘寶; 打敗出租車的不是出租車公司而是滴滴。互聯網、移動通信和大數據時代, 大科技平臺用數字技術的優勢為用戶提供了低價、便捷、優質、省心的產品和服務, 從而顛覆了傳統的通信、商城、本地服務、出行、資訊等傳統行業。以2011 年誕生的微信為例, 2013年就有報道 6 指出, “運營商逐漸淪為微信的通道,短信和語音業務都被微信搶走”; 中國移動管理層也驚嘆, “再不改革就會被微信革命”。而受到用戶熱捧的微信, “因為分流移動運營商的利潤而遭到運營商反擊”。大科技平臺創造的價值讓廣大消費者“用腳投票”,倒逼傳統行業進行產品和服務的轉型升級。從這個角度上來說, 我們每個消費者也都是這一跨界競爭的受益者。
創新驅動下的跨界競爭也有助于為國家層面的戰略實施打開新局面,因為既得利益者往往會成為改革的阻礙者, 必須要引入新力量來破局。例如, 存款端利率市場化作為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非常不容易走完。傳統銀行作為利率管制下存貸款利差的既得利益方, 往往缺乏推進存款端利率市場化的動力。而在2013 年6 月, 支付寶聯合天弘基金推出了集支付功能和貨幣基金收益于一體的余額寶, 為“草根”用戶提供了低門檻和靈活提現的理財選擇。余額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規模突破5 000 億元, 用戶數超過 1 億, 給零售理財市場帶來了“鯰魚效應” 。監管層對金融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的肯定和包容7, 讓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得以在銀行的“圍剿”8 中生存下來。筆者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魏尚進教授、斯坦福大學Greg Buchak的合作研究發現, 余額寶這一“金融科技+貨幣基金”的跨界競爭, 為家庭提供了兼顧流動性和收益率的理財選擇, 對銀行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 促使銀行在零售端提供市場利率的產品。 9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創新產品助力了存款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
在更為宏觀的層面, 平臺之間的競爭或許是國與國之間數字經濟競爭的熱身賽。平臺企業是發展數字經濟和推動科技創新的積極市場力量。美國大科技公司之間的競爭似乎更側重在操作系統、硬件設備、云計算等基礎數字技術上, 而在消費領域的跨界相對較少。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數字經濟報告2021 》 10 , 2016 年到2021 年, 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收購數量排在前列的企業是蘋果、谷歌、微軟、臉書、亞馬遜這些美國的大科技企業。中國的百度和騰訊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雖然處于我國前列, 但未能處于世界前列。從云基礎設施服務的收入來看, 2020 年第四季度, 亞馬遜的AWS占據32%的市場份額, 微軟的 Azure占20% , 谷歌占9% ; 阿里巴巴和騰訊則分別占6%和2% , 與 IBM、甲骨文等企業持平, 但與頭部企業仍有較大差距。
各國發展階段不同, 有差距也可以理解, 更重要的是通過借鑒學習來實現反超。我國的平臺企業應在科技硬實力方面進行更多研發投入和創新, 成為國際市場中的頭部企業, 而不能僅僅依靠數據或者用戶流量的優勢進行粗放式的競爭, 更不能依賴奪民眾和小微企業之利的壟斷租金為生。如何充分發揮大科技平臺在技術、人才、數據、資金、管理運營和市場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優勢, 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領域進行布局, 在科技創新上代表國家進行高水平的國際競爭, 是擺在平臺企業和監管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題。監管政策在規范平臺行為的同時, 應該朝著支持平臺企業和平臺經濟做大做強的目標前進。
十多年前, 我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是新生力量, 在寬松的監管政策下以跨界挑戰者的姿態顛覆了傳統行業。現在, 大科技平臺之間的跨界競爭成為普遍趨勢, 而監管政策的重新定位帶來了攻守之勢的轉換。數字經濟的新時代之下, 跨界和跨國的競爭風起云涌, 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巨頭們已經稍遜一籌, 未來十年、二十年, 贏者是誰?
1 Baidu Inc. Global Offering, March 12,2021, accessed January 11, 2023, https://www1. 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21/0312/2021031200022_c.pdf.
2 見騰訊官方網站。
3 見阿里巴巴集團官方網站。
4 見美團官方網站。
5 見字節跳動官方網站。
6 王超: 《微信求和還是迎戰》 , 《中國青年報》 , 2013 年4 月1 日, http://zqb.cyol.com/html/2013-04/01/nw.D110000zgqnb_20130401_3-05.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11日。
7 《兩會熱議余額寶 周小川表態“不取締” 》 , 財經網, 2014 年3 月 4 日, http://topics. caixin.com/2014-03-04/100646345.html,訪問時間:2023年1月11日。
8 《銀行圍剿余額寶》 , 新浪網, 2014 年3 月7 日,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vsyuebao/,訪問時間:2023年1月11日。
9 Greg Buchak, Jiayin Hu, Shang-Jin Wei. “ FinTech as a Financial Liberato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accessed January 11, 2023, https://www. nber. org/papers/w29448.
10 UNCTAD, “ Digital Economy Report 2021 ” , accessed January 11, 2023, https://unctad. 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t/der2021_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