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緣:我和北大社會學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編
- 1302字
- 2025-03-28 11:01:33
序言
2022年,恰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恢復重建40周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系100周年。100多年前,北大校長嚴復先生將“Sociology”譯為“群學”,開啟了中國社會學跌宕起伏的光輝歷程。1922年,為謀中國社會新生,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1982年,在費孝通和雷潔瓊等先生的努力下,社會學系在北大恢復重建。2000年,社會學系和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合為一家,成就了今天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無論是100年還是40年,北大社會學的歷史,都由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滋養,由師生、 同行、同道一起創造。我們同心若金,甘苦與共,大家的志向、才情、奉獻,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成為北大社會學歷史的一部分,也永遠充滿了生機和力量。
幾代社會學人對“社會學中國化”理念的追求,承載了社會調查和社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寄托了志在富民和文化自覺的實踐和理想信念。北大社會學與改革開放的中國一起成長,在學術交流中砥礪前行,形成了諸多生機勃勃、成就斐然的領域。北大社會學的學問扎根于中國傳統,緊跟時代步伐,與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融為一體。
從燕京學派的“社區研究”到北大社會學的“田野調查”,一以貫之的是“從實求知”的精神旨趣。在深入持續的田野中觸摸到社會心態和社會底蘊,就已經超越了田野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而進入社會形態學意義上的結構和文明層次,猶如從一花一葉中看到根深葉茂的構架和春去秋來的變遷。這是用宏博闊大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去觸摸、感受和探索一個個細微深沉、具有長久文明和歷史積淀的小小社區的過程,是以匯聚中西學問的深厚功力在一個個小小社區中把握中國大地脈搏躍動的過程。“社會學中國化”不僅僅是這個過程的結果,更是這個過程本身。投入、展開和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嚴格的訓練、高超的技藝和專注的精神品格,而這正是北大幾代社會學人之間傳承的主要內容。
學問在人,學者的識見和血氣構成學術的脈延。師生、同行、同道之間的砥礪和緣分,恰如春泥沃土,把活潑的熱力輸入學術的一花一葉,生生不息。大學、系科和學派,都因為這些樸實的心力而成為值得為之奉獻的事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北大社會學若是根系廣袤的林木,第一粒種子必成于為學之人的勠力同心。
在北大社會學系恢復重建40周年時,我們特別邀請曾求學北大社會學系的一批學者,撰文講述了自己和北大社會學的緣分。本書所收錄的32篇文章在2022年由系慶公眾號“北大社會學”陸續推出。這些樸實深摯的文字,飽含學子們對北大、對母系培育的感恩,也是對北大社會學育人之道最好的闡釋。留在學子心中的學生時代,無不是社會學系這個大家庭的一部分,這本身就構成了一段智識和情感同樣充盈的系史。
本書的作者代表了北大社會學系滋養的歷屆學人。費孝通先生是再造北大社會學的靈魂,而從費先生開始,學者們雖然學有專攻,卻都將母系的精神品格和學術理想傳播開去,激勵和影響了更多的后來者。40多年來,正是通過一代代優秀學子的發揚光大,北大社會學的追求才能像燈炬一般,照亮燕園之外的廣大世界。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40多年來,北大社會學人以不懈的努力繼承著前輩的事業,我們也將從這里記錄的歷史再出發,和執著不懈的系友一道,努力書寫屬于中華文明的群學大義,使其輝光日新。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