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紀哲學家的天城
- (美)卡爾·貝克爾
- 1176字
- 2025-03-17 19:59:13
譯者序
何兆武
本書作者卡爾·貝克爾(Carl Becker,1873—1945)為20世紀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曾任康奈爾大學教授、《美國社會哲學雜志》主編、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美國科學院院士,曾獲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名譽博士。他的主要著作有《論〈獨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1921)、《近代史》(1931)、《18世紀哲學家的天城》(1932)、《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論文集,1935)、《進步與權(quán)力》(1936)、《人類文明史》(1938)、《近代民主政治》(1941);他去世后,Phil L.Synder編有《貝克爾史學論文集》(1958)。
青年時代的貝克爾受業(yè)于邊疆史學派大師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61—1932),不久即成為美國“進步派”新史學陣營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在主張歷史學應該為現(xiàn)實世界的進步服務時,貝克爾卻有他本人頗為獨特的史學觀。貝克爾一反傳統(tǒng)的史學觀點——即認為分析可以得出確鑿的事實,而綜合則可以做出客觀的敘述,他不承認脫離主觀的(個人的、時代的、民族的、集團的、黨派的等等)認識之外還有所謂客觀事實,而認為歷史認識只是主觀經(jīng)驗與見解的一種推導,一切歷史理解或評價都以歷史學家的主觀經(jīng)驗為基礎,否則就不可能形成任何客觀的形象。這種史學觀最后就總結(jié)在他1931年就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的那篇著名講演中(《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因此他的歷史思想浸透著一種濃厚的實用主義和相對主義的色彩,并且有日益悲觀的趨向。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他晚年的思想帶來了若干新的希望。他擁護反法西斯戰(zhàn)爭,寫下了不少文章,并認為人類畢竟是應該熱愛真理并追求真理的;雖則我們的理性是有限的,但畢竟乃是我們的理性發(fā)現(xiàn)了這種局限性。
在18世紀的法國,Philosophe(哲學家)一詞并非指今天意義上的專業(yè)哲學家,而是特指當時“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理論家和宣傳家。通常人們都認為他們是“近代”意識形態(tài)的先驅(qū)者;但貝克爾在本書中卻提出一種相反的論點,他認為所謂“理性時代”遠不是理性的,那批“哲學家”所做的工作只不過是以新的材料在重新建造另一座中世紀奧古斯丁式的“天城”而已。這部多少是震世駭俗的著作,與歷來的一般看法迥不相侔,所以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轟動。60多年來對此書的評價一直爭論不休,以致《美國歷史評論》雜志斷言,本書將永遠成為思想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我們中國的讀者當然也有權(quán)根據(jù)自己的見解對于18世紀的“哲學家”做出自己的評價。無論如何,本書在有助于讀者理解18世紀“哲學家”的思想,以及20世紀美國的思想史研究和美國史學思想這兩方面都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著作。譯文根據(jù)的是1971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康州,新港)第35次印行的原文。
本書原為作者對專業(yè)研究者所做的一系列講演,其性質(zhì)為史論,事先假定聽眾對有關史實已有一定知識,故于史實闡述甚少。讀者倘對本書感興趣,最好能參閱一些有關的歷史書籍并對照一下中世紀早期神學權(quán)威圣奧古斯丁的《天城》(或譯為《上帝之城》)一書。
譯者謹識
1998年于北京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