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第二版)
- 勞東燕
- 1947字
- 2025-03-28 09:42:43
第一節 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性景觀
當代社會學的研究表明,工業社會經由其本身系統制造的危險而身不由己地突變為風險社會。1在晚期的現代性中,財富的社會生產系統地伴隨著風險的社會生產,短缺社會中的財富分配邏輯完成了向發達現代性中的風險分配邏輯的轉變。2這種轉變無疑與近代以來的工業革命與現代科技有莫大的關聯。工業革命與現代科技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秩序與方式。一方面,它們為人們提供了傳統社會所無法想象的物質便利,將人類從自然力的奴役狀態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它們也創造了眾多新生的危險源,導致技術性風險的日益擴散。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地面臨各種類型的人為風險,從電子病毒、核輻射到交通事故,從轉基因食品、環境污染到恐怖主義等。
不止如此,人們用來應對風險的現代治理機制和各種治理手段,本身也是滋生新型風險的罪魁禍首。“風險是理性化的產物。現代社會越實現理性化,同樣地也帶來更多的‘危機’,人們面臨越來越多的各種新危險事物的威脅。”3這是由現代治理機制的抽象性特征所決定的。對社會系統的復雜性和偶然性的高度的抽象綜合,必將引發制度化風險。無論是冒險取向還是安全取向的制度,都可能蘊含著運轉失靈或者由于相對無知所導致的決策失誤的風險。此外,現代社會專業化和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使未來日益地依賴于現在的決策。4而一旦未來依賴于現在的決策,未來本身就會陷于更大的不確定性之中。決策者必定只擁有有限的知識,無法對無限的因果鏈有完整的認知;相應地,其決策或選擇也只能以對因果鏈中的一小段的認識為基礎。這就使現時的決策在指向未來時,其在未來的效果充滿了不確定。
不難發現,除技術性風險之外,政治社會風險與經濟風險等制度化風險也是風險社會中的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所謂的風險社會,并非僅限于環境與健康風險,而是包括當代社會生活中一系列相互交織的變革:職業模式的轉換、工作危險度的提高、傳統與習俗對自我認同影響的不斷減弱、傳統家庭模式的衰落和個人關系的民主化。5風險社會不是某個具體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歷史階段,而是對目前人類所處時代特征的形象描繪。6它是社會存在的一種客觀的事實狀態,并非政治商議過程中可以隨意加以接受或拒絕的一個抉擇。無論是技術性風險還是制度化風險,都內在于工業社會本身,是現代性的必然伴生物。
與傳統的風險相比,現代意義的風險表現出獨特的性質。這主要表現為:一是風險的人為化。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加強與活動范圍的擴大,其決策與行為成為風險的主要來源,人為風險超過自然風險成為現代風險結構中的主導內容。二是風險兼具積極與消極意義。現代的風險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它固然可能帶來不確定性與危險,同時也蘊含著自由發展的可能性,具有開辟更多選擇自由可能性的效果。7三是風險影響后果的延展性。在空間維度上,現代的風險超越了地理邊界與文化邊界的限制,呈現全球化的趨勢;在時間維度上,它的影響具有持續性,不僅及于當代,還可能影響到后代。四是風險影響途徑的不確定。現代的風險形成有害影響的途徑不穩定且不可預測,它們往往超出人類自然感知的范圍,在人類認知能力之外運作。五是風險的建構性。現代的風險既是受概率和后果嚴重程度影響的一種客觀實在,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與文化感知和定義密切相關。它不僅通過技術應用被生產出來,而且在賦予意義的過程中由對潛在損害、危險或威脅的技術敏感所制造。8
從風險的角度審視,現代社會的發展可以分成兩個階段。9第一階段從十七八世紀工業現代化開始,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早期。在這一階段,對工業和技術發展的益處的認同占據主導地位,它強化了既有決策所帶來的危險并使之合法化。盡管風險被系統地制造出來,但它們并非公共討論的主題或政治沖突的中心。因而,在這一時期,促進工業發展成為社會主導的政策。第二階段大致起源于20世紀中葉,工業社會的危險開始全面支配公共、政治和私人的討論。社會依舊按照老工業社會的模式進行決策和行動,不過,源于風險社會動力中的爭論與沖突日益擺在利益集團、法律制度與政治面前。
1 參見〔德〕烏爾里希·貝克:《世界風險社會》,吳英姿、孫淑敏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頁。
2 Vgl. Ulrich Beck,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Suhrka-mp Verlag, 2003, S.25.
3 高宣揚:《魯曼社會系統理論與現代性》 (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57頁。
4 See Niklas Luhmann, Risk: A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3, p.118.
5 參見〔英〕安東尼·吉登斯、〔英〕菲利普·薩頓:《社會學(上)》(第七版),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80頁。
6 參見楊雪冬等:《風險社會與秩序重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頁。
7 參見高宣揚:《魯曼社會系統理論與現代性》 (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66頁。
8 See Barbara Adam, Ulrich Beck & Joost van Loon,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 Introduction, p.2.
9 See Ulrich Beck , Risk Society Revisited: Theory, Politics and Research Programms, in edited by Barbara Adam, Ulrich Beck & Joost van Loon,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0, p.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