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講 緒論——昨天、前天的地理

無論從舊石器還是新石器時代算起,人類在大地上已經走過萬年以上的歷程,而人類對于地理的認識幾乎可以追溯至人類誕生之初。當代學術界給地理學下的定義是: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的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其實在地理成為科學并成為學者的研究對象之前,早已存在于人們對于環境的感知與創造之中。人類對于地理的認識首先來自求生、覓食這一與動物沒有區別的本能行為,采集、漁獵乃至于原始農業,人們都必須觀察四周環境,獲得哪里有食物可供采集、獵取,哪里的土地可以種植作物這類信息,并且在這樣的觀察中探尋出能夠通行的道路與能夠安置聚落的地方。這些人類早期本能的求生行為成為人類認識地理的第一步,并且人類在社會進步中繼續邁出第二步、第三步……地理學逐漸發展成獨立的科學。在今天的學術之林中,地理學似乎無足道,但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地理學是人類最早擁有的科學。

地理學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人類掌握的地理知識,以及對于地理現象的探索并非停留在一個階段,伴隨社會進步,人類行為逐漸從利用環境發展到改造環境,對于自己生活之地,也從了解步入創造。這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L. S.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表述的那樣,各種生物均以遺傳因子適應環境而實現進化,只有人類的進化相反,不是遺傳因子適應環境,而是通過改變環境適應自己的遺傳因子。1 正是這樣的進化,使人類不僅從動物中分離出來,而且凌駕在所有生物之上。確切地講,當人類處于采集、漁獵階段,僅屬于利用環境;原始農業生產出現之后就不同了,農作物取代了天然植被,由此環境發生了改變,可以數出種類的栽培植物覆蓋了地表,人類通過城邑、聚落的修建,道路的延伸,工商業的經營,改變大地面貌而形成新的地理景觀。人類改造環境、營造新的地理景觀的同時,繼續利用環境,但這時的利用已不同于采集、漁獵對于食物的索取,而是將政治、軍事意圖與空間利用結合為一體,并利用地理達到政治、軍事目的。《左傳》中的名篇《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例,春秋時期鄭國面臨秦、晉兩國軍事進攻的威脅,鄭國謀士燭之武為鄭國退秦、晉聯軍,游說秦國時一語點明利害說的就是地理,即秦與鄭之間有晉相隔,而晉與鄭為鄰,秦、晉聯軍若戰勝鄭國,直接受益者是晉而不是秦。燭之武利用秦、晉、鄭之間的地理位置,以及攻鄭必然會導致“鄰之厚,君之薄”這樣的結果,成功地分化了秦、晉聯軍,實現了退軍的政治目的。固然,人類基于政治、軍事意圖利用地理并沒有改變地物的格局,但卻延伸了地理的含義,從可見的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擴展到抽象的政治、軍事地理。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涉及政治、軍事的地理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但幾乎無從在大地上找到哪里是政治,哪里是軍事,兩者的存在通過人們的意愿、目的、智慧而實現,且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變化手法。這樣總結起來,地理的構成包括兩個層面,一類屬于自然界本有的,如山脈、河流、湖泊、荒漠、植被的分布,氣候、土壤的形成與變化;另一類則源于人類創造,農業、城市、聚落、交通、工商業乃至于政治、軍事、文化均可成為地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分支。兩類地理現象的成因不同,但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共同點綴、改造著我們腳下的大地與頭頂的天空。

歷史地理隸屬于地理學,但研究對象分屬于不同的時代——侯仁之曾經說過歷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因此歷史地理將歷史學的時間體系納入研究之中,融時間與空間于一體,并在回歸人類所經行的歷程中探尋舊日的足跡及其影響。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史中也孕育了對歷史地理的探求。史念海指出中國歷史地理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那時顧頡剛創辦了專門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并同時出版了學術期刊《禹貢》半月刊。《禹貢》本是《尚書》中的一篇,為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以此命名學會與刊物,乃顯示其淵源的久遠,但《禹貢》半月刊的英文譯名卻是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無疑,《禹貢》半月刊的問世就是歷史地理登上中國學術舞臺的年代,然而這并不是歷史地理研究起步的年代,追尋歷史地理的淵源,可上溯至東漢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雖未提及歷史地理這一名目,但其表述形式、記述內容已具有“昨天”“前天”地理的特征,這一切將中國歷史地理的學術淵源推溯至兩千年前。2

如果說《漢書·地理志》開啟了傳統歷史地理的第一頁,那么20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則進入了新的階段,1909年張相文創辦中國地學會,并出版會刊《地學雜志》 。 《地學雜志》從1910年問世至1937年全面抗戰前夕停辦,28年間共出版181期,發表論文1600余篇,其中不乏歷史地理文章。繼中國地學會之后,前已提及,20世紀30年代前期,顧頡剛聯合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三校有志于歷史地理與民族史的同學,組織成立了禹貢學會,并創辦了《禹貢》半月刊。中國地學會囊括地學各個領域,禹貢學會則專門致力于歷史地理研究,這是歷史地理第一次獨立登上學術舞臺。無疑,禹貢學會與《禹貢》半月刊的創辦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禹貢》半月刊于1934年3月創刊,至1937年“七七”事變被迫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發表文章700多篇。這些文章都成為后來歷史地理各個領域的先聲。3 禹貢學會不僅為20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中國歷史地理學乃至歷史學、民族史、方志學等學科造就了一批人才,當年禹貢學會的創立與組織者顧頡剛、譚其驤,以及學會成員侯仁之、史念海、馮家升、吳晗、童書業、齊思和、白壽彝、朱士嘉、周一良、張維華、楊向奎、韓儒林等,都成為后代矚目的著名學者。

禹貢學會開啟了中國歷史地理的近代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在侯仁之的倡導之下,中國歷史地理逐漸與現代地理學接軌,并融入現代學術體系之中。侯仁之在全面審視地理學的性質與研究宗旨之后指出:“研究歷史時期主要由人的活動而產生或影響的一切地理變化,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歷史地理學的主要課題。”4從那時到今天,60年中,中國歷史地理各代學者的研究涉及“由人的活動而產生或影響的一切地理變化”的各個領域,即歷史自然地理、歷史農業地理、歷史人口地理、歷史城市地理、歷史聚落地理、歷史交通地理、歷史工商業地理、歷史政治地理、歷史軍事地理、歷史文化地理等,由于人類的空間活動、空間創造、空間利用多種多樣,這些研究領域幾乎囊括生產、生活的所有層面,且涉及了不同領域的空間現象。

本書正文分十四講講述歷史地理的重要問題:史前時期聚落選址與環境(第二講)、歷代疆域變化的地理基礎(第三講)、歷史自然地理(第四講、第七講)、歷史農業地理(第五講、第六講、第八講)、歷史政治地理(第九講、第十講)、歷史交通地理(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歷史軍事地理(第十四講)、歷史城市地理(第十五講)。固然,這些并未囊括歷史地理所有研究,但卻是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將歷史地理上溯至史前時期,并非僅僅拉長了研究時段,主要在于自新石器時期人與環境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此時人類已經從依靠大自然的恩惠采集食物,轉向栽培植物養活自己,這一具有根本意義的“農業革命”,使人類不僅在自然的束縛中獲得更多的自由,且在大地上建立了由自己創造的地理。 20世紀中期,侯仁之提倡將歷史地理研究上溯至一萬年以來,自此針對人類改造環境、利用自然的探索成為歷史地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歷史地理的各個研究領域中,歷史自然地理以坐落在大地上的山川湖沼、氣候變化的冷暖干濕為核心,但自從人類邁出改造自然的步伐,原封未動且沿襲至今的景觀與地物幾乎不存在,即使環繞在四周的空氣也添加了越來越多的人為生產物——甲烷、二氧化碳、霧霾……因此歷史自然地理研究一方面致力于復原歷史環境,另一方面則著重探討人類活動施加于自然環境的影響及其后果。歷史留給今天的大致有兩類地理現象:一類如同化石,不僅殘存且已固化,成為我們探討、復原過去的標識;另一類生成于過去,卻通過人類不間斷的、連續性的行為影響到今天,環境變化即是如此。歷史農業地理、歷史交通地理、歷史城市地理均屬于人類改造環境、創造地理的結果,這樣的創造不僅有形、有物,成為人類保全自己、壯大自己的依托,且全然替換了原本屬于大地上的植被,我們置身于當下,環顧四周,多屬于高度耕作的景觀與整治了的景觀。人類立足在大地上,改造環境、整治景觀并不能完全擺脫自然力的制約,因此探尋人類出于不同需求,改造環境且建構地理現象之間的空間關系,成為這些領域的基本研究內容。如果說上述歷史地理各個領域更多討論的是人與自然的直接關系,那么歷代疆域變化、歷史人口地理、歷史政治地理、歷史軍事地理則著重體現了人類的組織形式與集群形式,由此形成的地理幾乎沒有改變大地上的什么,卻憑借人類組織與政治、軍事意愿利用了地理,并就此形成人類組織空間分布形式以及與政治、軍事捆綁在一起的空間謀略,這就是國家疆域、人口的分布與遷移、國家執行管理的空間單元——行政區以及行軍作戰的路徑與戰場。地理學乃至歷史地理學所構成的研究領域,展現了所有人類活動方式與空間的關系,這樣的關系過去存在,今天依然在繼續。

回顧歷史,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回味、反思、借鑒都在其中。人類不應該因為擁有今天而割斷對于昨天、前天的記憶,其實,我們今天邁出的腳步也會落在往日的足跡之上。而舊日的足跡究竟帶來的是福還是禍? 答案就在我們的探索之中。歷史地理不是顯赫的學科,卻擁有任何學科都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講課實錄:

1 〔美〕L. 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吳象嬰、梁赤民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

2 史念海:《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因素》,《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2期。

3 參見徐兆奎:《“禹貢學會”的歷史地理研究工作》,《歷史地理》創刊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四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性| 田东县| 北安市| 太仆寺旗| 塔城市| 武冈市| 清苑县| 永福县| 安塞县| 特克斯县| 阿城市| 湘潭县| 柳江县| 綦江县| 天峨县| 桑日县| 隆林| 东乡| 昔阳县| 山阳县| 许昌市| 调兵山市| 普兰县| 云林县| 定日县| 和龙市| 延吉市| 齐河县| 恩施市| 忻州市| 嘉义县| 汾阳市| 阿勒泰市| 荣昌县| 铁岭市| 张家界市| 诸暨市| 银川市| 太和县| 德江县|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