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身體運動功能訓練
- 馬立軍
- 20字
- 2025-03-28 18:52:22
第一章 小學生的動作發展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
第一節 動作模式
動作模式是運動中的基本動作構建,如走、跑、跳、投、爬等。動作模式可以按照優秀、良好、待提高幾個等級評價:優秀的動作模式能夠提高小學生在運動中或者在競賽中的表現,良好的動作模式是正確的基本動作模式,而待提高的動作模式是錯誤的動作模式。長期處于待提高的動作模式,會使小學生處于運動損傷的邊緣,造成動作姿勢不正確、運動成績無法提高的結果。因此,使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從而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與競賽,是至關重要的。
1.動作模式的內涵
動作模式是指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人進行運動時所執行的單個高效動作形式。如果把人的身體比作一輛具有高配置的頂級跑車,動作模式就是駕駛習慣。良好的駕駛習慣能夠延長頂級跑車的壽命,磨合各個環節,從而“省油、提速快、競爭力強”;不好的駕駛習慣會導致頂級跑車的壽命縮短,甚至報廢。具有較好動作模式的小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會實現“動作之間銜接緊密,過渡順利,能量利用率較高”,具有較差動作模式的小學生在運動中會承受更多的負荷和壓力,易導致運動損傷的出現。
動作模式的形成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但 更多是后天學習的結果。理解動作模式的內涵,明白其原理,能夠更好地促成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前期、青春期等各個敏感時期動作模式的建立。只有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運動才能做到省時、高效、安全。正確的動作模式也能夠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讓他們不斷探索體育的魅力,最終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2.動作模式的特點
(1)神經系統的有效參與
神經系統在人的體育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動作模式是在大腦中建立與完善的。大腦不對肌肉進行認知,而是對動作模式進行認知,進而形成肌肉間的協調以完成動作。動作模式的建立高度依賴于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對于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非常關鍵;動作模式與肌肉記憶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只有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才能夠形成優秀的肌肉記憶,使主動肌、拮抗肌、穩定肌等各個肌群在運動時高效配置,有效提高運動能力。因此,神經系統的有效參與是動作模式建立的重點。
(2)神經痕跡的高效作用
動作模式是動作程序在神經系統作用下所形成的程序記憶。動作程序的有效發展與運動過程中反復練習所建立的神經痕跡高度相關,而神經痕跡的出現則是動作模式建立的基礎。神經痕跡在運動實踐中也分為記憶痕跡和感知覺痕跡,其中記憶痕跡主要具有捕捉場景、選擇動作、執行動作的作用,而感知覺痕跡則起到反饋的作用,負責對動作進行評估和修正,使動作最優化。這兩種神經痕跡是關聯統一的,缺一不可。在遇到環境變化或者需要運動時,記憶痕跡發揮主導作用,即在頭腦中的動作庫選擇動作,然后執行。在執行過程中,記憶痕跡與感知覺痕跡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快速高效完成動作的目的。因此,神經痕跡的高效作用是動作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
(3)穩定性和變化性
動作模式的建立有賴于神經痕跡的形成。神經痕跡中的神經細胞網絡是動作模式建立的微觀環境,良好的微觀環境是構建神經痕跡的重要基礎。只有通過多次正確的動作練習,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神經細胞網絡環境。良好的神經細胞網絡環境具有穩定性,因此在神經痕跡形成后,動作模式也具有穩定性的特點。神經細胞網絡環境與動作重復次數和重復周期有直接關系,高重復次數和短重復周期能夠幫助形成穩定的神經細胞網絡環境。而原本建立起來的穩定神經細胞網絡環境,又會隨著低重復次數和長重復周期而最終變得不再穩定,因此動作模式又具有變化性。
(4)特異性動作
動作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動作模式依賴于動作程序,動作程序的建立需要神經痕跡的形成,而神經痕跡的形成與個體自身的動作特點與環境刺激密不可分,不同的空間、時間與反饋會造成不同的神經痕跡發展,不同的神經痕跡發展將直接影響動作特異性。因此動作模式具有特異性的特點,在同一動作模式下的不同動作特異性與人自身特點緊密關聯。
3.基本功能動作模式
基本功能動作模式是人在正常生長發育規律與動作發展規律基礎上,為了完成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所建立的動作模式。基本功能動作模式是人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逐步建立起來的,主要包括蹲、轉體、步態、滾等動作。
基本功能動作模式是建立在人體解剖結構的功能之上的。人體解剖結構主要包括三個面,即矢狀面、冠狀面(額狀面)、水平面,每個面都穿過一個軸,分別為矢狀軸、冠狀軸、垂直軸。基本功能動作模式在這三個面中作綜合運動,每個動作都具有基礎性,且都可以進階到高級動作,并與其他動作相結合。下蹲動作主要是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屈曲動作,是人體最為常見的基本功能動作。弓箭步動作也是一個常見的動作,主要是在單側位置進行的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屈曲,弓箭步動作是減速動作中的一個基礎模板,在學習減速綜合動作應用之前首先要學習。推與拉更是一對組合動作,隨處可見。推動作模式就是一個使物體遠離身體的動作,而拉動作模式則是一個將物體拉近身體的動作。這些基本動作模式的組合,可以滿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這些基本動作也可以作為高級動作模式的基礎和進階的必備條件。
4.動作模式的訓練機制
動作模式的建立前提是神經痕跡的訓練,而神經痕跡的訓練主要是針對目前的動作進行不斷優化、評估、再優化。動作模式的訓練必須結合合理的訓練體系,進行正確的動作訓練內容干預,同時選擇科學的評估手段,才能夠高效地完成。
動作模式訓練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青少年的運動能力、運動效率,減少運動損傷。基于這個目的,動作模式體系要經歷建立、強化、評估、反饋、優化幾個階段。
建立階段的動作選擇至關重要。選擇符合小學生自身特點和項目特征的動作模式,是實施的關鍵。一個動作模式的建立不看動作有多優美,而要看該動作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和意義。
強化階段主要是動作的重復練習。重復練習存在于兩種環境中:一種是無對抗無影響的環境,處于強化階段的初期;另一種是有對抗、有干擾的環境,處于強化階段的后期,這種環境能夠讓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動作模式越來越符合實際需要。
評估階段是動作模式訓練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良好的評估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學生動作是否存在問題和問題形成的原因,既可以作橫向對比,即對比同齡學生的動作模式狀態,也可以留存數據進行縱向對比,了解同一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動作模式質量變化情況,以及時進行有效的調整。
反饋階段是實施動作模式干預訓練的階段。不同動作模式的干預訓練有不同形式的訓練內容,科學合理的反饋干預訓練機制將大大提高動作模式構建的質量與效率。
優化階段是動作模式建立的自動化階段。長期進行動作模式訓練將大大提高神經對肌肉動作的控制能力,留下深刻的神經記憶,促進動作模式自動化,從而減少能量損耗,增強運動能力。
動作模式訓練體系的主體是“人”,動作模式訓練體系的內容即為“任務”,而動作模式訓練體系的周遭即為“環境”。動作模式訓練體系必須在“人”“任務”“環境”三位一體的形式下,才能夠科學有效地執行。
就本書而言,“人”即小學生,每個小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同一出生日期的學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年齡。因此在具體實施動作模式訓練時,一定要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實際年齡,如果該學生有運動訓練的基礎,還要結合“訓練年齡”,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地進行動作模式訓練。
“任務”就是要完成的項目目標。制定合理且符合青少年身體發展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目標既能夠促進小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又可以提高“任務”體系的構建水平,從而為更廣大的小學生服務。
“環境”是最具區別性的,不同環境下形成的動作模式不盡相同。例如,在排球項目中,軟式排球和硬式排球的擊球動作就有所不同,而場地排球和沙灘排球的腳步移動內容也有所區別。所以基于“環境”選擇訓練形式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