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西方文學思潮研究(第三卷):自然主義
- 曾繁亭
- 899字
- 2025-03-28 15:35:25
第一章
法國的風暴
總體來說,與自然主義文學在法國之形成與發展有直接關涉的文化因素,當推實證主義哲學、生物進化論以及貝爾納(Claude Bernard,1813-1878)等人的實驗醫學研究。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1859年發表,19世紀60年代被譯成包括法語在內的各種文字,在西方社會-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實驗醫學與生理學的迅速發展,也影響了作家創作方法的改變。法國著名生理學家克洛德·貝爾納在1851年發表了關于“肝臟的糖合成機能”方面的開創性論文,使法國醫學和生理學的發展邁向了新的階段;1865年,他出版了其科學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實驗醫學研究導論》(Introduction à l’étude de la Médecine Expérimentale)。貝爾納等人的生理學研究成果與方法,不僅開辟了對人的生理機能與神經現象認識的新領域,而且使得文學家對人的審視與表現有了新的視角,為他們強調對生理的人的剖析與描寫提供了契機。
在實證主義哲學與生物進化論的基礎上,泰納率先開始創建新的文藝觀念體系,形成了從種族、時代、環境三個方面來闡發文學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泰納的文藝思想影響了包括福樓拜、左拉等在內的19世紀中后期的法國作家,在文學創作領域確立了重視事實的思想與信靠科學的精神,并把文學對真實性的追求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創建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作為這一運動的奠基性人物,泰納幫助建構了自然主義的藝術哲學。在文學領域,是泰納最早使用了“自然主義”這一術語。1858年,他在《巴爾扎克論》一文中稱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身上具有“自然科學家”的品格,且善于“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描寫現實”,而把他稱為“自然主義者”;泰納雖然并沒有充分論證巴爾扎克何以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以及他究竟在何種意義上在創作中運用了自然科學的方法,但第一次在文學領域提出并使用了“自然主義”的概念并賦予它特定的內涵——文學創作理應和自然科學的觀念、自然科學的方法更緊密地結合。[105]
福樓拜與泰納素來交好,其文學科學化與客觀化主張,很大程度是直接源于泰納的文藝思想。“從《包法利夫人》開始,新的文學思潮在龔古爾兄弟、左拉、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和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中得到發展,并最終確立了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地位。”[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