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能不能上學

不是學習好不好,而是能不能上學

有一個朋友問我,他親戚家的孩子該怎么辦: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不愿意上學,不配合老師完成任務,最近情況越來越嚴重,在家里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哭鬧不停,歇斯底里發作。我說:“跟老師商量一下,不用完成作業,只要去學校聽聽課、‘混一混’就行了。”他說他不知道這種情緒不能控制的情況,到底是孩子得了自閉癥,還是在要挾家長?這要解釋起來就麻煩了,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家長想知道的是問題背后的原因,但我關注的是這個孩子到底能不能上學,這是我想要先解決的關鍵問題。

現在,這個孩子不能完成作業、情緒失控,家長就順著孩子,能讓他滿意的就讓他滿意,盡量不讓孩子情緒爆發,盡量讓孩子在學校以最舒服的狀態待著,能待住就好。如果硬要孩子完成全部作業,和孩子糾纏,結果可能是連學都上不了了。

家長有的時候會進入一個很貪心的狀態——希望把孩子情緒解決好、學業解決好,總之就是什么問題都沒有。但越想解決所有的問題,離失學就越近了,家長和孩子的互相對抗、糾纏本身就是問題。一般來說,小孩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家長就要取舍了,你到底想要什么?你不可能什么都要。

在我讀博士期間(2002年前后),主要利用周末的時間做咨詢,后來改成每周三下午,我發現來診的兒童群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個改變在哪兒呢?周末來咨詢的什么類型都有,周三咨詢的時候就變成了更可能是瀕臨休學或是已經休學的兒童和青少年。在周三下午咨詢的時候,還在上學的孩子,花一個下午來咨詢,家長是不愿意的。涉及孩子請假的時候,就很明顯地能看出家長的態度,周六、日來咨詢就沒有請假的問題。所以不需要請假,能在周三來咨詢的,更多的就是休學的孩子了。

我曾見過一個網絡成癮的青少年,他的睡眠質量已經非常差了,剛開始咨詢時還沒有休學。我建議家長最好每周三下午都來一趟,家長的態度是不愿意的,說周三下午來咨詢耽誤學習,家長覺得跟老師請假是一件非常費勁的事情。后來這個小孩就不上學了。等小孩休學的時候,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安排了每周心理咨詢。如果當初接受了我的建議,能夠堅持每周來一次,其他時間上學,或者更少些,每天就上半天學,也許孩子還能在學校繼續待著。但是家長在問題看起來不那么嚴重的時候,不能忍受這種模式,結果就是上學這個事兒徹底沒了。

關于上學,好多人會覺得這是學習好不好的問題,后來才發現它是能不能上學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能上學盡量上學,但要保證不違反養育三原則,保證孩子的基本安全,一切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違反了養育三原則,那就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休學,或者上“花班”(即能上幾節課就上幾節,將壓力減少到最低程度)、帶陪讀等。

養育三原則

在最開始,我想要強調的是三個基本的養育原則:

(1)不傷害自己;

(2)不傷害他人;

(3)不破壞貴重財物。

這三個基本原則適用于養育所有兒童,而不僅僅適用于養育特殊兒童(自閉癥、多動癥、焦慮癥、抽動穢語綜合征、強迫癥等)。我的咨詢工作都是圍繞這三個基本原則開展的。能不能上學、要不要休學、需不需要帶陪讀,也都是圍繞這三個基本原則去決定的。

我們要在不違反養育三原則的基礎上,相對寬容,給孩子留下成長的空間。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把養育三原則應用起來,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按照規則來要求他:別人不能傷你,你也不能傷別人,如果傷了可能就要付出代價。別到孩子大了的時候再推行,有時候就沒效了。

首先,不傷害自己

不傷害自己,即無傷害原則,孩子不會受傷。受傷的內涵不僅包括自傷、自殘,也包括他選擇的生活方式可能對自己有損害,還包括別人傷害他,總之就是結果導致孩子受傷的都要防止。家長是監護人,要知道傷害是什么樣子的,發現傷害時,家長要出手。確保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學業成績等其他東西都靠后。

如果上學這件事,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就要決定要不要上學,以及怎么上學。比如一個馬上要高考的學生來咨詢,她的爸爸是大學老師,她覺得:“我爸是大學老師,我是在這個大學的附屬學校讀書,所以我必須學習好,如果學得不好,就對不起我爸,對不起我爸的這個學校。”我覺得這個孩子背負了巨大的壓力,我問她:“你學習還擔著這么偉大光榮的歷史任務呢?”這樣問其實是通過“荒謬化”的方式,讓她知道她沒必要承擔天大的責任。這個孩子考試壓力大到頭疼,疼得恨不得撞墻。她爸帶她在北京各個醫院都看過了,中西醫各種藥吃著都沒有用。其實這就是心理問題軀體化的一個表現,緊張、恐懼、焦慮累加在一起,導致大腦處在應激狀態。這個癥狀有可能是要命的,太疼了可能會導致她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甚至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后果。這時候,高考就沒有那么重要了,孩子需要做的就是休息、停下來,該休學就休學,沒有什么可說的。哪怕最壞的可能性是以后都不能復學了,父母也要接受這件事情,一切以孩子的安危為準。

我跟她爸爸商量要成績還是要孩子的命,她爸爸知道她的想法之后也安撫過她,她爸爸已經夠成功的了,不需要她“添磚加瓦”,她不需要背負她爸爸的成就,也不需要對她爸爸所在的大學承擔那么大的責任。她爸爸還是挺有決策力的,明白這件事以后就沒來咨詢了,給我們打電話說孩子已經去上海玩兒了,上學這件事具體放棄到什么程度還不知道,但是至少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介意高考這件事情了。不傷害自己,父母知道孩子不會受到實質性傷害,能好好活下去,之后就有各種機會,不必在意暫時的得失。之后孩子康復得好,也許還會回去上學,休學在這個時候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關于活著這件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2年去湖北孝感的一個戒毒所調查,那個戒毒所屬于自愿戒毒性質的場所,患者交很少的錢,一個月幾百塊,這里的醫生工資也很低。最后變成自循環,康復的患者領導還沒好的、新進來的患者,他們變成了一個消費特別低的群體,開支就是吃喝的費用。很多人無法回到社會,因為一回去就有人“勾搭”他們,可能會再次吸毒。我聽這里的人講,最早的一個戒毒所是在云南,有一些社會上的資助,那個戒毒所運作了很多年,患者也在里面待了很多年,有些患者的監護人不希望他們出去,監護人愿意出錢,我記得那個花費很少。我訪談了去過那邊的醫生和患者,有些監護人說的話就特別明確:“孩子在這里面待著,至少我知道孩子活著。”確保自己孩子的生命安全,別的都是次要的。當然,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些戒毒所還在不在我也不知道了,但是當時“孩子至少還活著”這句話對我后來的咨詢工作有很大影響,我們要知道底線是什么。

新聞曾經報道過一個惡性校園霸凌案件,一個爸爸在外打工,兒子留守在老家上學。爸爸跟他兒子說,有人打你的話你就趕緊跑。爸爸說這個話的時候,可能他知道孩子遇到了校園霸凌,但他沒有做更多的干預,最后這個男孩子被打死了。家長已經知道校園霸凌可能是要命的,知道要讓孩子逃跑,在這么危險的狀況下,家長就要決定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學,評估霸凌的危險性有多大。逃跑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除了孩子不傷害自己,家長還要確保別人傷害不了自己的孩子,保住孩子的命是第一位。一旦家長知道學校里有霸凌事件,而且情況非常嚴重,對于家長來說,就變成了一個選擇題:我能改變學校風氣嗎?不能的話,能讓孩子轉學嗎?如果無法轉學,為了保證孩子活著,哪怕失學也沒有關系。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家長和學校要確保這種安全。如果沒有安全保證,那么不去上學也不是一個災難,而頂著巨大的風險上學可能是一件以生命為代價的事情。

因受到校園霸凌而不能上學的受害者還挺多的,比如有些孩子被同學搶劫索要錢財,然后就不敢上學了。現實中最常見、也是最荒謬的是,一旦校園霸凌發生,通常是施害者還能繼續上學,而受害者要承擔所有的負面后果,比如失學。受霸凌后的心理創傷還得自己花錢去做心理咨詢,有的人一生都被困在因校園霸凌而罹患的精神疾病中。家長需要甄別校園霸凌的嚴重程度。家長要更早知覺到可能的校園霸凌并做出有效應對,不要等事情發展到孩子已經崩潰了,可能產生嚴重精神疾病或者不上學了,才知道霸凌的情況。甚至有些校園惡性事件,學校和家長很多的應對方式也可能是有問題的,進而加重受害學生的創傷。

有個中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家長來找我咨詢,說孩子讓他給租個房子。這個孩子不喜歡跟父母一起住,要在外邊住,孩子那個時候已經不能上學。我的意見是:“你作為父母,你覺得他在外租房子住這個狀況會出什么問題?他很可能會去網吧,吃飯有一頓沒一頓的,說不定哪天餓死在網吧里,你都不知道。既然他已經不能上學了,你要做的事情是,盡量讓他在家里玩電腦,你要保證他活著,然后再想其他的事情。你在家里買個特別好的電腦,配置到最高水平,你先別管他怎么玩電腦,你就管他一日三餐。睡覺你也先別管他顛不顛倒,睡得時間差不多就行。你至少要維持他活下去,因為現實是他整個人都不對了,不可能在短時間里如家長所愿完全恢復到正常狀態。”家長聽完覺得很絕望,但家長要明白,底線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在家里至少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我們總說“強制性義務教育”,但也要不違背基本的身心健康原則。

我接觸過很多家長,他們期待孩子改變網絡成癮的行為。家長的“幻想”是孩子不再網絡成癮,好好上學,上課聽講,學習成績上升,期待做心理咨詢糾正所有的問題,并且要一攬子迅速解決。可是家長在向我敘述問題時所描述的“癥狀”,我認為這僅僅是孩子狀態開始下滑的時間段,我想要告訴家長的是:“癥狀”還沒出齊,估計還會惡化。當孩子出了問題,可能需要和問題共存很長時間,而不是馬上就能“翻盤”。

另外,不傷害自己這一點是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要開始關注的。比如不要孩子出現自傷和自殘,如果出現了也要限制這個自傷和自殘的強度。

小齡兒童最常見的自傷和自殘的例子是自閉癥兒童,當他們情緒不好的時候,自傷行為嚴重到可能會出現用頭撞墻、撞地,抓自己的頭發,把頭發揪掉、把頭皮抓出血,咬自己、抓傷自己;不太嚴重的、比較可以容忍的是摳手指、把手指摳到出血,咬手指,家長說孩子都不用剪指甲,因為都咬掉了,指甲都是參差不齊的。凡是小齡兒童出現自傷情況請找專業人士處理,尤其家長要注意減少對孩子的激惹,避免出現自傷、自殘行為的環境和養育模式。這個部分可能需要家長學習專門的關于應對兒童攻擊性的策略。

大齡兒童自傷、自殘的例子常見于青春期抑郁、邊緣型人格傾向等。青少年有可能出現的自傷行為有:用刀劃傷自己的胳膊,偷偷使用過量的酒精或精神科藥物,最嚴重的是自殺。生命至上這個原則,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灌輸給他,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要選擇自我傷害。孩子自傷或自殺有可能是出于外因,比如校園霸凌、遭受性侵等,家長自己要明白,也要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多么倒霉的事情,保住命是最重要的。另外,孩子自傷或自殺還可能源自家庭養育,比如父母養育過于嚴苛、家庭暴力;也可能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例如抑郁但父母沒有發現等。凡是有自傷、自殘,甚至自殺的問題,家庭需要調整的話,最好請找專業人士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庭自己調整有可能越調整問題越大。

其次,不傷害他人

為什么不傷害他人特別重要?有些家長覺得我的孩子有問題,所以其他人都應該理解。可如果孩子傷害他人,這就不是他人可以接受的事情了。家長有義務教自己的孩子給別的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就如同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安全的環境一樣。因為如果孩子不給別人一個安全的環境,很難預測他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樣的不良后果,有傷人行為是最容易被學校勸退的,甚至非死即傷。

我認識的一個青少年,他有一點點被害妄想,一直覺得別人要傷害他,他有反擊的欲望。但這個青少年很聰明,他跟我講:“你知道我多憋屈嗎?我不敢隨便反擊的,因為萬一我反擊,后果可能是我承擔不了的,我要是把他打壞了,怎么賠?”

在我的咨詢案例中,更多的是處理自閉癥兒童的一些攻擊性,通常來我這里咨詢的孩子問題都不是很嚴重,沒有太多的主觀惡意,而且父母愿意積極配合處理攻擊性。我們工作的重心更多的是限制孩子的攻擊性,當然還有解讀他的攻擊性,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可以變換方式。如果攻擊性特別強,那么可以和學校商量減少上學時間并且帶陪讀等。因為這些攻擊性會給他人帶來不安全感,那么其他人就會躲避攻擊者,攻擊者會感受到社交排斥,很難融入團體。

我們更要注意校園霸凌的部分,最危險的是父母不管,或者不積極地管理他們的孩子霸凌別人,原因是父母覺得“反正吃虧的也不是我們”。還有一些父母的性別態度也透露出他們的養育問題,我聽過好多養兒子的父母說,“生下來知道是兒子就放心多了”。那就等于家長站在性別角度上認為男孩是可以成為霸凌者的,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安全了,而把不安全留給了女孩的父母。也有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時,他們已經管不了了,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沒養好,大了也沒辦法管教了,只能聽之任之。

雖然校園霸凌等惡性事件大部分是受害者吞下所有的苦果,如受害者遭受抑郁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困擾要去看心理醫生、休學或退學、學習成績下降等,但是校園霸凌事件中的施害者實際上并不一定真的安全。公開報道過的因反擊校園霸凌而導致的惡性案件很多,在網上可以搜到,有女孩家長認為一個男孩霸凌他女兒,覺得老師和男孩家長不積極配合解決問題,女孩的家長很絕望,矛盾一直無法解決,某天女孩家長沒讓孩子上學,孩子爸爸自己帶著刀去學校,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這個男孩捅死了。也有霸凌者威脅受害者要在某個地方打他,結果受害者帶著刀把霸凌者刺死了。

作為家長,常規的假設“這就是孩子之間的打鬧,不會升級到死亡的程度”,但是孩子和家長都無法知道你攻擊了別人,對方的反擊力度到底有多大,萬一對方出手還擊,不論是故意還是失手,都可能意味著孩子的死亡。所以限制孩子的攻擊性,盡量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是父母從小養育孩子必須注意的。

霸凌者很可能在身體上是有優勢的,甚至在家世、背景上也有優勢,覺得攻擊別人是沒有風險的,別人拿他們沒有辦法,但是這些所謂的“優勢”未必真的那么有用,或許受到的反噬是孩子和父母都承受不起的。我經常推薦我的學生去看北京衛視的《檔案》節目,這個節目有一期講方世玉,人家擺個擂臺,方世玉就去打擂把擂主打死了,打死了以后對方找了人來打他們,又打死了他們這邊的人,他們家又找人打,來回打了好多輪,方世玉的親人和對方的親人,還有很多非常有名的武林人士參與其中,最終他們都死了。施暴者并不能保證可以完全控制暴力的進程,雙方以暴制暴且逐漸升級的暴力,最終會導致更大規模的破壞,這可能是雙方都難以承受的。

現實中在學校里也不一定都是出手傷人才是傷害別人,有些孩子上課時到處亂竄,發出各種聲音,總是干擾課堂秩序,影響其他同學上課,這也算是傷害的一種,因為別的孩子需要一個安全有秩序的學習環境。因此,無論是傷人還是非傷人的行為(如影響課堂秩序),父母都需要去處理,不然其他家長就會有所行動。

有些家長可能認為我的孩子有心理問題或者特殊的情況,并且我的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其他孩子都得忍受。這個想法是不現實的,有這類問題的孩子肯定會受到其他同學、家長的排斥,老師和學校也會面臨巨大的壓力。真正出了問題時,家長得想辦法解決。可能要教孩子怎么去克制自己的暴力,或者安排陪讀看住孩子。如果孩子的攻擊性或暴力行為比較明顯,家長可能要選擇讓孩子休學一段時間。如果是非暴力的情況,比如只是影響課堂秩序,那么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找陪讀,選擇上一部分課程,或者休學一段時間,我們會在隨后的章節講到這部分內容。如果孩子有上課影響課堂秩序的情況,要么尋求心理咨詢讓孩子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模式,保留不太影響他人的不良行為,先不要幻想把所有不良行為消除;另外也可以請陪讀,如果孩子想要擾亂課堂秩序,陪讀就帶他出去玩。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孩子不被排斥而沒有學上,家長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要關注孩子學會什么知識的時候了。

最后,不破壞貴重財物

有的小孩破壞力比較強,不管什么東西都敢砸,像一頭牛跑進瓷器店里一樣一通亂撞。當你遇到這樣的小朋友,就要小心了,比如說他可能把你的電腦砸了,而你的電腦里可能有重要的文件。學校里可能沒有什么太貴重的東西,但你要考慮各種可能的風險。比如我咨詢過的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幼兒園有喝熱水的大水桶,小朋友都在水龍頭處接熱水喝,而他把水龍頭給揪下來了。水龍頭不算貴重財物,但這個行為本身是有風險的。一旦水桶被掀翻,孩子被砸傷或被熱水燙傷就是大事。

還有個小朋友,跟學校門口的保安關系不錯,進保安室里面把人家的煙灰缸故意摔了。我們能看到,這種比較有特點的破壞性行為,有明顯的攻擊性,父母該怎么辦呢?該賠償就賠償。賠償本身能讓這樣的小朋友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應該怎么處理。

我碰見過一個被霸凌的小孩,班上有個同學就喜歡欺負他,覺得欺負他特別有成就感。有一天晚上家長帶孩子來找我咨詢,非常緊急,孩子還哭著呢,說他們班同學老欺負他,已經把他兩個眼鏡踩碎了。像這種校園霸凌,我們處理的方式就是毀壞財物就要賠償。通過老師調解,加上霸凌者家長屬于講理的,這件事處理得比較好,霸凌者家長把兩個眼鏡錢都賠了。后來我問那個男孩:“他還來踩你眼鏡嗎?”他說:“不踩了,賠了3000塊眼鏡錢。”估計這個錢賠的讓那個霸凌的小孩和他的家長“肉疼”。疼了,才能知道這個行為是有代價的,是需要停止的,以后要是再這么做就得做好賠償的準備。家里有攻擊性強的孩子的話,家長就得做好心理準備,各種損失都是正常的,要留出預備金。

另外,如果家里有攻擊性強的小孩,有破壞貴重財物的風險,家長還要提醒周圍的人。我咨詢過一個小孩,這個孩子有一陣特別喜歡踢紙簍,看見紙簍就踢倒,他的爸媽就糾正這件事情。孩子踢紙簍這個行為倒是改正了,卻變成看見手機,就把它從桌上扒拉到地下。我親眼看見在一家飯店,小朋友把人家新的手機直接扒拉到地上,手機一個角磕破了,當時家長賠了幾百塊錢,人家還挺不愿意的。如果家長知道孩子有破壞貴重財物的風險,可能就要提醒周圍的人孩子可能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家長自己也要做好賠償的準備。另外,在孩子極有破壞性的情況下,盡量少帶他到這些可能造成破壞的場所。

再回頭來看,當小孩有不良習慣的時候,某個不良習慣如果成本很低,就盡量讓它保留下來。踢紙簍最多家長掃一掃就行了,可如果變成了摔手機,而且誰的手機他都敢摔,那代價多大呀!

總之,關于父母養育孩子的三個原則,是我們之后在判斷特殊兒童是否能上學或者能以何種方式上學的基本原則。

自理能力

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判斷參見養育三原則的第二條,是否會傷害到他人,即是否會造成對他人的嚴重影響,尤其是老師。

孩子能不能上幼兒園或小學,我們需要考慮的一件事情是自理能力,尤其是大小便能不能自理。有好多幼兒大小便不能自理也去了托兒所或者幼兒園,主要是看幼兒園人手是否充足,如果老師比較多,孩子比較少,管理上還行的,小朋友偶爾尿褲子能幫忙換一換尿不濕或褲子,老師壓力還不大,但要是大便不自理會便在褲子里的話就很麻煩,孩子年齡越大越麻煩。

有個家長問我她的小孩能不能上學。她家孩子最開始來找我咨詢的時候是5歲,屬于人格瓦解。原來孩子的發展挺好,但大概在5歲的時候完全崩潰了,可能是因為姥姥的養育問題。媽媽當時工作,把孩子給姥姥帶,后來小孩整個人崩潰了。崩潰以后語言也消失了(4歲以后才消失的),所有功能都不行。來咨詢以后,孩子慢慢變好,語言也開始出現了,但是孩子大小便的控制還不是那么好。疫情期間她來問我孩子能不能上學的時候,孩子已經11歲了,媽媽希望小孩能上學,減輕媽媽自己的負擔。

可是那個小孩有明顯的大小便失禁的問題,她都11歲了,上小學一個老師管理至少40多個學生,不可能單獨派一個人專門管小朋友的大小便,如果不帶保姆或陪讀的話,我覺得根本上不了小學。家長問我能不能上特殊學校,我認為上特殊學校也是一樣的問題——自理問題,自理問題沒有解決的話,上特殊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一樣,學校除非撥出一個固定的人管理大小便問題,否則課堂就會亂了。我一直認為對于特殊兒童,國家撥出的保障的錢不應該只用于做訓練,如果有一部分錢可以用作請陪讀的話,孩子會有更多的機會上學。當然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好的話,家長自己請陪讀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否會成為老師和學校不可承受的負擔,如果是的話,父母也沒有能力請陪讀,那么就可能需要推遲上學或者無法上學,家長要有預期和判斷;如果能請陪讀的話,家長就需要和學校具體協調。

家長的目標和態度應該是什么?

關于上學和休學,我們的目標和態度應該是什么?前面講了很多需要休學的情況,但我并不是說孩子稍有不適就一定要選擇休學,我們的目標是能上學盡量上學,但要保證不違反養育三原則,保證孩子的基本安全,一切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上學并不是全或無的,很多家長覺得上了學就得全上,如果不上就直接休學或退學,沒有中間狀態。但是,我們的態度是一旦孩子出現問題,有不符合養育三原則的地方,我們可能就需要做出調整,可能從全天上學調整到少上學和不上學,按照實際情況選擇。家長要保住孩子上學的狀態,也希望學校盡可能提供方便,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可以選擇上“花班”(比如一天只上三節課或只上美術課和體育課,因為很多自閉癥或者多動癥癥狀嚴重的小朋友,會嚴重影響課堂紀律,我們按照養育三原則里的不傷害他人來處理,盡量選擇一些對課堂紀律要求比較低的課程),也可以課程全上,但是作業只做一部分或不做,先讓小朋友穩定到一個不那么焦慮、愿意去上學的狀態,然后再處理后續的情況。家長和學校要相對寬容,有問題的小朋友需要成長或康復的空間。有需要的時候,給問題兒童請陪讀。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態,家長應該有的態度是:①孩子能在學校待著就行;②休學沒什么大不了的。

孩子能在學校待著就行

我們的第一目標是孩子能“混在學校里”。我和周婷老師之前寫過一本書《重建依戀》,我們這本書有個讀書群,成員主要是自閉癥兒童家長,也有部分有其他問題的兒童的家長,大家會互相交流。去年讀書群里好多小孩上學,也有小孩要失學了。群里家長說她的孩子上學非常緊張,孩子要把所有作業都做完,他會緊張到手麻、全身疼。那個男孩還特別有意思,就像科研人員一樣,他手麻、手疼,或哪兒疼、哪兒難受,他都要記下來,拿個本子“唰唰”地記,不停地寫,累得手都疼了。我跟他媽說,能不能把他這些文本都留著,將來給我們用,我好知道他哪兒疼。這個孩子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我就說像這樣的孩子,上半天課就好了,作業就不用做了,上課聽著玩兒就好了。

他媽剛開始不能接受這一點,過不了自己心里這一關。我認為那個孩子已經到了心理問題軀體化的嚴重狀態了,極其外顯,這時候上學的量和作業的量都要減下來。家長擔心老師會覺得“你原來都能做好的事情,為什么現在就做不了了呢?你原來作業都能做完,現在你說做不完”。可是家長必須明白,再這樣下去,小朋友過度焦慮,等待他的就可能是失學,為了讓他不失學,孩子的現實情況已經這樣了,是要和老師談的,談的目標就是我們怎么把課業降到一定的量,這個量是小朋友愿意在學校待著的量。

有的咨詢師都過不了自己那一關。我曾經和一個咨詢師聊過,一個上中學的孩子,有暴力傾向,我就說這樣可能就不能單獨上學,可以說服家長,要帶陪讀,要有人看著他不對別人施加暴力,給其他同學營造安全的環境也是孩子和家長應該做的。跟小齡孩子的要求一樣,學習成績不重要,能安全地混跡在學校里最重要。這個咨詢師很難接受,她都說服不了自己,想要說服家長就會變得特別困難,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進了學校就要表現好,符合學校的各項要求,各方面要都能跟上。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問題孩子的話,那要考慮的就不是跟不跟得上,而是孩子能不能待在學校里。如果孩子的人際關系沒問題,沒被別人欺負,也沒得什么精神疾病,成績好不好不是那么重要,只要能在學校待住,心態很好地混跡在校園中,那孩子就已經贏了,之后孩子還會有無數的改變機會。

家長、老師、學校要進行多方會談,明確孩子的“安全線”在哪兒,讓孩子至少能夠相對健康地來上學。他只要去上學,一個字都不寫,可能也會聽進去點兒東西,總比上不了學好,也比緊張得不得了、害怕完不成作業、什么也聽不進去要好。很多孩子看起來上課時眼睛沒看著老師,就算他處在解離、神游狀態,他可能也會聽一耳朵,有時老師提問,他可能還會。老師有時會說“覺得你也沒聽,但好像你也會”。他們那么聽一下,其實也可能入耳了,家長和老師不要假設孩子呆坐著沒用,有可能有用,孩子在學校能多待一會兒就多待一會兒。

很多時候我不太擔心孩子的成績,包括自閉癥小孩、多動的小孩,還有因網絡成癮成績下滑的小孩,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知,從遺傳的角度來說,這些孩子其實挺聰明的,而且有些孩子的成績之前還不錯。尤其是有些老師說“我覺得他很靈,他很聰明,其實他都會”,但凡碰到這種小孩,上課看起來不注意聽講,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放松,對自己也對孩子說:“我默認你夠聰明,都會。你做差不多就可以了,不用緊張,先做一半或者更少都沒關系,相信你將來都會。”這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家長傳遞給孩子的態度是,他想學會時,早晚都可以學會,但是現在不會也沒關系。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孩子愿意上學,上學沒那么可怕,做不完作業或者做錯都沒有那么可怕,慢慢坐在課堂里,就算是不影響別人自己在課堂上玩也行。只要他坐在課堂里,沒有影響到別人,還能待得住,那么他在學校待得越久,就越成功,就越有“翻盤”的機會,但就是家長不能著急改變。

休學沒什么大不了的

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學是必須上的,等到孩子出了問題,很多家長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不上學怎么行?一個家長,她的女兒上幼兒園,孩子只要去幼兒園就生病,然后回家休息治療,治好了立馬送幼兒園。家長覺得幼兒園是必須上的。病好了再去,去了再病,病治好了還得去,無限循環。我問孩子能不能不上幼兒園?要是上小學也就算了,幼兒園不至于吧,好多人沒上過幼兒園也沒事兒。我的同事,鐘杰老師說他沒上過幼兒園,姚萍老師好像也沒上過幼兒園,我小時候也不愿意上幼兒園,我覺得上幼兒園就是一個創傷性的體驗,沒上過幼兒園根本不影響未來的發展。上幼兒園出問題,有的時候可能是老師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孩子的問題,有些小孩是高易感性的,比其他小孩更容易焦慮和恐懼,那么多小孩上幼兒園,都沒多大事兒,但就是有些小孩會出問題,那這樣的小孩就得按特殊的方式處理。

哪怕是真的需要休學,也不是什么天要塌下來的事情。如果孩子真不能上學了,家長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壓力會非常大,絞盡腦汁想要處理好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能繼續上學,結果就是后續產生一大堆麻煩。如果確定不能上學了,就痛快回家,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比如那位臨近高考、頭疼欲裂的高中生,就休學了。至于高考,能考的話就進去寫兩筆看看怎么樣,沒關系,就當走過場,溜達一圈知道什么叫高考,也算人生一大經歷,去體驗一下,當然不能去考也不用逼孩子。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有些學生到高考之前,因為考試壓力太大了,他們沒有辦法去面對,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考上,就堅決不去上學了。我一個同學的女兒也是這樣,高考前兩三個月,突然就不去上學了,我建議他讓孩子回家,好好在家待著,跟孩子說:“沒關系,能考就考,不能考就不考,作業能做就做,反正該學的都學完了,剩下這幾個月就是復習,也沒新知識了,不去學校沒關系,考試那天進去隨便答答,能答成什么樣就什么樣。”結果過了幾個月,聽他說他的女兒去參加考試了,進去答了答,考上了一個重點大學。孩子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不能強求。我也不知道會有這種效果,這不是我的期待,我認為孩子考不上也挺合理的,只要沒崩潰,以后還有各種機會。不過這種情況,我認為還是需要后續的心理咨詢。因為是我的同學,我也不便真的深入咨詢,只是給了簡單的建議。特別說一句,心理咨詢師不給自己認識的人做咨詢,這是職業倫理上的要求。

當然關于上學我們的第一目標還是“孩子能混在學校里”,但是如果混不了,家長就要以特別好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休學,要能說服自己也能說服孩子,“嗨,在家待兩年算什么呀?不行的話我們去看看大千世界吧”。我經常讓來找我咨詢的一些家長留心收集那些沒有去上學,后來發展得還不錯的孩子的例子。有一個家長給我講了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小女孩的例子,她親戚的孩子上了一個國際學校,畢業的時候,有一個學生代表的發言特別有意思,講了一通自己的人生。這個女孩小學時突然就不想上學了,她媽心態特別好,家里條件也好,就說:“好吧,那就讓你表哥帶你全國各地旅游。”等過了幾年,她還不想上學,也不想上初中,她媽說還讓你表哥帶著你全世界旅游。又過了幾年,孩子發現老這么玩兒也沒意思,就說我想上學了,就去了那所國際學校。結果還學得挺好的,能畢業代表學生發言。如果當年家長要求這個孩子必須坐在學校里,老老實實、按部就班,那孩子可能就被逼瘋了。孩子瘋了,家長有什么好處嗎?沒有好處,孩子都崩潰了,從崩潰中恢復就更難了。所以家長看孩子不對勁的時候,不要去糾纏,該休學就休學。

我以前的一個研究生,小的時候一緊張就有皮炎,皮膚一大片一大片地變黑,平時不是特別嚴重,有壓力的時候才表現出來,而且是游走式的,在身體很多部位都有,壓力消失,黑皮炎也消失。她說自己上高中的時候特別明顯,高中有一年沒上課,后來也考上了好大學,其實不上學對她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甚至對她更好。她自從上了我的研究生以后,可能我的實驗室壓力比較小、氛圍還不錯,就沒再長過黑皮炎了。高中期間,她爸比她心態還好,不上就不上唄,還安撫她能考上哪兒算哪兒。家長心態上一定要好,孩子就是特殊的小孩,她的病癥已經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了,有壓力時心理問題軀體化異常嚴重,休學一年對孩子的長期影響是積極的,其實也不算是休學,就是不上學還隨著班級走,然后還是和同班同學一起考大學。很多小孩會有類似的身心疾病,幼兒更常見,如果到大了還有的話,那就說明他的防御機制比較幼稚。青春期的時候,很多青少年不是心理問題軀體化,而是更多地表現為純粹的情緒問題,比如抑郁、焦慮、社交恐懼,嚴重的會有自殺傾向,這些都是需要家長關注的,不能上學就休學。

以上舉的例子就是心態好的家長,心態不好的家長是什么樣子的呢?比如說有些孩子網絡成癮不能上學,天天在家瘋狂地打游戲,家長很發愁,對這件事進行災難化,“完了,我孩子這輩子就完了”,家庭氣氛很低沉。最后,孩子吸納了家長的焦慮、恐懼和絕望,跳樓自殺了。關于網絡成癮,如果家長不跟孩子糾纏玩游戲的事情,不跟孩子互相攻擊的話,基本上兩三年可能就過去了。大家可以想想,當年我們玩游戲再上癮,幾年之后可能連這個游戲都下架了,我當年還跟人家玩偷菜游戲呢,那游戲也一度全民參與,“成癮”的人太多了,后來誰還玩那游戲呢。

有人可能會問,會不會小孩一休學就永遠不想去上學了?有這個可能。但是不休學孩子可能會崩潰,或者自己就不上學了,到那個時候家長也只能選擇休學了。哪怕孩子一直在家,只要沒什么嚴重的精神疾病,其實也不算多壞的選擇。在大部分情況下,在家待著挺沒意思的,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家里的刺激量太小。如果家長不折騰孩子,不和孩子糾纏,孩子在家待一段時間以后,就會覺得在家待著人生特別沒意思,他要回學校。而且青少年的人際需求是很強的,我認識的一個初中生總被同學欺負,得了創傷后應激障礙,但休學一年后,還要求回他原來的那個班級。孩子也需要人脈,需要人際互動,家長給孩子的刺激量是不夠的,沒意思,沒有吸引力,所以很多孩子休學一段時間后還是回學校了。如果家長處理得好,大體上會是這樣的走向。也有處理得不好的,這個事情很難說,沒有人可以保證。

難就難在家長要控制住自己不折騰孩子。當孩子已經失學時,家長很難看到孩子身上好的地方,而是看他哪兒哪兒都不對。要從雞蛋里挑骨頭似的挑出一點兒好來,簡直像是要了家長的命。很多家長不具有這個功能,這時候家長在壓力下是非常有攻擊性的,在傳統文化下養育孩子更可能表現為指責和批評。要求家長在孩子這么差的狀態下,學會表揚,確實特別難。可是孩子一旦出問題了,對家長的要求也就提高了,如果家長很難適應的話,是需要心理咨詢的,通常孩子在家長接受不了的情況下休學,對家長是巨大的心理創傷,家長也是需要安撫的對象。

要不要晚點兒上學?

有的小朋友,說話不靈,自理能力不靈,所有東西都不靈,如果上學,那么多問題怎么辦?這樣的孩子估計要晚點兒上學。但是實際應對的時候,很多家長只爭朝夕,孩子越有問題,家長就越覺得要笨鳥先飛,明明孩子各方面表現都不好、都滯后,家長卻覺得更要使勁努力。這種想法是很不好的,往往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

有些小孩比較弱,在幼兒園都被欺負,上小學明顯比其他小朋友弱的話,可能更會被欺負。如果孩子的發展序列沒有那么好,我們建議還是要讓孩子晚一點兒上學,而且晚上學最好的時間點是幼小銜接,不要按時上小學、初中,然后再降級,這樣做對孩子的心態影響很不好。

我知道一個有自閉傾向的小男孩,要從幼兒園中班升大班了,特別聰明,給自己開了一個“處方”,他說他要“蹲”一年,要在中班重念,他不要在大班重念,他的媽媽就同意他在幼兒園中班重念。在越小的班級重念越好,盡量不要在小學里留級。在小學降級很難,一般學校不讓降級,但是孩子狀態不好被迫休學,再回學校可能就要跟著低一個年級念書,變相降級,如果降級發生在小學,孩子有可能會因此被嘲笑。

幼兒園留級還好說,但是小學里的其他孩子也是有記憶的,如果孩子在上小學期間狀態不好,上了一半退出來進入下一個年級,同班其他小朋友就會知道你可能是一個“降級包”,而且在原來班級里表現不好的地方很可能被傳到下一個年級,這會產生歧視,有些降級的孩子自身也會覺得有羞恥感,畢竟和原來的同學還在同一個學校里面。所以這種情況盡量不要發生在小學里。如果將來孩子有可能念不下去,可能會出問題,可能需要晚一年,那就盡量在更早的時候晚一年,甚至晚兩年也沒有關系,也就是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晚一兩年再去報到。當然在念書期間出問題的,被迫休學了,那回去就要做好各種心理準備,能夠應對降級帶來的各種不舒服。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必須按時上學,到6歲還不上學的話,家長就會異常焦慮,但實際上有好多人很晚才上小學,也沒什么不好的影響。以前我遇到一個媽媽就特別緊張,但她一反思,她自己其實8歲才上小學,因為她家在農村,還是個女孩,那邊對上小學也不是那么在意,她晚上學了,而這實際上對她后來的學業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她忘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被洗了腦似的覺得就該6歲上學。

從教育政策方面,理論上應該6歲上學,但就算你不去,其實這個政策也不能抓著小朋友去上學。雖然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但家長不把孩子送去,學校能把孩子的學籍表弄丟嗎?不能,它還在那兒。家長最好還是開個證明,說明一下小孩的發展可能不到位。

一般我都會建議家長,越早發現小朋友有問題,就盡快到專業醫院去診斷,因為那個時間癥狀最嚴重。比如,到孩子6歲的時候,家長還是可以拿3歲時的那個診斷給學校或教委的人看,證明我的孩子發展有問題。等到孩子要上學了,才找醫院開診斷,希望醫生開證明說孩子可以晚一年上學,就很難了,一般來說醫生都不愿意開這樣的證明,醫生也是要負責任的,醫生會覺得開這種證明他是要冒風險的。如果學校不認可早年開出來的證明,那也沒有辦法,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頂住,這已經是你能拿給學校的看起來最合理的證明了,只能是不去上學了。就算沒有任何證明,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學,第二年再去,理論上學籍也不會丟掉,它還應該在所在學區的學校,不會出問題。

家長讀書群里有家長說他家小孩已經晚一年上學了,由于義務教育政策,管學籍的人會給他打電話,問孩子怎么沒上學,因為學籍表是對應到孩子所在小學的,孩子沒上學是有人盯著的,因此家長就會承受一部分壓力。家長問我怎么辦,他覺得很難去應對這件事情。現實來說,家長不一定都能開出醫學證明,應對這個事看起來比較麻煩。但其實,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明確告知對方孩子能力有限目前上不了學,別把這當回事,晚就晚了,下一年還是有資格上學的,義務教育不會落下誰的。

還有一種說法,對于男孩來說,晚一年上學也挺好的。小男孩整體的心智發育和語言發展會相對慢一點,晚一年上學,也許是送給那些發育有一點點滯后的小朋友的最好的禮物。

跟家長談的時候,我會舉很多例子,說晚上學沒什么可怕的。晚上學這個事情,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一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他的經歷能夠說明,晚上學沒關系。我經常挑這種電視節目看,看完特別勵志。我經常給家長講這些故事,也讓家長自己去收集這樣的故事,因為家長需要知道有一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不然他們會很緊張。

羅蒙諾索夫應該是個天才,他1711年出生于一個漁民家庭,他所在的村子里什么教育資源都沒有,他14歲時不知道從哪兒弄了本數學書,就自己研究。他問了周圍所有的人,最后也沒有人能教他,他只能自學。他所在的地方離莫斯科很遠,后來有一個商隊要去莫斯科,他就跟著商隊走了,去了莫斯科之后冒充教會執事的兒子上了學,那時他已經快20歲了。他以一個很奇怪的身份去上學,周圍同學都比他小很多,就他一個人長得高高大大。對于羅蒙諾索夫來說,有些東西只要想學會,他就能很快上手,晚點學也沒什么關系。他后來成了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和詩人,提出了“質量守恒定律”(物質不滅定律)的雛形,可見晚上學的后果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

另一個例子是英國化學家漢弗里·戴維,他成功分離出了金屬鉀和鈉,開創了農業化學,著有《化學哲學原理》。他早年的時候就是一個紈绔子弟,不學無術,直到16歲父親去世,需要他養家糊口,他才幡然醒悟,17歲時從學徒開始做起,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

晚上學,或是上學期間休學一兩年,也沒什么大問題。前期就算有各種不足的地方,后續再補一下,也就沒事了,只要態度上沒有問題,整體就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前面失去的時間沒有必要災難化,就算有些兒童青少年網絡成癮,在家待兩年沒上學,也就相當于是晚上學、晚畢業了,如果這樣想,那事情也沒有那么恐怖了。

有的家長只爭朝夕,小孩太聰明了,就不斷地跳級,這些孩子有些適應還好,有些就會出問題。那種特別聰明的跳級的小孩,在我看來明明學習都很好了,還折騰什么呢?這么聰明的孩子,大部分人際關系都會有一定的缺損,為什么還不用前面的時間帶他好好玩?好好補償人際方面的缺失。學習學到這樣已經夠用了,差不多就行了。提前畢業、提前工作,六七十歲才能退休,孩子該好好玩的時候都沒玩到,虧不虧?為什么要這樣發展呢?家長只爭朝夕為了什么?多掙那兩年錢有什么意思?有的時候在家待兩年休整休整,到處去玩玩,也是好的。

在咨詢中我能看到早上學可能會出的問題,提前上學的話,就算小朋友學習能跟上,但是小朋友心智比較弱,個頭比較小,就容易受欺負。小朋友之間彼此打量一下就能評估出來誰好欺負,就連自閉癥小孩之間都能看得出來誰能欺負誰,弱的小朋友的眼神里會寫著恐懼,感覺就像“你可以欺負我”。我咨詢過的兩個自閉癥小孩一前一后,一個要走、一個要進來,倆人面對面相遇,一個就推了另一個一把。在我們看來,他們倆都很弱,但在弱的里面還能分出來強弱。如果小朋友真的很弱,家長要考慮晚上學或者帶陪讀。

當然,家長讓小朋友上學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怎么說,上小學還是便宜的,北京一所普通幼兒園學費一個月幾千元很正常。北京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收費差距特別大,公立幼兒園大概1000元上下,私立幼兒園可能要四五千塊錢甚至更高。所以對于家長來說,上幼兒園還有一個潛在的經濟負擔問題,正常上小學對家長來說是有誘惑力的,上小學基本上就是免費了,省錢。

理解義務教育階段的政策和規則

關于能不能上學,我們首先要理解規則。我國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理論上孩子在這個階段是不會失學的。義務教育階段一般不用擔心會被強制失學。除非像我們前面說的違背了養育三原則中的不傷害別人這個原則,否則,理論上孩子能一直上學。

當年有個上初中的男孩來找我咨詢,他的學習成績不是太好,死記硬背不太靈,背不下來。老師分小組背誦,背不下來就“連坐”,比如三個人一組互相聽別人背,如果背不下來,仨人都得留下不能回家。這位老師還威脅他說:“你看你這是什么狀況?不行你就別念了。”

他和他媽都被嚇壞了,以為不能念書了,要失學了。但實際上,這個老師沒有權利開除他。初中屬于義務教育,孩子不犯大錯誤,不用擔心會被強制退學。這是個規則的問題,家長們要知道規則是什么。

咨詢師:你是北京戶口嗎?

男生:對。

咨詢師:你是這個學校學區的嗎?

男生:對,初中。

咨詢師:那憑什么開除你,沒權利開除你。老師能打你嗎?老師比你高、比你矮?(這個孩子一米八幾,長得高高壯壯的)

男生:肯定比我矮、比我瘦。

咨詢師:她就算打你兩下,你也不會發生什么,你怕她什么?她也不會真的趕你走。

男孩媽媽:老師會不會在檔案里記孩子不好呀?

咨詢師:有可能,但大概率應該不會讓你不及格、不畢業,老師如果讓你不及格、不畢業,說明她教得不好,沒把學生送出去,學生繼續“蹲”在這個學校,學校也不讓。九年制義務教育,你以為那是什么,她得“拱手”趕緊把你送走才行。

估計那個孩子還是擔心被老師打,家長擔心孩子會因為學業不好被記入檔案,經過我一番略帶夸張的解釋,知道無論如何都不會失學之后,他們就高高興興地走了。

我覺得真的是他不知道規則,媽媽也被嚇壞了,也以為學校能開除他。我說肯定不能開除,學籍表都在學校那兒,學校得正式把你送走讓你初中畢業,學校才算圓滿完成工作;如果老師把你留下了,給你寫了一堆不好的評語,還讓你留級、不讓你畢業,或者是開除你,學校都得向上級單位解釋、報備。而且家長真以為留級那么容易嗎?現在學校基本上是不讓留級了,留級是要“走后門”的,“走后門”都很難辦到。我給孩子和家長講了這套規則以后,感覺孩子松了一口氣。

這個男孩沒犯什么大錯誤,考試能及格,也沒發生什么災難性的事件,只是完不成老師布置的背誦作業,這個理由不足以讓學生被開除。沒違法犯罪,也沒違反養育三原則(我們沒有真的傷害自己,也沒真的傷害他人,也沒破壞什么貴重東西),基本上沒事。

后來我還跟他和他媽媽講,要不要跟老師說一下,你就是做不完這個背誦的功課,反正你也背不下來,就不要“連坐”了,你不參與小組就行了。但是男孩不同意,他說他愿意跟同學在一起。他還有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他很需要人際交往,需要歸屬感,不能一個人待著,所以他寧可把那些人都拖下水,也不要一個人被落下。后來“連坐”這事兒怎么解決的我就不知道了,可能他家長會跟老師去談吧,他媽也不是特別弱,只是被嚇到了,以為孩子會被退學。

這一章我們從不同角度講了關于上學的事情,重點就是讓孩子盡量去上學,能上學就行,放低其他方面的要求,實在不能上學的話,那么就要有技巧,另外也要懂得教育方面的政策,在這個框架下,家長和孩子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铜梁县| 秦皇岛市| 遂平县| 新晃| 尉氏县| 乃东县| 罗源县| 东阿县| 浦江县| 彰武县| 汪清县| 沐川县| 嫩江县| 龙口市| 武功县| 彩票| 南乐县| 台前县| 淮南市| 柞水县| 西昌市| 观塘区| 延庆县| 微博| 绵阳市| 象州县| 获嘉县| 星座| 宜阳县| 岚皋县| 定兴县| 区。| 霍山县| 甘南县| 神木县| 长丰县| 芮城县| 深水埗区| 南岸区|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