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我生:壁畫上的中國史
- 苗子兮
- 1160字
- 2025-03-28 19:52:39
前言
“圖像史”在史學界已被關注和討論了許多年,這本書是我的小小嘗試。
圖像,是比文字更古老的記錄形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六七萬年前的莽荒時代。從被繪制的那一刻起,圖像就被賦予了象天法地、狀物擬人的功能,是它,最早敘述了先民們眼中的大千世界。
而世界,并不限于當下,或此生。當靈魂拋下形骸,離開此岸后,將奔向一個更遼闊且更恒久的世界,這是先民們的廣泛共識。于是,安放形骸的墓葬既是此岸生命的終點,也成為新航程的起點。故先民們在墓葬中繪制的圖像,也往往具有雙重的意義,它是對此生的回顧,亦是對來世的展望,現實與幻想、凡間與仙境于其間交融如水乳。
先秦之世,墓葬多為豎穴式,空間既窄,故圖像多繪于棺槨及陪葬品上,畫幅有限。自漢代始,磚石墓室流行,寬闊平整的壁面為圖像提供良好載體,而壁上之畫,或彩繪,或雕刻,或模印,皆可統稱為壁畫。漢人尚厚葬,故繪圖于壁、畫像于石蔚然成風,此為一興。魏晉之時,戰亂頻仍,盜墓猖獗,故喪事尚簡薄,此為一衰。北朝直至唐五代,厚葬之風再起,墓葬壁畫特受重視,乃至丹青名家亦為冥宅繪畫,此為二興。至宋代,士大夫提倡薄葬,然而民間富家猶為裝飾冥宅不惜千金,契丹遼國亦續前朝豪奢。金、元為其余響,此時墓葬壁畫繪制粗鄙,不復前朝風流,至于明清,遂無可觀,此為二衰。故墓葬壁畫的繁盛期,自漢至宋遼,一千余年耳。
綜觀此千余年間墓葬壁畫的形式:在北方,以彩繪壁畫為大宗,間有畫像石、畫像磚、浮雕等;在南方,因地氣卑濕,彩繪壁畫不易保存,故石刻磚印大行其道。
因墓葬壁畫與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密切相連,故以圖敘史時,回歸司馬遷的紀傳傳統是一個合適的選擇。我于浩浩湯湯的圖像之海中擷取十四座(組)墓葬的壁畫,進而編綴出十四個故事。這十四個故事的主角(大多數是墓主人),雖然身份不一,但他們的人生起伏卻能反映出更宏大時空里的壯闊波瀾,而描繪他們生平與愿景的壁畫也體現著那個時代藝術上的熠熠光輝。
本書名為《觀我生》,該名源自《周易·觀》,又北朝顏之推有《觀我生賦》,不過,在此我用的就是其字面意思:“觀看我的一生。”通過壁畫,我們觀看了十四種人生,人生雖渺微,但這十四顆星辰,或許能在歷史的天空串聯起一段千年軌跡。
不過,以圖敘史并非簡單地相信圖像告訴我們的一切。事實上,墓葬壁畫作為一種形式化的記錄體裁,它同時具有寫實和虛構的特質,而這種虛構,不僅是溢美夸大,還受到當時已形成的墓葬圖像程式的巨大影響,于是,同時期的墓主人可能會采取同一套圖像敘事方式,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有完全相同的經歷。因此,在行文中,我不得不謹慎控制著壁畫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時候,它們作為主角登場,直接告訴我們過去發生的種種;有時候,它們不過是配角,提示著墓主人跌宕生命歷程背后的時代風貌。當然,對一部宏大戲劇而言,這兩種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現在,就讓戲劇開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