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玄書閣(求追讀)
- 從讀書破萬卷肝到萬界造化圣人
- 七卿六域
- 2153字
- 2025-03-18 07:36:00
“多謝秦兄。”
懷安和丁良看見那些圈畫的部分,立馬有所明悟,然后就跟入了迷一般的拿著秦銘的題卷坐到旁人認真的看起來。
秦銘則回到座位,翻看《策論》剩下的一點內容。
......
灰袍先生不愧是學塾先生,指點的方向很是精準,說懷安查看秦銘答卷會有感悟,就真的有所感悟。
懷安和丁良查看著秦銘的題卷沒多久,兩人臉上便涌出驚喜。
“秦兄的解題之法......悟了,我好像悟了!”
懷安雙眼放光,猛地抓起狼毫筆,然后迫不及待的在紙上寫著什么。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丁良看了看秦銘的題卷,又向懷安提筆寫下的內容,竟是開始欣喜自言自語起來。
忽的,有清風從外面吹進來,吹動著書頁紙張。
懷安放下了筆,雙目微閉,胸膛起伏的弧度逐漸增大。
他右手莫名抬起,雙目呆呆的看著,眼眶逐漸溫熱。
“成了...成了......”
丁良有所感應,直愣愣的看了許久,什么都看不見,卻勉強感應的到,隨之滿眼羨慕的朝著懷安拱手:“恭喜懷師兄。”
恭喜?懷師兄?
眾文生齊刷刷看過來,他們看不到,卻都猜到了什么。
“懷安難道悟出圣賢氣了”
“應該是了,不然怎么會激動成那個樣子。”
“在初堂待了七年才悟出文氣,有什么好激動的。”
“......”
有驚羨的,亦有冷嘲的。
“呼......”懷安從巨大的驚喜中醒過來,心跳依然如擂鼓,“七年苦讀,終于跨出了這一步。”
“識氣......”
深吸了一口氣,嘗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懷安便帶著恭敬之色,走到秦銘身前,躬身彎腰,姿態低下:“懷安,謝秦兄予題。”
“識氣之恩,懷安永記于心。”
“秦兄日后有任何需要用到懷安的地方,安,必盡全力去做。”
初堂七年,苦讀七年,受嘲七年,一朝突破,懷安此刻激動的心情,已經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對秦銘的感激,更是有種無以回報的感覺。
丁良雖然沒有如懷安一樣因此悟出文氣,但此番明悟,也讓他看到了悟出文氣的方向。
“多謝秦兄予題,良感激不盡,日后如有需要,必竭力而為。”
秦銘合上正好看完的《策論》,起身看向二人:“舉手之勞。”
“秦兄以前真沒上過學塾?”懷安回想著那些特意圈點的理解,忍不住又問了一次。
“沒有。”
“秦兄定是名門世家。”丁良跟著說道。
“不是。”秦銘回道。
黑沙幫或者他那個西街小院算名門世家,那紫墨鎮上一抓一大片。
兩人肯定是不信的,頓了下又道:“秦兄對《策論》理解獨到透徹,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定有名師指導。”
“......”秦銘也懶得解釋了,估計說再多,兩人也不會相信,他此前就是個混幫派的。
“對了懷兄,丁兄,學塾哪里能買到儒衫?”
在學塾中,還是穿的符合學塾樣子的衣服吧。
“秦兄,我這正好有套沒穿過的新儒衫,你我身形差不多,應該合適。”懷安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來一件白色儒衫。
“多謝,多少銀子?”秦銘看了下,儒衫確實是新的,也正好合身。
“不用,沒有秦兄的提點,我還不知道要在這初堂囫圇多久,一件儒衫而已,不值一提。”
“時辰不早,秦兄,走,我們去聞風樓。”丁良在旁說道:“我請客,定要好好感謝秦兄。”
秦銘換上白色儒衫,不知是天生便是如此,還是通讀了幾本圣賢書,那種儒雅書生氣質頓時就出來了。
“改日吧,我請懷兄,丁兄。”
《策論》看完,又正好得了一筆青墨,他不想浪費時間,打算現在就去存書的玄樞閣看看。
......
玄樞閣位于學塾東邊,是由兩座造型看起來像是展開的書籍形狀閣樓組成。
從外面看并不大,但當秦銘用去了一筆青墨進入玄樞閣中,才知道內部別有洞天,就像是個異空間一般。
抬頭望去,頂部形如八卦羅盤懸浮半空,四周則是旋轉書架,典籍、書籍以玉簡形式存于其上,數量之多,怕是數以千計。
書架前,三三兩兩,有文生正在安靜看書。
“寄學,一筆青墨,只能在第一層,兩個時辰。”
耳邊響起沒什么感情的聲音,將剛沉浸到【讀書】進度馬上要大幅提升欣喜中的秦銘拉回現實。
寄學?兩個時辰?不能一直看?
他忽的明白,懷安與丁良說青墨在學塾中就是金銀錢財的真正意思。
也想到了先前梁元說,寄學的身份,在學塾中的待遇跟正常文生是不一樣的。
“看來,想要多看書,還得想辦法,多搞些青墨才是。”
目前知道獲取青墨的方式有臨堂考,但據他了解的,初堂的臨堂考并非每日都有,大多數在先生講授完一個篇章,才會有臨堂考,頻次在五日到十日不等。
也就是說,若只通過臨堂考獲取青墨,他需等五到十天才能進一次玄樞閣看書,且只有兩個時辰。
“太慢了......”
按照這個速度,還不如在外面用銀子購買書籍查看。
“初堂之上有中堂,中堂為識氣的文生,可以算得上是文修,臨堂考只是最基礎的獲取青墨的方式,還有其他種種考驗,都能獲取青墨,且每次獲取的更多。”
“看樣子,還是要先升到中堂才行。”
“但想要升入中堂,必須先將寄學轉為正學。”
“......”
升入中堂的方式他知道,先前懷安、丁良便提到了,首先便是如懷安一樣,從圣賢書中領悟文氣,其次是通過學塾的考驗。
考驗是什么,他不清楚。
他想到,梁元被寧塵叫走,就是要去文衡天鑒參加考驗。
“文衡天鑒......”
他其實已經識氣,第一個條件倒是滿足,第二個考驗暫時不好說,擺在眼前最大的阻礙是,如何才能‘轉正’。
不同于升堂有著明確的規定,如何從寄學到正學,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青陽學塾常有寄學之人,但鮮少有人會轉正,因為寄學之人本就是因為天賦、身份等原因才來的,能開蒙明智已是不錯,大多修到中途就堅持不住了,或是因為其他原因不得已離開學塾。
而那少部分轉正的,要么毅力驚人,熬了許久,得到學塾認可,要么就是走關系之類。
秦銘毅力沒問題,但他不想熬,至于走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