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作為創新基石的開源

從蒸汽機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科技創新一直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自現代化以來,創新范式經歷了從熊彼特范式、新熊彼特范式到后熊彼特范式的演變。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開源創新作為后熊彼特創新范式的一種體現,已經成為一種廣泛踐行的創新范式,對各行各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1 從亞當·斯密到后熊彼特的創新范式更迭

100多年前,被譽為“創新理論”之父的約瑟夫·熊彼特首次闡釋了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他的這一理論是在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逐漸擴散至全球的背景下提出的,那時規模生產、機械化作業、科技創新、市場競爭和全球貿易等現代化自由經濟的生產組織方式正在逐步穩固。

實際上,自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看不見的手”概念以來,創新的激勵機制便開始通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自由企業家的積極生產活動運作。一方面,生產組織方式從過去的手工作坊發展到大規模的分工協作,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生產技術在降本增效的作用機制中不斷推陳出新,引發了從蒸汽動力到電力,再到自動化和信息化的一系列技術革命。

進入20世紀,生產組織方式和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無論是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還是近現代政治經濟學,都未能對“創新”這一經濟發展中的新興力量進行準確的分析和預測。因此,熊彼特接過了理論發展的接力棒,為理解創新在經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經濟發展理論》一書通常被認為是“創新理論”的誕生標志。在這部著作中,熊彼特將其核心思想歸納為創新與創業、創新的破壞性、經濟周期,以及制度環境的構建等幾個關鍵方面。在關于“創新與創業”的討論中,他不僅關注技術和產品的創新,還特別強調對生產方式、新興市場及新型組織方式的探索,以實現“創造性破壞”,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在熊彼特的理論基礎之上,近幾十年來,我們逐步進入了所謂的“新熊彼特時代”和“后熊彼特時代”。20世紀60年代,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迅猛發展,戈登·摩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與此同時,與技術創新的量化發展并行的是以弗里曼為代表的新熊彼特主義者,他們主張政府的科學技術政策在技術創新中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結合來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隨著歷史的車輪駛向新世紀,網絡化的社交環境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進一步激發了普通民眾的創新潛力。這種變化為原本以企業家精神和制度化建設為核心的創新范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那時起,“用戶創新”“公共創新”等以非生產者為主體的新范式逐漸興起,開放性、協作性及對等性成為后熊彼特時代創新的重要特征。

隨著創新范式的持續演變,創新的公共性質愈加凸顯,這促使“創新治理”成為公共領域集體行動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從純粹的經濟設計到社會制度設計,再到公共事務設計,一種基于創新的公共事務研究理論——“創新公地”理論逐漸形成。[1]

2.1.2 作為數字世界創新公地的開源社區

“公地”這一術語指的是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領域,它服務于每個個體。在“創新公地”這一概念被提出之前,已經存在“信息公地”和“學習公地”概念。

信息公地是指構建一個開放且共享的信息流動環境,目的是促進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學習公地則側重于教材、課程內容等教育資源的共享,以及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和空間,使學習資源能夠被更廣泛地訪問和利用。

經濟學教授Jason Potts在信息公地和學習公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創新公地的概念。創新公地發生在創新過程的早期階段,它涉及將知識、技術、信息等創新資源進行匯聚的過程。創新公地具備資源的無形性、非限用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這些特性與信息公地和學習公地所具有的特性相似。

從組織形式的角度來看,創新公地可以是為了促進創新而專門構建的平臺網絡,也可以是在現有組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在用戶平臺上構建創新模塊等。從存在形式上講,創新公地既可以是實體,例如圖書館等知識公地,也可以是建構在互聯網上的平臺,例如開放式創新社區等。

根據Jason Potts的定義,開放式創新社區是由一群非正式工作的創新者自愿參與的組織,成員在社區內免費分享自己的創新過程,并努力將創新成果無償傳播出去。

開源社區的建設和運營完全符合“創新公地”的理念。除了少數專職人員以外,開源社區主要由來自不同領域的開發者及在校學生組成,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參與貢獻,并進行知識的免費共享。盡管全球有成千上萬的開源社區,但開源精神是互通的:它包括開放創新、廣泛共享、自由使用、民主協作和奉獻精神等,這與創新公地的非限用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理念十分契合。秉承開源精神的開源社區的核心運營治理理念是共建、共享和共治,這也體現了創新主體的平民化與民主化特性。

開源社區與創新公地的契合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非限用性。社區中的資源,包括技術、代碼、文檔、工具等,都是無形的,可以被社區成員多次重復使用。開源社區的共享精神使這些創新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為創新活動的持續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開源社區對各類參與者都持開放態度,無論其專業背景或技能水平如何,都能在社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為開源項目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平民化與民主化。開源社區倡導民主化的創新模式,強調廣泛的參與和共同的決策過程。在開源社區中,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他們的貢獻和意見都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認可。這種平等、民主的氛圍激發了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了開源項目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開源社區的共建、共享和共治理念充分體現了創新公地的核心特性。作為數字世界中創新公地的一種表現形式,開源社區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協調機制,為數字世界的創新活動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

2.1.3 開源創新在創新中的獨特優勢

在開源模式下,開源貢獻者自愿聚集在開源社區,為開源項目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社區為這些貢獻者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設施平臺和協調決策機制,以支持他們的創新活動。同時,社區的成果按照既定的規則對所有人開放,允許任何人免費獲取、使用和分發這些成果。這種運營模式使開源創新憑借其獨特的優勢,正逐漸成為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

1.開源模式協同創新資源的高效整合

在數字世界中,開源創新模式通過開源社區實現了創新資源的高效整合。這一模式的運營基礎在于開放和共享的原則,它打破了傳統創新模式中的壁壘,使創新資源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流動和配置。

通過開源社區的平臺,政府、高校、企業及眾多開源貢獻者等創新要素得以有機融合,形成了一個多元且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創新資源得以快速匯聚和共享,無論是技術、知識還是人才,都能夠通過開源社區得到充分利用。這種高效整合不僅加速了創新進程,提升了創新效率,還使創新成果更具實用性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開源社區通過協同開發、協作生產等方式,促進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創新效益的最大化。

以Linux內核為例,它的成功正是開源創新模式在創新資源高效整合方面的一個生動例證。自1991年首次發布以來,Linux內核憑借開源的特性吸引了大量企業和開源貢獻者的參與,包括幾乎所有的大型科技公司,如Red Hat、華為、Google等。這些參與者通過開源社區的平臺共享技術、知識和人才資源,共同推動Linux內核的發展。

在開源社區的高效協調下,Linux內核不斷進行創新,逐漸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嵌入式操作系統到超級計算機,從數據中心到家庭桌面,Linux內核都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這種高效整合創新資源的模式,不僅加速了Linux內核的創新進程,也提升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創新效率。

2.開源模式激發創新機會的廣泛發現

開源模式以其民主化的特性,鼓勵并吸引了眾多貢獻者自由參與。在這里,無論個人的身份背景如何,每個人的智慧和資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認可。這種平等、民主的氛圍極大地激發了貢獻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他們能夠在開源社區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

同時,開源社區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點使貢獻者群體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征,創新者層出不窮。這種多元化的創新力量疊加在一起,產生了更加強大的創造力,進而促進了創新機會的廣泛發現。

例如,AI大模型的開源創新浪潮便是一個例證。在OpenAI發布ChatGPT之后,大量開源AI大模型相繼問世。這些開源大模型通過開放和共享機制,吸引了眾多參與者的關注和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創新機會得以廣泛發現,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開源模式使創新者能夠獲取更多的大模型反饋,進而進行更快的創新。盡管考慮到算力和安全問題,開源大模型的訓練規模與參數量可能受到限制,但這并不妨礙通過開源開放模式加速人工智能研究與創新。

3.開源模式促進創新生態的良性發展

開源創新模式在數字世界中促進了創新生態的良性發展。開源社區倡導開放、協作、共享的文化氛圍,有效推動了創新生態的健康發展。在創新者層面,開源模式激發了更多創新者的積極參與,并增強了他們的創造力。同時,開源社區通過共享平臺推動了技術難題的解決和經驗成果的分享,加速了創新者個體的成長與創新群體的發展。這些共享平臺不僅包括各種在線社區,也涵蓋了峰會活動、社區日等形式。對于消費者,開源模式提供了免費、高質量的開源代碼,降低了使用成本,促進了消費者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在開源生態中,消費者也積極回饋開源社區,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還提供了寶貴的創新反饋和人力支持,為開源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良性互動不僅增強了創新生態的活力,也提高了整體的創新水平。

例如,CNCF作為全球性的云原生技術社區,通過舉辦各類活動,為創新者提供了面對面交流、學習以及推動創新的機會。CNCF的組織和協調使創新者可以相互學習、支持,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CNCF在2023年組織了3次大型峰會,包括KubeCon+CloudNativeCon Europe、KubeCon+CloudNativeCon North America和KubeCon+CloudNativeCon+Open Source Summit China。這3次峰會總計有2000多人次分享,吸引了近30 000人。同年,CNCF還組織了32場Kubernetes社區日,吸引了來自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10 000多名與會者。通過持續優化共享平臺的建設,CNCF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開源貢獻者。圖2-1展示了CNCF貢獻者的增長趨勢。

圖2-1 CNCF貢獻者的增長趨勢(圖片來源:CNCF官方網站)

綜上所述,開源創新模式在高效整合創新資源、廣泛發現創新機會以及促進創新生態良性發展等方面展現出其獨特優勢。這些優勢使開源創新模式成為數字世界中理想的高階創新模式,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展望未來,隨著數字世界的不斷發展,開源創新模式有望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催生更多創新成果。


[1] 陳勁、李佳雪,《創新公地:后熊彼特創新范式的新探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陕县| 始兴县| 华安县| 德化县| 三亚市| 长武县| 黑河市| 鱼台县| 礼泉县| 时尚| 柳河县| 深州市| 昌邑市| 南康市| 湖州市| 罗田县| 庆云县| 安龙县| 威远县| 荣昌县| 西平县| 威海市| 文水县| 元朗区| 大方县| 获嘉县| 大洼县| 大英县| 台州市| 富川| 南岸区| 台湾省| 无极县| 南雄市| 贺兰县| 博兴县| 攀枝花市| 苍梧县| 西盟| 浦东新区|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