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百句:中華經典百句(口袋本)
- 傅杰
- 799字
- 2025-03-07 20:15:28
為己與為人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憲問第十四》)
按范曄的解釋,“為己”是“因心以會道”,“為人”是“憑譽以顯物”,前者是為完善自己,后者是為沽名釣譽。(《后漢書·桓彬傳》)中國教育史研究權威李弘祺稱孔子這兩句話“最足以代表傳統中國的教育理想”,以“簡潔的言詞定義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意義來自于個人自身的進取?!墩撜Z》的關切對象雖然主要在于德行的修進,當中卻也有一項明顯可見的含意,亦即學習可以充滿樂趣。無論如何,儒家教育的主軸是個人的充實,而不是為了取得別人的肯定或自身的利益”。(《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然而自孔子的時代以來,“為了取得別人的肯定或自身的利益”來學習顯然是普遍現象,所以墨子也說:“古之學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span id="awg9ppv" class="kaiti-s">(劉向《新序》引)清儒姚瑩說: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睘榧赫?,如富人之置產,滋生不已,至積千累萬,惟深藏而用之,曰:“此我之有也,人烏得而與知乎?”如此久之,雖外露有不容掩者,而其守之于內則已固矣。為人者,如蕩子之破家,錦繡珠玉,日陳于外,以夸示于人,惟恐人笑其貧也;即非己有,亦假取而欺人,曰:“我之富若是,奈何不知?”如此,雖旁觀艷羨不起盜心,而其耗竭于內必已多矣。人于財貨身外之物,頗多以為己,而不求人知者;獨于學問身內之事,莫不以為人,而惟恐人之不知,可謂惑矣。(《識小錄》)
古典文學大家劉永濟學養淵深,于屈賦、《文心雕龍》等典籍皆有重要研究專著。曾受他提攜并共事多年的程千帆告訴門生:
前輩基礎扎實,劉弘度(永濟)先生一生對《莊子》下過很深功夫,但不寫東西,只是詩詞中時時表現出莊意。我曾經問過他,他說:“你以為讀了書一定要讓人知道嗎?”這話說得多好??!(蔣寅《立雪私記》)
“為己”的真學者每每無所不知而有所不言,“為人”的假學者常常多所不知卻無所不言。劉永濟的故事,算得上是“古之學者”的活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