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李翱的生平及其思想發生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李翱的生平

李翱(774—836),祖籍隴西成紀,即今甘肅秦安,為涼武昭王李暠十三世孫。李翱的曾祖父李楚金是李詔的第二子,李詔官居諮議。李楚金明經出身,先被授予衛州參軍的官職,后又任貝州司法參軍。李楚金的伯兄李惟慎是太原府壽陽縣丞,喜飲酒,性豪爽,經常在一起喝酒的朋友里面就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草書書法大師張旭。李翱的祖母是清河崔氏,性格柔順,能夠使親族和睦相處。李翱還常提到他有一位任戶部侍郎的叔父李遜,是李惟慎的兒子。李翱所留文獻自稱他的郡望是隴西李氏,而隴西李氏在當時屬于七姓十家的第一大世家,有與清河崔氏通婚的傳統。李楚金的夫人就是清河崔氏,這說明李楚金在世時,李翱的家族是很興盛的,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再如,據李翱記述,李楚金的伯兄李惟慎每天都能拿著一千銅錢去喝酒,而且他到貝州上任時隨身就帶了二千萬錢,這說明其家族非常富裕。故而,李翱的家族雖到了其父親一輩開始衰落,但是其士大夫家族傳承的底蘊仍在。

李翱的家鄉應該是汴州陳留縣安豐鄉,汴州即今河南開封市。韓愈在《唐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并序》中說:

貞元十七年九月丁卯,隴西李翱合葬其皇祖考貝州司法參軍楚金、皇祖妣清河崔氏夫人于汴州陳留縣安豐里。[1]

又,李翱在《故朔方節度掌書記殿中侍御史昌黎韓君夫人京兆韋氏墓志銘》中說:

貞元十八年八月甲辰,卒于汴州開封新里鄉之某村。其明年正月辛酉,隴西李氏以其喪葬之于陳留縣安豐鄉岡原。[2]

李翱的岳父是殿中君韓弇,殿中君的堂弟是韓愈,李翱是通過韓愈的引見而得到韓家的允諾,把女兒嫁給了他。李翱夫人嫁后,她的母親,也就是李翱的岳母也跟隨女兒到了李家。但是李翱的岳母,貞元十八年八月在汴州開封新里鄉去世,年僅三十二歲。李翱的岳母去世,本應和殿中君韓弇葬在一起,但韓弇已經葬在河陽,李翱于是將岳母葬于汴州陳留縣安豐鄉岡原,應為李氏祖墳所在地,汴州陳留縣也應該是李翱出生之地。

由于李翱出生日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故而學界有好幾種關于李翱出生年月的說法,筆者贊成李翱出生于公元774年的觀點。李翱出生于公元774年,學者早有詳盡的研究,針對李翱“翱生始言,叔氏棄沒,爰殯于野,年周四甲”[3]的說法,胡適說:“‘四甲’應該是四十年。元和九年上推四十年,為大歷十年(七七五),其時李翱已‘始言’了。大概他生在大歷九年(七七四)。”[4]李恩溥在《李翱年譜》中經過兩條證據的論證,說:“合此二證,可知其生年為大歷七年。”[5]臺灣學者羅聯添著有《李翱研究》一書,他在其中詳細地闡述了理由:

新舊《唐書》李翱傳不載其年壽,無從推定其生年。唯李翱有《與翰林李舍人書》云:

年已六十有一,比諸叔父兄弟為得年矣。且不知余年幾何,意愿乞取殘年以修所知之道。……王拾遺是桂州舊僚,頗知此志,若與往來,伏望問之。

李舍人指李玨。《舊書》一七三,《新書》一八二有傳。據岑仲勉《翰林學士壁記注補》:李玨,唐文宗大和五年(八三一)九月以庫部員外郎兼充翰林學士,七年(八三三)三月除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九年(八三五)五月轉戶部侍郎仍充學士,此書題既稱“翰林李舍人”,知此書之作不能早于大和七年(八三三)三月,晚于九年(八三五)五月。又李翱以大和七年六月自桂州觀察使,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八年(八三四)十二月征為刑部侍郎。書有“王拾遺是桂州舊僚”語,可知李翱作此書地在湖南潭州(今湖南長沙)。而李翱在潭州前后僅二年,故知此書只能作于大和七(八三三)、八(八三四)兩年,從此逆算六十一年,李翱當生于唐代宗大歷八年(七七三)或九年(七七四)。[6]

閻琦在其著作《李翱評傳》中說:

前引李翱《復性書》云“南觀濤江,入于越,而吳郡陸傪存焉”與“夫子復生,不廢吾言矣”,明白不過地說明李翱的《復性書》之作,是因為陸傪的鼓勵,而《復性書》動筆寫作到完成,陸傪已去世了。《復性書(下)》有云:“吾之生二十有九年矣……”姑以李翱《復性書》之作在陸傪卒年、即貞元十八年(802),逆推二十九年,可知李翱生年在大歷九年(774)。《李翱年譜》及《〈李翱年譜〉訂補》之誤,在于確定《復性書》之作在李翱得見陸傪之次年(貞元十六年),而沒有細繹出其時陸傪已卒之文意。[7]

對于以上論證,也有直接反對的論點,比如英國學者巴雷特(Timothy Hugh Barrett)在其博士論文《李翱:釋子、道家還是新儒家》(“Li Ao:Buddhist,Taoist,or Neo-Confucian”)中反對把“吳郡陸傪存焉”中的“存”理解為生死意義上的“存”,而應該理解為“在”“不在”意義上的“存”,即陸傪是不是離開了吳郡,而不是陸傪是生是死。巴雷特認為“志于道者四年矣”是從寫《復性書》往前推,如果《復性書》完成于公元802年,那么就太晚了;因為他認為李翱志于道應始于貞元十二、十三年李翱與韓愈相互交流的時期。巴雷特的第一個反對意見是不能成立的,中國人從來不會把“存”從“在”或“不在”某個地方的角度來理解,這自然是因為漢語不是他的母語。但他的第二個反對意見卻非常重要,如果他的這個質疑成立,李翱出生年為大歷九年(774)就難以成立。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重新理解《復性書》的結構和寫作過程。

傅斯年說:“約言之,《復性》上下兩書皆不雜禪學者,中篇諸問則或雜或不雜。”[8]過去我們對于《復性書》都有一個認識上的盲點,以為它是一次性寫就的,但是仔細研究《復性書》,就會發現,《復性書》并不是一次性寫就的。《復性書》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但很明顯,它的結構分為兩個部分,上篇是一部分,中篇和下篇是一部分。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復性書》上篇是獨立成篇的,尤其是它的最后一段如此說:

道之極于剝也必復,吾豈復之時邪?吾自六歲讀書,但為詞句之學。志于道者四年矣,與人言之,未嘗有是我者也。南觀濤江入于越,而吳郡陸傪存焉,與之言之。陸傪曰:“子之言,尼父之心也。東方如有圣人焉,不出乎此也,南方如有圣人焉,亦不出乎此也。惟子行之不息而已矣。”嗚呼!性命之書雖存,學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莊、列、老、釋,不知者謂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問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傳焉,遂書于書,以開誠明之源,而缺絕廢棄不揚之道,幾可以傳于時,命曰《復性書》,以理其心,以傳乎其人。烏戲!夫子復生,不廢吾言矣。[9]

此段從整個段落的語氣來看,是文章的結尾,而《復性書》上篇的整篇言說文意完整,對于性情關系以及誠本體有著完整的論述。且最后說“夫子復生,不廢吾言矣”,這明顯是對于已寫完內容的總結和抱負,如果文意還沒寫完就覺得已經“夫子復生,不廢吾言矣”,在文意上說不通;況且很少有在文章的中間寫一段總結性的話的情況。如果這個說法可以成立,那么可以認為,《復性書》上篇寫于貞元十五年李翱和陸傪見面稍后的時間,這就可以解釋巴雷特關于“志于道者四年矣”所產生的問題;而相應地,《復性書》中篇和下篇則完成于貞元十八年陸傪去世后當年。在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如果《復性書》上篇寫于貞元十五年,那么怎么會寫“吳郡陸傪存焉”這樣的話?這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當李翱最后完成《復性書》時,陸傪已經去世,他在修改文稿時,加上了這個信息。

對于以上推論,還有一個佐證,《宋高僧傳》卷第十七《唐朗州藥山惟儼傳》文后贊寧的“系曰”如是說:

嘗覽李文公《復性》二篇,明佛理不引佛書,援證而征,取《易》《禮》而止。可謂外柔順而內剛逆也,故曰得象而忘言矣。經云治世諸言皆成正法者,李公有焉。[10]

這說明贊寧所讀《復性書》為上、下兩篇,不知何時,下篇分為中篇和下篇,下篇只是一個結尾。這樣說起來,李翱的《復性書》原應為上下兩篇,上篇寫就于貞元十五年,而下篇寫就于貞元十八年,完成后李翱對全文進行了修改。

當然,以上論述只是一個推論,我們已經很難尋到更加具體的證據。不過,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我們還是把《復性書》的寫作過程理解為至少最后的文本是一次性完成的,如此,“志于道者四年矣”的意思就是指李翱從回憶的角度說當時和陸傪交往時已經志于道四年了。很顯然,無論《復性書》是在一個時間段寫成的,還是一次性寫就的,都不影響對李翱出生年月的確定。

唐代宗大歷九年(774),李翱出生。李翱在《叔氏墓志》中說:“元和九年,歲直甲午,正月十九日丁卯,浙東道觀察判官將仕郎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李翱,奉其叔氏之喪葬于茲。”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九日丁卯是公元814年2月12日。李翱又說:“翱生始言,叔氏棄沒,爰殯于野,年周四甲。”[11]四甲是四十年,孩子始言是個含糊的說法,一般說來大約在一歲左右,那么元和九年,李翱大約四十一歲。元和九年,叔氏去世是在元月,這樣推起來,那么李翱應生于大歷九年年初(774)或大歷八年(773)年末,而大歷八年年末就是公元774年年初。故而從這條材料看,李翱很可能是出生在公元774年年初。確定李翱出生年月還有一條重要線索,就是李翱在《復性書》中說:“南觀濤江入于越,而吳郡陸傪存焉。”[12]這說明李翱在寫《復性書》時,陸傪已去世。陸傪去世的時間是貞元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802年6月2日),李翱在《復性書》中說到他寫作時是二十九歲,如果李翱是在貞元十八年寫《復性書》,那么他出生于大歷九年,公元774年;如果李翱是在貞元十九年寫《復性書》,那么他出生于大歷十年,公元775年。這兩條材料的重合點是公元774年,那么李翱應是出生于公元774年年初。故而李翱的出生年月很有可能是大歷九年年初(774)或大歷八年(773)年末,公元774年年初。同時也可證明,李翱寫《復性書》的時間是貞元十八年。另有一條史料也有關于李翱出生年月的信息,即《與翰林李舍人書》記載說寫此書時李翱已經六十一歲,至于《與翰林李舍人書》的寫作時間,學界有幾種說法,郝潤華、杜學林校注的《李翱文集校注》做了一個總結:

文宗大和九年(八三五)五月前作。……按,關于此篇作年,羅《譜》據“王拾遺是桂州舊僚”定于大和七年六月以后;何《譜》據“年已六十有一”定于大和八年(八三四)。據文云“年已六十有一”,以翱生于大歷九年推之,此文作時當為大和九年;又李玨以大和七年(八三三)三月拜中書舍人,九年五月轉戶部侍郎,文既稱“翰林李舍人”,是此文之作當在九年五月前。[13]

《新唐書》在《李玨傳》中說:“僧孺還相,以司勛員外郎知制誥為翰林學士,加戶部侍郎。”[14]《舊唐書》在《李玨傳》中說:“大和五年,李宗閔、牛僧孺在相,與玨親厚,改度支郎中、知制誥,遂入翰林充學士。七年三月,正拜中書舍人。九年五月,轉戶部侍郎充職。七月,宗閔得罪,玨坐累,出為江州刺史。”[15]以李翱生年推,何《譜》是,“據‘年已六十有一’定于大和八年(八三四)”[16]。只是此條材料并不能精確化李翱的出生時間。

大歷十四年(779),李翱開始讀書,從事于詞句之學。《復性書》說:“吾自六歲讀書,但為詞句之學。”[17]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攻陷汴州,李翱在《楊烈婦傳》中曾提到這件史實,李希烈之亂應對李翱家族所在地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吐蕃請求與唐結盟,殿中君韓弇參與了此事,并在這年五月遇害,卒年三十五歲,其夫人年僅十七歲。

貞元五年(789),李翱十六歲,開始致力于仁義之學,他在《與淮南節度使書》中說:“翱自十五已后,即有志于仁義。”[18]這說明,李翱在思想上的覺悟發生在其十五六歲時,從此,他有了對于儒家思想的真正追索,這個時間點距離他寫出代表作《復性書》尚有十三年之久。也就是說,李翱從十六歲正式開始,到其二十九歲時,其對于儒家思想的認識和理解趨于成熟。

貞元九年(793),李翱二十歲,從這一年開始參加科舉考試。李翱在《感知己賦并序》中說:“貞元九年,翱始就州府之貢舉人事。其九月,執文章一通,謁于右補闕安定梁君。……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歿。”又說:“梁君歿于茲五年,翱……為文將數萬言,……弗啻數倍;……每歲試于禮部,連以文章罷黜。”[19]這也就是說,從貞元九年至貞元十三年,李翱五年都科舉不中。李翱連試不中的原因,他在《送馮定序》中也有說明:“予聯以雜文罷黜,不知者亦紛紛交笑之。”[20]雜文即是在經、史之外的應時試文,《新唐書·選舉志》說:“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試策。”[21]這是說,在唐高宗永隆二年(681),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向皇帝建議,認為科舉考試只重現成的經義條目,即使是進士也只是熟悉一些現成的策論,而對于時事并沒有實際的處理能力,故而他建議增加一個考查舉子實際能力的科目,這就是雜文。顯然,李翱連續五年科舉失利都因為雜文不過關。

貞元九年(793)九月,李翱在參加州府貢舉人事的時候,拜見了著名古文學家梁肅。唐代科舉,名士、權貴對于科舉影響很大,故而舉子多持其論章詩文拜謁名士、權貴,以爭取獲得對自己的舉薦,這稱為“行卷”。后來這種私下的活動竟演變為公開的行為,此即是說,為了更能了解舉子,要先行閱讀其以前所做之文,使主考官對于其人有一個全面了解。另如在貞元十八年貢試中,韓愈在《與祠部陸參員外薦士書》中向權德輿、陸傪推薦十人,其中首薦四人中的侯云長、韋群玉兩人當年即中舉,作為此次貢試輔佐權德輿的官員陸傪,也就是李翱在《復性書》中所說的和他心有相通的知己。

作為名士的梁肅很欣賞李翱的才華,但是這年十一月,梁肅就因病去世。有學者認為李翱和梁肅有師生關系,但李翱和梁肅只見了一面,雖然梁肅對李翱很賞識,也向他人推薦褒揚李翱的才華,但二人之間的關系應不能說是師生關系。貞元九年,李翱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曾向宰相上書談論政刑之事,他在《賀行軍陸大夫書》中說到所上之書中有“‘親戚懷二,殺之可也。’況懷二且非親戚哉”[22]這樣的句子。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李翱有很強的忠君思想,在他看來,即使是親戚有不忠、懷有二心都應殺之,何況是沒有親族關系的人。此時,李翱剛剛開始參加科舉考試,應是胸懷大志,意欲有所作為。

貞元十年(794),李觀去世,李翱在《與陸傪書》提到此事,此書信據郝潤華、杜學林考證,應寫于貞元十六年或十七年。

貞元十一年(795),李翱第三次科考未中,他在《謝楊郎中書》中所說“不獲者三”[23]即是指三次科舉未中的情景。在這封書信里,李翱談到了科舉不中的苦悶心情,顯示了三次未能及第的彷徨心境。

貞元十二年(796),韓愈在汴州,李翱從徐州來到汴州,得以和韓愈相識。李翱在《祭吏部韓侍郎文》中談到了他們相識相知的過程,從貞元十二年在汴州相識,李翱和韓愈交往有二十九年之久,直到韓愈辭世。李翱在文中也談到了他與韓愈的具體關系,他提到“視我無能,待予以友”[24]這樣的話,顯然他們之間是一種朋友關系,而不是師生關系;故而,歷史上傳說的李翱是韓愈學生的說法是不實之詞。馮友蘭說:“然《李翱集》中《答韓侍郎書》,及《祭吏部韓侍郎文》皆稱愈為兄。韓愈與李翱之關系,似在師友之間也。”[25]當然,文中也談到李翱初見韓愈,確實從學識上不如韓愈,韓愈也確實有為李翱“講文析道”[26]。兩人在貞元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多在一起互相探討學問,李翱很受啟發,獲得了很大的收益,這應該是李翱和韓愈相處比較長的一段論道時間。李翱自己也認為,在此之前,他只是為辭章之學,而從貞元十二年之后就開始立志于求道。李翱在《復性書》中說:

吾自六歲讀書,但為詞句之學。志于道者四年矣,與人言之,未嘗有是我者也。南觀濤江入于越,而吳郡陸傪存焉,與之言之。[27]

李翱于貞元十五年南游時與陸傪見面,向上推四年,即貞元十二年。這說明李翱的《復性書》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有一個過程。在與陸傪見面前,李翱就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思想,而且見面后不久,就開始寫作《復性書》,直到李翱二十九歲,陸傪去世后不久,完成了《復性書》,并加上了對陸傪知遇的感激之情,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李翱能在陸傪去世后不久就能完成《復性書》。

《謝楊郎中書》撰寫于貞元十二年,文中表現了李翱當時的心情和感想,他說:

月日。鄉貢進士李翱再拜。前者以所著文章獻于閣下,累獲咨嗟,勤勤不忘。……

翱自屬文,求舉有司,不獲者三,棲遑往來,困苦饑寒,踣而未能奮飛者,誠有說也。……

……若翱者,窮賤樸訥無所取,然既為閣下之所知,敢不以古君子之道有望于閣下哉!不宣,翱載拜![28]

楊郎中即楊于陵,李翱以文章獻給楊于陵,希望獲得他的賞識,這是唐末學子科舉求進的通常之舉。需要注意的是,此時李翱已三年未中,心情頗為苦悶。從文中所記看,楊于陵對于李翱的才學還是很賞識的。李翱對于楊于陵的賞識也很感激,在作于大和五年(831)的《祭楊仆射文》中,他說:

嗚呼!貞元中歲,公既為郎,始獲趨門,仰公之光。遂假薦言,幽蟄用彰,德惠之厚,歿身敢忘。[29]

貞元十三年(797),李翱和韓愈相聚于汴州。據劉真倫、岳珍校注的韓愈《答李翱書》注說,韓愈和李翱于貞元十三年、十四年在汴州相聚,而后李翱曾于貞元十五年初南游吳越,隨后于貞元十六年四月到徐州迎娶韓愈兄長的女兒[30]。貞元十三年,李翱在汴州,還寫作了《高愍女碑》。當時高愍女的父親高彥昭為潁州刺史,李翱在《高愍女碑》中提到,其所記之事是韓愈告訴他的。韓愈也在《與馮宿論文書》中記載了貞元十三、十四年與李翱的交往:

近李翱從仆學文,頗有所得。然其人家貧多事,未能卒其業。有張籍者,年長于翱,而亦學于仆。[31]

《感知己賦并序》是李翱在貞元十三年科考之后寫的感嘆之辭,也表現了他對此次考試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有道之人能賞識他。在梁肅去世后的五年里,李翱每年都參加科舉考試,應試于禮部,但都沒能中舉。也許是屢考不中的遭遇,使他倍感難遇知己,故而寫下了《感知己賦并序》。

貞元十四年(798),李翱登進士第。《舊唐書·李翱傳》說:“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32]李翱中進士后,應該希冀著自己能一展平生的抱負,對未來滿懷憧憬,故而寫作《知鳳》一文。文中借鳥至于宋州之野,闡述了自己對于圣人的認識。李翱認為,知圣人、知鳳,不在于其形狀樣貌,而在于看圣人和鳳的所作所為所呈現出的道,故而他說:“知賢圣人者觀其道。”[33]

貞元十五年(799)二月,汴州亂。貞元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李翱在蘇州拜于禹之堂,即禹廟。貞元十五年,李翱在蘇州遇到侯高,他在《故處士侯君墓志》中說:“貞元十五年,翱遇玄覽于蘇州。”[34]侯高,字玄覽,據李翱《故處士侯君墓志》說,侯高年少時為道士,學習黃老煉氣之術,性情剛毅。貞元十五年汴州亂時,侯高寫《吊汴州文》,投進大河控訴。和李翱相遇時,侯高拿出此文,請李翱閱讀。李翱對孟郊說,此文心意至誠,一定會向上通達上帝聽聞。從李翱文中所記來看,李翱思想中似有人格神的存在,只是不是主流,在重要的文獻中都不見言及人格神意義上的鬼神,此處所言或只是激憤之辭。貞元十五年,李翱游江南時與陸傪相識,并作《陸傪檻銘》曰:

晝日居于是,窮性命于是,待賓客交其賢者亦于是,有客曰翱銘于是。[35]

是年,李翱還作了《泗州開元寺鐘銘并序》。

貞元十六年(800),李翱與韓氏女結婚,他在《故朔方節度掌書記殿中侍御史昌黎韓君夫人京兆韋氏墓志銘》中說:“殿中君從父弟愈,孝友慈祥,貞元十六年,以其女子歸于隴西李翱。”[36]韓愈在《與孟東野書》中也說:“李習之娶余亡兄之女,期在后月,朝夕當來此。”魏引補注說:“后月,即十六年四月也。”[37]可見,李翱于貞元十六年四月在徐州娶韓愈亡兄女韓氏。

韓愈在《題李生壁》中說: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是來也,余黜于徐州,將西居于洛陽。泛舟于清泠池,泊于文雅臺下。西望商丘,東望修竹園,入微子廟,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之故文。久立于廟陛間,悲《那》頌之不作于是者已久。隴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實同與焉。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書。[38]

據《舊唐書·地理志》,下邳當時屬泗州,貞元十六年五月,因徐州政局不穩,韓愈、李翱從徐州來到泗州。貞元十六年“九月,……義成軍節度使盧群卒。……戊辰,以左丞李元素為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義成軍節度使”[39]

貞元十七年(801)九月丁卯,李翱將其祖父貝州司法參軍李楚金、祖母清河崔氏夫人合葬于汴州開封縣某里[40],此事記載于韓愈的《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41]

貞元十八年(802)四月二十八日,陸傪去世,李翱在《陸歙州述》中詳細說明了此事[42]。貞元十八年八月甲辰,李翱岳母去世,享年三十二歲,卒于汴州開封新里鄉之某村,葬于陳留縣安豐鄉岡原,李翱在《故朔方節度掌書記殿中侍御史昌黎韓君夫人京兆韋氏墓志銘》中記述了此事[43]。是年,李翱應離開滑州觀察判官任,《舊唐書·李翱傳》說:“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三遷至京兆府司錄參軍。”[44]

是年,李翱寫作完成《復性書》。李翱出生于大歷九年,即公元774年,他在《復性書》中說寫作時是二十九歲,古人年歲為虛歲,那么寫作的時間應是公元802年,也就是貞元十八年。此時,陸傪已經去世,故而李翱在《復性書》中有“南觀濤江入于越,而吳郡陸傪存焉”[45]的說法。顯然《復性書》中說的是陸傪還活著時候的事,但李翱寫作《復性書》的時候,陸傪已經去世;故而李翱最終完成《復性書》的時間應是在貞元十八年。

貞元十九年(803),據《故朔方節度掌書記殿中侍御史昌黎韓君夫人京兆韋氏墓志銘》,李翱岳母去世于貞元十八年,他于貞元十九年正月將岳母葬于陳留縣安豐鄉岡原,文曰:“殿中君從父弟愈,孝友慈祥,貞元十六年,以其女子歸于隴西李翱,夫人從其女子,依于李氏焉。降年短命,三十有二,貞元十八年八月甲辰,卒于汴州開封新里鄉之某村。其明年正月辛酉,隴西李氏以其喪葬之于陳留縣安豐鄉岡原。”[46]

也是在貞元十九年,李翱開始在鄭滑節度使李元素幕中做觀察判官。《論故度支李尚書事狀》說:“翱嘗從事滑州一年有余。”又說:“當時翱為觀察判官。”[47]白居易游滑臺,住在李翱家,其詩《傷唐衢二首》云:“伊昔未相知,偶游滑臺側。同宿李翱家,一言如舊識。”[48]朱金城在箋中說:“考元素貞元十六年九月除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元和元年離任。見《舊書·德宗紀》及《憲宗紀》。白氏此詩云:‘偶游滑臺側,同宿李翱家。’翱從事滑州僅一年有余。貞元十七年至十九年,居易俱無游滑州之可能,其與唐衢相識李翱家,約在貞元二十年冬。可知翱之從事滑州亦在貞元十九年至二十年間,至永貞元年遷京兆司錄參軍。”[49]

永貞元年(805),據《舊唐書·李翱傳》說:“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三遷至京兆府司錄參軍。元和初,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50]說明在元和初年前,李翱官居京兆府司錄參軍。

唐憲宗元和初年,李翱由京兆府司錄參軍轉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白居易在《權攝昭應早秋書事寄元拾遺兼呈李司錄》中說:“夏閏秋候早,七月風騷騷。”[51]此詩朱金城在箋中認為作于元和元年(806),李司錄即指李翱,說明李翱在七月前仍在京兆府司錄參軍任上。《舊唐書·孟郊傳》說:“孟郊者,少隱于嵩山,稱處士。李翱分司洛中,與之游。薦于留守鄭余慶,辟為賓佐。”[52]《舊唐書·憲宗上》記載說,元和元年十一月“庚戌,……以國子祭酒鄭余慶為河南尹”[53]。說明李翱至少在元和元年十一月前仍在京兆府司錄參軍任上。《舊唐書·李翱傳》說:“元和初,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54]《新唐書·李翱傳》也說:“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55]

元和三年(808),戶部侍郎楊于陵被任命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召李翱南赴嶺南任職。元和三年十月,據李翱《來南錄》記敘,李翱受楊于陵之命,于元和四年(809)正月己丑,攜妻子從旌善上船。乙未,沿洛水離開東都洛陽,韓愈、石浚川乘船相送。第二天,在洛東和孟郊相見,于是孟郊也加入送行的隊伍,眾人抵達漕口時,石浚川因妻子的病情先行回歸。黃昏時,韓愈、孟郊、李翱等一眾人到達景云山居,在這里南望嵩山,題姓名記別。吃完飯后,韓愈、孟郊二人也送別李翱向西回歸。正月戊戌,李翱生病,飲蔥酒治療,晚上宿于鞏(鞏縣)。庚子,出洛河進入黃河,到達汴梁口,又沿汴水,從黃河進入淮河,即走隋唐大運河一線。辛丑,到達河陰,即今滎陽市東北,古汴河口。乙巳,停留在汴州,李翱的病又加重了,于是請大夫診治。

元和四年二月丁未,住宿在陳留,即今開封市陳留鎮。戊申,住宿在雍丘,即今河南省杞縣。乙酉,停留于宋州,即今河南商丘睢陽區。此時,李翱的疾病漸漸痊愈。壬子,到達永城,即今河南省永城市。甲寅,到達埇口。丙辰,停留在泗州,即今江蘇省盱眙縣沿淮河對岸,洪澤湖南面。庚申,出汴河舊渠大運河進入淮河,船掛風帆路過盱眙縣。此時,天氣突變,天色陰暗,風向倒逆,船順河流進入新浦。壬戌,到達楚州,即今江蘇省淮安市,再次進入大運河南下。丁卯,到達揚州。戊辰,登揚州棲靈寺九級浮圖塔。辛未,渡過長江,到達潤州,即今江蘇省鎮江市。戊寅,到達常州。壬午,到達蘇州。癸未,游覽蘇州虎丘山。乙酉,渡過松江。丁亥,官船出現裂隙,船溺水而損壞。戊子,到達杭州。己丑,游覽杭州靈隱寺等景觀。癸巳,離開大運河,駕船沿富春江逆流到達富春,即今杭州市富陽區。丙申,經過七里灘到達睦州,此地沿浙江在今桐廬與建德之間。庚子,到達盈川,在今浙江省衢州市東北面,登上以楊炯(衢州盈川縣令)而著名的盈川亭。辛丑,到達衢州。此時,李翱妻韓氏生病,應與其懷孕有關,不能繼續前行,故而住宿在開元寺臨江亭后面。

元和四年三月丁未,李翱在衢州。甲子,李翱女兒出生。

元和四年四月丙子,李翱在衢州,與侯高住宿在石橋。丙戌,李翱一行離開衢州。戊子,從常山(在今常山與衢州之間)到達玉山。庚寅,到達信州,即今江西省上饒市。甲午,望見君陽山,險峻有似華山。丙申,登上干越亭。己亥,渡過擔石湖[56]。辛丑,到達洪州,即今江西南昌。在洪州,李翱遇到了嶺南使,游覽了徐孺亭。

元和四年五月壬子,沿贛水到達吉州,古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壬戌,到達虔州,即江西省贛州市。己丑,與韓泰[57]渡江,游覽靈應山居。辛未,登上大庾嶺,大庾嶺為贛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第二天,到達湞昌,即今廣東省南雄市。癸酉,登上靈屯西嶺,見到韶石。申戌,住宿在靈鷲山[58]居。

六月乙亥,到達韶州,即今廣東省韶關市,韶州古又稱曲江,今曲江在韶關市南面。丙子,到達始興公[59]張九齡故里。戊寅,進入東蔭山,經過湞陽峽。己卯,住宿在清遠的峽山。癸未,到達廣州。

《來南錄》記錄了李翱和妻子從洛陽出發,多經水路至廣州的經歷,大約歷時五個月。李翱南行,多走水道,沒有水道間以陸路。《來南錄》詳細記敘了水道陸路的情況,整個行程大約分為兩段:從東京洛陽到廣州,一是走水道,直到出衢州、信州,七千六百里路;二是從上元、西江出來,有七千一百三十里。具體說起來有以下幾段行程:一是從洛川進入黃河,再從汴梁渡過淮河至達淮陰,路程共有一千八百三十里,水路順流。二是從淮陰到邵伯,路程三百五十里,水路逆流而行。三是邵伯到長江,水路路程九十里。四是從潤州到杭州,水路八百里。五是從杭州到常山,水路六百九十五里,逆流而上,而且有很多難走的河道,以竹索拖船沿河道而行。六是從常山到玉山,陸路八十里。七是從玉山到擔石湖,水路七百一十里,順流而行。八是從擔石湖到洪州一百一十八里,逆流而上。九是從洪州到大庾嶺,水路一千八百里,逆流而行于漳江。十是從大庾嶺到湞昌,陸路一百一十里。十一是從湞昌到廣州九百四十里,先順流而行于湞江,出了韶州后,行于韶江。

另據《題桄榔亭》說,李翱去嶺南的時候,本來與監察御史韋君詞[60]相約同去,李翱元和四年正月十八日登船而行,韋辭計劃于二月騎馬在汴州或宋州追上李翱。如果追不上,相約在常州相會后一起走,但后來兩人由于各種緣由沒有偕行。后來李翱的妻子生病,在信安(即衢州)休養了四十多天,而韋辭反而已經超過李翱的行程前行了。

李翱在嶺南的生涯在其《唐故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致仕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司空楊公墓志并序》中有具體的記載,楊于陵在考制舉人的時候,得罪了宮中貴人,故而被貶出京為嶺南節度使、廣州刺史,同時牽連的人還有韋貫之、李益和鄭敬。韋辭與李翱同去嶺南輔佐楊于陵,楊于陵在廣州任用韋辭為節度判官,政事頗依重他。據李翱《解惑》記載,元和四年(809)十一月,李翱被楊于陵任用為節度掌書記,并以節度掌書記知循州。但監軍許遂振品行不端,為小人陰附,密告韋辭、李翱擾亂軍政,故而楊于陵罷官,重歸京里,李翱自然也離開了嶺南。

元和五年(810)正月,李翱祭名山大川[61]。他向北返回時,被宣歙觀察使盧坦任命為判官;但盧坦不久升職入京,李翱隨后于元和五年十二月[62]赴其叔父浙東觀察使李遜處為官,其在浙東一直到元和九年。在此期間,元和六年(811)八月前,李翱曾去長安,據《解江靈》記載,元和六年八月,他自京還東,晚宿在江上。元和七年(812),李翱的官職為觀察判官攝檢察御史。在此期間,據《答皇甫湜書》說,“仆到越中,得一官三年矣”,此時,李翱計劃寫《唐書》,但歷史記載中卻不見有他著《唐書》的記錄。李翱說:“仆近寫得《唐書》。”[63]此書不知是單篇文章還是成冊的史書,但從上下文討論的《漢書》《三國志》《晉書》來看,似應是類似的書,應該是寫了一部分,但不知最后為何沒有成書。

元和八年(813)八月,李翱記錄成《何首烏錄》。《何首烏錄》說的是嶺南事,此文亦說明李翱似有神仙思想。

元和九年(814)正月十九日丁卯,李翱奉其叔父李術之喪,當時李翱為浙東道觀察判官、將仕郎、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

元和十年(815),李翱在河南府為戶曹參軍,當時的河南府尹為鄭權。元和十一年(816),河南府尹由鄭權調換為辛秘。李翱在《勸河南尹復故事書》中詳細記述了針對河南府黃卷而與司錄參軍起紛爭之事。李翱在做河南府戶曹參軍時,與司錄參軍關于食堂就餐禮儀而產生了激烈的沖突。唐代的河南府司錄參軍是正七品上,戶曹參軍是正七品下,而司錄參軍的別稱是糾曹,即有檢察諸曹官員的職權。李翱與司錄參軍就禮儀的爭執,反映了李翱不畏權勢、性情耿直。然而司錄參軍畢竟有檢察諸曹官員的職權,再加上司錄參軍對于李翱的所作所為反應激烈,故而李翱后來托病辭去了河南府戶曹參軍的職務。

元和十二年(817),李翱受劍南東川節度使盧坦召辟,去往劍川,李翱在《祭故東川盧大夫文》中說:

公鎮劍川,翱作東掾。亟言于相,曷不以薦。官罷在家,臥病飲貧。惟公見念,復召為賓。自修辟牒,以復前好。承命而行,不憚遠道。余及陜郊,聞公之喪。失聲泣哭,若火煎腸。[64]

《舊唐書·憲宗下》記載說,元和八年八月,“辛丑,……盧坦為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又說,十二年九月,“戊戌,劍南東川節度盧坦卒”[65]。東川即四川東部涪江中下游地區,李翱本欲長途投奔盧坦,但走到陜郊(河南陜縣),就聽到了盧坦去世的消息,悲痛萬分。

元和十四年(819),李翱進京為朝官,官職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在此期間,李翱積極議政,寫了一系列的上疏,即:《論事疏表》《疏用忠正》《疏屏奸佞》《疏改稅法》《疏絕進獻》《疏厚邊兵》《疏數引見待制官問以時事》《百官行狀奏》。《論事疏表》說:“臣謹條疏興復太平大略六事,別白于后。”[66]這應該是一次上疏的文獻,《論事疏表》是總述,《疏用忠正》《疏屏奸佞》《疏改稅法》《疏絕進獻》《疏厚邊兵》《疏數引見待制官問以時事》是分述。在《論事疏表》中,李翱提出了六條治理國家的原則,而《疏用忠正》《疏屏奸佞》《疏改稅法》《疏絕進獻》《疏厚邊兵》《疏數引見待制官問以時事》則分別論述了這六條原則。可惜,《疏數引見待制官問以時事》已經失傳,《李文公集》中只有題目,沒有文章。

元和十四年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舊唐書·憲宗本紀》記載說:“十四年春正月……丁亥,……迎鳳翔法門寺佛骨至京師,留禁中三日,乃送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韓愈上疏極陳其弊。癸巳,貶愈為潮州刺史。”[67]元和十四年正月十四日,韓愈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元和十四年二月,李翱寫作《秘書少監史館修撰馬君墓志》。元和十四年,任佶后妻杜氏去世,任佶與后妻所生的兒子任溆以前與李翱一同在嶺南府共過事,故而當任溆從信州奉府君之喪,合葬于萬年楊村時,就請李翱作墓志銘,李翱因之而作了《故檢校工部員外郎任君墓志銘》。元和十四年,“太常丞王涇上疏請去太廟朔望上食”[68],李翱奏議。

元和十五年(820)六月前,據《舊唐書·李翱傳》記載,李翱“尋權知職方員外郎”。元和十五年六月,“授考功員外郎,并兼史職”[69]。《新唐書·李翱傳》也說:“再遷考功員外郎。”[70]元和十五年七月,李翱出為朗州刺史,很快又因李景儉復為諫議大夫,翱亦為禮部郎中[71]

長慶元年(821)十一月二十八日,據李翱《于朗州別女足娘墓文》記載,李翱改任舒州刺史,此前為朗州刺史。長慶元年歲次十二月十九日,李翱別其第七女,準備去舒州就職。二十日,攜家去舒州就職。

長慶二年(822)十二月,江州刺史李君浚筑堤。長慶三年(823)正月,李翱作《江州南湖堤銘并序》,可能與大旱有關[72]

長慶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據李翱《別潛山神文》記載,李翱為朝議郎守尚書禮部郎中、上輕車都尉。據文中記載,李翱任職舒州時鄰郡大旱,而舒州人民安居樂業,故而他得以因政績卓著而回京城,《別潛山神文》是他從舒州將要回京就職時所作。而在要回京復職前,李翱所作《舒州新堂銘》[73]也談及此事,并說到鄰郡的旱情和舒州的安居樂業。

長慶四年(824),據李翱《兵部侍郎贈工部尚書武公墓志》記載,李翱任禮部郎中。新舊《唐書》也記載李翱入京,召為禮部郎中[74]。長慶四年四月壬辰,兵部侍郎贈工部尚書武儒衡去世,因與李翱是好友,李翱寫《兵部侍郎贈工部尚書武公墓志》。此后,長慶四年,李翱曾面數李逢吉,史書上說,李翱因此而心有不安,故而請告,百日停官;而李逢吉之后又奏授李翱為廬州刺史[75]

長慶四年十二月二日(824年12月25日),韓愈去世。據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記載,寫此文時李翱為廬州刺史。據郝潤華、杜學林《李翱文集校注》注解:“知此為寶歷元年三月韓愈歸葬河陽時所作。李翱以此年二月貶廬州刺史,韓愈歸葬時李翱已至廬州赴任,故不能親臨其喪。”[76]李翱在《故正議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中說:“(韓愈)長慶四年,得病,滿百日假,既罷,以十二月二日卒于靖安里第。”[77]

大和元年(827),李翱在《唐故特進左領軍衛上將軍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贈司空柏公神道碑》中說:“大和元年,翱自廬以諫議大夫征,路出于蔡,元封泣拜。”因而作神道碑[78]。《祭故福建獨孤中丞文》說:“維大和元年歲次……,朝散大夫守右諫議大夫知制誥李翱。”[79]故而李翱當時所任官職為朝散大夫守右諫議大夫知制誥。《舊唐書·李翱傳》也記載說:“大和初,入朝為諫議大夫,尋以本官知制誥。”[80]

大和三年(829)二月,李翱官拜中書舍人。大和三年五月后,李翱受諫議大夫柏耆事牽連,授少府少監,很快又出任鄭州刺史[81]

大和四年(830),楊于陵去世,李翱在《唐故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致仕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司空楊公墓志并序》中記載說:“大和四年十二月癸亥,以疾薨于新昌第,享年七十有八。……明年四月庚午,歸葬鄭州滎澤縣先太保之兆,祔于夫人潁川韓氏贈華陰郡太夫人之塋。……大卿侍郎以翱之受恩也久,來請為志。”[82]李翱在《祭楊仆射文》中說:“卜筮葉期,返宅于滎,翱復守郡,居不敢寧。”郝潤華、杜學林在注解中說:“滎,謂滎陽郡。……武德初改為管州。乾元初又改為鄭州。時李翱為鄭州刺史。”[83]楊于陵兒子景復請李翱作墓志,據李翱記載所說,大和五年四月,李翱仍在鄭州刺史任上。

大和五年(831),李翱出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使[84]。《舊唐書·文宗下》也說:“(大和五年十二月)癸巳,以鄭州刺史李翱為桂管觀察使。”[85]

大和七年(833),李翱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86]

大和八年(834),李翱征為刑部侍郎[87]。《舊唐書·文宗下》說:“(大和八年十二月己亥)以宗正卿李仍叔為湖南觀察使,代李翱;以翱為刑部侍郎,代裴潾;……”[88]

大和九年(835),李翱寫《與翰林李舍人書》,顯現出出世修道的念頭,說明李翱晚年,道家思想對其有一定影響。

大和九年,李翱轉任戶部侍郎。大和九年七月,李翱“檢校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89]。《舊唐書·文宗下》也說:“(大和九年)八月甲戌朔,以戶部侍郎李翱檢校禮部尚書,充山南東道節度使,代王起。”[90]

李翱去世的年月正史記載不詳,《舊唐書·李翱傳》記載:“會昌中,卒于鎮,謚曰文。”[91]《新唐書·李翱傳》更簡略而模糊:“后歷遷桂管湖南觀察使、山南東道節度使,卒。”[92]學者們的懷疑主要出自《舊唐書·文宗下》的記錄:“(開成元年七月)辛卯,刑部尚書殷侑檢校右仆射,充山南東道節度使。”[93]李翱任職由大和九年七八月到殷侑開成元年(836)七月僅有一年不到,是在任上去世了,還是離任了,并不清楚。這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在任上去世,故何智慧根據以上材料推測其卒年應是開成元年。也有學者如馬積高認為難以確定具體卒年,甚至推測李翱晚年有避世思想,也可能辭職離任,于會昌年間去世。但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學者們注意到了另外一個佐證,即劉禹錫《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的記載:

大和二年十二月上前言事,未及畢詞,疾作暴僨,以朝服委地。同列白奏,搢笏扶持之,不能起。上命中貴人左右翼負,歸于中書,如大醉狀。上震驚咨嗟,征醫賜藥,旁午疊委。會暮,肩輿至第,詰旦以不起聞,贈禭加常禮。

后十年,嗣子蕃以太子舍人直弘文館,編次遺文七十通,銜哀貢誠,乞詞以冠其首。……

初,蕃既纂修父書,咨于先執李習之,請文為領袖,許而未就。一旦,習之悄然謂蕃曰:“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惟柳儀曹宗元、劉賓客夢得耳。韓、柳之逝久矣,今翱又被病,慮不能自述,有孤前言,赍恨無已。將子薦誠于劉君乎。”無何,習之夢奠于襄州。[94]

何智慧《李翱年譜稿》認為,此條材料證實李翱在襄州去世,亦即死于山南東道節度使任上,且新舊《唐書》,都證實韋處厚卒于大和二年(828),故而他將李翱去世時間定在開成元年(836)。

何智慧的推論非常有道理,從大和二年十二月開始后十年應是開成二年或三年,而劉禹錫寫《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的時間據學者考證應也是開成二年或三年,韋蕃十年后編成遺文后首先請求李翱,這個時間正如何智慧推測應是李翱赴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前,然后李翱帶病赴任,在襄州去世。故而李翱去世可能是殷侑開成元年七月任職前不久,但也有可能病重致仕,去世于開成二年(837),故而卒年不載于新舊《唐書》,去世年月不晚于劉禹錫寫成《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的時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乡宁县| 四会市| 甘德县| 辽阳县| 仁化县| 竹北市| 夏河县| 甘谷县| 楚雄市| 乐业县| 荣昌县| 潜江市| 鲁甸县| 海林市| 通州区| 新乡县| 若羌县| 旬邑县| 衡东县| 特克斯县| 临猗县| 布尔津县| 洱源县| 梧州市| 南漳县| 广水市| 宁武县| 都江堰市| 台前县| 石景山区| 奎屯市| 定安县| 红桥区| 来安县| 江源县| 宣威市| 太原市| 安西县| 新巴尔虎右旗|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