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姜貞毅先生傳

魏禧(冰叔)

公名埰,姓姜氏,字如農(nóng),山東萊陽人也。高祖淮,以御寇功拜懷遠將軍。父瀉里,諸生。崇禎癸未,北兵破萊陽,瀉里守城死,幼子、三子婦、一女皆殉節(jié)。事聞,贈瀉里光祿寺卿,予祭葬,謚忠肅

【注釋】

①魏禧:字冰叔,一字凝叔、叔子,號裕齋,寧都(今屬江西)人。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明亡后隱居不仕,交游名士,潛心治學(xué)。事見《清史稿·魏禧傳》、魏禮《先叔兄紀(jì)略》(《魏季子文集》卷十五)。魏禧此篇文章未見于康熙序刻本《虞初新志》。據(jù)咸豐元年(1851)小嫏嬛山館刻本《虞初新志目錄》(下文不復(fù)詳列版本信息)所記本篇選自魏禧詩文集《魏叔子文集》(原題作《明遺臣姜公傳》,今見卷十七),當(dāng)為乾隆間刊刻《虞初新志》時增補列入,并于文末附有乾隆時人金棕亭的評語。又,清康熙刻本《敬亭集》附錄《本傳》,即此文。

②埰(cǎi):姜埰,字如農(nóng),號敬亭山人、宣州老兵,萊陽(今屬山東)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密云知縣,歷任儀真知縣、禮部主事、禮科給事中。曾因建言而受廷杖入獄。明亡后流寓蘇州,以遺民終,其門人私謚“貞毅先生”。著有《敬亭集》。事見《明史·姜埰傳》。生平可參考姜埰生前所撰《自著年譜》(后人題為《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錄于《敬亭集》)、姜安節(jié)《府君貞毅先生年譜續(xù)編》。

③萊陽:明、清屬登州府,治今山東萊陽。

④高祖淮:高祖姜淮。姜淮,字本隆,號誠齋。以輸粟助邊疆御寇而授懷遠將軍,明嘉靖時任大嵩衛(wèi)指揮同知。事見《(民國)萊陽縣志》。

⑤諸生: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xué)的生員為諸生,分為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

⑥崇禎癸未,北兵破萊陽: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六年(1643),清軍攻破萊陽城。據(jù)錢謙益《萊陽姜氏一門忠孝記》(《牧齋初學(xué)集》卷四四)等載,此年二月,清軍攻陷萊陽。

⑦瀉里守城死,幼子、三子婦、一女皆殉節(jié):錢謙益《萊陽姜氏一門忠孝記》記姜瀉里率僮仆抵御清軍,被清軍所殺。其幼子姜坡亦被殺,長子姜圻妻王氏、二子姜埰妻孫氏、幼子姜坡妻左氏和次女自盡殉國。殉節(jié),為維護節(jié)操而犧牲生命。

⑧光祿寺卿:官名。明設(shè)光祿寺卿一人,職掌祭享、宴勞、酒醴、膳羞之事,分辨其品式,稽核其經(jīng)費。此處為虛銜,乃死后追封。

⑨謚:即謚號,古代帝王、高官及文人死后根據(jù)其生平德行或貢獻給予的稱號。

【譯文】

公名埰,姓姜,字如農(nóng),山東萊陽人。高祖姜淮,曾以抗擊敵寇的功勞而被封為懷遠將軍。父親姜瀉里,萊陽秀才。崇禎十六年,清軍攻破萊陽城,姜瀉里守城戰(zhàn)死,幼子、三個兒媳婦、一個女兒都殉節(jié)而死。此事傳到京城,朝廷追封他為光祿寺卿,下旨予以祭拜安葬,謚號為忠肅。

公之將生也,王母李感異夢。其生,衣胞皆白色。三歲失乳,母楊太孺人置水酒床頭,夜起飲之,一瓿立盡。萬歷乙卯,山東大饑,盜蜂起。公時九歲,與兄圻夜讀,書聲咿唔不絕。盜及門,嘆息去。年二十,補諸生第一。明年鄉(xiāng)試,經(jīng)義中式,主司以五策指斥崔、魏擯之。崇禎庚午,舉于鄉(xiāng),往見中表李篤培?。李負清正名?,謂公曰:“子富貴何足異?士大夫立身,要當(dāng)為朝廷任大事耳!”公敬而受之。明年,舉進士?,出倪文正元璐門?,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授知密云縣?。未行,改儀征縣?

【注釋】

①王母:祖母。《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記姜埰祖母李氏“感異夢,及誕,胎衣色白”。

②衣胞:指嬰兒出生時的胎盤和胎膜,也稱胞衣、胎衣。

③孺人:明、清時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也用于對婦人的敬稱。

④瓿(bù):小甕。圓口,深腹,圈足。

⑤萬歷乙卯:指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四十三年(1615)。

⑥圻:姜圻,字紫翰,一作字墅圃,號如圃。明崇禎九年(1636)鄉(xiāng)試副榜,崇禎十六年(1643)萊陽城破時,身受創(chuàng)傷,仍負父姜瀉里尸體而逃。明亡,避地浙東。南明魯王監(jiān)國時(《(民國)萊陽縣志》記福王即位時),授象山知縣。清軍南下后,抵家而卒。事見清李聿求《魯之春秋》卷十五《姜圻傳》、《(乾隆)象山縣志》卷八。

⑦明年鄉(xiāng)試:指明熹宗朱由校天啟七年(1627)的鄉(xiāng)試。明年,指姜埰“年二十”的第二年,即天啟七年。鄉(xiāng)試,明、清時期在省城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⑧經(jīng)義:科舉考試的一種科目,以經(jīng)書文句為題,應(yīng)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中式:科舉考試及格。

⑨主司以五策指斥崔、魏擯之:據(jù)《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天啟七年姜埰參加鄉(xiāng)試,因在策論中指斥閹黨崔呈秀、魏忠賢而被主考官黜落,遂名落孫山。五策,似指姜埰在策論提出五條建議,《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僅記“以策語指斥”。崔,據(jù)《明史》指崔呈秀,薊州(今屬天津)人。天啟初年,因貪贓而被舉報,遂投奔魏忠賢,乞求為養(yǎng)子,自此成為閹黨中堅。魏,即魏忠賢,明末宦官。天啟時,任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極受皇帝寵信。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時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⑩崇禎庚午:指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三年(1630)。

?中表李篤培:指姜埰的表伯李篤培。中表,父親的姊妹之子為外兄弟,母親的兄弟姊妹之子為內(nèi)兄弟,外為表,內(nèi)為中,故合稱為中表。李篤培,字汝植,別號仁宇,招遠(今屬山東)人。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等職。據(jù)《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李篤培是姜埰祖母李氏的侄兒,他的祖父李楝將長女李氏許配給姜埰的祖父姜良士為繼妻,故李、姜兩家為中表之親,姜埰稱李篤培表伯。

?清正:廉潔公正,清白正直。

?舉進士:指參加科舉考試考取進士。從舉人到進士,需要參加會試、殿試。

?倪文正元璐:倪元璐,字玉汝,號鴻寶,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區(qū))人。明末官員。曾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京城,倪元璐自縊殉節(jié),弘光帝時謚“文正”。事見汪有典《倪文正傳》(《明忠義別傳》卷十二)。

?殿試: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臨殿廷策試,也稱廷試。殿試源于西漢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xué)之士,始于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于洛陽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制。明、清殿試已經(jīng)完善,殿試后將錄取的進士分為三個等級,即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密云縣:今為北京密云區(qū)。

?儀征縣:縣名,即明之儀真縣。明朝洪武二年(1369)撤銷真州,設(shè)儀真縣,屬揚州府。清朝雍正元年(1723)避帝名諱,改為儀征縣,即今江蘇儀征。

【譯文】

姜公將要出生時,祖母李氏做了個奇異的夢。他出生時,胎盤和胎膜都是白色的。三歲斷乳時,母親楊太孺人在床頭放置水酒,他晚上起來時居然把一小甕水酒都喝光了。萬歷四十三年,山東發(fā)生大饑荒,盜賊紛然而起。時年九歲的姜公,有一晚與哥哥姜圻對燈讀書,兩人咿咿唔唔念書聲不斷。盜賊來到門口聽到讀書聲,嘆息著離去了。二十歲時,他參加院試而被錄為秀才,名列第一。第二年參加鄉(xiāng)試,已經(jīng)通過經(jīng)義科,主考官因為他在策論中指斥崔呈秀、魏忠賢而將他從榜單中摒除。崇禎三年,他參加鄉(xiāng)試中舉,前去拜見表伯李篤培。李篤培享有清正美名,對姜公說:“你縱然得到富貴又有什么特別呢?士大夫為人處世,應(yīng)當(dāng)為朝廷做大事啊!”姜公恭敬地接受了教誨。第二年考取進士,會試時出于倪元璐門下,殿試后得賜同進士出身,官授密云縣知縣。尚未赴任,又改任儀真縣知縣。

公為政廉仁,十年無所取于民,不受竿牘。客至,去,題其館壁曰:“愛民如子,嫉客若仇。”嘗捐俸請托,免泗州修河夫五百名,百姓不知也。又請革過閘糧船牽夫,著為令。舊例,掣鹽封引,儀征令皆有賂。公獨絕之。商人感激,為代備修河銀一萬兩。下車日,廉得大憝董奇、董九功等,置于法;窩訪之,害遂除。袁公繼咸備兵揚州?,見,下堂揖之,曰:“吾間行真州?,見先生聽斷?,不覺心折矣!”

【注釋】

①廉仁:廉潔愛民。

②竿牘:《敬亭集·本傳》《魏叔子文集》等“竿”作“干”,據(jù)《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作“十年不受干牘,客有以私請者,拒之”,當(dāng)是。干牘,指請托的書信。

③館:指官署里的房舍。

④請托:以私事相囑托,找門路,通關(guān)節(jié)。

⑤泗州:明代泗州屬鳳陽府,治所在今江蘇泗洪東南。據(jù)《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記姜埰曾被總河(河道總督)劉榮嗣征請泗州參與修河事務(wù),而清高詠《姜埰傳》記:“縣舊備泗州修河夫五百名及糧艘過閘牽夫,大為民累,埰先后請免,著為令。”(清鈔本《(山東萊陽)姜氏族譜》)

⑥閘:攔住水流的構(gòu)筑物,可以隨時開關(guān)。

⑦著為令:寫成法令。

⑧掣鹽封引:鹽場所產(chǎn)的鹽按定制需要經(jīng)過官府抽查核驗以決定如何分配鹽引,謂之掣鹽封引。掣,掣驗,抽查核驗,當(dāng)時對鹽商販鹽的一種檢查措施。引,指鹽引,是官府發(fā)給鹽商的食鹽運銷許可憑證,商戶要想合法販鹽,必須先向官府購得鹽引,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

⑨下車:官吏到任。

⑩廉得:察考到,訪查到。大憝(duì):罪大惡極之輩。

?袁公繼咸:袁繼咸,字季通,號臨侯,宜春(今屬江西)人。官兵部侍郎、僉都御史。事見《明史·袁繼咸傳》。備兵揚州:袁繼咸在明崇禎間任揚州兵備副使,分理轄區(qū)軍務(wù),監(jiān)督地方軍隊,整飭兵備。

?間行:密行。真州:指儀真縣,今江蘇儀征的古稱。

?聽斷:聽訟斷獄。

【譯文】

姜公為政廉潔仁愛,做官十年來沒有向百姓索取過錢財,也不接受私下的書信請托。有客人因事找他,臨走時在他的官署房舍墻壁上題字:“愛民如子,嫉客若仇。”他曾經(jīng)捐出俸祿請人幫忙,免去了五百人前往泗州修河的勞役,而百姓對此一無所知。又向上請求革除征用纖夫以拉拽過閘口的糧船,免役之事遂寫成當(dāng)?shù)氐姆睢0凑张f例,儀真官府可以通過抽查核驗以決定如何分配鹽引,歷任儀真知縣都曾因此而接受賄賂。只有姜公予以拒絕。商人們感激他,代為籌備了一萬兩修河銀。他到任時,察訪到當(dāng)?shù)貝簞萘Χ妗⒍殴Φ热耍瑢⑺麄円婪ㄌ幹茫煌瑫r訪查地方惡勢力的老巢,將惡勢力一網(wǎng)打盡、除去禍害。袁繼咸在揚州整飭軍務(wù)時,遇見姜公,特意降階至堂下,拱手行禮,說:“我曾悄悄地到儀真,剛好遇見先生當(dāng)堂聽訟斷獄,真是令人佩服啊!”

辛巳,改禮部儀制司主事。明年,巡撫南直隸朱公大典疏表公賢勞。上諭“一體考選”,因目閣臣曰:“有臣如此而不用,朕之過也!”三月,上御弘政門召見,應(yīng)對稱旨,擢禮科給事中,賜糕果湯餅

【注釋】

①辛巳:明崇禎十四年(1641)。

②禮部儀制司:明代禮部下設(shè)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個清吏司,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

③巡撫南直隸朱公大典:南直隸巡撫朱大典。巡撫,明代指巡視各地軍政、民政的大臣。南直隸,明代稱直隸于南京的地區(qū)為南直隸,簡稱南直,相當(dāng)今江蘇、安徽、上海一帶。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朱大典,字延之,金華(今屬浙江)人。官兵科給事中、右僉都御史。明崇禎八年(1635),朱大典任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事見《明史·朱大典傳》。勞:此處指勞績,言姜埰政績卓越。

④一體考選:似指與其他官員一同參加吏部考評選拔。崇禎十五年(1642),朱大典上疏稱贊姜埰,崇禎帝批“廉循久任,準(zhǔn)一體考選”。

⑤閣臣:明、清大學(xué)士的別稱。大學(xué)士入閣辦事,故稱。

⑥弘政門:明代紫禁城內(nèi)正門東側(cè)的宮門,清代改稱昭德門。

⑦擢(zhuó):提拔,提升官職。

⑧湯餅:水煮的面食。

【譯文】

崇禎十四年,姜公改授禮部儀制司主事。第二年,南直隸巡撫朱大典上奏表稱贊姜公有才能且政績顯著。崇禎帝詔令姜公“與其他官員一同參加吏部官員考選”,因而對閣臣說:“有臣子如此賢能卻未受重用,這是我的過錯啊!”同年三月,崇禎帝在弘政門召見姜公,覺得姜公應(yīng)答頗合心意,于是提拔他為禮科給事中,賞賜糕點、果品、湯面。

公既拜官,五月中,條上三十疏,上每采納。十一月,東方告急,公受詔分守德勝門。自元勛以下,憚公不敢歸休沐。時宰相大貪婪,都御史劉公宗周有“長安黃金貴”之疏。宰相懼,卸其罪于言官,又欲引用逆輔□□相表里,為奸惡。公上疏極論“罪在大臣,不在言官”,并及涿州知府劉三聘疏薦□□事,觸首輔怒。又有“上諭‘代人規(guī)卸,為人出缺’?,陛下果何見而云然”,及“二十四氣蜚語?,騰聞清禁?,此必大奸巨憝惡言官不利于己”等語?。上大怒,閏十一月二十三日,御皇極門召見群臣?,謂:“埰欺肆?,敢于詰問朕何所見,二十四氣之說,不知所指何人何事。著革職,錦衣衛(wèi)拿送北鎮(zhèn)撫司打問?!”時行人司副熊開元面劾首輔,既以補牘語不相應(yīng),同時下獄?,幾死,后并得赦。

【注釋】

①條上:備文向上陳述。

②十一月,東方告急:據(jù)《明史·莊烈帝紀(jì)》,崇禎十五年(1642)十一月“大清兵分道入塞,京師戒嚴(yán)。命勛臣分守九門”,知“告急”指清軍入關(guān)挑起戰(zhàn)火之事。

③德勝門:明、清北京城內(nèi)城的北門。

④元勛:指有極大功績者。

⑤休沐:休息洗沐。古時官吏每幾日有休沐日,可休假暫歇。

⑥宰相:此指內(nèi)閣首輔周延儒,其人貪婪奸險,入《明史·奸臣傳》。周延儒以狀元得授翰林院修撰,崇禎三年(1630)始任內(nèi)閣首輔,因自明太祖廢宰相,故后人稱內(nèi)閣輔臣為“宰相”。后被排擠去位。崇禎十四年(1641)復(fù)任內(nèi)閣首輔。崇禎十六年(1643)周延儒自請督率軍旅以抵御清軍,卻不敢前往前線而駐守通州,后假傳捷報,謊報軍情,事發(fā)后被崇禎帝賜死。

⑦都御史劉公宗周有“長安黃金貴”之疏:明崇禎十五年(1642),劉宗周被起用為左都御史,上《敬循職掌條列風(fēng)紀(jì)之要以佐圣治疏》,提出“建道揆”“貞法守”“崇國體”“清伏奸”“懲官邪”“飭吏治”等策略,《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喻其為“長安金貴之疏”。都御史,明代朝廷設(shè)有都察院,專門行使監(jiān)督職權(quán),都御史即為都察院的長官。劉宗周,字起東,號念臺,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曾任禮部主事、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清兵攻陷杭州的消息傳到紹興,劉宗周絕食二十三天卒。因講學(xué)于山陰蕺山,世稱蕺山先生。劉宗周是明末儒學(xué)大家,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皆是其學(xué)派傳人。事見汪有典《劉總憲傳》(《明忠義別傳》卷二二)。

⑧言官:諫官,明代包含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

⑨逆輔□□:據(jù)《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及《明史·姜埰傳》,當(dāng)作“逆輔馮銓”。下文“疏薦□□”中空缺亦指馮銓。馮銓,天啟時曾任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諂事魏忠賢。崇禎帝清除閹黨,將他以“魏忠賢黨”之罪革職,人稱“逆輔”,直至明亡未曾起復(fù)。清廷入關(guān),馮銓歸順,以顯位終。

⑩首輔:即內(nèi)閣首輔,內(nèi)閣大學(xué)士中位列第一的輔臣,權(quán)柄最重。

?代人規(guī)卸,為人出缺:皆為崇禎帝圣諭誡飭諫官之語,大意為他們給人推卸罪狀,幫人設(shè)法離職。規(guī)卸,規(guī)避推卸。

?二十四氣:明代崇禎間有人以二十四氣比喻朝中二十四名臣子,《明史·姜埰傳》記:“忌者乃造二十四氣之說,以指朝士二十四人,直達御前。”蜚語:沒有根據(jù)的流言。

?騰聞:使帝王或朝廷得以聞知。清禁:皇宮。

?巨憝:大惡人。

?皇極門:明代宮殿主體皇極殿的正門。

?欺肆:欺騙放肆。

?錦衣衛(wèi):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設(shè)置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原為管理護衛(wèi)皇宮的禁衛(wèi)軍和掌管皇帝出入儀仗的官署,后逐漸演變?yōu)榛实坌母梗亓罴婀苄酞z,給予巡察緝捕權(quán)力。明代中葉后與東西廠并列,成為廠衛(wèi)并稱的特務(wù)組織。北鎮(zhèn)撫司:明朝負責(zé)偵緝刑事的錦衣衛(wèi)機構(gòu)。此官署職權(quán)甚重,“專理詔獄”(皇帝欽定的案件),可以自行逮捕、偵訊、行刑、處決罪人,不必經(jīng)過一般司法機構(gòu)。

?“時行人司副熊開元面劾首輔”幾句:據(jù)《明史·熊開元傳》,熊開元當(dāng)面揭發(fā)周延儒罪狀,崇禎帝令其回去補續(xù)公文以復(fù)奏,而周延儒等“慮其補牘,謀沮之”,以致熊開元終獲罪。行人司副,官名,行人司的副長官。行人司,明洪武十三年(1380)設(shè),掌傳旨、冊封等事,下設(shè)左右司副。熊開元,字玄年,號魚山,湖廣嘉魚(今湖北嘉魚)人。曾任吳江令,遷給事中,擢行人司司副。面劾,當(dāng)面揭發(fā)罪狀。補牘,補作公文。

【譯文】

姜公拜官后,五個多月間上疏三十條,每每為皇上所采納。崇禎十五年十一月,清兵來襲形勢危急,姜公接受詔令分守德勝門。自元勛以下的官員,懼于姜公忠于職守而不敢回家休息。當(dāng)時首輔周延儒極為貪婪,都御史劉宗周以“長安黃金貴”之疏彈劾權(quán)臣。周延儒見到后心生畏懼,將劉宗周所奏的罪狀轉(zhuǎn)加于諫官身上,又想任用逆輔馮銓,以便狼狽為奸、共同為惡。姜公上疏極力申述“罪在大臣身上,而不在諫官身上”,又論及涿州知府劉三聘上書表薦馮銓事,因此觸怒首輔周延儒。上疏中還有“皇帝申斥諫官‘代人規(guī)卸,為人出缺’,陛下您究竟看到什么真相而如此說”,及“如‘二十四氣’的流言,能上傳到皇宮,這肯定是大奸大惡之輩害怕諫官彈劾他們而有意如此操作”等語。崇禎帝覽表大怒,于此年閏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皇極門召見群臣,說:“姜埰欺詐放肆,居然敢詰問我看到了什么,又說到‘二十四氣’,不知道指的是何人何事。革了他的職,讓錦衣衛(wèi)把他送到北鎮(zhèn)撫司仔細拷問!”當(dāng)時,行人司司副熊開元當(dāng)面揭發(fā)首輔周延儒的罪行,朝廷卻因他補奏所寫與事實不符等罪名,也將他關(guān)進牢獄,姜、熊兩人差點受刑而死,后來一起得到赦免。

初,公下北鎮(zhèn)撫司獄三日,勺水不得入口。冰雪交積,公僵臥土室,無襆被,身嬰三木,血流貫械。九卿臺省屢疏救,不報。闕二十二字。例凡一拶敲五十,一夾敲五十,杖二十,名曰一套。公既備刑,讞獄者必欲得二十四人姓名以報上。公以諸人皆正人,恐禍不已,忍死弗肯列。氣垂絕,唯以指染口血書“死”字,臥階下。半日稍甦。清宏令尉灌酒一杯,使畢讞。公終不肯承。

【注釋】

①襆(fú)被:指鋪蓋卷。

②身嬰三木:頸、手、足戴著刑具。嬰,纏繞,綁縛。三木,用來枷鎖犯人頸項及手足的刑具。

③貫械:戴的刑具。貫,穿,通。

④九卿臺省:九卿、三省等官員,泛指朝廷官員。疏救:上疏解救。

⑤拶(zǎn):一種酷刑,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緊收。

⑥夾:即夾棍,舊時刑具。用兩根木棍做成,行刑時夾犯人的腿部。

⑦讞(yàn)獄者:審問案情的人。讞,審判定罪。

⑧甦(sū):蘇醒。

⑨清宏:指北鎮(zhèn)撫司都指揮使梁清宏。事可參見《明史·姜埰傳》。

【譯文】

起初,姜公被關(guān)到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監(jiān)獄三天,連一口水都喝不到。冬日冰天雪地,姜公躺臥在土室中,沒有被褥御寒,頸、手、足三處還戴著刑具,鮮血流滿刑具。朝廷官員多次上疏營救,崇禎帝卻不予批復(fù)。此處缺二十二字。依照慣例拶刑要夾五十,夾棍要夾五十,杖刑要打二十,它們合稱一套刑罰。姜公受盡各種酷刑,審案的錦衣衛(wèi)千方百計想審出二十四人的名字以便上報皇帝。姜公認(rèn)為那些人都是正直之人,一旦屈刑供認(rèn),恐怕會給他們招致無窮禍患,于是寧愿去死也不肯列出。奄奄一息時,他唯有用手指蘸著口中鮮血寫下“死”字,昏死于堂階下。半日后才稍稍蘇醒。北鎮(zhèn)撫司都指揮使梁清宏命人給他灌了一杯酒,催促姜公盡早招供以結(jié)案。然而姜公始終不肯招認(rèn)。

疏入,上大怒,謂考擊緩,情實未當(dāng),詰責(zé)衛(wèi)司官,令再訊,一拶一夾各敲八十,杖三十。俄出密諭一小紙曰:“姜埰、熊開元即取畢命,只云病故。”衛(wèi)臣駱養(yǎng)性具奏,有曰:“即二臣當(dāng)死,陛下何不付所司書其罪,使天下明知二臣之罰?若生殺出臣等,天下后世謂陛下何如主?”又密言于諸大臣。而都御史劉宗周上殿力爭,自辰至午不肯退。上怒其執(zhí)拗,非對君禮,將下有司治罪。既矜其耄,特革職,放歸田。僉都御史金公光宸,奏宗周清直,愿以身代宗周。上怒,以為雷同罔上,奪職謫籍。而兵部侍郎馬公元飆、都給事吳公麟徵,開陳大指,婉辭規(guī)勸?,上心為少移。旋出密旨諭衛(wèi)司“繳昨旨毋行”。于是公及開元始得移刑部獄矣。刑部尚書徐公石麟擬附近充軍?。上怒,公、開元各杖一百。

【注釋】

①衛(wèi)司官:錦衣衛(wèi)司官。

②密諭:皇帝下的密令。

③駱養(yǎng)性:明錦衣衛(wèi)左都督。曾揭發(fā)周延儒謊報大捷,明亡后降清。

④辰:指辰時,早七點至九點。午:指午時,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

⑤矜:憐憫。耄: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的年紀(jì),此泛指年老。

⑥僉(qiān)都御史:明都察院置左、右僉都御史,位次于左、右副都御史。金公光宸:金光宸,字居垣,全椒(今屬安徽)人,崇禎進士。擢御史,巡按河南,官至僉都御史。

⑦罔上:欺騙皇上。

⑧謫籍:古代登記謫降者的冊籍,借指謫降者的行列。

⑨馬公元飆:據(jù)史當(dāng)作“馮公元飆”,《魏叔子文集》卷十七亦作“馮公”。馮元飆,字爾弢,慈溪(今屬浙江)人。曾任兵部右侍郎等職。事見《明史·馮元飆傳》。吳公麟徵:吳麟徵,字圣生,海鹽(今屬浙江)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任吏科都給事中。事見《明史·吳麟徵傳》。

⑩開陳:明白陳說,陳述。大指:即大旨,主要意思,大要。

?婉辭:恭順或委婉的言辭。

?徐公石麟:“麟”當(dāng)作“麒”。徐石麒,字寶摩,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啟二年進士。初入官,即忤魏忠賢而被革職。崇禎初復(fù)職,后任刑部尚書。因?qū)獔啤⑿荛_元量刑過輕,觸怒帝意,罷官還鄉(xiāng)。明亡后,起兵嘉興,嘉興城陷,自縊而死。事見《明史·徐石麒傳》。充軍:發(fā)配流放,舊時遣送犯罪者到邊遠地區(qū)服苦役的刑罰。

【譯文】

崇禎帝看到北鎮(zhèn)撫司的上疏后大怒,認(rèn)為他們拷打過于溫和,以致尚未查知實情,于是讓錦衣衛(wèi)司官再次拷訊,拶刑、夾刑都增加到八十,杖刑則增加到三十。不久,給錦衣衛(wèi)司官送去一小片密諭,寫著:“即刻處死姜埰、熊開元,對外只說他們是因病而亡。”錦衣衛(wèi)左都督駱養(yǎng)性上奏說:“如果兩位大臣應(yīng)當(dāng)處死,陛下為什么不讓相關(guān)部門寫下他們的罪行,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他們的罪行?如果讓錦衣衛(wèi)執(zhí)掌生殺之權(quán),這讓當(dāng)今之人和后世之人怎么評價陛下呢?”又悄悄地將此事告知朝中大臣。都御史劉宗周上殿力爭,從辰時到午時一直不肯退下。崇禎帝氣憤劉宗周固執(zhí)己見,又不守君臣之禮,準(zhǔn)備將其交付有關(guān)部門治罪。后來憐惜他年老,只是革去職務(wù),讓他告老還鄉(xiāng)。僉都御史金光宸上奏表陳說劉宗周清正廉直,愿意代替劉宗周受刑罰。崇禎帝聞此大怒,認(rèn)為他和劉宗周一樣欺騙自己,便將金光宸降職。而兵部侍郎馮元飆、都給事吳麟徵,上表陳說規(guī)諫之意,委婉勸說,崇禎帝的憤怒才有所緩解。不久,崇禎帝又下密旨給北鎮(zhèn)撫司說:“收回昨天的圣旨,不要施行。”于是姜公和熊開元才得以轉(zhuǎn)移至刑部牢獄。刑部尚書徐石麒打算將他們發(fā)配到京師附近服苦役。崇禎帝大怒,下令將姜公和熊開元各自施一百廷杖。

是日,特遣大珰曹化淳、王德化監(jiān)視,眾官朱衣陪列午門外西墀下。左中使、右錦衣衛(wèi)各三十員,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執(zhí)木棍。宣讀畢,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動。一人縛其兩足,四面牽曳,唯露股受杖。頭面觸地,地塵滿口中。杖數(shù)折,公昏絕不知人。弟垓,時官行人,口含溺吐公飲之。名醫(yī)呂邦相夜視公,曰:“杖青痕過膝者不治,吾以刀割創(chuàng)處,七日而痛,為君賀矣!”半月,去敗肉斗許,乃甦。邦相曾活黃公道周廷杖,京師號“君子醫(yī)”也。大珰復(fù)命,上曰:“二臣顧何言?”曰:“二臣言皇帝堯、舜,臣得為關(guān)龍逢、比干足矣。”上曰:“兩人舌強猶爾!”

【注釋】

①大珰:指當(dāng)權(quán)的宦官。珰,漢代武職宦官帽子的裝飾品,后用來借指宦官。曹化淳:明末太監(jiān)。精通詩文書畫,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孫朱由檢。朱由檢繼位后,曹化淳負責(zé)處理魏忠賢時的冤案,平反昭雪兩千余件。王德化:明崇禎末年為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

②午門:宮城的正門,是群臣待朝候旨的地方。墀(chí):臺階。

③中使:內(nèi)廷的使者,多指宦官。

④旗校:泛指錦衣衛(wèi)總旗、小旗、校尉等基層小官。其人數(shù)眾多,《明史·畢鏘傳》:“錦衣旗校至萬七千四百余人。”

⑤襞(bì)衣:帶褶皺的衣服。

⑥垓:姜垓,字如須,姜埰之弟。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明亡后,流寓蘇州。事見魏禧《萊陽姜公偕繼室傅孺人合葬墓表》(《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八)、何天寵《姜考功垓傳》(《(民國)萊陽縣志》)、方以智《祭姜如須文》(《浮山文集》后編卷一)等。

⑦行人:明代行人司的官職名,掌傳旨、冊封、撫諭等事。

⑧溺:指童子尿。《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記載姜垓“口銜童溺飲我”,中醫(yī)認(rèn)為童子尿補益陽氣,能救治昏厥者。

⑨黃公道周:黃道周,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少詹事。曾因指斥楊嗣昌而被崇禎帝貶官六級。明亡后,因抗清失敗被俘,遂慷慨就義。事見《明史·黃道周傳》。

⑩關(guān)龍逢:亦作關(guān)龍逄(páng),夏朝末年的著名賢臣。苦苦勸諫荒淫無道的夏桀,卻被夏桀殺害。比干:曾勸諫暴虐荒淫的商紂王,被商紂王殺死并剖視其心。

【譯文】

那一天,崇禎帝特意派遣大太監(jiān)曹化淳、王德化監(jiān)刑,多名身穿朱衣的官員陪站在午門外西邊的臺階下。在臺階左右兩邊站著太監(jiān)和錦衣衛(wèi)各三十人,下面還站著一百個都身穿襞衣、手執(zhí)木棍以行刑的旗校。宣讀完崇禎帝的旨意,有一個行刑旗校手持麻布兜,將受刑者的肩膀脊背以下的部位牢牢捆住,防止受刑者左右晃動。又有一個行刑旗校將受刑者的兩只腳捆住,再由四人向四面牽拽,只露出屁股和大腿以接受廷杖。姜、熊二人的頭臉挨著地,滿口都是地上的塵土。廷杖被打斷了好幾次,受刑的姜公昏迷在地,不省人事。姜公的弟弟姜垓時任行人一職,口中含著童子尿喂到姜公嘴里。名醫(yī)呂邦相晚上去刑部牢獄探視姜公,說:“青色的杖痕如果蔓延過膝蓋就無法醫(yī)治,我現(xiàn)在用刀子剮去受刑處的爛肉,七天內(nèi)要是能感覺到疼痛,那就恭喜先生熬過難關(guān)了!”半個月里剮去了一斗多的爛肉,姜公才蘇醒過來。呂邦相曾救治過受廷杖的黃道周,被京師人稱為“君子醫(yī)”。監(jiān)刑的大太監(jiān)曹化淳、王德化回去復(fù)命,崇禎帝說:“姜、熊二人說了什么話沒有?”太監(jiān)回稟:“二人都說皇帝如同堯、舜,他們心甘情愿做關(guān)龍逢、比干。”崇禎帝說:“這兩個人的舌頭居然還是這樣硬!”

明年春,萊陽破,公父死于難。垓請身系獄,而釋埰歸治喪,不許。臺省亦交章請釋公。上曰:“垓在!”七月疫,上命刑部清獄,公暫出。上召見刑部,以墨筆乂埰、開元名,曰:“此兩大惡,奈何釋之!”于是再入獄。十二月,首輔伏誅,有新參請釋二臣者。上曰:“朕怒二臣,豈為罪輔哉?”不許。

【注釋】

①明年:指明崇禎十六年(1643)。上文記“崇禎癸未,北兵破萊陽,瀉里守城死”,癸未即崇禎十六年。

②治喪:辦理喪事。

③交章:指官員接連向皇帝上書奏事。

④乂:“刈”的本字,本指割草,引申指除去、劃去。

【譯文】

崇禎十六年春天,萊陽被清軍攻破,姜公的父親死于國難。弟弟姜垓主動請求替兄長坐牢,以求能釋放兄長回鄉(xiāng)去處理父親的喪事,但崇禎帝未應(yīng)允。朝廷官員也紛紛上奏章請求釋放姜公。崇禎帝回復(fù):“姜垓尚在,可以由他回家辦理喪事!”這年七月疫病橫行,崇禎帝讓刑部整治牢獄以防疫病傳播,姜公才被刑部臨時從大牢放了出來。崇禎帝召見刑部官員,在釋放名單上用墨筆劃去姜、熊兩個人的名字,說:“這兩人都是奸惡之徒,如何能釋放!”于是,兩人再次入獄。這年十二月,首輔周延儒被處以死刑,朝臣再次上奏章請求釋放姜、熊二人。崇禎帝回復(fù):“我惱怒這兩人,難道是因為他們曾得罪首輔嗎?”依然不肯釋放二人。

甲申正月,闖賊猖獗,閣臣李建泰奉命督師山西。上御正陽門,行推轂禮。建泰請釋埰、開元,上報可,謫公戍宣州衛(wèi)。公過故鄉(xiāng),哭光祿公。聞京師陷,上殉社稷,公慟哭。南之戍所。未至,弘光即位,赦,公遂留吳門,不肯歸。會馬士英、阮大鋮用事。大鋮往被垓劾,必殺公兄弟。復(fù)竄走。丁亥?,避地徽州?,絕食。樵子宋心老時以菜羹啖之。或徒步數(shù)十里,走吳孝廉家得一飽?。祝發(fā)黃山丞相園?,而自號“敬亭山人”?,蓋不敢忘先帝不殺恩也。

【注釋】

①甲申: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

②闖賊:對闖王李自成及其所率農(nóng)民軍的蔑稱。

③李建泰:字復(fù)余,號括蒼。崇禎十六年(1643),被提拔為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后被大順軍俘獲。

④推轂(gǔ):推動車輪軸,使車前進。古代帝王調(diào)兵作戰(zhàn)時,常舉行推轂之禮,如《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

⑤宣州衛(wèi):明朝在今安徽宣城設(shè)置的衛(wèi),駐兵戍守當(dāng)?shù)亍?/p>

⑥光祿公:指姜埰之父,即死后獲贈光祿寺卿的姜瀉里。

⑦社稷:國家的代稱。

⑧弘光:南明皇帝朱由崧的年號(1645),這里指朱由崧。

⑨吳門:原指春秋吳國都城之西門的閶門,在今江蘇蘇州,后來代指蘇州。

⑩馬士英:字瑤草,貴陽(今屬貴州)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后歷官嚴(yán)州、河南、大同知府等職。明亡后,馬士英與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弘圖等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權(quán),升任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成為首輔。最終殉國而死。阮大鋮:字集之,號圓海,懷寧(今安徽安慶)人。明末大臣。阮大鋮以進士居官后,先依東林黨,后依魏忠賢,崇禎朝以附逆罪去職。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東閣大學(xué)士,對東林、復(fù)社人員大加報復(fù)。

?丁亥:清順治四年(1647),南明永歷元年。

?徽州:明代徽州府屬南直隸,清初屬江南省,治歙縣(今屬安徽)。

?吳孝廉:據(jù)《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指“吳孝廉宇安”。吳宇安,字修能,歙縣人。明崇禎三年(1630)舉人(《(乾隆)歙縣志》卷八)。

?祝發(fā):削發(fā)受戒為僧。丞相園:位于安徽黃山,傳說宋代宰相程元鳳曾在此處讀書,又名丞相源。

?敬亭山人: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州區(qū))北,姜埰被貶宣州衛(wèi),雖未前往貶所,卻自號“敬亭山人”“宣州老兵”,以示不忘崇禎之恩。高詠《姜埰傳》記:“蓋不忘烈皇帝不殺恩,而敬亭在宣,其戍所也。”

【譯文】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所率農(nóng)民軍勢頭猖獗,東閣大學(xué)士李建泰奉旨前往山西統(tǒng)率軍隊以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崇禎帝駕臨正陽門,舉行推轂禮。李建泰趁機請求釋放姜埰、熊開元二人,崇禎帝允許,于是貶謫姜公去戍守宣州衛(wèi)。姜公路過故鄉(xiāng)萊陽時,哭悼已逝世的父親。不久聽聞京城淪陷、崇禎帝自縊殉國,姜公放聲痛哭。他又向南前往謫戍的宣州衛(wèi)。還沒有到宣州衛(wèi),南明弘光帝登基,大赦天下,姜公便留在了蘇州,不愿意去陪都南京。時值馬士英、阮大鋮執(zhí)掌政權(quán)。阮大鋮曾被姜垓彈劾過,勢必要殺死姜氏兄弟。于是,姜公再次逃遁。清順治四年,姜公逃到徽州,食物斷絕。樵夫宋心老常送菜羹供姜公食用。他有時徒步數(shù)十里地,前往吳舉人家吃一頓飽飯。后來他在黃山丞相園削發(fā)為僧,自號為“敬亭山人”,大概是不敢忘卻崇禎帝沒處死他的恩情吧。

后還吳門,終僧服,不與世人接。二子安節(jié)、實節(jié),才,亦不令進取。戊子,奉母歸萊陽。母疾甚,公默禱,愿減算延母。山東巡撫重公名,下檄招公。公故墜馬以折股,召瘍醫(yī),竹箯舁之。使者歸報。公夜馳還江南,自號“宣州老兵”。嘗欲結(jié)廬敬亭山,未果。癸丑夏,公疾病,呼二子謂曰:“吾受命謫戍。今遭世變,流離異鄉(xiāng),生不能守先墓,死不能正丘首,抱恨于中心。吾當(dāng)待盡宣州,以終吾志。”越數(shù)日,則曰:“吾不能往矣!死必埋我敬亭之麓。”口吟《易簀歌》一章,嘔血數(shù)升而歿,時年六十有七。遺命碑碣神主不題故官,棺用薄材,不營佛事。二子皆遵行之。葬敬亭日,遠近吊者如市。同人私謚曰“貞毅先生”。公隱居后,多著述,自選所為詩文,刻《敬亭集》藏于家?,絕不示人。傳甲乙以來殉節(jié)諸賢曰《正氣集》?,自題己亥后詩文曰《馎饦集》?,又著《紀(jì)事摘繆》,皆藏之。

【注釋】

①安節(jié):姜安節(jié),字勉中。姜埰長子。在姜埰辭世后,隱遁不仕。事見《(嘉慶)宣城縣志》卷十五。實節(jié):姜實節(jié),字學(xué)在,號鶴澗,姜埰次子。

②戊子:清順治五年(1648),南明永歷二年。

③山東巡撫:清初山東設(shè)山東巡撫、登萊巡撫,主管姜埰家鄉(xiāng)萊陽縣的應(yīng)為登萊巡撫。

④瘍醫(yī):主治跌打損傷的醫(yī)生。

⑤竹箯(biān):竹制的輿床。舁(yú):抬。

⑥結(jié)廬:構(gòu)結(jié)廬舍,建造房屋。

⑦癸丑:清康熙十二年(1673)。清徐枋《故給諫東萊姜公埰私謚貞毅先生議》記:“故東萊姜公埰于癸丑歲六月丙午,以疾卒于吳門之舍館。”(《居易堂集》卷九)

⑧丘首:《禮記·檀弓》記“狐死正丘首”,狐貍將死時,會擺正頭使其朝向它出生的土丘。后來比喻人死后歸葬故鄉(xiāng)。

⑨神主:供奉祖先或死者用的靈牌。

⑩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私謚:古代士大夫死后由親屬、朋友或門人給予的謚號。

?《敬亭集》:姜埰《敬亭集》今存清康熙間刻本、光緒十五年(1889)重刻本。凡十卷,集中詩文各五卷,卷首有黃周星序、錢澄之序、著者自序,詩文補遺一卷,附錄一卷有魏禧、徐枋所作傳記等,又錄有《姜貞毅先生自著年譜》和姜安節(jié)、姜實節(jié)《年譜續(xù)編》。

?甲乙:指明末清初的甲申、乙酉年,也就是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順治二年(1645)。王根林校本作“甲申”。

?己亥:清順治十六年(1659)。

【譯文】

后來,姜公返回蘇州,一直身穿僧服,不與他人交往。姜公的兩個兒子姜安節(jié)、姜實節(jié),有才學(xué),他卻不讓兒子向仕途發(fā)展。順治五年,姜公侍奉母親回到萊陽。姜母身染重病,姜公悄悄祈禱,發(fā)愿削減自己壽命以延長母親的壽命。山東巡撫看重姜公的聲譽,發(fā)公文征召姜公。姜公故意從馬上摔下跌斷大腿,讓人用竹轎抬著去請瘍醫(yī)診治。送公文的使者回去匯報此事。而姜公連夜逃回江南,自號“宣州老兵”。他曾打算在敬亭山結(jié)廬隱居,卻未能如愿。康熙十二年夏天,姜公身患疾病,喚二子近前囑咐說:“我奉命被貶到宣州衛(wèi)戍守。現(xiàn)在卻經(jīng)歷朝代變遷,流落異鄉(xiāng),生前無法給祖先守墓,死后不能歸葬故鄉(xiāng),這讓我心存遺憾。我應(yīng)當(dāng)待在宣州,以此了結(jié)我的志愿。”過了數(shù)日,又說:“我不能去宣州了啊!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敬亭山下。”口中吟誦一首《易簀歌》,吐血數(shù)升而逝,終年六十七歲。臨終留下遺言:不在墓碑、靈牌上題寫官位,不選好木材做棺材,不請僧人做法事。二子皆遵照姜公的遺言而行。在敬亭山安葬他的那天,遠近吊喪的人多如趕集者。朋友們贈予他謚號為“貞毅先生”。姜公隱居后,撰寫了不少著作,選輯自己的詩文作品,刻印《敬亭集》一書藏于家中,不肯給人看。記載明末清初殉國的諸位先賢事跡而成《正氣集》,順治十六年之后的詩文自題為《馎饦集》,又撰寫《紀(jì)事摘繆》,這些書皆秘不示人。

魏禧曰:公有贈禧序及《見懷》諸詩,皆未出。公死,而公二子乃寫寄禧山中也。予客吳門,數(shù)信宿公。每陰雨,公股足骨發(fā)痛,步趾微跛踦。哀哉!北鎮(zhèn)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宣城沈壽民曰:“《謚法》:‘秉德不回曰孝。’經(jīng)曰:‘事君不忠,非孝也。’公死不忘君,全而歸之,可以為孝矣,宜謚曰貞孝。”

【注釋】

①信宿:連住兩夜。

②跛踦(qī):行走不穩(wěn)貌。

③立枷:一種刑具。用木頭做成籠子,籠頂有枷,有圓孔,套在囚犯頸上,使囚犯直立籠中,常常數(shù)日即死。

④沈壽民:字眉生,號耕嚴(yán)。明末諸生。

⑤《謚法》:以下所引文字見于《逸周書·謚法》。謚法,評定謚號的法則。

⑥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此指十三經(jīng)中的《禮記》,以下所引文字見《禮記·祭義》。

【譯文】

魏禧說:姜公贈給我序文和《見懷》等詩,都沒有刻印成書。姜公去世后,他的兩個兒子便抄寫并寄送到我隱居的山中。我流寓蘇州時,多次借宿在姜家。每到陰雨天,姜公的大腿、腳骨發(fā)痛,走路腳有些跛。悲哀啊!北鎮(zhèn)撫司大獄的廷杖、立枷等制度,這些是連秦朝律法中都沒有的,創(chuàng)制這些刑罰的人,其罪狀能數(shù)得清嗎?宣城人沈壽民說:“《謚法》記:‘保持美德而不行邪僻就是孝。’《禮記》記:‘為君主效力而不忠誠,不是孝的表現(xiàn)。’姜公至死不忘君主,保全聲名而返歸貶所,可以稱得上孝了,應(yīng)該被謚為貞孝。”

金棕亭曰:余游黃山,訪先生祝發(fā)處。山僧猶藏手跡數(shù)紙。詩格豪放,字畫遒勁,真希世寶也!以魏公文、姜公事作《新志》壓卷,足令全書皆生赤水珠光

【注釋】

①金棕亭:金兆燕,字棕亭,一字鐘越,全椒(今屬安徽)人。幼稱神童。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國子監(jiān)博士,改揚州府教授。有《國子先生集》。事略見清王昶《國朝詞綜》卷四一、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

②赤水珠:神話傳說中赤水生的寶珠。《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三株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譯文】

金兆燕說:我游覽黃山,尋訪姜先生剃發(fā)的寺院。山寺僧人還藏著姜先生的數(shù)張墨跡。他的詩歌風(fēng)格豪放,書法筆畫剛勁有力,真是稀世之寶啊!用魏公文章、姜公事跡作為《虞初新志》壓卷之作,完全能讓這本書像赤水珠那樣燦然生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湖北省| 凤凰县| 宁海县| 宜州市| 靖边县| 扎兰屯市| 淅川县| 广宁县| 锦屏县| 东兰县| 民县| 河津市| 阳高县| 乌拉特前旗| 安龙县| 柘城县| 东阿县| 轮台县| 慈利县| 大安市| 雷山县| 大同县| 浦城县| 邮箱| 泰来县| 高邮市| 白河县| 深州市| 永丰县| 南木林县| 沐川县| 宜兰县| 兴和县| 平阴县| 镇安县| 宁城县| 咸宁市| 永福县| 南涧|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