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初新志: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上)
- 邵穎濤 岳立松譯注
- 12868字
- 2025-03-07 20:13:35
徐霞客傳
王思任(季重)①
徐霞客者②,名弘祖,江陰梧塍里人也③。高祖經④,與唐寅同舉⑤,除名⑥。寅常以倪云林畫卷償博進三千⑦,手跡猶在其家。霞客生里社⑧,寄情郁然⑨,玄對山水⑩。力耕奉母,踐更繇役?,蹙蹙如籠鳥之觸隅?,每思飏去?。
【注釋】
①王思任:字季重,號遂東,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文學家。王思任曾著《徐氏三可傳》敘徐霞客父母之事;然考此篇《徐霞客傳》則出于錢謙益之手。文首署“王思任”,系后人妄改。清乾隆帝因錢謙益“荒誕悖謬,其中詆謗本朝之處,不一而足”(《清史列傳·錢謙益傳》),故下旨將錢氏自著書毀除,其他典籍中涉及錢謙益的評論、詩詞等也予以抽毀,故姚覲元編《清代禁毀書目》記:“《虞初新志》,婺源縣張潮選,內有錢謙益著作,應鏟除抽禁。”而本篇則是后來重刻《虞初新志》時,將作者錢謙益妄改作王思任,而小嫏嬛山館刻本《目錄》隨意將出處標為《文津選本》,顯然是借鑒下篇《秋聲詩自序》之出處。錢謙益,字受之,號尚湖,又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遺老,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今江蘇常熟)人。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為東林黨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明亡后,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錢謙益依附之,任禮部尚書。后降清,為禮部侍郎。學識淵博,工詞章,尤善作詩,以文學冠東南,著有《牧齋初學集》《牧齋有學集》等。事見《清史稿·錢謙益傳》《清史列傳·錢謙益傳》等。本篇《徐霞客傳》載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七一。未見于康熙序刻本《虞初新志》。又見引于錢肅潤《文瀫初編》卷十五、黃宗羲《明文授讀》卷五四等。
②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縣梧塍(chénɡ)里(今江蘇江陰祝塘鎮大宅里村)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他游覽天下三十余年,步行十余萬里,所到之處,探幽尋秘,并記有二百六十余萬字的游記作品(今存六十余萬字)。事見明陳函輝《霞客徐先生墓志銘》。
③江陰:縣名,明、清屬常州府。治所即今江蘇江陰。
④高祖經:高祖父徐經。徐經,字衡甫,自號西塢。家富藏書,平時足不出閭,目不窺市,一心讀書。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八年(1495)鄉試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赴京會試時與唐寅因科場舞弊案均遭削除仕籍。返鄉后閉門讀書,并作《賁感集》以明志。事見薛章憲《鄉進士徐君衡甫行狀》(《鴻泥堂續稿》卷十)。
⑤與唐寅同舉:與唐寅一起參加會試。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應天鄉試解元,弘治十二年赴京參加會試,卷入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黜充吏役。從此絕意仕進,游蕩江湖,用心繪畫。
⑥除名:除去名籍,取消功名。
⑦常:通“嘗”。倪云林:倪瓚,初名倪珽,號云林子,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博進:賭資。
⑧里社:原指里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此處借指鄉里。
⑨寄情:寄托感情。郁然:悠遠貌。
⑩玄:默。此指默然冥想,感悟山水中的真韻。
?踐更:古代的一種徭役。輪到的可以出錢雇人代替。受錢代人服役叫踐更。
?蹙蹙(cù):局促不安。隅:角落,此指鳥籠。
?飏(yáng)去:向上飛,遁去。
【譯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陰縣梧塍里人。高祖父徐經,和唐寅一同赴京參加會試,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取消功名。唐寅曾用倪瓚的畫作償還輸給徐經的三千貫賭金,畫作至今尚在徐家。徐霞客生長在鄉間,而寄情悠遠,常冥想山水以尋求自然真韻。他辛勤耕作以奉養老母,遇到各類徭役時,便緊張不安恍如籠中之鳥,常常想著能遁跡遠去。
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歲三時出游①,秋冬覲省②,以為常。東南佳山水,如東西洞庭、陽羨、京口、金陵、吳興、武林③,浙西徑山、天目④,浙東五泄、四明、天臺、雁宕、南海落迦⑤,皆幾案衣帶間物耳。有再三至,有數至,無僅一至者。其行也,從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裝,不裹糧,能忍饑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徒步走數百里。凌絕壁,冒叢箐⑥,攀援上下,懸度綆汲⑦,捷如青猿,健如黃犢。以崟巖為床席⑧,以溪澗為飲沐,以山魅木客、王孫玃父為伴侶⑨。儚儚粥粥⑩,口不能道詞,與之論山經,辨水脈,搜討形勝?,則劃然心開。居平未嘗鞶帨為古文辭?,行游約數百里,就破壁枯樹,燃松拾穗,走筆為記,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畫,雖才華之士無以加也。
【注釋】
①三時:春、夏、秋三季。
②覲省:探望父母。徐霞客十九歲父親去世,故此處僅指看望母親。
③東西洞庭: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在今江蘇蘇州西南太湖中,西面的稱洞庭西山,東面的稱洞庭東山。陽羨:明代宜興縣(今江蘇宜興)的古稱。京口:明、清鎮江府(今江蘇鎮江)的古稱。金陵:南京的別稱。吳興:今浙江湖州的古稱。武林:杭州的別稱,得名于境內武林山。
④徑山:位于浙江杭州西北,以徑通天目山主峰,故名。天目:山名。地處浙江杭州西北部,浙皖兩省交界處。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漢,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名。
⑤五泄:山名。位于浙江諸暨西。五泄山巔有瀑布從崇崖峻壁間飛流而下,折為五級,總稱“五泄溪”。山因之得名。五泄山風光以青山挺秀、飛泉成泄而著稱。四明:山名。位于浙江寧波西南。相傳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稱四明山。天臺:山名。位于浙江天臺縣城北,多懸巖、峭壁、瀑布。雁宕:雁宕山,又作雁蕩山,浙江東南部的山脈。山多懸崖、奇峰、瀑布。南海落迦:南海落迦山,即普陀山,在今浙江舟山普陀區,屬舟山群島。古稱梅岑山,傳說漢方士梅福在此煉丹。又相傳這里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⑥叢箐(qìng):茂密的竹林。
⑦懸度綆(gěng)汲:以懸索度越山谷,如同以綆繩汲水一般。
⑧崟(yín)巖:高峻巖石。
⑨山魅:山中精怪。木客:深山精怪。王孫:猴子的別稱。玃(jué)父: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
⑩儚儚(méng):昏昧、糊涂的樣子。粥粥:恭肅謙卑的樣子。
?形勝:山川壯美之地。
?鞶帨(pán shuì):比喻雕飾華麗的辭采。古文辭:指紹繼唐宋八大家的散體文創作,相對于科舉應用文體而言。也作“古文詞”。
?甲乙之簿:分類明確、記載清楚的記事簿。甲乙,次第相連的編次類別。
【譯文】
徐霞客三十歲時,他母親讓他出外游歷。他每年春夏秋三季外出漫游,秋冬間又回家探望母親,習以為常。東南地區的山水秀麗之處,如洞庭東山、洞庭西山、宜興、鎮江、南京、湖州、杭州,浙西地區的徑山和天目山,浙東地區的五泄山、四明山、天臺山、雁宕山、南海落伽山,對他來說熟悉得都像幾案、衣帶上隨手可及的物品而已。有的地方游覽兩三次,有的地方游覽數次,沒有僅僅去了一次的地方。他游覽時,帶著一個奴仆,或者一位僧侶,帶一根手杖,一包行李。不須整治行裝,不用裹攜糧食,能忍饑挨餓數天,能遇食即來填腹,能徒步行走數百里。登上懸崖峭壁,挺進茂密叢竹,上下攀援,懸繩索以度越山谷,迅捷如青猿,矯健如黃牛。把高峻巖石當作床席,以溪澗之水飲用梳洗,將山精木怪、猿猴猳玃視為同伴。他愚拙謙卑,口中似乎說不出什么詞語,可和他談論山脈走勢,辨識水流分布,深入討論壯美山川,就豁然間心靈開悟,便能侃侃而言。平日間,他從不用華麗辭采撰寫散體古文,漫游大約數百里后,偎依著破壁枯樹,燃燒松節、撿拾草穗,運筆如飛記述其經逢,如同記事分明的簿冊,又如同丹青妙手的畫作,縱使是有才華的人也無法超越。
游雁宕還,過陳木叔小寒山①。木叔問:“曾造雁山絕頂否?”霞客唯唯。質明已失其所在②。十日而返,曰:“吾取間道,捫蘿上龍湫三十里,有宕焉③,雁所家也。攀絕磴上十數里④,正德間白云、云外兩僧團瓢尚在⑤。復上二十余里,其顛罡風逼人⑥,有麋鹿數百群,圍繞而宿。三宿而始下。”其與人爭奇逐勝,欲賭身命,皆此類也。
【注釋】
①陳木叔:陳函輝,字木叔,號小寒山子,臨海(今屬浙江)人。徐霞客好友,曾為其作墓志銘。小寒山:即寒巖山,在浙江臨海西南,風景秀麗,多洞穴。陳函輝《霞客徐先生墓志銘》記:“壬申秋,以三游臺、宕,偕仲昭過余小寒山中,燒燈夜話,粗敘其半生游屐之概。”
②質明:天剛亮的時候。
③宕:洞穴,洞屋。
④磴(dèng):山路上的石臺階。
⑤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1506—1521)。團瓢:圓形草屋。據清梁章鉅《雁蕩詩話》卷上“薛應旂”:“白云、云外二人,皆五臺僧。正德間,結茅龍湫絕頂,人跡罕至。武進薛應旂訪之,陟絕磴不能上,命大鳴鐘磬,仿佛二人立巖隈。”
⑥罡(gāng)風:勁風。
【譯文】
游完雁宕山,拜訪居住寒巖山的陳函輝。陳函輝問:“可曾到過雁宕山的最高峰呢?”徐霞客口中答應著。第二天拂曉,徐霞客已不知所蹤。十天后才返回,說:“我選了一條小路,攀援葛藤登臨龍湫,走了三十里,發現一處洞穴,大雁群居此處。攀爬石階走了十幾里路,看到正德年間白云、云外兩位僧人棲息的草屋至今還在。又向上爬了二十多里,雁宕山頂勁風逼人,有數百群麋鹿,相互環繞棲息聚居。連歇三晚,方才返回。”他和人爭氣逐勝,愿賭上性命,皆如此類。
已而游黃山、白岳、九華、匡廬①。入閩,登武夷②,泛九鯉湖③。入楚,謁玄岳④。北游齊、魯、燕、冀、嵩、雒⑤,上華山⑥,下青柯坪⑦。心動趣歸,則其母正屬疾,嚙指相望也⑧。
【注釋】
①黃山:位于安徽南部黃山市境內。峰巖青黑,遙望蒼黛,故原名“黟山”。后相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作“黃山”。黃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聞名天下,徐霞客曾贊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白岳:齊云山,位于安徽休寧西,古稱白岳,與黃山南北相望,風景綺麗,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譽,乾隆帝稱之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九華: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位于安徽青陽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匡廬: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于江西九江境內。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②武夷:武夷山,位于江西與福建兩省交界處。集山岳、河川風景于一身,兼具奇、秀、美、古。
③九鯉湖:位于福建仙游,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素有“九鯉飛瀑天下奇”之美譽。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并稱“福建三絕”。
④玄岳:武當山,位于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境內。相傳真武神人(即玄武神)曾在此修道。明永樂年間尊奉真武為帝,故此山得名玄岳。
⑤齊、魯、燕、冀、嵩、雒:泛指山東東部、山東西部、京津及河北、河南登封和洛陽等地。嵩,嵩山在河南登封境內。雒,指洛陽。
⑥華山:五岳之一。位于陜西華陰,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說。
⑦青柯坪:在華山西峰腳下。是華山峪中唯一的山間盆地,面積較大,地勢平緩,因坪地青柯樹浮蒼點黛,枝葉茂密,故有此名。
⑧嚙指:咬指頭。后多指母親對兒子的思念和兒子對母親的孝思。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記:“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嚙指。’”
【譯文】
后來,游覽黃山、齊云山、九華山、廬山。游至福建,登臨武夷山,泛游九鯉湖。行至湖北,訪游武當山。往北方漫游齊、魯、燕、冀、嵩、雒等地,攀越華山,下經青柯坪。心中忽有觸動而欲歸家,原來是徐母生病,嚙指以盼兒子還鄉。
母喪服闋①,益放志遠游。訪黃石齋于閩②,窮閩山之勝,皆非閩人所知。登羅浮③,謁曹溪④,歸而追石齋于黃山。往復萬里,如步武耳⑤。由終南背走峨眉⑥,從野人采藥,棲宿巖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屬奢酋阻兵⑦,乃返。只身戴釜,訪恒山于塞外⑧,盡歷九邊厄塞⑨。
【注釋】
①服闋(què):守喪期滿脫去喪服。闋,終了。
②黃石齋:黃道周,字幼玄,號石齋,漳州府漳浦縣(今福建漳浦)人。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明亡后,仕南明,后被俘殉國。徐霞客推崇黃道周,稱“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然其人不易見,亦不易求”(《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
③羅浮:羅浮山,位于廣東博羅。被道教尊為天下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④曹溪:水名。在廣東韶關雙峰山下。禪宗六祖慧能曾在曹溪寶林寺演法,使此地名聞天下。
⑤步武:古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喻指很短的距離。
⑥終南:終南山,又名太乙山,位于陜西境內秦嶺山脈中段。峨眉:峨眉山,位于四川西南部。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清蔣超《峨眉山志》卷二引《峨眉郡志》記“此山云鬟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
⑦屬奢酋阻兵:恰好遇到奢崇明舉兵叛亂而被阻。奢崇明是苗族首領,世居四川永寧,任永寧宣撫司宣撫使。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反叛,《明史·熹宗紀》記:“(天啟元年九月)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殺巡撫徐可求,據重慶,分兵陷合江、納溪、瀘州。”繼而進圍成都,立國號大梁,自稱大梁王,后由朱燮元平定其亂。
⑧恒山:亦名太恒山,“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渾源南,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⑨九邊:本謂明代設在北方的九個邊防重鎮,后泛指邊境。厄塞:險要之地,險阻要塞。
【譯文】
徐霞客為母親守喪期滿后,更加放縱心志去遠游四方。他到福建拜訪黃道周,逛遍閩中山川秀麗之地,那些地方甚至連福建人都不知道。登攀羅浮山,游訪曹溪,回來時又追尋黃道周而到黃山。往返萬里之遙,渾如咫尺之近。從終南山后向峨眉山行進,跟隨山民采摘藥草,止宿在山巖洞穴之中,八天里未能生火煮飯。抵達峨眉山,正值奢崇明舉兵叛亂而行程被阻,于是折返而歸。獨自一人,背著炊鍋,游歷塞北的恒山,游遍九邊邊塞險要之地。
歸,過予山中,劇談四游四極①,九州九府②,經緯分合③,歷歷如指掌。謂昔人志星官輿地④,多承襲傅會。江河二經⑤,山川兩戒⑥,自紀載來,多囿于中國一隅。欲為昆侖海外之游⑦,窮流沙而后返⑧。小舟如葉,大雨淋濕,要之登陸,不肯,曰:“譬如澗泉暴注,撞擊肩背,良足快耳!”
【注釋】
①四游:古人認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分別向東、南、西、北四極移動,此處指日月周行四方所達到的最遠點。四極:四方極遠的地方。
②九州:古代把天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尚書·禹貢》所說的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徐、冀、梁。后用作中國的代稱。九府:各地的寶藏和特產。
③經緯:天下道路南北為經,東西為緯。
④星官:天文星象。輿地:地理。
⑤江河二經:指長江、黃河兩條干流。《徐霞客游記·溯江紀源》:“江、河為南北二經流,以其特達于海也。”
⑥兩戒:國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⑦昆侖:昆侖山,又稱昆侖墟。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
⑧流沙:沙漠。沙常因風吹而流動,故稱。
【譯文】
徐霞客回來時,到山中來看我,他暢談四方極遠之地、九州各地物藏特產、天下道路交匯分叉,全都清楚分明、了若指掌。他說前人記載的天文星象、山川地理,大多因襲舊說、穿鑿附會。此類書籍以長江、黃河為南北主流,以山川為南北界限,自從有記載以來,大多局限于中原這一塊地方。徐霞客計劃游覽昆侖域外之地,窮盡沙漠地區再返回。他乘的小船飄若浮葉,人被暴雨澆淋,我邀請他登岸,可他一口回絕,說:“雨好像山澗泉水傾注而下,撞擊我的肩膀后背,真是讓人快意啊!”
丙子九月①,辭家西邁②。僧靜聞愿登雞足禮迦葉③,請從焉。遇盜于湘江④,聞被創死。函其骨,負之以行。泛洞庭⑤,上衡岳⑥,窮七十二峰。再登峨眉,北抵岷山⑦,極于松潘⑧。又南過大渡河⑨,至黎、雅⑩,登瓦屋、曬經諸山?。復尋金沙江?,極于犁牛徼外?。由金沙南泛瀾滄?,由瀾滄北尋盤江?,大約在西南諸夷竟,而貴竹、滇南之觀?,亦幾盡矣。過麗江?,憩點蒼、雞足?,瘞靜聞骨于迦葉道場,從宿愿也。由雞足而西,出玉門關數千里?,至昆侖山,窮星宿海?,去中夏三萬四千三百里。登半山,風吹衣欲墮,望見外方黃金寶塔。又數千里,至西番,參大寶法王
。鳴沙之外,咸稱夷國,如述廬、阿耨諸名
,由旬不能悉
。《西域志》稱沙河阻遠
,望人馬積骨為標識,鬼魅熱風,無得免者。玄奘法師受諸魔折
,具載本傳
。霞客信宿往返,如適莽蒼
。
【注釋】
①丙子:明崇禎九年(1636)。
②邁:遠行。
③僧靜聞:南京迎福寺僧人,欽慕迦葉,同徐霞客前往云南雞足山禮拜迦葉像,半途而死,其尸骨被徐霞客背到雞足山而安葬。事見《徐霞客游記》、清范承勛增修《雞足山志》卷六。雞足:雞足山,位于云南賓川西北。山頂有迦葉石門洞天,相傳是佛陀弟子迦葉守護佛衣以待彌勒之地,故該山被視為迦葉修行佛道的道場。迦葉:摩訶迦葉,佛陀釋迦牟尼的弟子。生于古印度王舍城近郊的婆羅門家。在佛陀成道后第三年成為他的弟子,八日后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
④湘江:水名。源出廣西,流入湖南,為湖南最大的河流。
⑤洞庭: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處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
⑥衡岳:衡山。一名岣嶁山,又名霍山,古稱南岳,為五岳之一。位于湖南中部。
⑦岷山:山名。在四川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
⑧松潘:松潘衛,明代駐兵的衛名。治所在今四川松潘。是川西門戶。
⑨大渡河:岷江支流。在四川西南部。
⑩黎、雅:黎州、雅州。黎州,治今四川漢源北。為劍南西部邊防要地。雅州,治今四川雅安。
?瓦屋:山名,又名蜀山,位于四川洪雅。山頂平臺面積約一千五百畝,早在唐宋時期就與峨眉山并稱“蜀中二絕”。曬經:曬經山,在今四川漢源西南曬經鄉境。《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四記:“(越嶲)衛東北三百里有曬經山。山嶺高峻,置關其上。”
?金沙江:江水名。指長江上游自青海玉樹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的一段。以水中產金沙得名。
?犁牛:雜色牛。錢謙益《徐霞客傳》引作“牦牛”,疑是。徼(jiào)外:塞外,邊外。
?瀾滄:瀾滄江,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源出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流經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出境,后稱湄公河。
?盤江:包括南盤江和北盤江,皆發源于今云南曲靖烏蒙山余脈馬雄山,南北分流后流經云南、貴州,又同在貴州望謨雙江口交匯,匯合后就是珠江水系的紅水河。徐霞客撰《盤江考》詳考盤江流經之地。
?貴竹:即貴陽,位于貴州中部。古代貴陽盛產竹子,明朝多稱此地為“貴竹”,如王陽明《夜宿汪氏園》“他年貴竹傳遺事,應說陽明舊草堂”。明洪武五年(1372)置貴竹長官司,屬貴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貴州貴陽。滇南:云南。云南本簡稱滇,又因位于國土南部,故名。
?麗江:古水名。即今云南金沙江。又作麗水,南詔稱為神川。
?點蒼:山名。在云南大理西北,洱海及漾濞江間。
?玉門關: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取道于此輸入玉石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星宿海:地名。在今青海。鄭觀應《盛世危言·治河》:“河水發源昆侖之墟,伏流數千里,涌出地上,匯為星宿海。”
西番:又作西蕃,特指吐蕃,古代對西藏地區的稱呼。
大寶法王:元明兩朝給西藏佛教高僧的封號。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冬,封西藏僧人哈立麻為大寶法王,并命其領天下釋教。自此以后,大寶法王成為該系活佛的專用稱號。徐霞客所見的大寶法王,是第十世大寶法王卻英多杰(1604—1674)。《徐霞客游記·法王緣起》考述吐蕃國法王因襲之事。
述廬、阿耨:梵語音譯,可能是西域國家的名稱。《霞客徐先生墓志銘》“述廬”作“迷盧”。
由旬:印度的里程單位,佛教常用語,有八十里、六十里、四十里等不同說法。
《西域志》:未詳,據書名推斷當是記載西域地理風情的書籍。
玄奘法師: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今河南洛陽偃師區)人,俗姓陳,名祎。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貞觀三年(629)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抵達天竺,鉆研諸部經典。回國時帶回佛經梵文原典六百五十七部,翻譯佛教經論著作七十五部,被視為我國佛教史上最主要的佛典翻譯家之一。魔折:磨折,磨難。
本傳:記載一人的生平事跡及其著作等,此指唐代僧人慧立、彥悰記述玄奘生平事跡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莽蒼:空曠貌。此指郊野。
【譯文】
崇禎九年九月,徐霞客離家向西遠行。僧靜聞發愿登雞足山禮拜迦葉,請求與他一同前往。二人在湘江遇到盜賊,靜聞受重傷而辭世。徐霞客用匣子盛裝靜聞的尸骨,背著骨匣繼續行進。他泛游洞庭湖,登上衡山,游遍七十二峰。再次登臨峨眉山,北上抵達岷山,到達松潘衛。又向南渡過大渡河,到了黎州、雅州,登臨瓦屋、曬經等山。又尋訪金沙江,走到遍是犁牛的邊境地區。由金沙江而南游瀾滄江,自瀾滄江而北訪盤江,大約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貴陽、云南的景觀,差不多都游遍了。渡過麗江,到點蒼山、雞足山憩息,在迦葉道場埋葬了靜聞的尸骨,了了靜聞舊日的心愿。從雞足山西行,出了玉門關走了數千里,來到昆侖山,游覽星宿海,這里距離中原地區有三萬四千三百里。登臨半山腰,勁風吹衣搖搖欲墜,望見遠方的黃金寶塔。又走了數千里,到達西藏,參拜大寶法王。沙漠以外的地區,都稱作外國,有述廬、阿耨等國,路途遠近無法知悉。《西域志》認為沙漠阻隔、前路杳渺,只能眺望人馬尸骨以判斷路徑,皆無法幸免地遇到鬼怪熱風。玄奘法師在西行路上受盡磨難,這些事都記載于他的傳記之中。徐霞客在很短時間內便自西域返回,好比前往郊外賞景一樣。
還至峨眉山下,托估客附所得奇樹虬根以歸①,并以《溯江紀源》一編寓予②。言《禹貢》“岷山導江”③,乃泛濫中國之始④,非發源也。中國入河之水,為省五⑤;入江之水,為省十一⑥。計其吐納,江倍于河;按其發源,河自昆侖之北,江亦自昆侖之南,非江源短而河源長也。又辨三龍大勢⑦,北龍夾河之北,南龍抱江之南,中龍中界之,特短。北龍只南向半支入中國,惟南龍磅礴半宇內⑧,其脈亦發于昆侖,與金沙江相并南下,環滇池以達于五嶺⑨。龍長則源脈亦長,江之所以大于河也。其書數萬言,皆訂補桑經、酈注及漢、宋諸儒疏解《禹貢》所未及⑩,予撮其大略如此?。
【注釋】
①估客:流動商販。虬根:盤繞彎曲、錯綜復雜的根。
②《溯江紀源》:徐霞客寫的一篇文章,通過實地考察以考述水道源流。今見《徐霞客游記》。寓:寄送。
③《禹貢》:《尚書》中的一篇,記述當時中國的地理情況,其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
④泛濫中國之始:言《禹貢》的記載是滋長國人判斷錯誤的開端。《溯江紀源》記“而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于中國之始,非其濫觴發脈之始也”。
⑤省五:《溯江紀源》記流入黃河的有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五省水流。
⑥省十一:《溯江紀源》記流入長江的有陜西、四川、河南、湖廣、南直隸、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十一省水流。
⑦龍:古人認為山形地勢逶迤曲折似龍,故謂山脈曰龍。《溯江紀源》有三龍之說,“北龍夾河之北,南龍抱江之南,而中龍中界之”。因原文殘缺不全,故未詳北龍、中龍詳細走勢,僅知北龍始于昆侖山脈,大體循黃河向南延至中原;南龍始于西域昆侖山脈,經唐古拉山脈、橫斷山脈,延伸到貴州貴陽,再抵廣東五嶺,接著東趨福建漁梁、南入福建鼓山,后散入天目、武林、句曲等。
⑧磅礴:混同充塞,擴大延展。半宇:半個天下。
⑨滇池:又稱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在云南昆明西南。五嶺:大庾嶺、越城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的總稱,位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
⑩桑經:相傳《水經》為漢代桑欽所撰,故稱桑經,該書記載簡略,全文有一萬多字,簡要記述了一百三十七條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酈注:指酈道元所作《水經注》,是一部記述河流水道的地理名著。全書以河川為綱,記述河流達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內容涉及流域的地貌、植物、水文、水利等。
?撮(cuō):摘錄,撮舉。
【譯文】
回來時行經峨眉山下,托付商人順便把自己搜集的奇材異根帶回家,并寄送給我一篇《溯江紀源》。文中說《禹貢》記“長江源自岷山”,這說法是滋長國人錯誤的開端,岷山并非長江的發源地。我國匯入黃河的水流,分布五省;匯注長江的水流,分布十一省。統計水的流出匯入之數據,長江是黃河的幾倍;考察水流源頭,黃河源自昆侖山北麓,長江也源自昆侖山南麓,并非是長江源頭短而黃流源頭長。又考辨“三龍”山脈地勢,北龍夾繞黃河之北,南龍環抱長江之南,中龍位于南、北龍之間,極短。北龍僅有半支向南延伸到中原地區,可南龍充塞延伸了大半個中國,其山脈也發源于昆侖山,和金沙江一同向南延展,環擁滇池而綿延到五嶺。龍脈漫長則水脈漫長,這就是長江水量能遠超黃河的原因。徐霞客的文章有數萬字,皆能補充訂正桑欽《水經》、酈道元《水經注》和漢代、宋代儒士注解《禹貢》所未能盡善之處,我僅摘錄他的大概意思如上。
霞客還滇南,足不良行①,修《雞足山志》②,三月而畢。麗江木太守偫糧、具筍輿以歸③。病甚,語問疾者曰:“漢張騫鑿空④,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⑤,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履⑥,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⑦,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注釋】
①足不良行:無法走路,行動不便。良,能夠,有利。
②《雞足山志》:徐霞客撰寫的雞足山寺志,據喻謙《新續高僧傳》卷六二記:“《雞足山志》徐霞客創稿簡略,未刊。大錯居山一年,大有增補,為滇中山志善本。”則知徐霞客原稿未曾刊行,僧大錯據此有所增補,今存清釋大錯原纂、范承勛增修《雞足山志》十卷。
③木太守:明云南麗江府的土知府木增。明洪武十六年(1383),納西族首領木得任麗江土知府,后來其子孫皆世襲此職,這類世襲的土官被稱作“土知府”。徐霞客所見的木太守為木增,他為木得八世孫,萬歷二十六年(1598)襲土知府職。天啟二年(1622),五上奏疏,讓政于長子,遂隱遁玉龍山南麓“解脫林”,埋頭讀書寫作,從事“輯釋莊義”。木增在雞足山上曾捐資建造悉檀寺,刻印經書,還請徐霞客修《雞足山志》。《(民國)新纂云南通志》稱:“山中功德,以增為最。”偫(zhì)(hóu)糧:儲備干糧。偫,儲備。
,干糧。筍輿:用竹子編成的轎子。
④張騫:漢武帝時兩次奉使西域,溝通西域諸國,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以軍功授博望侯。鑿空:開通道路。
⑤耶律楚材:字晉卿,遼皇族,初仕金,后為蒙古重臣,曾隨成吉思汗出征西域。在隨征異域時,飽覽塞外山川景物、風土人情。著有《湛然居士集》。人主:指皇帝。
⑥孤筇(qióng)雙履:一根竹杖一雙鞋。筇,古書上說的一種竹子,可以做手杖。
⑦絕國:極其遼遠之邦國,僻遠隔絕的國家。
【譯文】
徐霞客復返云南,行動不便,于是停留在雞足山修撰《雞足山志》,三個月后寫完。麗江府的土知府木增為他儲備干糧、用竹轎抬著他回鄉。他病得厲害,對前來探病的人說:“漢代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卻未曾看到昆侖山。唐代玄奘、元代耶律楚材奉皇帝的使命,才能夠西游。我這個年邁的普通百姓,靠著一根竹杖一雙鞋,走遍沙漠,登臨昆侖山,游歷西域,在遠方國家題寫名姓,可以和以上三人并列為四,縱使死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予之識霞客也,因漳人劉履丁①。履丁為予言:霞客西歸,氣息支綴②,聞石齋下詔獄③,遣其長子間關往視④,三月而返,具述石齋頌系狀⑤。據床浩嘆⑥,不食而卒。其為人若此!
【注釋】
①劉履丁:字漁仲,漳州(今屬福建)人。明崇禎十一年(1638)以諸生應辟召,擢任郁林州知州。工書善畫,是徐霞客友人。事參見錢謙益《漳浦劉府君合葬墓志銘》(《牧齋初學集》卷五三)。
②氣息支綴:勉強支持延續氣息。
③石齋:即黃道周,號石齋。詔獄:奉詔囚禁犯人的地方。《崇禎實錄》卷十三記崇禎十三年(1640)“夏四月戊午,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解學龍薦舉佐領官及布政司都事黃道周;以道周黨邪亂政、學龍藐法徇私,俱逮下刑部獄,廷杖、論戍”。
④遣其長子間關往視:徐霞客派長子輾轉跋涉去探望黃道周。黃道周有詩記其事,即《余罣吏議,霞客遣長公子來候并贈衣裘、手書游記四冊以慰寂寥,感激無已》,又作《獄中答霞客書》。徐霞客長子徐屺,在徐霞客去世后請吳國華撰寫《徐霞客壙志銘》。間關,輾轉。
⑤頌系:謂有罪入獄,寬容而不加刑具。頌,同“容”。
⑥浩嘆:長嘆,大聲嘆息。
【譯文】
我結識徐霞客,是通過漳州人劉履丁。劉履丁告訴我:徐霞客自西方回來,勉強能維持呼吸,聽說黃道周被皇帝下詔關入牢獄,便派他的長子輾轉跋涉前往探視,其子三個月后才回來,向徐霞客詳細描述了黃道周入獄的情況。徐霞客躺在床上放聲長嘆,不吃東西而死。他為人就是這樣的!
梧下先生曰①:昔柳公權記三峰事②,有王玄沖者③,訪南坡僧義海,約登蓮花峰④。其峰屆山趾⑤,計五千仞⑥,為一旬之程⑦,既上,煹煙為信⑧。海如期宿桃林⑨。平曉⑩,岳色清明?,佇立數息?,有白煙一道,起三峰之頂。歸二旬而玄沖至,取玉井蓮落葉數瓣及池邊鐵船寸許遺海?,負笈而去?。玄沖初至,海謂之曰:“茲山削成,自非馭風馮云?,無有去理。”玄沖曰:“賢人勿謂天不可登,但慮無其志耳!”霞客不欲以張騫諸人自命,以玄沖擬之,并為三清之奇士?,殆庶幾乎??
【注釋】
①梧下先生:或系錢謙益的自稱。
②昔柳公權記三峰事:昔日柳公權曾記述華山三峰之事。事見署名柳公權的《小說舊聞記》。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三峰,華山的蓮花峰、落雁峰、朝陽峰。
③王玄沖:其事見載于皇甫枚《三水小牘》。
④蓮花峰:華山西峰,是華山最秀麗險峻的山峰。峰頂翠云宮前有巨石狀如蓮花,故名蓮花峰。
⑤山趾:山腳下。
⑥仞:古代計量單位。一仞合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⑦一旬:十天。
⑧煹(gòu):舉火,點火。
⑨桃林:即桃林坪,在華山谷口以南五里。
⑩平曉:天剛亮。
?岳色:山色。
?數息:數個呼吸間,喻極短的時間。
?玉井蓮:傳說華山西峰頂上井池中所生的蓮花。
?負笈(jí):背著書箱。
?馭風馮(píng)云:乘風駕云。馮,憑借。
?三清:道教以為人天兩界之外,別有三清,即玉清、太清、上清,為神仙居住之地。
?殆:大概。庶幾:近似,差不多。
【譯文】
梧下先生說:昔日柳公權記載華山三峰之事,有個叫王玄沖的人,拜訪華山南坡的僧人義海,約好要登蓮花峰。蓮花峰到華山山腳,估計有五千仞高,需要走十天的路程,王玄沖攀登到峰頂后會點燃煙火為信號。義海依照約定的日期住在了華山口以南五里的桃林坪。此時天剛亮,華岳山色凈澈明朗,義海佇立山下不久,便看見一道白煙從三峰之頂升起。義海回來二十天后,王玄沖返回,取出蓮花峰頂玉井池的幾片蓮葉和池邊一寸多長的鐵船碎片送給義海,背著書箱走了。王玄沖剛來時,義海對他說:“這座山峰如同用刀刻削成的一樣,如果不是乘風駕云,沒有登上去的道理。”王玄沖說:“賢者您不要說不能登天,我只擔憂沒有登天的志向啊!”徐霞客不想自命為張騫等人,拿王玄沖來比擬,將他們視作三清靈境的奇人,這比況大概差不多吧?
霞客紀游之書,高可隱幾①。余屬其從兄仲昭讎勘而存之②,當為古今游記之最。霞客死時,年五十有六。西游歸以庚辰六月③,卒以辛巳正月④,葬江陰之馬灣。亦履丁云。
【注釋】
①幾:幾案。
②仲昭:徐遵湯,字仲昭,徐霞客的遠房族兄,其姓名多次出現于《徐霞客游記》中。事見《(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四、《(民國)江陰縣續志》卷二六。錢謙益《徐仲昭詩序》記徐遵湯博雅攻詩、稱名當世。錢謙益《囑徐仲昭刻游記書》又記曾囑咐他整理《徐霞客游記》。讎(chóu)勘:校勘。
③庚辰:明崇禎十三年(1640)。明吳國華《徐霞客壙志銘》記徐霞客“西游歸,在崇禎庚辰之六月。而請余壙志,在歸之十月,時其年五十有五”。
④辛巳:明崇禎十四年(1641)。據明陳函輝《霞客徐先生墓志銘》:“霞客生于萬歷丙戌,卒于崇禎辛巳,年五十有六,以壬午春三月初九日,卜葬于馬灣之新阡。”
【譯文】
徐霞客記載其游歷的書稿,高高地越過書案。我囑咐他的族兄徐遵湯校勘書稿以便存世,這書應該是從古至今游記之最佳者。徐霞客死時五十六歲。他西游歸來,是在崇禎十三年六月,死于崇禎十四年正月,埋葬在江陰縣的馬灣。這些也是劉履丁告訴我的。
張山來曰:敘次生動,覺奇人奇情,躍躍紙上。快讀一過,恍如置身蓬萊三島,不必更讀霞客游記矣。
【譯文】
張潮說:這篇傳記敘述生動,感覺徐霞客的奇人奇情,躍然紙上。瀏覽一遍,恍如自己置身于蓬萊仙境,不需要再去讀徐霞客的游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