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百句:中華經典百句(口袋本)
- 劉冬穎
- 1126字
- 2025-03-07 20:10:15
總序
我們的“傳統”,是我們走向未來的負擔還是資源?這個問題曾經,或許至今仍會引起人們的爭議。
在我看來,答案是清楚的。
世上沒有純然正面的或者純然負面的存在,既有的經驗對于當下及未來的價值如何,端賴我們自己的抉擇。今天,我們應該都了解,所謂“傳統”不是過往存在的一切,而是被身處時間下游的我們在此刻所看取、認同和實踐,從而得到延展、生發的那一部分。我們不是被動地承受“傳統”的影響和作用,而是在承受的同時,站在我們當下的立場,努力嘗試著塑造“傳統”。說到底,我們的當下和未來,由我們自己負責,而不是任何過往。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既往的文化傳統,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之中,歷史既悠久而綿延,蓄積自非常之豐厚,足以成為我們的資源,供我們弋取、參稽、實踐。這是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先人們理所應當懷抱感恩之情的緣由。
中華文化的多元豐富,呈現在物質、制度和精神諸方面,而各層面的傳統文化當今的存在與價值,容有不同的現實意義和可能前景。物質文明曾有的光輝,已經歷了日新月異的知識、技術進步的挑戰;制度的構造在空前擴大的時空范圍內,處于與不同文明的別樣類型持續的協商、通約之中;觀念與思想的世界在顯示著獨特的精神取向的同時,有待更深入的溝通、理解和互融。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走近乃至走進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尤其是觀念與思想世界的路徑,是通過傳統的典籍。歷代流傳至今的中華經典,最為直接而全面地承載了我們的文化。我們文化的歷史信息、知識經驗乃至聰明智慧,有賴經典文本留存、展現在我們眼前。
中華經典,遠可追溯至三千年前,近則可晚到近代一二百年間,廣涉從物質文明到思想精神的廣闊世界,或長篇巨制或精悍短什,或獨抒己見或眾聲喧嘩,或曲折深奧或直白如話,或想落天外或精思入微,數量既夥且形態各異,辯理怡情而各有所宜,上天入地至涵括萬有。遍讀經典,盡覽智慧,只能是理想;鉤玄提要,萃取精華,才可謂現實。
“中華經典百句”系列,有意擇取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對當下有積極啟示的經典文本,尋章摘句,直取關鍵,對原句加以易解的注譯,綴以解說者的認識、領悟和發抒,期待讀者能與解讀者一同嘗臠肉而知鼎味,窺一斑而略識全豹。
或曰:“‘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如此截取語句,豈非破壞了經典本來的整體光華?”然而,古典詩學中有所謂“詩眼”之說,陸機《文賦》也提到文章中“片言而居要”“一篇之警策”的情形,經典篇章本身終究內含有精彩而關鍵的語句,無妨采擷;進而,即使采擷之后的片片閃光與原初的整體光華不盡契合,但如月映萬波,水波所映現的萬千光閃并非本來之月光,但它們確實是對天空月光的回映,是月光之映照的斑斑印跡——從經典中擷擇的精言警句,豈不也正是經典光彩的種種投射?
陳引馳
二〇二四年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