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坡志林: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羅寧譯注
- 1517字
- 2025-03-07 20:02:30
記過合浦
【題解】
此條記蘇軾元符三年(1100)六月從海南回到大陸之后,由海康(今廣東雷州)到合浦(今屬廣西)的經(jīng)歷,時有廉州(州治為合浦縣)安置之命。蘇軾自紹圣四年(1097)由惠州貶昌化軍(儋州),由廣東至海南,又由海南返回大陸,多次航海而行。此時前往廉州,因連日大雨橋壞不能走陸路,不得已再次乘船沿海而行,夜宿于海中。此時他想到的是自己雖經(jīng)歷數(shù)險,但所寫的三部書稿在身,尚未流傳,上天一定不會讓它們就此遭遇厄難的。又見《蘇軾文集》卷七一《書合浦舟行》。
余自海康適合浦①,連日大雨,橋梁大壞,水無津涯②。自興廉村凈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③,聞自此西皆漲水,無復(fù)橋船,或勸乘蜑并海即白石④。是日六月晦⑤,無月,碇宿大海中⑥,天水相接,星河滿天。起坐四顧,太息⑦:“吾何數(shù)乘此險也!已濟徐聞⑧,復(fù)厄于此乎?”稚子過在旁鼾睡⑨,呼不應(yīng)。所撰《書》《易》《論語》皆以自隨⑩,而世未有別本。撫之而嘆曰:“天未欲使從是也?,吾輩必濟!”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記,時元符三年也?。
【注釋】
①自海康適合浦:從海康到合浦。海康,今廣東雷州,北宋海康縣為雷州治所。適,去,前往。合浦,在今廣西,北宋合浦縣為廉州治所。
②津涯:岸邊,水邊。
③興廉村凈行院:興廉村,在今廣東湛江遂溪縣樂民鎮(zhèn)。凈行院,當(dāng)?shù)匾凰鸾趟略好LK軾有《自雷適廉,宿于興廉村凈行院》詩:“荒涼海南北,佛舍如雞棲。忽此榕林中,跨空飛栱枅。當(dāng)門冽碧井,洗我兩足泥。高堂磨新磚,洞戶分角圭。倒床便甘寢,鼻息如虹霓。僮仆不肯去,我為半日稽。晨登一葉舟,醉兀十里溪。醒來知何處,歸路老更迷。”記述了從雷州到廉州、經(jīng)過興廉村凈行院的經(jīng)歷。官寨:在今廣東廉江高橋鎮(zhèn)紅寨村。
④蜑(dàn):亦作“疍(dàn)”,指南方水邊居住的漁民。這里指蜑人的漁船。并(bànɡ)海:傍海,沿著海。即:前往,到。白石:疑在今廣西合浦白沙鎮(zhèn)一帶。
⑤六月晦(huì):這一天是元符三年(1100)六月三十日。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⑥碇(dìng)宿:放下石碇停船過夜。碇,停船時沉入水底,穩(wěn)定船身的巨石。
⑦太息:大聲長嘆,深深地嘆氣。
⑧徐聞:徐聞縣,今屬廣東湛江。蘇軾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日從海南渡海、抵達大陸之地即徐聞縣。
⑨稚子過:蘇過,字叔黨,號斜川居士,蘇軾第三子,北宋文學(xué)家。有《斜川集》傳世。蘇軾在惠州和儋州時,均有蘇過陪伴。
⑩《書》《易》《論語》:指蘇軾所作《書傳》《易傳》《論語說》三書。蘇軾《答李端叔十首》其三:“所喜者,在海南了得《易》《書》《論語傳》數(shù)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蘇軾文集》卷五二)三書中,前二者今有傳本,《論語說》有輯本。見卷五《論古·論魯三桓》題解及《論古·七德八戒》注。
?天未欲使從是也:上天不會讓(我撰寫的書)遭遇厄難的。《蘇軾文集》作“天未喪斯文”,這是借用《論語·子罕》里孔子的話。
?已而果然:后來果然是這樣,即后來果然無事。已而,不久,后來。
?元符三年:1100年。元符,宋哲宗趙煦的年號(1098—1100)。
【譯文】
我從海康去合浦時,連日大雨,橋梁毀壞嚴(yán)重,大水無邊無際。從興廉村凈行院乘小船到達官寨時,聽說自此向西都是大水,再沒有橋和船可渡,有人勸說乘蜑民的船沿海而行,前往白石。這一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天上沒有月亮,放下石碇,將船固定于大海中,天水相接,銀河滿天。起身四面環(huán)視,嘆息而言:“我為何數(shù)次遇到這樣的艱險啊!剛剛渡海到了徐聞,難道還要被困于此嗎?”小兒子蘇過在身旁鼾睡,呼喊他而未答應(yīng)。我寫的《書傳》《易傳》《論語說》都隨身攜帶,世上再沒有其他的本子了。我摸著書感嘆道:“上天不會讓你們與我一起遭遇厄難的,我們一定能安全渡過!”后來果然無事。七月四日記于合浦,時在元符三年(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