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同氣相求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乾卦《文言》)

這是《文言》對乾卦九五爻辭的解讀,本來說的是筮遇乾卦九五,爻象為高飛在蒼穹的巨龍,預示天下將出現明君英主,可以說吉利之至。可是,《文言》卻引出了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一話頭,似乎和“龍飛九五”以象喻“九五之尊”無關,實際不然。

在古人心目中,《周易》的算卦之所以“靈驗”,就是因為“天人感應”無所不在。這種感應之氣,是普遍存在而發生神秘功用的。今本《周易》下經開首為咸(感)卦,卦象為艮下兌上,艮為少男,兌為少女,象喻少男少女相感而成夫婦。《彖辭》這樣解說:“咸,感也。柔上(上卦為兌,象喻少女為“柔”)而剛下(下卦為艮,象喻少男為“剛”),二氣感應以相與。”實際上,《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六個爻符之間,都是生氣灌注、相互感應的。《彖辭》說,這一象喻,“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情情實實)可見(現)矣”。意思是,天地萬物之間,因為感應而萬類化生,圣人的道德教訓和踐行,和世道人心相互感應,所以能夠感化百姓,從而天下太平安寧。這是從一般的哲學、仁學和心理學角度來說“感”的社會功能,也便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弗雷澤的《金枝》是一部專門研究原始巫文化的名著,它將巫術原理歸納成兩個原則——“接觸律”和“相似律”。所謂“接觸律”,指某種巫術的施行,“相互接觸的物質實體(引者按:包括人與人之間),哪怕被分開,仍然可以跨越距離發生相互作用”;所謂“相似律”,指兩種事物只要它們的結構相似,在巫術中就能相互感應,“其錯誤是把相似的事物看成同一個事物”。弗雷澤說,這兩大類巫術,“統稱為交感巫術”。其交感的“底蘊”和“機制”,就是所謂“馬那”(mana),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氣”。弗雷澤還在書中舉了幾個頗具神秘主義色彩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巫術的感應很“厲害”。

《周易》一書的卦爻辭中,也幾乎到處寫到這種神秘的感應。如小畜卦九三爻辭說:“輿說(脫)輻,夫妻反目。”意思是說,看見大車的車輪脫散,這一兇兆,預示了夫妻反目成仇而導致離異。大過卦九二爻辭說:“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意思是,老頭子看到枯死的楊樹又生出嫩芽,就是一個好兆頭,將會娶得嬌妻,這沒有什么不吉利的。

在中國古代風水術中,這種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神秘感應,也是被相信普遍存在而發揮功能的。相傳為晉代郭璞所寫的《葬書》(據考,可能為宋代托名之作)一書中,分明寫著“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一句話。說是漢代時候,有一天未央宮里的銅鐘莫名其妙自己響起來了。東方朔解釋道:“這一定是西部的銅山崩塌,被宮里的鐘感應到了。”果然不久,西部蜀地派人來報知朝廷,說他們那里的銅山崩塌了,而這正好是未央宮的靈鐘自鳴的時候。“帝問朔:‘何以知之?’對曰:‘銅出于山,氣相感應,猶人受體于父母也。’帝嘆曰:‘物尚爾,況于人乎!’”這個故事是虛構的,為的是強調那種巫性(處于神性與人性之際)的感應。

《周易》這里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從巫性認知走向了樸素的理性認知。《莊子·知北游》有“通天下一氣耳”這一著名而深刻的物理、哲理命題,是對“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說的一個概括。實際上,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物理或心理意義上的感應,確實是存在的。這是說,“凡物各從其類。圣人,人類之首,故為人所歸,以釋‘利見’之義也。鶴鳴子和,雄鳴雌應,同聲相應也;取火于日,取水于月,同氣相求也。下濕易潤,水先趨之;干燥易焚,火先燃之。龍,陽物,熏蒸之氣為云;虎,陰物,肅殺之氣為風。凡此皆以類相感者也”(陳夢雷《周易淺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绥滨县| 虞城县| 高青县| 龙南县| 兴安盟| 和田县| 扬中市| 五大连池市| 台中市| 武功县| 乡宁县| 大悟县| 昌邑市| 临澧县| 德惠市| 民权县| 星座| 建阳市| 榆社县| 页游| 乐安县| 新宾| 二手房| 邵武市| 永济市| 尼勒克县| 福建省| 安阳县| 博客| 阿拉善左旗| 长治市| 台山市| 道真| 沙坪坝区| 师宗县| 遵义县| 英山县| 郓城县| 武汉市|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