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劉國相欲為刺史乎?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145字
- 2025-04-29 07:00:00
陳紀看了兒子一眼,算是領了他這份好意,然后繼續說道:
“能夠未雨綢繆,早做準備,自然比倉促求援更從容些。依老夫之見,還可以聯系渤海的公孫降虜,一同合兵進剿,則過河的黃巾賊再多,亦不足為慮也。”
“這是當然之理,”崔琰認同道,“待平原、甘陵議定,自可再聯絡公孫降虜。只是,公孫降虜那邊,以敝君對他的了解,或許會提出一些條件。”
“這卻是為何?公孫降虜與劉國相,不都在大司馬麾下么?”陳群代父親問道,“再者,平原國若是被黃巾賊攻陷,他渤海郡便是首當其沖,其面臨的威脅,比甘陵國可要緊迫得多。”
“陳國相有所不知……”崔琰把當初袁紹向公孫瓚允諾平分冀州、引其南下威脅韓馥之事說了出來。
這件事情的內幕,乃是袁術親口告訴劉和的,一般人都未必會清楚。
然后他解釋道:“在公孫降虜的眼中,甘陵乃是當初袁紹許給他的四郡國之一,敝君接手甘陵,實是占了他的地盤……”
“若由敝君出面,說不定會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或是要求劃撥甘陵國中數縣與他,或是要求出兵助他從袁冀州手中奪回安平國,諸如此類。”
陳群聽得有些無語。
當初袁紹的提議,不過是以詐術欺騙公孫瓚入局,并無任何誠心,其約定自然也是無稽之談。
但他也知道,世間就是有人會故意視而不見,不去談什么事實,只抓住對自己有利的只言片語,并以此大作文章。
于是他向父親陳紀提議道:
“此事倒不得不防。依小子之見,可暫時不去聯系公孫降虜,待到形勢分明時,再由我平原國出面,以利害說服其大出援軍。”
“如此就算有什么條件,也可由我平原國代為承擔,不至于讓劉國相的甘陵國吃虧。”
“你讓平原國如何承擔?待平定黃巾之后,把這一國讓與公孫降虜么?”陳紀瞪了自家兒子一眼,轉而望向崔琰,很鄭重的問出了一個貌似不相干的問題:
“季珪可知劉國相之志乎?”
崔琰聞聲愕然。他和國相劉和,相處只有三四天,讓他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但看著陳紀的態度,他明白這個問題很重要,一時陷入了沉思。
陳紀倒沒有催他,還召來侍從,幫他換上了一鬲新酒。
好一會之后,崔琰斟酌著說道:
“在下與國相結識尚淺,陳國相以此問題相詢,實在讓在下有些為難。不過,國相給在下的職務是上計掾,囑我統計戶籍,解送租賦,顯然對朝廷懷有莫大的忠誠。此為其一。”
“在下聽說,當初前國相姚君主動以印綬相讓時,國相本無意接受。但因甘陵正處于魏郡、渤海郡之間,乃袁冀州、公孫降虜必爭之地。”
“只有國相憑著大司馬之子的身份,以及其麾下的五千騎軍,才可以阻止雙方爭奪,避免國內民眾陷入兵戈之中,故而不嫌事煩,擔下了這份責任。此為其二。”
“后來黑山賊犯境,國相盡出州郡兵,再以兩千騎遮護,力求徹底覆滅賊人,避免其潰散鄉里,禍害民眾。可見國相之志,亦在保境安民。此為其三。”
“在下所能確認的國相之志,也就此三項而已。陳國相以此相詢,不知有何計較?”
“忠于朝廷,有所擔當,保境安民,有此三項足矣!”陳紀滿意的點頭道,“季珪說與劉國相結識尚淺。但若每個與劉國相結識尚淺的士人,都能如季珪一般,了解到他這番志向,何愁大事不成……”
“老夫欲與北海相孔文舉,聯名向朝廷上奏,推薦劉國相為青州刺史。季珪可將此事告知劉國相,看他意下如何。”
“青州刺史?!”崔琰一下從席位上坐起身來,神情無比動容,“陳國相此言當真?”
也怨不得他激動。現在的刺史,權柄已經接近于一州的主官。
劉和若能出任,其地位將再一次提升,達到冀州袁紹、荊州劉表、徐州陶謙等人的高度。
而如今的青州六個郡國中,只有四位長吏尚在任上,其中又以陳紀、孔融的名望最盛,遠非其他兩人可比。
如果有陳紀、孔融二人聯名上奏,劉和這青州刺史之位,必然水到渠成。
“有什么不當真的,”陳紀擺了擺手,“青州連年有黃巾賊肆虐,已有兩名郡國長吏棄守,孔文舉也被迫局促于一縣,這刺史又不是什么好位置。”
“否則的話,朝廷怎么會放縱焦和那無能之輩,任他尸位素餐至今?”
“但劉國相既然忠于朝廷,又有擔當,或能收合州中士民,平定黃巾賊寇。如此既能救青州于水火,又可成全其保境安民之志向,豈非兩宜?”
“陳國相此番美意,在下一定向敝君轉達。”崔琰忍住心中的激蕩,向陳紀深躬為禮。
一旁的陳群,這會也明白了父親詢問劉和志向的緣故。他笑著提醒崔琰道:
“當然,這要看劉國相的意思。若他只想保全甘陵一國,我也只好再次勸說家父,屆時把這平原國讓與公孫降虜,換取其出兵支援,助我等抵御黃巾賊。”
“然平原國位置關鍵,乃是冀州通往青州的門戶。公孫降虜若得此國,遮斷冀、青二州,劉國相除非與他決裂,否則就失去了所有的騰挪余地,只能局促于袁冀州、公孫降虜之間。何去何從,惟劉國相思之。”
“就我個人的私愿,還是希望劉國相能出任青州刺史的。適才聽季珪描述公孫降虜之性情,一旦平原國歸其麾下,家父必然無法共事,只能棄官前往徐州避亂了。”
崔琰了然的點了點頭:“長文之意,在下明白。”
……,……
劉和沒有料到,崔琰去平原國商議支援之事,結果卻帶回了這么一個意外的結果。
推舉他為青州刺史……
刺史的官秩雖然只有六百石,其職權卻是極重,如今更儼然為一州主官,不能簡單的用官秩來衡量。
例如現任的兗州刺史劉岱,轉任之前,即是比二千石的侍中;
徐州刺史陶謙,之前倒的確是六百石的議郎,但他是舉茂才出身,之前也任過幽州刺史,并以揚武校尉隨大軍征討涼州叛軍,資歷遠超一般的二千石長吏。
那到底要不要接受陳紀、孔融的推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