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歷史的車輪,給朕脫軌罷!
書名: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作者名: 秋郢本章字數: 2201字更新時間: 2025-04-25 18:00:00
又有司徒王允從子王凌稟報道:“北地傅公信之名,有犯臣之家諱,臣請避席。”
傅公信即是傅允,其名字與王凌的仲父王允相同。
劉協只好打起圓場:“朕對爾等皆懷莫大期待,爾等相處時間也還長著。既犯同僚尊長、當朝輔政三公之諱,朕當為傅公信另賜佳名,公信以為如何?”
“此臣之榮幸也。”傅允躬身說道。
這差不多算是個小考驗了。
即便改名,也不能離原義太遠,而且要和當前的字相配,最好還能符合經義。
如果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則說明劉協對經義有足夠理解。再結合他十一歲的年齡,或能初步折服這群青年俊彥。
劉協略一思索,明白了傅允字公信,取的是《尚書》之文“允恭克讓”中的誠信含義,又有應允、守信之通用。于是他開口說道:
“可改名為‘充’,仍字公信。《孟子》有言,‘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意為人之內在道德與外在行為一致,即達到了充盈完美的修身境界,望公信以此勉之。”
“臣拜謝陛下賜名,”傅充的語氣更加恭謹,“必不負陛下之厚望!”
賜宴之后,即為定下官秩。
左右署郎官的官秩有三。最高為光祿中郎,秩比六百石,與五官署議郎相同;其次為光祿侍郎,比四百石;最后是光祿郎中,比三百石。
左中郎將伏完呈上文書,上面已經根據各人的履歷定下官秩,大部分為比三百石的光祿郎中。只有本身在郡中有職司的前京兆功曹杜畿、前京兆主薄韋康、以及曾舉孝廉而不就的蘇則、曾辟郡吏而不就的衛覬這四人為光祿侍郎。
又有前幽州從事田疇,曾辭任比二千石騎都尉,辟三府不就,破格擔任了比六百石的光祿中郎。
劉協見這標準并無問題,當即同意伏完所奏,又順勢把光祿中郎田疇留下敘話。
看著這位近來頗有名氣的士子,劉協感概的說道:“子泰之名,朕由前侍中劉和、司徒王公、奉車王都尉處皆曾聞得,早已有心召見,不意竟拖到了而今。”
田疇何嘗不是心有感慨?
他辭任騎都尉之后,身為一個比二百石的州部從事,要覲見尚未親政、不得自主的天子,又豈是容易的事?
他連忙謙遜的回應道:“臣何有幸,微名竟屢邀天聽?”
“子泰何須謙遜?你跨越三州十郡、度陰山過匈奴的忠貞壯舉,可謂天下少有。”劉協笑著贊賞道。
“皆賴同行諸人之力,不敢當陛下如此贊譽。”
“朕雖年少,卻也知此行之艱辛,”劉協擺了擺手,問起了最關心的事情,“前侍中劉和,之前據稱返回了幽州,怎么近日奏書中又到了冀州甘陵國,任了甘陵國相、建安中郎將?”
田疇這才知道,朝廷已經對劉和有所策命。他心中頗為自家公子欣慰,當即回答道:“劉侍中沒有回幽州,而是走武關道去了南陽……”
“原來如此!”劉協打斷他道,“河南郡民眾已經遷空,又有叛軍作亂,由武關潛行亦不失為通途。”
他當然知道劉和去了南陽,肯定就是按他自己原本的計劃,去游說袁術攻擊武關、以圖驅逐強臣了。可這話如何能讓田疇在這里說出來?
劉和與關東叛軍攪在一塊,他父親劉虞的效忠朝廷之名,豈不成了笑話?而董卓又將怎么對待劉和?
田疇稍稍一怔,大約猜到了怎么回事。
董卓既然掌控著朝堂,這天子接見臣僚的宣室東配殿,大概少不了有他的耳目。
于是他斟酌著描述,回復劉協道:“正是。劉侍中在南陽,幾乎為袁術所擄,又有數十名游俠兒奉命追擊。好在到了甘陵國地界,有幽州騎軍五千奉命南下,得以救下劉侍中。”
“又有甘陵國相姚貢,因不愿附從袁紹,為其仗勢凌迫,幾乎陷入絕境。見劉侍中領五千幽州騎軍,有抵御袁紹之力;又以甘陵為大司馬昔年舊任,所在多有政聲,故以國相之印讓之,以保全國中不受侵攻。”
劉協聽得幾乎愣住。
這劉和的命運,不是接連被袁術、袁紹兄弟扣押么?居然就順利的擺脫了?
如今擺脫了命運不說,他還得到了五千騎軍,得到了甘陵國相之印,得到了建安中郎將之銜,這是什么逆天的運道啊!
怎么感覺他那經歷,比自己這魂穿之人還要精彩得多?
在心中暗自體味了一會,劉協喟嘆道:“劉侍中不愧為大司馬之子,矢志忠于朝廷,此行亦著實不易……朕聞大司馬麾下有降虜中郎將公孫瓚,不知如今可還好?”
他提醒過劉虞、劉和父子,要小心公孫瓚,想來其中也該有所改變罷?
“公孫降虜已據河間、渤海,正欲與袁紹爭鋒,”田疇回答道,“劉侍中說,公孫降虜正如陛下所言,頗有一番盛情。劉侍中推卻不過,已笑納其麾下騎軍一千,共同抵御袁紹。”
也就是說,公孫瓚確實與劉虞不同心,或許還發生了一些沖突,然后被劉和逮住機會,收去了一千騎軍?
在這整件事中,公孫瓚大概是理屈的一方。是以盡管吃了劉和的虧,卻還是選擇了一同對付袁紹。
而之所以發生這些改變,全是因為自己那封口諭……
劉協忽然覺得,這種在幕后稍稍動下手腳,然后看著歷史車輪打滑脫軌、乃至冒出火星子的感覺,似乎也挺不錯。
盡管他還想不明白,那份簡單的口諭,是如何改變整個事態的,但這有什么關系呢?
他甚至還考慮,要不要再加一把力,直接顛覆一下。
例如說,他似乎隱約記得,這會劉備三兄弟該去投公孫瓚了。要不提醒一下劉和,讓他再來一把截胡?
后續那段三國歷史,雖然看著非常精彩,也常為后人津津樂道。然而其代價,卻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戶口十不存一。這幾十年的戰亂之中,不知發生多少悲哀的事情。
以此而論,這世道若能有所改變,并沒有什么不好的。
至于那些割據軍閥、乃至所謂的亂世英雄們,劉協倒要看看,他們能收得什么下場。
劉協主意一定,笑著對田疇說道:“朕與劉侍中,雖相交不多,卻是極為融洽。可惜遠隔千里,又有叛軍阻隔,欲要有所問候,奈何長路迢迢。”
“此事不難,”田疇頗有深意的說道,“甘陵國仍在朝廷治下,劉侍中亦為陛下忠臣。如此君臣之誼,豈能受阻于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