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我劉協,好學不已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105字
- 2025-04-10 07:00:00
劉協依舊在西配殿內習字。
這一陣下來,他已經喜歡上了西配殿,東配殿倒是去得少了。
作為群臣大朝前小憩、以及平時覲見的地方,天子御東配殿,皆有一番禮儀和排場,又有東觀令史記錄,終是不太自在。
此外,殿外輪值的執戟郎衛中,往往會夾雜著董璜安排的親信,向背后之人傳達天子的舉動和言辭。
這是劉協偶然審視了某名衛士、通過他的下場察覺到的。
和東配殿相比,西配殿就要便利得多。殿中主要是收藏供劉協習經的書籍,以及他自己的一些課業,出入殿內也沒有太多的講究。
而能夠經常出入的,包括劉協在內,不過寥寥五人。
侍中蔡邕是夫子,劉協和表弟王端是生徒。還有黃門侍郎鐘繇、張昶,算是蔡邕給劉協安排的書法家教。
劉協早已注意到了鐘繇,審視過其結局之后,更是分外驚喜。
此人過世前的那一陣,居然是曹魏的太傅!朝見魏帝之時,他因年勞多病,甚至可以坐著乘輿,由虎賁郎親自抬到正殿之中。
能獲得這樣的職位和待遇,無論其能力還是功業,必然都非同小可。
雖然他侍奉于曹魏,或者說,依現在的形勢,漢室依然要覆滅于曹魏手中。
但劉協既然能改變蔡邕的命運,長時間的蝴蝶效應之下,未嘗不能阻止曹魏的出現,此人也未嘗不能成為漢室的忠臣。
另外的張昶,結局相對平凡些。然而問過他的家世,劉協發現也不是一般的人。
他的父親張奐張然明,乃是先代名將,著名的“涼州三明”之一,多次平定羌亂;晚年著書講學,弟子多至千人,立功立言都有極大成就。
他有一位兄長張芝,是當世書法大家,名氣猶在蔡邕之上,號稱“草圣”。
只能說,能近到劉協身邊的,盡皆都是一時之選。
鐘、張二人為黃門侍郎,職責原本是供職禁中,侍從于天子左右,為天子傳達詔命,并聽取尚書的奏事。傳達和奏對之時,都和尚書隔著黃門,故以“黃門侍郎”名之。
但同樣由于司徒王允的禁令,二人無法在禁中出入,只能暫時供職于尚書臺內。
這段時間里,尚書臺以天子名義發布的詔令和策命,大部分都是由這兩人書寫和傳達。
蔡邕讓兩人取存檔的詔令、策命給天子,讓天子一邊練習書法,一邊熟悉政務。王允原本禁止存檔離開尚書臺,但蔡邕直接找到董卓,一番勸諫后,董卓就讓王允解除了禁令。
只能說,董卓對蔡邕的信重,還真是莫名其妙且得天獨厚。
也難怪四月中的那次大朝上,同樣是褒賞西遷之功,蔡邕并無什么實際執掌,地位也不過左中郎將,能受封高陽鄉侯,食邑五百戶;而負責整個西遷事務的前太尉、行車騎將軍趙謙,卻只獲封食邑三百戶的雒亭侯。
外戚王斌、董承也封侯了。王斌為都鄉侯,食邑五百戶;董承為都亭侯,食邑兩百戶。
董承又主動前來覲見了兩次。他是中二千石的執金吾,位同九卿,又有外戚的身份,進宮覲見輕而易舉,連劉協也推脫不得。
虛與委蛇了一陣,得知他之前是在董卓女婿牛輔帳下,劉協便問其帳下還有那些人。
董承倒是沒有隱瞞,說出的名字,一個個皆是大名鼎鼎,反意盎然。讓劉協這個歷史只有電視劇水準的人都如雷貫耳,覺得很不自在。
校尉李傕、校尉郭汜、校尉張濟、校尉賈詡……
這讓劉協更加確信,董承必然不是什么漢室忠臣。畢竟他的同僚都是一群烏鴉,沒道理到他就成了一只白鴿。
劉協對賈詡稍有興趣,但聽說他是董卓任太尉時的掾屬出身,就打消了幫王允拉攏的想法。
身為屬吏,基本不可能背叛府主,否則必然聲名狼藉,為世俗所不容。
如果說鐘繇還能通過長時間的影響,讓其一心擁戴漢室;王允卻只剩下了一年半載,這么點時間內,肯定不可能讓賈詡改換門庭。
當代的規則就是如此。除了天子與朝臣,府主與屬吏之間亦為君臣關系。
三公的地位崇高,不是由于萬石俸祿,也不是憑著那點坐而論道的有限職司,而是因為有開府征辟屬吏之權。
他們按照賢良、文學、明經、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異、治劇、勇猛之類的科目,把天下間的士人、官吏征辟到府中,侍奉一段時間、熟悉制度運作之后,再分配到九卿、三臺等事務部門為丞、令等,或者派往各地,擔任刺史、守相、令長等地方長吏。
而那些曾為屬吏的人,不僅視府主為君,連府主的子嗣也有半君之誼。
如當下在關東起兵的袁紹、袁術等,雖然自身的資歷淺薄,卻也能在這種規則之下,讓先代的門生故吏們俯首效命。
除了朝廷三公,郡國之內,也存在這種君臣關系。
太守、國相,地位如同小君,可以辟召除丞、尉之外的所有吏職,通過他們來治理轄區。其中的優異之人,則通過舉孝廉的方式,讓他們進入中樞為郎官。
這個時代的士人,除非出身某些幾世幾公家族,代代有人提攜,可以直通中樞;或者為諸侯外戚子弟,有功蔭、恩蔭的門路為郎官;或者名聲極大,大到讓天子直接下達詔令征召,以至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余絕大多數都是經郡國走上仕途。
年淺名微之時,先在郡國為小吏;有了一定的功勞和名聲,或由當地長吏舉孝廉、茂才為郎,或依著那些征辟科目入三公、大將軍、大司馬等府,繼而進入中樞各部門,以及流轉地方為長吏。
劉協作為未親政的幼君,這些規則、制度也在學習范圍之內。
蔡邕這個夫子,會通過一些詔令策書、先代故事,讓他熟悉這些內容。
可以說,劉協這幾個月來,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就是以蔡邕為師傅,明白這些當世的制度規則。
否則的話,他在懵懵懂懂之間,憑著后世一點印象胡來蠻干,弄不好會鬧出下令讓諸葛亮、周瑜入朝為官這樣的笑話來。
如此不僅貽笑于群臣,而且還會被打上“輕佻”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