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與唐帝國:唐代的鹽法、財政與國家復興
- 吳麗娛
- 2903字
- 2025-03-06 17:22:27
序言
鹽史研究歷來被作為中國經濟史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唐代鹽業發展上承漢魏南北朝,下啟宋元,并因安史之亂創建榷鹽法,全面推行專賣制,在中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有關唐代鹽史的研究,自20世紀初始,即得到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其間通論性著作如中國學者左樹珍《鹽法綱要》[1]、歐宗佑《中國鹽政小史》[2]、曾仰豐《中國鹽政史》[3]、何維凝《中國鹽政史》[4]、田秋野和周維亮《中華鹽業史》[5]及日本學者佐伯富《中國鹽政史研究》[6]等中國鹽業或鹽政史多部。其中涉及唐代部分,雖角度不同而各具特色,并已提供了大體輪廓。而人民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中國鹽業史》更是吸收了近代以來諸多新成果與新發掘史料,分三編全面撰寫了中國古代、近代乃至當代(含地方)的鹽業史。其中唐代部分即由我完成,從產、運、銷的角度作了較詳細介紹。此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也已出現多部鹽史斷代專著,其中陳衍德、楊權撰《唐代鹽政》[7]已是大陸內較具代表性的唐代鹽史專書。
與此同時,還應當提到的是大量唐代鹽史的專題研究及論文。在這方面,日本學者金井之忠、日野開三郎、吉田寅、吉田虎雄、古賀登、橫山裕男等早年關于榷鹽法、井鹽、鹽商等的研究實開風氣之先。而七八十年代中高橋繼男關于巡院和地方鹽政的系列文章,妹尾達彥有關河東鹽池及其流通圈、江淮鹽業機構的設置與職能等文章均使人深受啟發;我國大陸學者陳國燦、張澤咸、郭正忠、鄭學檬、陳衍德、楊權、齊濤、何汝泉、吉成名與臺灣學者王怡辰等人在鹽業分布、生產方式、鹽戶、鹽商、食鹽銷界、榷鹽法演變、鹽價物價、專賣收入、鹽利之爭、五代蠶鹽俵配及財政機構使職等諸方面也有頗多論述,事實上已使唐代鹽業與鹽政的研究取得全面進展。
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專題雖然圍繞鹽政鹽法展開,卻仍然有淺嘗輒止及研究過于浮泛的問題。特別是由于鹽史研究往往集中于鹽政及鹽業本身,與其他方面綜合不夠而受到一定局限。在這方面雖有李錦繡《“蒲州刺史充關內鹽池使”與景云政治》[8]《第五琦與唐代財政機構的再造》[9]及妹尾達彥《河東鹽池的池神廟與鹽專賣制度》[10]等文有所突破,但其他則較少嘗試,故近年來唐代鹽史研究已基本處于消歇和停滯狀態。
使唐代鹽史研究不能深入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缺乏新的角度及視野。如果轉換思路,則鹽的問題就不僅是鹽。陳寅恪先生曾指出,“轉運江淮及創鹽法間接稅,乃天寶后維持中央政權之最大政策”[11]。作為最大政策的鹽法間接稅相關聯者是王朝的存續,也涵蓋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之全部。在這方面,佐伯富《鹽與中國社會》[12]一文可以給人啟發。該文從“鹽為食肴之將”及“鹽為國之重寶”的雙重意義展開而論鹽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是一種可貴的思路。唐代社會處于中古時代的轉型期,有關鹽的發展及政策牽動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進而影響及于政治、政權和人民生活。以鹽作為支點去研究它與國家和民眾的關系并由此觀察社會整體變革的步驟、方式,分析其中原因,不但可以使有關唐代鹽史的研究全面深入,而且可以對古代變化的社會增加認識。特別是由于唐代鹽法變革的一個直接后果是將商品經濟引入國家財政,它所面臨的將是經濟模式的改變及如何與國家權力進行協調的問題。那么,在這一過程中,統治者的反應如何,接受程度如何,如何體現和發展,以及對鹽法變革產生的反作用,都是應當具體研究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去認識的。相信如果能夠從社會變革的總體進行全方位視角轉換,應會取得超越前人的成果,也可以為今天國家發展與經濟政策提供反思。
所以圍繞鹽的運作進行研究,成為我早期攻讀唐史的主要課題。研究中發現,鹽業和鹽政的發展是與國家、社會整體變化同步的。鹽的運作涉及政治體制、方針政策的建構、方向,是為影響國家命運的大問題。唐后期舉凡稅收、物價、官制、理財方式、中央地方關系乃至政權交替,無一不受鹽法牽制。而每一次政治沖突、經濟整頓不但常常與鹽有關,且常常由鹽而始。因此可以認為,中古國家社會的變化是鹽政實施的前提,又導致鹽法改革不斷進行。鹽幾乎成為中古至近代影響國家與民生最重要的介質和資源。
本書收入筆者相關問題的專論十五篇,分為上下二編,另附散記二篇為外編。專論上編為三司、鹽政與使職,內容包括開元、天寶使職理財的出現及特色;安史之亂后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機構成立、性質及財賦分掌制的定型;“量出制入,定額給資”稅賦原則下的鹽鐵收支;財賦管理方式變化后財務勾檢制度的重建;中央與藩鎮對立形勢下國家鹽法之整備、改革并劉晏、李巽理財背景及事跡。專論下編為鹽價與物價、鹽法,包括論證大歷物價與虛實估的起源;通過“省估”問題透視物價雙軌制和鹽法的關系;圍繞張平叔官銷之議揭示晚唐官銷取代商銷的趨勢和進程;論述晚唐五代河東鹽池的池法及其歸屬與政權移替的關系;通過折博制的發展及五代屋稅蠶鹽俵配制的實施特點說明晚唐五代榷鹽方式及其走向殘酷化的特征。同時,二編中又以鹽法變革及與鹽價相關的物價問題為其核心。我想說的是,所有經濟史中發生的問題,都有其產生來源和不斷發展的進程。也許今天人們以為是屬于經濟規律的某些特征,聰明的古人其實早已有所發現和領會,且同時采取了因應的對策和措施。近代以來的所有類似實踐活動,不過是相似狀態下對古人行為的重復,并不是今人方可以有的專利和發明。
以上各篇均屬個人研究心得,在寫作和立論方面力求轉換角度,觀察問題從國家政治經濟的整體立場與核心舉措出發,并力爭從鹽政和物價的分析中發現中古社會中已為前人認識和運用的規律。故其中雖追隨鹽政鹽法發展的主線,卻并不以概述唐代鹽業生產、運輸、銷售等為主要內容,而是以鹽政鹽法為導從、為脈絡,展示它們與唐國家財經政策及社會人文等各方面的關系。整理過程中除對文字、書寫乃至注釋加以核對檢勘之外,對于論述中明顯的錯誤及缺陷也略事修正和補充。每篇文末均設“小結”一節,對論述的中心內容加以說明;全書的最末并有概括、總結全書主要內容的“綜論”一篇,以使讀者更方便了解筆者的寫作目的和用心。此外并按當前學界的規范,對相關引文內容完善、統一了注文(六角括號括注為補缺字;圓括號括注為對原文的修改、注釋;加問號者為不能確定,以為謹慎)。總之,此書作為個人專題的研究總結,希望能從學術積累的角度及多方面結合的認知方式,為后來者提供一些思考和體驗,以便在學術不斷深入的今天也能多少引為借鑒。
注釋
[1]左樹珍:《鹽法綱要》,新會學社,1913年。
[2]歐宗佑:《中國鹽政小史》,商務印書館,1927年。
[3]曾仰豐:《中國鹽政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
[4]何維凝:《中國鹽政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5]田秋野、周維亮:《中華鹽業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6][日]佐伯富:《中國鹽政史研究》,京都法律出版社,1987年。
[7]陳衍德、楊權:《唐代鹽政》,三秦出版社,1990年。
[8]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十,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9]蘇晨主編:《學土》卷三,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國唐代學會主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臺灣)文津出版社,1993年。
[11]陳寅恪:《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原文載于《東亞人文學報》1943年第三期;譯文見劉俊文:《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中華書局,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