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與婦科內分泌疑難病例評析
- 阮祥燕 (德)托馬斯·拉貝 (德)阿爾弗雷德·奧托·繆克主編
- 2616字
- 2025-03-18 22:09:10
病例9 絕經后期顆粒細胞瘤致子宮內膜增厚1例
一、病歷摘要
57歲女性,主因“絕經5年余,體檢發現子宮內膜增厚”就診。
1.既往史
患者既往無慢性疾病和腫瘤病史,無腫瘤家族史。
2.月經、婚育史
適齡結婚,G1P1,剖宮產分娩。平素月經規律,49歲自然絕經,絕經后無陰道出血、腹痛等不適;未應用絕經激素治療。
3.治療經過
2017年9月患者絕經5年常規體檢,婦科檢查無異常,彩超檢查發現內膜厚約0.9cm,右卵巢內可見低至無回聲(圖2-1),考慮診斷“盆腔腫物、子宮內膜增厚待查”,給予地屈孕酮10mg,口服,2次/d,共10天,停藥后有少量陰道出血。用藥后1個月化驗結果提示:FSH 44.39mIU/ml、LH 26.6 3mIU/ml、E2 36.0pg/ml;糖類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 16.80U/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2.32ng/ml、CA19-9 27.49kU/L。門診診斷為“子宮內膜增生?絕經期”,建議行宮腔鏡檢查。術中見子宮腔有一直徑約0.8cm的息肉樣物并摘除,其余內膜未見異常。術后病理診斷:(子宮腔)子宮內膜息肉。術后繼續應用地屈孕酮后半周期治療5個月,每月均有少量撤退性出血。2018年4月,宮腔鏡檢查后6個月再次復查盆腔超聲提示子宮內膜厚約0.8cm,回聲欠均;右附件區可見無回聲,大小約2.8cm×2.1cm,邊界清,內透聲差。復查性激素:FSH 45.56mIU/ml、LH 41.09mIU/ml、E2 44.0pg/ml、P 1.12ng/ml;CA12-5 13.50U/ml、CEA 2.69ng/ml;因“子宮內膜增厚、右附件區囊性腫物,不除外性索間質腫瘤”,建議手術探查。患者于2018年6月15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行“腹腔鏡探查、粘連松解及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術中見子宮前位、萎縮、表面光滑;左附件:卵巢大小3cm×3cm×2cm,卵巢及輸卵管外觀未見明顯異常;右附件:卵巢實性增大約4cm×4cm×3cm,卵巢及輸卵管外觀未見明顯異常。術后病理診斷:右側卵巢性索間質腫瘤,大小2.7cm×2cm×1cm,結合免疫組織化學及基因檢測結果,符合顆粒細胞瘤;子宮內膜息肉,其余子宮內膜呈增殖期改變。該患者為成人型顆粒細胞瘤,術后隨訪至今,未發現復發征象。

圖2-1 超聲下的卵巢腫物
4.確定診斷
(1)右卵巢顆粒細胞瘤。
(2)絕經后期。
二、病例分析
卵巢顆粒細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urs,GCT):屬于性索間質腫瘤,發病率為(0.05~1.70)/100 000。GCT呈低度惡性,占卵巢惡性腫瘤的2%~5%,大多數患者診斷時手術病理分期為Ⅰ期,5年生存率高達90%,但是易遠期復發,復發多見于初始治療5~10年后,20年生存率低于50%。
GCT能分泌雌激素,臨床表現有不規則陰道出血、閉經、不育、子宮內膜病變、假性性早熟和腹痛或腹脹。體格檢查可有盆腹腔包塊或胸腔積液、腹水,故能早期發現。多數GCT的預后相對較好,但是也有一些腫瘤具有侵襲性或傾向于術后多年復發,故明確診斷和預測預后對于有效治療十分重要。
1.病理學檢查
病理上GCT分為成人型GCT和幼年型GCT。成人型GCT占卵巢腫瘤的1.5%,占GCT的95%,其中約5%發生在月經初潮前,33%發生在育齡期,62%發生在絕經后;95%為單側。幼年型GCT僅占GCT的5%,其中45%發生在10歲以下,32%發生在10~20歲,20%發生在20~30歲,3%發生在30歲以后;98%為單側。
2.實驗室檢查
(1)抑制素測定:
抑制素是卵巢顆粒細胞分泌的一種二聚體的蛋白激素,屬轉化因子家族,抑制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Boggess等發現,GCT患者的抑制素水平比正常女性高,并且抑制素水平在GCT臨床消退期間呈持續下降,而在復發前約11.5個月再次升高,且升高程度與腫瘤大小直接相關。若在GCT臨床消退期間抑制素水平上升,則提示存在隱性病灶。因此,測定血清抑制素水平有助于GCT的診斷和監測。
(2)AMH測定:
AMH也稱為抗米勒管激素,在男性胎兒發育過程中,AMH抑制米勒系統發育。卵巢也產生AMH,青春期后其水平顯著下降。Rey等研究發現,正常絕經后婦女不表達AMH,育齡婦女及卵巢腺癌和囊腫、非卵巢的惡性腫瘤組織中AMH表達呈低水平( < 5.0μg/L),而90%的成人型GCT的AMH 表達呈高水平(6.8~117.9μg/L)。因此,AMH 可作為成人型GCT的腫瘤標記物,而且由于AMH僅在性索間質腫瘤組織中表達,特異性高于抑制素。
(3)其他:
如卵泡調節蛋白(follicle regulatory protein,FRP)、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測定,也有助于診斷。
3.GCT的治療
(1)手術治療:
手術一直是治療GCT的首選方案。GCT的診斷往往在手術中才能明確,一旦診斷明確,最好行全面的分期手術,包括全子宮、雙側附件、大網膜、闌尾、盆腔淋巴結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
(2)化療和放射治療:
GCT癥狀出現早,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ists and Obstetricians,FIGO)臨床分期標準,診斷時為Ⅰ期者占60%~78%。觀察表明,對于Ⅰ期患者,手術后是否輔以化療,5年生存率相同(94%~100%),故對Ⅰ期無高危因素的患者,治療以手術結合隨訪即可;但是對于有高危因素(術前腫瘤破裂、高分裂相或分化差)的Ⅰ期患者及Ⅱ期以上或復發患者,術后需輔以化療或放療。
4.GCT的預后相關因素
確定與GCT相關的預后因素,對制訂術后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十分重要。
(1)臨床分期: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達90%~100%,而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44%~64%。表明臨床期別與預后呈顯著相關性。
(2)高核分裂相:核分裂相 < 4/高倍鏡視野者,5年生存率為100%;核分裂相為5~9/高倍鏡視野者為80%; > 10/高倍鏡視野者為0。
(3)年齡、腫瘤大小及術前腫瘤破裂情況:對幼年型GCT患者來說,年齡 < 10歲和假性性早熟者,預后較好。年齡 > 40歲,初發腫瘤直徑 > 5cm者,預后較差。術前腫瘤破裂使臨床期別升高,同時提示腫瘤生長迅速,是復發的高危因素。
(4)其他,如DNA倍體和S期片段比、Ki-67和P53基因等也對判斷預后有幫助。
根據STRAW+10女性生殖衰老分期,該患者處于絕經后期。該患者初診就醫發現子宮內膜增厚。絕經后子宮內膜增厚常見于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癌等;結合性激素檢測E2 36.0pg/ml( > 20pg/ml);彩超提示右卵巢偏囊性腫物;患者無絕經后激素治療,因此絕經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伴子宮內膜增厚,說明有內源性雌激素分泌;患者已處于絕經后期,說明體內存在分泌雌激素的腫瘤,結合彩超提示患者有卵巢偏囊性腫物,應該想到有卵巢性索間質腫瘤的可能,應及早行宮腹腔鏡探查術,以早期明確診斷。該患者給予地屈孕酮治療,發現有撤退性出血,性激素看到E2高于絕經后水平,就考慮患者未絕經;因子宮內膜增厚給患者做了宮腔鏡檢查,發現子宮內膜息肉,除外了子宮內膜不良病變,繼續用地屈孕酮后半周期調經治療;半年余后復查彩超,仍提示右附件區囊性腫物,且較前有所增大,考慮卵巢腫瘤的可能,建議患者手術治療。
綜上,絕經后女性,如果出現陰道出血、子宮內膜增厚,化驗檢查顯示雌激素水平升高,超聲顯示卵巢增大、囊腫等與絕經不符的表現,要想到卵巢顆粒細胞瘤的可能,盡早手術探查,一旦明確診斷即行腫瘤分期手術,期別高者可輔以放化療,并注意術后隨訪以防復發。
(李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