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毒中藥現代研究與合理應用(第2版)
- 杜貴友 林文翰 王福清主編
- 2985字
- 2025-03-18 21:13:48
第三章 有毒中藥的炮制概論
第一節 概述
中藥的商品形式分為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1]。中藥材是來源于植物、動物和礦物的藥用部位經過初步產地加工形成的原藥材[2];中藥飲片是將中藥材經過中藥炮制技術制備形成的臨床處方用藥[3];中成藥是按照制劑的要求采用中藥飲片作為原料通過制劑技術制成的成方制劑[4]。中藥材不可直接應用于臨床,必須在中藥炮制理論指導下,經過炮制制備成中藥飲片后才能在臨床上組方配伍,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藥區別于天然藥物的顯著標志之一。
現代醫學的“毒性”是指物質對機體產生有害作用的力度。必須指出的是,傳統的中藥毒性,與現代中藥毒性概念中所謂引起功能障礙、病理變化及死亡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5]。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記載藥物365種,根據藥物有無毒性分為上、中、下三品,把能夠攻病愈疾的藥物稱為有毒,可久服補虛的藥物看作無毒,并提出下品多毒。目前尚缺乏統一明確的有無毒性及毒性分類標準,一般是按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對該飲片性能的概括。自1977年版《中國藥典》[6]開始,根據歷代本草的記載將中藥飲片分為大毒、有毒和小毒,這種分級方法沿用至今,作為臨床用藥的警示性參考。2020年版《中國藥典》[7]共收載83種毒性藥材,根據中藥毒性的強弱,分為大毒(10種)、有毒(42種)和小毒(31種)3個不同等級,詳見表3-1。現代實驗藥理學中毒性分級主要以有毒中藥的煎劑給予動物后測定的半數致死量(LD50)為依據[8]。因此,如果現在仍然把傳統中藥毒性與現代醫學毒性概念等同看待,無疑是擴大了對傳統有毒中藥概念的誤解。
一、有毒中藥的炮制目的
中藥炮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減輕不良反應和降低毒性。有些藥物臨床療效顯著,但因毒性而限制了使用,如烏頭、附子、半夏、大戟、芫花、巴豆、甘遂、斑蝥等[9]。這類藥材歷代醫家都強調炮制減毒后方可入藥用。中藥炮制減毒的方法種類繁多,采用的炮制技術可以通過除去毒性部位、降低毒性成分含量、破壞毒性成分結構,或將高毒的成分轉化為低毒的成分等方式,達到炮制解毒的目的。
表3-1 2020年版《中國藥典》有毒中藥

二、有毒中藥常用降低毒性的炮制方法
(一)凈制降低毒性
1.去除有毒部位
凈制法或提凈法就是將藥材中的非藥用毒性部位去掉,以保證用藥安全。如蘄蛇去頭足、斑蝥去頭足翅等。
2.水漂洗降低毒性
當藥材在清水中浸泡較長時間后,其中的毒性成分就會在水中溶解,通過不停攪動和多次換水就能夠使毒性成分流失,從而降低毒性,對于在水中溶解度高的毒性成分有很高的適用性[10]。如中藥烏頭生品,其毒性成分烏頭堿在水中溶解度較小,但其水解產物烏頭次堿和烏頭原堿較易溶于水中,通過水漂后就能夠使生物堿部分流失,以降低藥物毒性[11]。
(二)炮炙降低毒性
1.加熱炮制減毒
加熱炮制包括濕熱與干熱兩種加熱方式,主要方法是炒、煨、砂燙、煅制和蒸煮等,通過加熱可使毒性成分被破壞、減少或轉化,進而減毒增效[12]。干熱就是在容器中加熱拌炒毒性藥材,或添加適量固體輔料加熱,通過不斷翻動和高溫達到破壞或分解藥材毒性成分的目的。如砂炒馬錢子能夠減少馬錢子堿及士的寧的含量,馬錢子用砂燙法,在240℃環境下燙炒[13],待其表面鼓起,內部略呈棕黃色時,即能達到減毒的目的。斑蝥、青娘子等芫青科昆蟲類中藥,含有斑蝥素等毒性成分,可以通過米炒法達到炮制減毒效果[14]。煅制法是通過高溫加熱,使藥物中的金屬成分發生游離,去掉游離成分后降低毒性[15]。濕熱炮制即將清水或液體輔料與毒性中藥混合后共炒、煮,進而降低或消除毒性。郁李仁、苦杏仁等含氰苷類毒性成分的藥材,可以通過炒、蒸、等方法,滅活β-葡糖苷酶,從而抑制苦杏仁苷水解產生過量的氫氰酸[16]。
2.輔料炮制減毒
將醋、甘草、白礬、麥麩、生姜、黑豆、蜂蜜、豆腐和面粉等作為輔料與藥材一同炮制,能夠有效減少毒性成分。如甘草[17]對藥物中毒、食物中毒、體內代謝物中毒及細菌毒素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如能解苦楝皮、丁公藤、山豆根的毒,其解毒機制一般認為與甘草皂苷在體內代謝有關。甘草皂苷水解后生成甘草次酸和葡糖醛酸,后者與有羥基或羧基的毒物生成體內不易吸收的產物,分解物從尿中排出;甘草皂苷還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增強肝臟的解毒作用。草烏、遠志、吳茱萸、半夏等藥物用甘草炮制,能夠緩和藥物烈性,降低毒性。白礬是一種凝聚劑,對于半夏、生南星和白附子等含生物堿的中藥材有很強的減毒作用,白礬溶液浸泡使毒針晶上帶有的凝集素蛋白溶解并降解,破壞了毒蛋白的結構,使致炎效應顯著降低,同時白礬溶液中的Al3+與毒針晶中草酸鈣的草酸根形成絡合物,促使草酸鈣被破壞而溶解,毒針晶的結構被破壞,雙重作用導致天南星科有毒中藥的毒性顯著下降[18]。豆腐中含有蛋白質,能夠和生物堿、金屬及鞣酸等物質結合形成沉淀,減少中藥毒性成分,豆腐蒸煮后還會產生多孔的凝固蛋白,吸附作用更強,硫黃、藤黃等藥物常用豆腐炮制降低毒性[19]。醋則是一種稀酸,狼毒、京大戟和甘遂等大戟科有毒中藥均屬于峻下逐水藥,藥物中含有二萜類毒性成分,通過醋制,使毒性成分與乙酸發生反應,進而將毒性成分轉變為其他物質,降低毒性[20]。
3.其他方法炮制減毒
對于含有毒有害金屬元素類的中藥,水飛法具有較好的解毒效果。其原理在于利用部分金屬與水不相溶的特性,通過分離法去除毒性,將研細的粉末通過反復攪拌形成混懸液后,經靜置、沉淀、晾曬、研散等步驟凈化藥物降低毒性。如雄黃[21]中的主要劇毒成分As2O3和游離砷,可少量溶于水,而其主要的有效成分硫化砷類化合物不溶于水,利用水飛法將雄黃制成極細粉的過程,就能夠逐漸去除溶于水的毒性成分,而不會對有效成分有較大影響,用水量越大,毒性成分含量就會越低。
一些毒性種子類中藥材富含油脂,可以通過制霜的方法將大部分油脂除去,從而將油脂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如巴豆含40%~60%的油脂,多為毒性蛋白成分,會引起腹瀉和嘔吐,甚至患者可能因大量失水而死亡,制霜法可將巴豆的油脂含量控制在18%~20%的范圍內,降低毒性蛋白的毒性,確保了用藥的安全性。含毒蛋白類毒性成分的中藥,可以利用毒蛋白類物質在高溫下會凝固、變性的原理解毒[22]。
有毒中藥是中醫臨床組方用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毒性也給臨床安全用藥帶來一定風險。因此,一直以來,不少國際學者及少數國內學者對中藥毒性的認識存在偏頗。中藥不僅能夠通過“君、臣、佐、使”等配伍制約藥物偏性,還能夠通過中藥炮制達到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等目的。隨著對有毒中藥的毒性產生機制及炮制解毒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有毒中藥的炮制工藝逐漸規范,并形成了以《中國藥典》為核心,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炮制規范為輔助的有毒中藥炮制技術規范和飲片質量標準。因此在評估中藥藥效及毒性時,不僅要利用先進的研究思路和科學技術,更要結合中醫藥理論特色,建立高標準的中藥毒理學研究規范,提高中醫藥研究結果的科學性與重復性,為中藥更加安全、有效的臨床應用以及中醫藥走向世界提供理論支撐。
中藥炮制技術是我國傳統醫藥學中一門獨特的制藥技術,具有我國獨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目前,中藥炮制的工藝參數、主要炮制技術難點等屬于保密內容,不得隨意泄露和公開。保護和利用好我國的中藥飲片炮制技術,不但可以保證飲片的臨床療效,還可以確保我國特有的中藥飲片產業快速發展,形成醫藥壁壘,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對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