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呼吸病學(第2版)
- 何權瀛 陳寶元 韓芳主編
- 11字
- 2025-03-18 22:34:47
第三篇 其他睡眠疾病概論
第七章 失眠
一、概述
失眠是一種普遍癥狀,常與其他疾病如精神疾病共存。本章總結了有關失眠的特征、診斷與治療。失眠的特點是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困難而引起心理與/或身體功能受損。失眠的病因尚不清楚,心理、行為與生物因素等都可引起失眠,失眠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病史,也可以通過睡眠日記與其他自我報告問卷進行補充。苯二氮?類受體激動劑與認知行為療法被認為有助于治療失眠癥,其他藥物(例如鎮靜抗抑郁藥、非處方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評估。苯二氮?類受體激動劑主要用于治療急性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慢性失眠的一線療法,晝夜節律紊亂表現為失眠,可以通過時間療法來調整,主要改善白天功能。
二、失眠的流行病學與病理生理
研究表明,失眠很常見。成年人間歇性失眠癥狀超過50%,慢性失眠癥也很常見,成年人中發生率為5%~10%,女性更常見,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大多數患者的失眠會持續存在,通常需要長期跟蹤與反復評估。失眠可引起精神疾病,是抑郁癥的主要危險因素。
廣義的失眠有幾種亞型,多種病理生理機制共同發揮作用。某些機制對診斷與治療都有影響,如晝夜節律異常可能造成失眠,疼痛或夜尿同樣會引起失眠,有時失眠癥狀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例如,主訴為“我無法入睡”時,可能是內源性的(例如睡眠延遲綜合征)或外源性(輪班工作)的癥狀,也可能與睡眠衛生習慣不良有關,例如不適當使用咖啡因及生物效應(藥代動力學)等。盡管人們已經揭示了許多關于睡眠神經生理與影像學方面的內容,但很難闡明慢性失眠的病理生理過程,客觀腦電圖(EEG)可以了解睡眠情況,慢性失眠引起的睡眠不足與睡眠剝奪不同,慢性失眠沒有日間嗜睡情況,而在睡眠剝奪中很容易出現。
失眠的因素:失眠的發病主要有生物學基礎與人格因素。生物學基礎主要是遺傳因素,比如你家族成員中有失眠情況,那么你患失眠的可能性就會高一些,更主要的素質因素即人格特征,大多數失眠患者存在“不安全感”,常表現為做事過分認真、追求完美,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與感受,極度關注自我、斤斤計較,疑心大、思慮多等。失眠的遺傳因素無法避免,但人格因素可以調整。失眠誘發因素,比如查出身體疾病后出現擔心害怕的情緒;人際關系沖突導致生氣、憤怒及怨恨等情緒;親人去世引起悲傷痛苦;投資失敗而沮喪恐懼;等等。失眠的維持因素是指失眠以后患者所采用的不良應對策,如晚上提前上床睡覺、早晨推遲起床時間、白天過多補覺或午睡、飲酒助眠等。這些不良應對策略會導致失眠持續發展、遷延不愈,甚至出現焦慮表現,嚴重者會發展為抑郁癥,表現為心情煩躁、興趣喪失、精力減退,甚至輕生等。許多慢性疾病與睡眠障礙有關(表7-0-1),如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肺功能不全)、其他不適(如慢性疼痛、胃食管反流)或多種因素(癌癥、糖尿病)的綜合作用,神經系統疾病與失眠值得關注,這有助于白天神經功能障礙的評價。藥物因素如使用興奮劑與糖皮質激素,抗抑郁藥與某些β受體阻滯劑。此外,睡眠質量與環境有關。
表7-0-1 失眠常見的合并癥

晝夜節律紊亂與失眠:晝夜節律異常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因素,晝夜節律提前的患者(“百靈鳥”型)往往年紀大,難以入睡,早醒,重新入睡困難。而晝夜節律延遲的患者(“貓頭鷹”型)年齡偏小,夜間難以睡眠,白天睡眠增多,倒班的人可能會遇到困難,發生入睡或維持睡眠困難。“失眠”是一種晝夜節律紊亂的癥狀而不是原發疾病,有5%的慢性失眠病例,常常出現主觀感覺與睡眠客觀測量不匹配的情況,機制不清。自我報告睡眠-覺醒時間受許多因素的影響,短睡眠是一種重要亞型,精神病通常與失眠有關的風險并存。此外,某些睡眠習慣可能導致失眠(例如較多的咖啡或午睡),甚至永久性失眠。臨床上發現許多原發性失眠患者病史可以追溯到童年,評估慢性失眠時既要考慮患者夜間的情況,也要了解白天活動情況,這一點對評估干預治療措施很重要,沒有詳細的日記跟蹤來評估治療反應可能很困難。
三、慢性失眠的亞型
導致失眠的最常見原因是睡眠障礙,也被稱為“原發性失眠”或“非器質性失眠”。Spielman提出了“3P”模型,即失眠有三個方面的因素:素質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誘發因素和維持因素。臨床上影響睡眠的因素分為兩部分:間接對睡眠產生影響的非睡眠因素和直接相關的睡眠因素,兩種情況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非睡眠因素包括醫學并發癥(見表7-0-1),例如慢性疼痛可以直接影響睡眠,睡眠剝奪會降低疼痛閾值,精神合并癥往往與睡眠障礙緊密相關。《柳葉刀精神病學》一項來自荷蘭的睡眠研究,通過對2 224名參與者問卷分析,確定了五種新型失眠障礙亞型:高度痛苦、中度痛苦但對獎勵敏感(即對愉快情緒的反應)、中度痛苦與對獎勵不敏感、對輕微苦惱的高反應性(對他們的環境與生活事件),以及對輕微苦惱的低反應性。這五種失眠類型在入睡困難與早醒等方面沒有差別。Blanken及其同事通過對幾十份性格特征問卷進行評估,失眠亞型可以通過觀察患者性格特征來區分,1型的人在痛苦的特征上得分很高,比如神經質、情緒低落或緊張;2型與3型的人經歷痛苦較少,他們對獎勵的敏感度高低反應不一;4型與5型的人經歷的痛苦更少,他們對生活壓力的反應有所不同。雖然我們認為失眠是一種疾病,但它實際上代表了五種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失眠患者發生抑郁癥的風險不同,臨床分型有助于識別失眠的潛在原因,有助于開展個性化治療,早期對抑郁癥風險高的患者進行預防與治療。
四、失眠的客觀評價
慢性失眠癥伴其他睡眠障礙時需要行PSG測試。慢性失眠癥通常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與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periodic limb movements disorder,PLMD)。研究表明,OSA與慢性失眠常重疊存在,一些失眠患者中沒有OSA的典型臨床特征,提示失眠本身可能是OSA的一種表現,治療失眠可能會改善OSA的日間功能。使用治療失眠的藥物可能會掩蓋甚至加劇與心血管相關的合并癥,例如許多抗抑郁藥與不寧腿綜合征和PLMD有關;鎮靜藥物,特別是苯二氮?類藥物可能會加劇OSA。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都與失眠有關。
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建議家庭測試僅適用于高風險OSA病例,如果OSA合并失眠,可進行家庭監測,家庭監測可能存在對OSA嚴重程度低估的情況。此外,家庭監測沒有檢測PLMD,可以使用其他測試,例如,活動記錄儀通常是一種佩戴在手腕上進行運動檢測的方法,這種技術可以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當疑似PLMD時,血液檢查可以檢測血清鐵蛋白,腦成像監測可以排除中樞神經系統的情況。
總之,評估失眠從病史開始,找到引起失眠的原因。慢性失眠是多因素的,評估各種引起失眠因素的作用,有助于選擇治療。睡眠日記也是主要評估內容,如小睡習慣、使用咖啡因或酒精、睡眠-覺醒時間不規律或其他因素等。
五、治療
(一)非藥物治療
對于許多慢性失眠患者,標準治療是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認知行為療法可以用于希望停用慢性催眠處方藥的患者,可以作為非處方藥改善睡眠的補救措施。單獨使用抗組胺藥苯海拉明或與鎮痛藥聯合使用,副作用有晨起嗜睡和老年人記憶減退等。此外,中草藥如纈草根、含5-羥色氨酸(5-HTP)的加納籽與洋甘菊等也可用于治療失眠。時間療法主要針對有明顯晝夜節律紊亂的患者,如延遲或晚睡,對于延遲睡眠障礙患者,服用褪黑素可以調節晝夜節律系統。此外,睡眠時應保持黑暗環境,例如使用遮光面具或眼罩,醒來后暴露于30分鐘自然光或人造光照射下,睡眠時區逐漸轉移,以后每隔一晚照射30分鐘。
(二)藥物治療
如果考慮藥物治療,建議短期使用,要關注自然病史、藥物的持續時間等。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藥物包括某些苯二氮?類藥物(替馬西泮、氟西泮、艾司唑侖和勞拉西泮)、非苯二氮?類(z-藥物:唑吡坦、扎來普隆、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食欲素受體拮抗劑蘇沃雷生、鎮靜抗抑郁藥多塞平與拉米替隆。與鎮靜劑相關的其他藥物也可用于失眠癥,包括傳統的苯二氮?類藥物、曲唑酮、米氮平、可樂定、精神抑制藥與加巴噴丁。AASM建議以苯二氮?類或拉米替隆作為一線用藥,鎮靜抗抑郁藥被認為是二線用藥,如果治療不成功,可以考慮非苯二氮?類z-藥物與鎮靜抗抑郁藥的組合。評估失眠患者強調日間功能改善至關重要,不僅關注晚上的情況,對于每位患者的失眠風險-收益進行討論,報告包括跌倒、認知和第二天早上駕駛甚至死亡風險等。從藥代動力學角度來看,首選短效藥物,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其他合并癥的藥物,例如苯二氮?類藥物可能會惡化OSA,掩蓋失眠癥狀;鎮靜抗抑郁藥可能會使腿部不安與周期性肢體運動加重。要特別關注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或老年人使用抗膽堿活性藥物,某些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可能與苯二氮?類藥物及抗膽堿藥物有關(包括鎮靜抗組胺藥等),三環類抗抑郁藥等合用加巴噴丁對疼痛患者可能有益。總之,評估藥物的有效性與不利因素至關重要,避免長期使用藥物。美國FDA批準的用于治療失眠癥的藥物見表7-0-2。
六、總結
失眠可能單獨存在,也可能有合并癥與/或精神疾病,有時表現為一種疾病,有時表現為癥狀。失眠是可以治療的,重點應放在非藥物療法。失眠是多因素的,個性化管理尤為重要。明確失眠亞型有助于選擇治療方法,客觀監測與間接通過風險-收益平衡評估有助于治療決策的選擇。神經生理學的高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功能障礙。通過表型識別挑選對患者有用的非藥物治療。催眠藥的風險不容忽視,需要持續進行風險-效益評估,實現日間功能的改善。隨著家庭睡眠監控技術的發展,可結合主、客觀因素對失眠這種綜合表型復雜的疾病進行管理。
表7-0-2 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失眠癥的藥物

(何忠明)
參考文獻
【1】 ELLIS JG,PERLIS ML,NEALE LF,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somnia:focus on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acute insomnia[J].J Psychiatr Res,2012,46(10):1278-1285.
【2】 BLANKEN TF,BENJAMINS JS,BORSBOOM D,et al.Insomnia disorder subtypes derived from life history and traits of affect and personality[J].Lancet Psychiatry,2019,6(2):151-163.
【3】 MORIN CM,LEBLANC M,DALEY M,et al.Epidemiology of insomnia:prevalence,self-help treatments,consultations,and determinants of help-seeking behaviors[J].Sleep Med,2006,7(2):123-130.
【4】 SHOCHAT T,UMPHRESS J,ISRAEL AG,et al.Insomnia in primary carepatients[J].Sleep,1999,22(Suppl 2):S359-S365.
【5】 ALATTAR M,HARRINGTON JJ,MITCHELL CM,et al.Sleep problems in primary care:a North Carolina Family Practice Research Network(NC-FP-RN)study[J].J Am Board Fam Med,2007,20(4):365-374.
【6】 COOK JM,MARSHALL R,MASCI C,et al.Physicians'perspectives on prescribing benzodiazepines for older adults:a qualitative study[J].J Gen Intern Med,2007,22(3):303-307.
【7】 ANTHIERENS S,HABRAKEN H,PETROVIC M,et al.The lesser evil? Initiating a benzodiazepine prescription in general practice:a qualitative study on GPs' perspectives[J].Scand J Prim Health Care,2007,25(4):214-219.
【8】 KRYSTAL AD,SORSCHER AJ.Recognizing and managing insomnia in primary care and specialty settings[J].J Clin Psychiatry,2016,77(4):e471.
【9】 LEIGH JP.Employee and job attributes as predictors of absenteeism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workers: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and dangerous working conditions[J].Soc Sci Med,1991,33(2):127-137.
【10】 WALSH JK.Clin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insomnia[J].J Clin Psychiatry,2004,65(S8):13-19.
【11】 EDWARDS RR,ALMEIDA DM,KLICK B,et al.Duration of sleep contributes to next-day pain repor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Pain,2008,137(1):202-207.
【12】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M].3rd ed.Darien,IL: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14.
【13】 SCHUTTE-RODIN S,BROCH L,BUYSSE D,et al.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J].J Clin Sleep Med,2008,4(5):487-504.
【14】 FOLEY DJ,MONJAN A,SIMONSICK EM,et al.Incidence and remission of insomnia among elderly adults:a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6,800 persons over three years[J].Sleep,1999,22(Suppl 2):S366-S372.
【15】 MORIN CM,BOOTZIN RR,BUYSSE DJ,et al.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insomnia:update of the recent evidence(1998-2004)[J].Sleep,2006,29(11):1398-1414.
【16】 VINCENT N,LEWYCKY S.Logging on for better sleep:RC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treatment for insomnia[J].Sleep,2009,32(6):807-815.
【17】 MENDELSON WB,ROTH T,CASSELLA J,et al.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drug indications,chronic use and abuse liability.Summary of a 2001 new clinical drug evaluation unit meeting symposium[J].Sleep Med Rev,2004,8(1):7-17.
【18】 BERTISCH SM,HERZIG SJ,WINKELMAN JW,et al.National use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s for insomnia:NHANES 1999-2010[J].Sleep,2014,37(2):34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