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嗜酸性粒細胞結果異常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為髓系干細胞分化而來的嗜酸性粒細胞祖細胞所產生。嗜酸性粒細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產生,因此,嗜酸性粒細胞與人體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組織中,外周血中量很少,僅占全身嗜酸性粒細胞總數的1%左右。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0.5%~5%(絕對值(0.05~0.50)×109/L),當成年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超過0.5×109/L稱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依程度可分為 3 度:①輕度增多,0.5×109/L ≤ 絕對值 < 1.5×109/L;②中度增多,1.5×109/L ≤ 絕對值 < 5.0×109/L;③重度增多,絕對值 > 5.0×109/L。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 < 0.05×109/L稱為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是一種不常見的檢查結果,容易被臨床忽視。

一、實驗室分析路徑

實驗室分析路徑見圖2-8。

二、相關實驗

1.血細胞分析

包括多項參數數據,由血細胞分析儀得到,與白細胞相關的參數主要有白細胞計數,白細胞五項分類計數,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分類計數一般有百分率和絕對值兩種表示。

2.血涂片形態觀察及分類計數

外周血液經涂片制備、染色后,由于不同細胞其不同成分對酸性和堿性染料結合的程度不一,呈現出各自特有的形態染色特點。除了白細胞的形態觀察,還需觀察紅細胞、血小板形態。

3.骨髓細胞形態檢查

將經瑞氏染色的骨髓涂片置顯微鏡下觀察。根據有核細胞量的多少判斷骨髓增生程度;根據細胞發育特點和形態特征,識別并分類有核細胞,得到各系細胞比例,計算粒紅比值。

三、結果判斷與分析

(一)首選實驗

1.血細胞分析

細胞計數可以確定嗜酸性粒細胞是否增高或減低,增高或減低的程度。根據血細胞分析儀檢測過程對計數和形態學異常等的報警信息,結合實驗室制定的相應復檢規則,對篩查出的重點標本進行顯微鏡細胞形態學觀察和分類計數。多年使用血細胞分析儀的經驗和體會,儀器在對嗜酸性粒細胞的計數和分類結果,與手工鏡檢分類的符合率較高。

圖2-8 嗜酸性粒細胞結果異常實驗診斷路徑圖

多種因素和疾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如腫瘤性、反應性和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但不管何種原因,持續性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都有較為嚴重的臨床后果,如血栓性疾病、器官損傷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疾病和狀況見表2-6。

表2-6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疾病與評價

2.血涂片形態觀察及分類計數

嗜酸性粒細胞形態特征明顯,直徑約13~15μm,胞體圓形,胞核多分2葉狀,呈眼鏡形,染色質粗糙、深紫色,胞質量較豐富,充滿粗大、整齊、均勻的橘黃紅嗜酸性顆粒。有時,因染色時間偏長,嗜酸性顆粒呈暗黑色。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且以成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而在某些血液系統腫瘤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伴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患者,特異性基因CBFβ/MYH11陽性,骨髓或血液中可出現少量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細胞,如嗜酸性中幼?;蛟缬琢?。這種不成熟嗜酸性粒細胞,其異常主要體現在胞漿中的異常顆粒,即在典型橘紅色嗜酸性顆粒上,覆蓋有較為粗大、藍黑色的嗜堿性顆粒,當顆粒過于密集時還可遮蓋胞核。

(二)次選實驗

骨髓細胞形態檢查 通過觀察骨髓涂片,了解包括粒細胞、紅細胞、巨核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系統的增生程度,了解各階段細胞比例及細胞形態,了解有無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或異常嗜酸性粒細胞出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鲁山县| 莒南县| 龙海市| 茂名市| 大竹县| 湖州市| 龙江县| 龙江县| 商城县| 囊谦县| 巴彦县| 将乐县| 彭山县| 静海县| 上杭县| 马公市| 长兴县| 信阳市| 精河县| 衡水市| 肃宁县| 北海市| 凉山| 涟水县| 运城市| 松潘县| 柳州市| 饶阳县| 长沙县| 密云县| 宜州市| 绍兴市| 抚顺县| 勐海县| 阿勒泰市| 临泽县| 茌平县| 河东区| 庐江县|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