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神經外科學(第3版)
- 劉玉光 孟凡剛主編
- 17564字
- 2025-03-18 21:59:46
第二節 近代神經外科發展簡史
近代神經外科主要是指16—19世紀這段時期。15—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7世紀歐洲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科學的發展推動了醫學的進步。因此,在這段歷史時期中,神經外科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19世紀出現了麻醉術、無菌術、腦功能定位理論以后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因此,神經外科的真正歷史開始于19世紀末。公認的近代外科之父——法國外科醫生Paré(巴累,1510—1590)不僅為普通外科工作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而且也擅長腦外傷的治療。他曾為法王二世治過腦外傷,并且根據癥狀正確地診斷出是腦皮質靜脈撕破導致的顱內出血,最后得到尸檢證實。
近代神經外科出現的標志是開顱手術工具的發明,對大腦的認識從解剖結構向功能轉變及神經外科專業化形成。意大利解剖學家Leonardo Botallo(萊昂那多·保塔羅,1530—1588)發明了開顱鉆,采取骨瓣開顱,手術后將骨瓣回納,從而避免了術后的顱骨缺損。Long(郎)、Wells(韋爾斯)和Morton(莫頓)被認為是麻醉術的創始人,1846年麻醉術被公布于世。1861年36歲的法國普通外科醫生Broca(布羅卡)提出人腦的語言中樞在額下回后部,開啟了腦功能定位的新紀元。1867年Lister(利斯特)提出了抗菌術,1870年Fritsch(弗里奇)和Hitzig(希齊格)創立腦功能定位學說,Batholow(巴塞洛)將這學說應用于人類,于是建立了系統的臨床神經系統檢查法,為腦部病變定位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1886年Bergmann(伯格曼)發明了蒸汽滅菌術——無菌術。這些理論技術的創立,使神經系統疾病的外科治療成為可能。早期神經外科的手術由普通外科醫生進行,主要是顱腦外傷手術。1919年10月美國外科醫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成立,宣布神經外科成為一門獨立的外科專業。
一、近代神經外科的發展分期
(一)按照神經外科發展歷程分期
科
按照神經外科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萌芽誕生期、成長期與成熟期三個時期。萌芽誕生期,一些熱衷于神經系統疾病外科治療的普外科醫師作為先驅者進行了一些開拓性嘗試工作,散在地獲得一些發展;成長期,世界大多數國家均在該期開展了神經外工作,但是,開始時間與發展水平也大不相同;成熟期,神經外科工作各方面都有了重大發展,發展迅速,神經外科理論、診斷技術與手術技術逐步成熟。
1.萌芽誕生期(1880—1889)
此期主要由先驅者為神經外科的誕生做了一些開拓性工作,因此,該期也稱為先驅期。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加拿大的Penfield(彭菲爾德,1891—1975)曾宣稱:“神經外科誕生于英國1870—1900年。”無疑,解剖學、神經病學和生理學的建立對推動神經外科的誕生至關重要。1664年,英國醫學家Willis(威利斯,1621—1675)的《腦的解剖》與法國解剖學家Bichat(比沙,1771—1802)的解剖學巨著對神經外科的啟蒙起著開拓性作用。Soemmering(蘇美林)于1778年正確分出了12對腦神經。1825年,法國生理學家Magendie(馬讓迪,1783—1855)首先對腦脊液與脊神經根進行了詳細研究,證明了脊髓的前神經根是運動神經,后神經根是感覺神經,明確了腦脊液的成分和循環。Claude Bernard(克勞德·伯納德,1813—1878)作為現代實驗生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生理學基礎。隨后,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菲爾紹,1821—1902)的病理解剖學、法國解剖病理學家及神經內科醫師Cruveilhier(克呂韋耶,1791—1874)的病理生理學圖譜、英國外科學家Hunter(亨特,1728—1793)的實驗外科學、1774年Petit(珀蒂)對顱腦創傷提出了腦震蕩、腦挫傷和腦受壓三個基本類型的臨床研究、Jackson(杰克遜)的顱內壓增高綜合征及Craft(克拉夫特)的相應眼癥描述等均對神經外科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貢獻。1879年,William MacEwen(威廉·麥克尤恩)在英國格拉斯哥成功施行了首次開顱切除左前顱窩扁平狀腦膜瘤。1884年,意大利的外科醫生Durante(杜蘭特)在羅馬也施行1例腦膜瘤開顱手術摘除并獲得成功。1889年Horsley(霍斯利)開創了半月神經節后神經根切斷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并首次經額施行垂體瘤摘除術。
2.成長期(1890—1910)
期。在此過渡期內,神經外建科工作困難重重,許多本期也是神經外科初問題亟待解決。手術器械缺乏、手術技術操作經驗不足、全身麻醉導致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圍手術期監測不足等導致手術病死率居高不下。例如,1888年,Starr(斯塔爾)報道的84例腦瘤手術中,其中大腦腫瘤病死率50%、小腦腫瘤病死率80%。1886年,Auvray(奧夫拉伊)報道的86例腦瘤中,47例僅做減壓術。Agnem(阿格尼絲)報道的18例腦膿腫手術全部死亡。1891年,Charles(查爾斯)最早嘗試手術切除聽神經瘤,患者術后12天死亡。1894年,Balance(巴蘭塞)成功地完成首例聽神經瘤手術,但手術結果非常差。因此,1898年,Ferrier(費里爾)認為,這是一段充滿憂傷的歷史時期。
鑒于神經外科手術病死率高,1905—1910年,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包括Frazier(弗雷澤)和Cushing(庫欣),都致力于姑息性外科手術,用減壓術治療一些功能性障礙和椎管內疾病。這段時期,雖有MacEwen和Horsley的開創性工作在前,并且手術技術也有所改進,例如,Wagner骨瓣成形開顱法、Doyen球形鉆頭、Leonardo線鋸、Meidenhaim連續縫合頭皮止血法、Kredel止血片等,但是,手術病死率仍高達65%。
隨著許多學者和醫師不屈不撓的努力,神經外科手術類型范圍在逐步擴大。1891年,Abbe(阿貝)進行了31例脊髓空洞癥手術。自1889年起,Jabouray(詹保瑞)先后進行了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腦膠質瘤切除、脊髓壓迫、癲癇、腦積水等手術,并于1902年出版了《中樞神經系外科學》一書。1910年Frazier率先報道了1例胸髓后索切開術。
3.成熟期(1911—1950)
近代神經外科誕生于英國,發展與成熟是在20世紀初的美國。在20世紀初期,神經外科手術仍然病殘率高,生存質量不理想,因此,人們將神經外科與“死亡學科”等同起來看待,是美國外科醫師Cushing和Dandy給神經外科帶來了生機,最終將其發展成了一個有活力的獨立的外科分支。由于他們的貢獻,20世紀初神經外科從“死亡學科”中逐漸走出并發展起來。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不僅使神經外科病死率大大降低,而且患者的術后病殘率也大幅度下降,并能順利和安全地切除人們以前認為不能切除的腦腫瘤。1915年,Cushing的腦瘤手術病死率已下降至7.3%~8.4%,而同時期外科醫師的手術病死率為37%~50%。1919年10月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成立,宣布神經外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外科專業。1920年3月19日,在美國的波士頓Peter Bent Brigham(彼得·本特·布里格姆)醫院,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也是規模最大的神經外科機構,即神經外科醫師學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神經外科中心,Cushing長期擔任主任,各國神經外科醫師慕名前來進修并成為一代泰斗,可以說這里是近代神經外科醫師的搖籃。在這段漫長的神經外科發展歷程中,還有另外一位杰出的神經外科巨匠—Dandy,他是Cushing的學生。1918年,他發明了“腦室空氣造影術”,大大提高了腦部病變的定位診斷,使手術成功率倍增,致死致殘率大為下降,對神經外科的診斷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長達50年的生涯中,Dandy一直與Cushing及Frazier關系緊張,從未進行過技術合作,在神經外科史上留下了永遠遺憾與令人不解的一頁。盡管如此,Dandy與Cushing仍被公認為近代神經外科的創始人和杰出的技術革新家。
Cushing時代,同時也涌出了許多杰出的神經外科人物。例如,美國紐約的Charles(查爾斯)確立了診斷和治療脊髓腫瘤的方法;Frazier首創了三叉神經節前纖維切斷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德國的神經科醫師Foerster(福斯特)證實了不同脊神經根在大腦皮質的定位和感覺分布情況;De Martel(德·馬特爾)在法國開創了神經外科,并且對神經外科技術進行了多項革新;Bailey(貝利)成功地進行了膠質細胞瘤的分級;Penfield(彭菲爾德)創建了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所,進一步發展了Foerster有關癲癇和腦定位方面的理論,美國及世界各國的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先后到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進修學習,并成為一代學科帶頭人。
(二)按照手術操作的發展歷程分期
按照手術操作的發展歷程,神經外科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大體(經典)神經外科時期、顯微神經外科時期和微侵襲(微創)神經外科時期。
1.大體(經典)神經外科時期
神經外科手術在肉眼下進行是該期的特點。在大體神經外科時期初期,由于輔助診斷技術與手術器械落后,手術技術不成熟、手術理念原始、麻醉安全度差及缺乏有效控制腦水腫和控制顱內感染的措施,因此,手術病死率很高。在這一時期,以美國的Cushing、Dandy為代表。其他杰出的神經外科醫師有英國的MacEwen(麥克尤恩)和Horsley(霍斯利),美國的Frazier、Bailey、Adson(愛德生)和Peet(皮特),加拿大的Penfield(彭菲爾德),德國的Krause(克勞斯),蘇聯的Burdenko(布爾登科),法國的De Martel(德馬特爾)和David(大衛),以及葡萄牙的Moniz(莫尼斯)等。
2.顯微神經外科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手術顯微鏡引入神經外科,20世紀80年代世界神經外科領域普及了顯微神經外科技術。人們通常將20世紀70~90年代稱為顯微神經外科時代。以應用手術顯微鏡或眼鏡式放大鏡為標志的顯微神經外科學成為近代神經外科發展史的一座里程碑,顯微技術將神經外科學帶入一個嶄新的時期。然而,不能簡單片面地將顯微神經外科學理解為只要手術中使用手術顯微鏡就是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顯微神經外科學是指以近代影像學為診斷基礎,以一整套與顯微手術相匹配的手術設備及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器械為保證,以顯微外科理論為觀念,以顱內病灶為中心的手術。借助顯微鏡良好的照明與清晰度,術野內病變組織和鄰近結構被放大,配合雙極電凝器、顯微手術器械,使手術的精確度和準確性大大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手術并發癥和手術致死致殘率也明顯降低,顯微手術理念也發生了變化。1957年美國的Kurze(克魯澤)在顯微鏡下成功切除了一例5歲兒童的聽神經瘤,成為第一個應用手術顯微鏡的神經外科醫師。1958年Donaghy(多納吉)在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顯微外科研究訓練室,培養了許多包括Yasargil(亞薩吉爾)在內的杰出顯微神經外科人才。1960年,Jacobson(雅各布森)和Suarez(蘇亞雷斯)在顯微鏡下成功地完成了直徑不到1mm的小血管吻合的動物實驗,為開啟顯微神經外科打下了基礎。真正將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發展起來的是瑞士的Yasargil教授。1966年,他在美國完成學習后返回瑞士,成功地進行了世界首例人類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皮質支吻合手術。Yasargil完成手術后不到24小時,他的老師Donaghy也在美國成功地完成了同樣的手術。從此,Yasargil作為顯微神經外科導師,帶領神經外科醫師進入顯微神經外科時期,將原來的腦干腫瘤、脊髓髓內腫瘤等手術禁區逐步打破,給整個神經外科界帶來了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浪新潮。他對手術顯微鏡和顯微器械的不斷改進與創為這場革命浪潮持續地提供動力。美國的Rhoton(羅頓)、Drake(德雷克)、日本的Suzeki(鈴木)和德國的Samii(薩米)等都為顯微神經外科做出了突出貢獻。
3.微侵襲(微創)神經外科時期
1992年,德國學者Hellwig(黑爾維希)和Bauer(鮑爾)提出微侵襲(微創)神經外科概念,這種微創手術概念就是以最小的創傷,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微創首先是對腦的微創,其次是顱骨的微創,最后才是頭皮的微創。1995年Gerazten(杰拉森)等提出微侵襲神經外科手術必須滿足5個獨特的標準:①必須比現行的技術創傷小,同時又安全;②其療效要類似或優于標準技術;③康復時間(包括住院時間與恢復日常生活工作的時間)更短;④必須成本效益較高;⑤該技術必須對多數外科醫師切實可行(包括需要的手術技能水平及新設備能負擔得起)。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后被稱為微侵襲神經外科時代。微侵襲(微創)神經外科主要包括顯微神經外科、立體定向神經外科、血管內神經外科、神經內鏡神經外科、立體定向放射神經外科、導航神經外科與鎖孔神經外科。1967年世界上第一臺γ刀問世,使患者在無痛、無血、無創下治療某些小型顱內腫瘤、血管畸形和功能性疾病成為可能。Wilson(威爾遜)最早于1971年提出“鎖孔外科”概念并首先應用于臨床。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真正被接受。神經外科“鎖孔入路”的目的不是開顱范圍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牽拉腦組織。因此,小骨窗開顱不是“鎖孔入路”的目的,而是微侵襲神經外科理念的結果。20世紀70年代,神經內鏡隨著現代光學及光導纖維的發展再次獲得興起。1986年,美國Roberts(羅伯茨)發明了首臺“神經導航系統”。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顯微神經外科是微侵襲神經外科的基礎,而神經內鏡神經外科的發展與沿革才是微侵襲神經外科的起源。目前,顯微神經外科技術仍然是神經外科手術的基礎,在神經外科治療技術中仍占主導地位。立體定向儀、術中CT、術中MRI、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血管栓塞材料、γ刀、神經內鏡、神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一系列先進設備的先后問世與臨床應用,與“以最小的創傷,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手術理念的建立,成就了當今的微侵襲(微創)神經外科。
二、近代神經外科先驅與巨人簡介
(一)英國
1.William MacEwen(威廉·麥克尤恩,1848—1924)(圖1-2-1)
(1)生涯:
蘇格蘭外科醫師,1848年6月22日出生于蘇格蘭西部,1872年畢業于格拉斯哥大學,終其一生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致力于無菌技術、創傷學、外傷性昏迷的研究。1902年被授予爵士,1922年任英國醫學會主席,1924年3月22日去世。

圖1-2-1 William MacEwen(威廉·麥克尤恩,1848—1924)
(2)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1876年,MacEwen通過物理查體精確定位一個男孩的額葉膿腫,患者死后經尸檢證實。世界上首例真正成功的開顱手術是由MacEwen完成的,他于1879年在英國格拉斯哥進行了左顱前窩扁平狀腦膜瘤摘除術并獲得成功,這也是最早的顱底手術。1881年,他進行了1例腦膿腫切開引流術,為最早的2例神經外科手術。1888年,MacEwen又發表了他在1883年成功施行2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和首例截癱椎板切除減壓術的報道。此后又報道了21例開顱術和6例椎板切除術。腦積水的破罐音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為MacEwen征。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1880年他提出的氣管內插管麻醉技術,沿用至今。
(3)歷史地位與評價:
世界神經外科元老,真正的神經外科先驅。世界上真正開顱手術第一人,神經外科開顱術和椎板切除術的先驅者。
2.Victor Horsley(維克托·霍斯利,1857—1916)(圖1-2-2)
(1)生涯:
英國外科學家,1857年出生于倫敦,1875年進入倫敦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得學士學位及外科學士學位,畢業后受聘于倫敦大學醫學院醫院和布朗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要求去前線野戰醫院,1915年他作為上校帶領一支英國醫療隊前往埃及戰場,第二年他到了伊拉克的阿馬拉,在那里,他于1916年7月16日因中暑高熱死亡,享年59歲。

圖1-2-2 Victor Horsley(維克托·霍斯利,1857—1916)
(2)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1886年,他報道了除瘤3例開顱術,其中2例癲癇灶切除術,1例腦結核瘤摘術,均獲成功。1887年,他完成了世界首例脊髓腫切除術,術后患者完全恢復。1889年他又開創了半月神經節后神經根切斷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及實施了首例經額垂體瘤切除術。他一生中開發了很多實用的神經外科技術,包括骨蠟止血、頭皮瓣開顱、結扎頸動脈治療顱內動脈瘤及立體定向裝置等。
(3)歷史地位與評價:
近代神經外科三大創始人之一。
3.其他人
(1)Cains(凱恩斯,1896—1952):
創建英國第一個神經外科專業,后赴牛津大學任神經外科教授,蜚聲國際。
(2)Jefferson(杰弗遜,1886—1961):
英國神經外科協會創建人之一,是曼徹斯特神經外科首任主任。專長顱腦損傷、脊髓損傷,并從事垂體腺瘤、顱內動脈瘤、神經放射學、第四腦室形態等研究,發表《顱腦彈傷》等兩部專著。
(3)Dott(多特,1897—1973):
曾任英國神經外科協會主席,首先在英國采用腦血管造影診斷腦血管畸形,于1933年在英國實施首例顱內動脈瘤手術。
(二)美國
1.Harvey William Cushing(哈維·威廉·庫欣,1869—1939)(圖1-2-3)
(1)生涯:
1869年4月8日出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Cleveland,Ohio)的一個內科醫生家庭。這是一個富裕的家族,三代行醫。兄弟姐妹共10人,他最小。1891年畢業于耶魯大學,1895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895—1902年在克利夫蘭醫學中心任外科醫師;1902—1912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外科學副教授;1912—1932年任哈佛大學外科學教授和波士頓的Peter Bent Brigham(彼得·本特·布里格姆)醫院外科主任;1914年,他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美國軍隊衛生部服役,1918年任美國遠征軍主任顧問醫師,軍銜至上校;1932年9月1日,他從Peter Bent Brigham醫院和哈佛大學退休;1933—1937年又任耶魯大學神經系主任、教授,1937—1939年任醫學史研究系主任。

圖1-2-3 Harvey William Cushing(哈維·威廉·庫欣,1869—1939)
1939年,他在搬運一堆沉重的16世紀手繪人體解剖書時心臟病發作,于10月7日在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死于心肌梗死,終年70歲,埋葬在克利夫蘭的湖景公墓。
(2)傳奇:
1887年,他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在耶魯大學他“主刀”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手術,手術對象是一條流浪犬,他在實施麻醉后手術取出了犬的大腦。1891年畢業于耶魯大學,畢業后考入哈佛大學醫學院;1893年,他在麻省總醫院擔任麻醉師,一次為患者實施麻醉時,在全班同學的圍觀下,患者因吸入過量乙醚死在手術臺上。Cushing為此事負疚于心,差點放棄學醫。后來他和Amory Codman(艾莫里·科德曼)開發了一個系統,用于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連續記錄體溫、脈搏和呼吸,這使得麻醉師和外科醫師對患者的狀況一目了然。Neurosurgery期刊的一篇文章中將該系統稱為Cushing對醫學界的第一次重大貢獻。這一套規程使Cushing的職業生涯定位在“手術”上,從此未再改變。1895年,Cushing畢業后,到馬薩諸塞州立醫院任住院醫師,成了一名外科醫師,而后在麻省總醫院實習。
1896年,他到約翰·霍金斯醫院跟隨“現代醫學之父”——William(威廉)教授工作。由于Cushing表現出色,在接下來的兩年被任命為外科手術督導員。之后,他又到英國生理學家Charles Sherrington(查理·謝林頓,1857—1952)的實驗室里學習了1年。在那里,他做了一些試驗,測定各個腦區所控制的身體特定部位,找出了所有脊髓神經到皮膚的各個分支,并把每個有關部位的功能都繪制成圖。這樣,醫師只要發現患者的身體哪個部位不適,就能知道中樞神經系統的什么部位可能有腫瘤。在這些研究基礎上,他最先提出了顱內腫瘤的診斷、分級和分類方法。
Cushing首先將X線診斷技術引入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立志于腦部疾病的治療。
他是首先將血壓計引入美洲的第一人。Cushing在旅歐期間,在意大利帕維亞城的一所醫院里發現了一個精巧的血壓記錄器(Riva-Rocci氣動血壓記錄儀)。當時大多數醫師對血壓并不重視,也不知道有測量血壓的實用器械。但他在手術過程中發現,當顱內腦脊髓液壓力增加時,動脈血壓也會隨之升高,一旦動脈血壓不能達到顱內壓力之上,血液對腦的供應就會中斷,患者就會死亡。他把Riva-Rocci氣動血壓記錄儀模型帶回美國,并推廣血壓計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同時他修改了血壓記錄表,這個血壓記錄表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麻醉記錄單的雛形。
Cushing不是內分泌科醫師,但內分泌科醫師也知道他。Cushing病和Cushing綜合征都是以他命名的。擔任Cushing秘書多年的Madeline Stanton(馬德琳·斯坦頓)說:“垂體是老爺子的初戀,也是他唯一的真愛!”他發明了經鼻竇入路垂體瘤手術,發現并確認了Cushing綜合征及其他垂體激素分泌異常所引起的疾病,解釋了垂體腺和其他內分泌腺的巨大作用。鑒于他對垂體、甲狀腺與垂體瘤的研究貢獻,Cushing也被認為是內分泌學的先驅。
Cushing同時又是一名作家,撰寫的《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傳記》,1925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1926年獲得了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是美國最著名的文學獎項之一),該書至今仍然是美國醫學傳記的經典之作。
Cushing也是一位畫家,他在醫學期刊上發表了許多醫學插圖,而且也繪制了一些水彩畫。
(3)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1917年他首先提出了神經外科手術操作原則,首先提出術畢縫合硬膜與帽狀腱膜,從而減少創口滲漏和繼發感染,使腦手術病死率大幅度降低,在神經外科發展初期做出了巨大成就。這已成為現代神經外科手術操作必須遵循的原則。
他作為一名美國外科醫師,專長于腦外科,對腦外科手術的技術進行了改進,并在神經系統、血壓、垂體和甲狀腺領域都有重大發現。他發明了鉆顱錐、開顱鋸、銀夾、電刀等開顱設備。因此,Cushing被稱為“近代開顱手術之父”。
1900—1901年,他先后到達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參觀學習。此后,他在實驗研究中首次揭示了顱內壓增高對呼吸、脈搏、血壓的影響。1905年,Cushing報道世界上首例髓內腫瘤切除術。1910年,他成功地為Wood將軍切除了腦膜瘤,Wood將軍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朋友和醫生。1904年,40多歲的Wood將軍左腿抽搐,幾年后癲癇大發作;1910年,Cushing為他診斷并成功地開顱摘取了腦部腫瘤,這個手術在當時的醫學史上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Cushing傳》的作者、醫學史教授Michael Bliss(邁克爾·布利斯)說:“無效的神經外科有很多父親,但是有效的神經外科之父只有一個,那就是Harvey Cushing!”這句話的意思是:在Cushing之前,神經外科手術的病死率高達50%~60%,Cushing在他的神經外科生涯中,進行了大量的手術革新與技術發明,使手術病死率大大降低,開創了在2000個病例中將病死率由原來的近100%降低到低于10%的先例,而且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大大降低,使神經外科從“死亡學科”中逐漸走出并發展起來。
Cushing設計空氣止血帶制止頭皮出血,以后改用小夾夾住帽狀腱膜外翻止血;他首創銀夾鉗閉血管,并設計銀夾鉗、銀夾臺;1920年3月12日他在美國波士頓的Peter Bent Brigham醫院成立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神經外科組織——“Harvey Cushing學會”,后更名為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AANS),Cushing長期擔任主席,世界各國神經外科醫師慕名前往進修學習,并且很多人成為一代泰斗,可以說這里是現代神經外科醫師的搖籃,為培養全世界神經外科醫師做出了貢獻。1929年,Cushing與物理學家Bovie(博維)發明了術中止血的電凝器,開創高頻電刀電凝和切割止血獲得成功。
Cushing長期從事垂體生理學、病理學、外科學的研究。1912年,他撰寫了《垂體及其疾病》一書;1917年,他發表了聽神經鞘瘤的文章;1927年,他報道了300例經鼻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手術病死率僅4%;1929年后改用經額開顱入路手術。他一生完成腦瘤手術2000余臺。
他不僅從事外科技術革新,而且著書立說豐富。許多病征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如Cushing綜合征、Cushing病、Cushing潰瘍、Cushing反應等。他被提名諾貝爾醫學獎至少38次。
Cushing對醫學發展的其他貢獻還包括:發明了“Cushing溶液”,即現在仍在使用的代替純氯化鈉的生理平衡液,率先應用了現在普遍使用的正壓氣管麻醉劑。
他還積極推進神經外科的專科化,培養了一批“Cushing系”的優秀神經外科醫師。例如,Dandy(小兒神經外科創始人)、Penfield(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所創始人)、Davidoff(愛因斯坦醫學院神經外科創始人)等大量神經外科巨人都是他的學生,還有比利時、加拿大、羅馬尼亞和英國的不少神經外科醫師,他們大都成了本國神經外科的帶頭人。美國神經外科創始人Cushing在神經外科方面的貢獻偉大,但其心胸卻并不寬廣,他并不愿意看到自己被后輩超越。因此,就有了與Dandy的矛盾。
Cushing一生中對醫學的發展貢獻無數,但他在其遺囑中要求在他的墓志銘中刻上:“第一個做帽狀腱膜縫合術者長眠于此”,并引以為豪。
Cushing去世后,給他的母校耶魯大學留下了1萬多張珍貴的患者照片、7000多冊醫學書籍和500個大腦及腫瘤標本。在此基礎上,耶魯大學建成了耶魯醫學院圖書館,在耶魯醫學院圖書館的地下室有一個以“Harvey Cushing”為主題的展覽室。
(4)歷史地位與評價:
Cushing是美國神經外科的創始人,也是最著名、最偉大的近代神經外科創始人與近代開顱手術之父,他在神經外科中的地位與貢獻迄今幾乎無人超越。
他不僅是一位神經外科醫師,也是神經生理學家、病理學家、內分泌學家、作家、畫家及攝影家,他是內分泌學、顱底外科與經蝶垂體手術的先驅。
1988年,美國郵政發行了一枚郵票來紀念Cushing,這是“美國偉人”系列郵票之一。
2016年,Medscape(美國醫景醫藥搜索引擎,是美國著名的專業醫學搜索引擎網站)評選的醫學史上有影響力的50位醫生中,Cushing位居第16位。
2.Charles Harrison Frazier(查爾斯·哈里森·弗雷澤,1870—1936)(圖1-2-4)
(1)生涯:
1870年4月19日出生在美國費城,1936年7月26日去世,享年66歲。1892年,他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學期間,他與神經科醫師Spiller(斯皮勒)是同學。1895年,他去德國柏林深造1年,師從著名的外科醫師Bergmann(柏格曼)。1896年返回美國,就職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任外科講師。1901年,任外科教授及大學醫學院的系主任。1905年,他加入美國神經科學學會,1928—1929年任學會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美軍外科醫師中心的神經外科醫師顧問。1925年,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圖1-2-4 Charles Harrison Frazier(查爾斯·哈里森·弗雷澤,1870—1936)
(2)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Frazier原是一名普外科醫師,因與神經科醫師Spiller(斯皮勒)交往甚密,遂致力于功能神經外科學的研究。他主要從事疼痛、癲癇、眩暈的治療,培訓了大批學生。他的成名之作是顳下硬膜外入路三叉神經后根切斷術(1901年世界首次),以后報道700例手術經驗,后人稱為Frazier氏三叉神經后根切斷術。Frazier一生中發表了論文200余篇,出版了兩部專著。他對神經外科的杰出貢獻是發明了脊髓外側切斷術治療疼痛。
(3)歷史地位與評價:
Frazier氏三叉神經后根切斷術與脊髓外側切斷術發明人。
3.Walter Edward Dandy(沃爾特·愛德華·丹迪,1886—1945)(圖1-2-5)
(1)生涯:
1886年生于美國密蘇里州的塞得利亞,父母是英格蘭移民。1907年畢業于密蘇里大學醫學院,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繼續學習,1910年畢業,獲博士學位。學習期間,得到外科主任Halsted(哈斯特,外科橡皮手套的發明人)教授的偏愛,畢業后被Halsted教授留在自己的實驗室工作。
對Dandy的才干Halsted早有耳聞,因此,待Halsted回歸霍普金斯大學醫院后,直接將其招至麾下,繼續支持他的神經外科實驗研究。Dandy出色地完成了腦積水的實驗研究,確認了腦積水的病因和分型,這讓Halsted大為賞識。腦積水的研究僅是Dandy一生中重大的學術貢獻之一。

圖1-2-5 Walter Edward Dandy(沃爾特·愛德華·丹迪,1886—1945)
1912年Cushing離開霍普金斯大學醫院后,Dandy在George Heuer(Cushing的第一個學生)的指導下繼續他的外科訓練。當Heuer在1922年離開后,Dandy成了霍普金斯醫院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直到1946年。Dandy在60歲時死于心臟病。
(2)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Dandy對神經外科的創新與發明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他手很巧,手術很快,在他的高峰時期平均每年做1000例手術。
1913年,27歲的Dandy在做住院醫師時就發表了腦脊液循環,提出了梗阻性和交通性腦積水的分類和腦積水手術,手術方式沿用至今。1916年,Dandy又開展了松果體切除的研究,證明了實驗動物在切除松果體后不會出現性早熟。
1921年,Dandy報道了1例第四腦室阻塞造成的腦積水;1944年,Walker也報道了1例類似患者。因此,這種先天性第四腦室孔閉鎖造成的腦積水被稱為Dandy-Walker畸形。Dandy長期從事腦積水的研究,倡行脈絡叢切除術和腦室造口術,并第一次闡述了腦積水的解剖和病因。因此,他被認為是第一位小兒神經外科醫師。
1916年,他首先證明聽神經瘤可以完全切除,1925年他提出磨除內聽道切除腫瘤,將以前認為不可能的聽神經鞘瘤全切術變成了標準的神經外科手術;因此,他也被稱為顱后底外科的先驅。
1917年,Dandy多次觀察到顱腦損傷后產生顱內積氣的現象,產生了將空氣直接注入腦室進行診斷的聯想。1918年他發明了“腦室空氣造影術”,即向人的側腦室或蛛網膜下隙注入氣體,可使腦室系統在X線中顯示出來,從而大大提高了腦部病變的定位診斷,使手術成功率倍增,致死致殘率大為下降。這一年,他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在Ann Surg期刊上發表了腦室空氣造影術的論文,名噪一時。Cushing的助手Horrax(霍拉克斯)對Dandy的這一貢獻非常贊賞,他說:“這種診斷方法不僅能對目前不能定位的腦腫瘤做出明確診斷,還能對許多位置不明確的顱內新生物精確定位,從而給病人帶來治療機會。”Dandy發明的腦室空氣造影術及隨后不久又發明的氣腦造影技術,這兩項技術對于腦瘤的診斷和定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于1933年獲諾貝爾醫學提名獎。
Dandy還創建了第一個ICU。在40年的行醫生涯中,他開創了許多神經外科手術。除了前面說過的一些手術,他首先實施的手術還有:1922年,內鏡下治療腦積水;1925年,顱后窩入路三叉神經起始部和舌咽神經切斷術;1928年,第Ⅷ對腦神經切斷治療梅尼埃病;1929年,椎間盤切除術;1930年,手術治療痙攣性斜頸;1933年,切除大腦半球治療惡性腫瘤及切除腦室內腫瘤;1935年治療頸內動脈海綿竇瘺;1937年3月23日,Dandy在無手術顯微鏡未做腦血管造影的情況下,用V形銀夾夾閉了一個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成為第一個夾閉顱內動脈瘤的人。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宣告腦血管疾病從此可以用手術治療。Dandy創建了腦血管外科的概念。1941年,首先開展經顱切除眶內腫瘤。
Dandy一生中出版了5部專著,發表了160篇論文,其中最有名的是Lewis'Practice of Surgery一書中的The Brain一節。在此書中他寫的有關腦外科內容,至今仍被看作神經外科的“圣經”。
Dandy準確的診斷能力與精確的鉆孔定位讓他的同事感到吃驚。他幾乎不與同事合作,也不參加討論。當有人問他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他回答道:“親愛的同事,肯定是上帝偷偷在我耳旁告訴我的。”
(3)歷史地位與評價:
Dandy、Horsley和Cushing被稱為現代神經外科的三大創始人。他是第一位小兒神經外科醫師、第一個夾閉顱內動脈瘤的人、第一個聽神經瘤成功全切除的人,是小兒神經外科、顱后底外科與顱內血管外科的先驅。
1941年2月22日,在霍普金斯大學65周年的紀念大會上,Dandy被授予肖像榮譽獎,當一位同道將其畫像送上大會主席臺時,是這樣深情地回顧Dandy在專業生涯中的輝煌成就的:“Dandy是一位獨立的干將,對所有現代知識都心存疑慮,并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下不斷對事物提出新觀點,他敢于挑戰困難,百戰百勝。他的想象力是如此活躍、豐富,其成功的秘訣是勤于思考。每當靈感出現于腦海,他就憑著執著的信念和百倍的努力去付諸實踐,他在神經外科技術方面的貢獻,至今令人難以望其項背,他具有的創新思維和天賦,給我們大學平添了不少光彩。主席先生,請允許我代表一群仰慕Dandy的好友,向霍普金斯大學獻上他的肖像,這是一幅偉大富有個性色彩的肖像。”這一年,Dandy 56歲。
4.Percival Bailey(珀西瓦爾·貝利,1892—1973)(圖1-2-6)

圖1-2-6 Percival Bailey(珀西瓦爾·貝利,1892—1973)
(1)生涯:
1918年,Bailey畢業于美國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1919年給Cushing當助手,1928年任芝加哥大學神經外科主任,1939年任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神經病學院神經外科學教授,1951年任伊利諾斯州精神病學研究所所長。
(2)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1925年,他與Cushing首先報道兒童髓母細胞瘤。以后,他與Paul Bucy發現了少突神經膠質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膠質瘤。
目前神經外科通用的命名法諸如星形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等都來自Bailey的分類法。他的主要論著有《膠質瘤分類法》《顱內腫瘤》《小兒顱內腫瘤》《人腦的立體圖譜》《精神病學大革命》等。Bailey桃李滿天下,培養的學生有Bucy、Sweet、Cloward、Walker等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以及法國醫師Vincent、Wertheimer等。
(3)歷史地位與評價:
Bailey是近代神經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既是神經外科權威,也是神經解剖學家、神經精神病學家、神經生理學家、神經病理學家。在這些領域中,他都是學科帶頭人。
5.其他人
(1)Adson(愛德生,1867—1951):
創建了Mayo醫院神經外科,致力于交感神經手術治療閉塞性脈管炎、雷諾病、高血壓等,對三叉神經痛的治療亦有深入研究。
(2)Peet(皮特,1885—1949):
被公認為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的大師,對內臟神經切斷術治療高血壓造詣很深,曾報道2000例以上。
(3)Ingraham(英格勒厄姆,1898—1965):
是小兒神經外科的先驅者和奠基人,與Matson(馬特森)合著《小兒神經外科學》。
(4)Davidoff(大衛杜夫,1898—1975):
是美國神經放射學創始人。論著涉及神經放射學和神經病理學,涉及腦瘤放療、肢端肥大癥、腦電圖等多方面。先后與Dyke(迪克)及Epstein(愛潑斯坦)合著《部分性氣腦造影術》。
(5)Bucy(布西,1904—1972):
曾任國際神經外科協會主席、J Neurosurgery主編,并創立Surgical Neurology期刊。他的研究涉及腦瘤、椎管內腫瘤、皮質運動區與顳葉的聯系、脊髓損傷病理解剖變化、中樞神經系統畸形、運動異常、精神外科等,出版包括《顳葉的主要行為功能》等多部論著,發表論文300余篇。
(6)Rhoton(羅頓,1932—2016):
是世界著名的顯微神經外科先驅,曾任神經外科協會、神經外科醫生大會、神經外科醫師協會、北美顱底協會、國際顱面和顱底外科大會、佛羅里達神經外科學會和國際神經外科技術與儀器發明協會主席。1998年,獲得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頒發的Cushing獎,這是美國兩大神經外科協會所頒發的最高獎勵。2001年,獲世界神經外科學會聯合會榮譽獎。2008年,獲世界神經外科醫師協會Golden Neuron Award。其經典大作《RHOTON顱腦解剖與手術入路》可謂是神經外科醫師的經典讀物。
美國其他著名神經外科專家還有:Walker(沃克),畢生致力于神經解剖學、神經病理學、神經生理學、腦電圖等的研究。對丘腦、中腦解剖深有造詣,從事脊髓丘腦束切斷術治療頑痛、大腦腳切開術治療單側投擲癥等。Sweet(斯威特),創建了腦同位素掃描實驗室,從腦脊液產生和吸收機制、腦瘤細胞培養等基礎研究到垂體莖切斷術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低溫在腦血管手術中的應用、顱咽管瘤根治等臨床課題研究均有建樹。Sweet對疼痛外科的治療有特殊貢獻,先后著有《疼痛及其機制和神經外科控制》(1955)、《疼痛與神經外科醫師——40年經驗》(1969,與其老師White合作)、《人類疼痛的暫時性阻斷》(1967,與Wall合作)。Sweet與工程師合作成功研制射頻儀,用射頻熱電凝療法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開創了選擇性破壞痛覺纖維而保留觸覺的新療法。White(懷特)是交感神經手術的先驅者,擅長血管病和疼痛的治療,致力于研究內臟神經生理學,探求緩解自主神經系疼痛的鎮痛方法,對疼痛治療卓有貢獻。
(三)加拿大
Wilder Graves Penfield(威爾德·格瑞夫斯·彭菲爾德,1891—1976)(圖1-2-7)

圖1-2-7 Wilder Graves Penfield(威爾德·格瑞夫斯·彭菲爾德,1891—1976)
Penfield原籍美國,1891年1月26日出生于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1913年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后他還短暫地當過一段時間足球教練,后來到法國巴黎郊區的一個軍隊醫院做過外科手術助手;1918年,他從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畢業,獲博士學位;在跟隨著Cushing學習后,1928年應聘至加拿大蒙特利爾維多利亞醫院工作。1932年建立神經病學研究所,終生任所長。1934年加入加拿大籍,成為加拿大公民。1950年,Penfield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1953年被授予首屆英聯邦新年榮譽勛章,1960年退休,1976年4月5日去世。
他長期從事癲癇外科治療,對腦瘤、軟腦膜的循環、記憶機制等深有研究,同時進行生理學和病理學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著有《癲癇和腦定位》(1941)和《癲癇及人腦的解剖功能》兩部專著。
Penfield是世界著名的神經內、外科教授,加拿大神經內、外科創始人之一。
1961年被英格蘭皇家外科醫師學院授予利斯特勛章,1967年獲加拿大總督功勛獎章,1994年被授予加拿大醫學獎。
(四)法國
1.Thierry De Martel(蒂里·德馬特爾,1876—1940)(圖1-2-8)
De Martel是法國神經外科創始人之一,1909年他在法國成功切除第1例腦瘤,1911年脊膜瘤切除順利,1916年De Martel倡議神經外科坐位手術并設計特制座椅并倡行開顱用局部麻醉,1917年開創顱腦傷急癥手術。他為顱內壓增高患者設計了腦室持續引流裝置及自動腦壓板沿用至今。

圖1-2-8 Thierry De Martel(蒂里·德馬特爾,1876—1940)
2.Clovis Vincent(克洛維斯·文森特,1879—1947)(圖1-2-9)
Clovis Vincent是法國神經外科的導師,與De Martel同是法國神經外科創始人,腫瘤神經外科先驅。他48歲時從神經內科醫師轉為神經外科醫師,于1938年榮任法國第一位神經外科教授,其突出貢獻就是顳葉切除術與腦膿腫手術。

圖1-2-9 Clovis Vincent(克洛維斯·文森特,1879—1947)
3.Puech(普埃奇,1897—1950)
Puech是Vincent的學生和得力助手,1927年與David(大衛)一起隨Vincent赴美觀摩時,在芝加哥被稱為“法國三劍客”。1939年在巴黎另辟神經外科第二中心,名噪一時,專長精神外科。
4.Guillaume(紀堯姆,1903—1959)
Guillaume是De Martel的助手,擅長疼痛外科和腦出血手術等。
5.Petit-Dutaillis(佩蒂-迪塔伊,1889—1969)
作為外科病理學教授,Petit-Dutaillis是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治療的先驅者,著有《顱腦外傷水電解質紊亂及其治療》和《γ-腦造影在神外科的應用》。
6.Marcel David(馬塞爾·大衛,1898—1986)(圖1-2-10)
David是法國神經外科奠基人之一,在巴黎Ste Anne(安妮)醫院創建神經外科和功能神經外科,致力于大腦皮質和腦葉的功能研究,研制立體定向儀,開創深部腦瘤活檢、基底節結構興奮和破壞、放射性同位素植入、癲癇灶切除術。與Planiol(普拉尼奧爾)合作進行γ-腦掃描診斷腦瘤等,從而形成Ste Anne學派。1961年任法國神經科學會主席,創建歐洲法語神經外科學會。1973年任國際法語神經外科學會名譽會長。

圖1-2-10 Marcel David(馬塞爾·大衛,1898—1986)
(五)德國
1.Ernt von Bergmann(埃爾頓·馮·伯格曼,1836—1907)(圖1-2-11)
Bergmann是德國第一位從事中樞神經系統外科的普外科醫師,著有《顱腦外傷的治療》一書。1886年,他首先采用了熱蒸汽消毒手術器械和敷料,奠定了無菌外科觀念。

圖1-2-11 Ernt von Bergmann(埃爾頓·馮·伯格曼,1836—1907)
2.Fedor Krause(費多爾·克勞斯,1857—1937)(圖1-2-12)
Krause與Foerster一起,是德國神經外科奠基人,被稱為德國神經外科之父。1892年,他首創硬膜外入路半月神經節探查和周圍支V2、V3切除術;1935年,首創腰椎間盤突出手術。1901—1911年出版《腦和脊髓外科學》巨著三卷。德國神經外科學會設立了Fedor Krause勛章以表彰對神經外科做出突出貢獻者。

圖1-2-12 Fedor Krause(費多爾·克勞斯,1857—1937)
3.Otfrid Foerster(奧特弗里德·福斯特,1873—1941)(圖1-2-13)
Otfrid Foerster是一名內科醫師,卻對外科有卓有貢獻。他對德國神經外科初期起著主導作用。他的關于人肢體感覺皮節分布的研究成果,為外科應用奠定了基礎。他曾為列寧診治過腦血管意外,并參與列寧的尸體解剖。

圖1-2-13 Otfrid Foerster(奧特弗里德·福斯特,1873—1941)
(六)日本
1.Makoto Saito(齋藤,1889—1950)
是日本神經外科學會奠基人,曾于1920年赴維也納、柏林、巴黎學習神經外科3年,將氣腦造影、腦室造影、腦血管造影引入日本。
2.Mizuho Nakata(中島瑞穗,1893—1975)
曾跟隨Cushing、Dandy、Frazier學習,歸國后1957年創建腦研究所。
3.Chisato Araki(松崎,1901—1976)
于1936年赴美拜Bailey和Bucy為師,歸國后1948年任神經外科教授,是日本神經外科學會奠基人之一,培育了大批神經外科醫師。
(七)拉丁美洲
1.Balado(巴拉多,1897—1942)
是阿根廷神經外科先驅者,以碘油腦室造影聞名于世。
2.Iniguez(伊尼格斯,1909—1977)
是烏拉圭神經外科奠基人,主要從事神經系統寄生蟲研究等,1955年創辦拉美神經科雜志。
3.其他人
1945年,巴西的Paglioli(帕廖利)、阿根廷的Carillo(卡里洛)和Babbini(巴比尼)、烏拉圭的Schroeder(施羅德),以及智利的Asenjo(阿森霍)創建南美神經外科學會。
(八)西班牙、葡萄牙
1.Santiago Ramón y Cajal(桑地牙哥·拉蒙·卡扎爾,1852—1934)(圖1-2-14)
伊比里亞半島的神經外科起始于Cajal的神經解剖學研究,Cajal在西班牙馬德里以《神經系統組織學》巨著聞名,他于190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圖1-2-14 Santiago Ramón y Cajal(桑地牙哥·拉蒙·卡扎爾,1852—1934)
2.António Egas Moniz(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1874—1955)(圖1-2-15)

圖1-2-15 António Egas Moniz(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1874—1955)
(1)生涯:
1874年11月29日出生于阿萬薩,在科英布拉大學學醫,1902年任該校教授,1911年就任里斯本大學第一位神經學教授。曾長期在法國巴黎跟隨著名神經病學家Babinski(巴賓斯基)學習神經內科,1911年回國從政,1917年任外交部部長,后棄政從醫。1955年12月13日在里斯本去世。
(2)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1927年,經犬實驗和尸體實踐發現頸動脈內注射溴化鍶能在X線下顯示腦動脈系統,遂于數月后開始臨床應用。1927年7月在巴黎神經科年會上發表《腦動脈造影及其在腦瘤定位上的重要性》一文,引起轟動。1935年Moniz首次采取額前葉白質切除術治療精神病,開辟了一個新的醫學分支學科——精神外科學。因此,獲得194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葡萄牙人。1年后,由于這種手術后引起的嚴重后遺癥而遭到全世界神經外科學界的抵制,最后廢棄。正是這些悲劇鋪就了通往現代神經外科醫學的血淚之路。
(3)歷史地位與評價:
著名的葡萄牙神經外科專家,腦血管造影術的發明者,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神經外科醫師。
3.Ley(萊伊,1908—1955)
曾隨Bailey學習神經外科,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創建神經外科學院。1948年,Ley與葡萄牙的Lima(利馬)和西班牙的Obrador(奧夫拉多爾)等創建葡-西神經外科學會。
4.Obrador(奧夫拉多爾,1911—1978)
曾赴英國和美國學習,歸國后在西班牙馬德里先后在5個醫院創建神經外科。他知識面廣,涉及神經外科各領域,以癲癇和精神外科為主。
(九)北歐
1.Torkildsen(托基爾德森,1899—1968)
是挪威第一位神經外科專業醫師,1947年倡行腦室腦池分流術,因而得名。
2.Olivecrona(烏利韋克羅納)
是瑞典神經外科權威,他的主要論著有《腦瘤》(1927)、《矢狀竇旁腦膜瘤》(1934)、《顱內動脈瘤和動靜脈血管瘤》(1936)等。他的學生中知名者有Norlen(諾倫)和Leksell(萊克塞爾)。
3.Snelmann(澤爾曼,1893—1964)
是芬蘭神經外科代表人物,1947年任赫爾辛基大學神經外科教授。
4.Gazi Yasargil(加齊·亞薩吉爾,1925—)(圖1-2-16)

圖1-2-16 Gazi Yasargil(加齊·亞薩吉爾,1925—)
(1)生涯:
1925年7月6日出生在土耳其東部Lice小村,1949年畢業于瑞士巴塞爾學校,1967年從美國學習神經外科回到瑞士蘇黎世工作。當時的神經外科醫師在大腦里切除腫瘤是用手指去掏的,Yasargil敏銳地意識到顯微鏡所提供的光源和放大作用大大提高了可見度和處理效果。于是他于1968年,率先將顯微鏡引入神經外科。從此,Yasargil帶領世界神經外科進入一個新時代。
(2)對神經外科的主要貢獻:
Yasargil不僅首先將顯微鏡引入神經外科,改進了手術顯微鏡,發明了一系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器械,例如,Yasargil神經剝離器、Yasargil神經刀、Yasargil顯微探針、Yasargil動脈瘤夾等,而且創立了新的顱內動脈瘤、血管畸形和腫瘤的手術標準和方法,極大改善了神經外科的理論、教學及手術技巧。鑒于他對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理論和器械做出的卓越貢獻,被稱為“顯微神經外科之父”。
Yasargil對神經外科所做出的具有紀念碑意義的貢獻主要有三個。第一個貢獻是他于1968年率先開展了在顯微鏡下進行神經外科手術,打破了一個又一個手術禁區,將神經外科帶入一個全新的顯微手術時代。第二個貢獻是對腦蛛網膜池的顯微解剖進行了深入研究,詳細描述了蛛網膜下隙手術,認為絕大多數顱內手術可以在不傷及軟腦膜的情況下處理。他不僅強調神經外科醫師應掌握顯微神經外科基本技術和配合,改良并倡導翼點入路,而且自己動手設計并改進了一套裝備齊全的顯微手術器械。1967年和1969年他出版的《顯微血管手術學》和《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學》兩本著作不僅詳細介紹了顯微鏡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而且極大推動和普及了世界范圍內顯微神經外科工作的開展。從此,世界神經外科中心由Cushing所在地美國波士頓布瑞哥漢姆醫院轉移到Yasargil所在的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Yasargil的第三個貢獻是大大提高了雙側丘腦切開治療帕金森病及震顫和痙攣的療效。
當今許多國家建立了以Yasargil命名的顯微神經外科培訓中心。他出版的《顯微神經外科學遺產》《腦池的手術解剖》及《顯微神經外科學》(四卷)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發行。他撰寫的《顯微神經外科學》(四卷)被稱為當今顯微神經外科學領域中的“圣經”。
(3)歷史地位與評價:
Yasargil是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主任,長期擔任世界神經外科學會主席,被稱為“顯微神經外科之父”。
Yasargil于1999年被世界神經外科學會授予50年一次的世界神經外科歷史上的第二位“世紀人”。這一年,Yasargil以“世紀人”登上Neurosurgery期刊封面。
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John(約翰)教授稱Yasargil是“一個有著Cushing一樣強烈意志,Dandy一樣耐心和外科技術,Kruse一樣氣魄的神經外科醫師”。
他被稱為Cushing的繼承者,在神經外科中的地位幾乎與Cushing并駕齊驅。
(十)前蘇聯
Nikolai Nilovich Burdenko(尼古拉·尼洛維奇·布爾堅科,1876—1946)(圖1-2-17)

圖1-2-17 Nikolai Nilovich Burdenko(尼古拉·尼洛維奇·布爾堅科,1876—1946)
Burdenko 1876年6月3日出生于前蘇聯的堪察加,1891年進入神學院,1897年到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學習,1906年畢業于塔爾圖大學,1910年任塔爾圖大學教授,1918年任沃羅涅日大學的教授,1923年任莫斯科國立大學醫學部教授,1924年創建神經外科,1929年兼任神經外科診所主任,1934年籌建Burdenko神經外科研究所,組織神經內外科、神經病理、神經解剖、神經眼科、耳鼻喉科和神經放射科等專家共同工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所。1937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神經外科專業期刊——《神經外科問題》,1937—1946年任紅軍外科主任,1939年任前蘇聯科學院院長,1944—1946年任前蘇聯醫學科學院首任院長。曾三次獲得列寧獎章,1941年獲斯大林獎章,1943年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Burdenko 1946年11月11日去世,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Burdenko是前蘇聯第一位對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進行臨床實踐手術者,他在腫瘤和自主神經系統、腦血管循環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成就主宰著前蘇聯神經外科的發展,尤其是對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銳器傷的診療做出了巨大成績,他提出的腦手術時應遵循“解剖上可達、生理上允許、技術上可能”三條著名原則,至今為世人遵循。
Burdenko被稱為世界杰出的神經外科醫師和前蘇聯神經外科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十一)中國
1949前,我國神經外科幾乎一片空白。1949年后,全國各地相繼建立了神經外科。趙以成、史玉泉、王忠誠、段國升、關頌濤、涂通今、馮傳宜等教授是我國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中國神經外科發展簡史詳見本章第四節。
(劉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