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臨床循證叢書:失眠
- 李艷 薛長利主編
- 1147字
- 2025-03-15 06:45:02
如何使用本書
目的
該書主要針對臨床醫生、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本書通過系統和多維度的整理、評價現有中醫治療各類常見疾病的最佳證據,以指導高等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
相關概念的“定義”
本書最后呈現的術語表歸納總結了本書中多次出現的術語和概念,如統計檢驗、方法學、評價工具和干預措施等。例如,中西醫結合是指中醫與西醫聯合治療,而聯合療法是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不同中醫療法(如中藥、針灸或其他中醫療法)聯合使用。
數據分析和結果的解釋
我們使用了大量的統計分析方法合并現有的臨床研究證據。在一般情況下,二分類數據的效應量以風險比(RR)和95%置信區間(CI)形式報告;連續型數據則以均數差(MD)和95% CI形式報告。*表示有統計學意義。讀者應該注意到統計學意義與臨床意義不能對等。結果的解釋應考慮到臨床意義、研究質量(高風險、低風險或偏倚風險不明確)和研究的異質性。異質性檢驗的統計量I2大于50%被認為各研究間存在較大異質性。
證據的使用
本書使用國際認可的證據質量評價與推薦體系GRADE來總結使用了合理對照(安慰劑及指南認可治療)以及關鍵和重要結局(根據GRADE標準,結局重要性評價在4分及以上)的臨床研究證據的質量和推薦強度。由于中醫臨床實踐的復雜性及各國家地區衛生法規、中醫藥接受程度的不同,本書僅給出了證據質量評價的匯總表,未包含推薦意見。請讀者參照當地醫療環境合理解讀和使用證據。
局限性
讀者應該注意一些關于古代文獻和臨床證據的方法學局限性。
● 用于檢索中華醫典數據庫的檢索詞可能尚不全面,這可能對結果有一定影響。
● 對古籍條文的理解可能不同。
● 古籍中的某些內容現代已不再使用。
● 古籍描述的一些癥狀可能在多種疾病中出現,雖然我們的臨床專業人員對這些癥狀與研究疾病的相似性進行了分析,但可能存在主觀判斷偏差導致的偏倚。
● 絕大多數的中醫藥臨床證據來自中國,其研究結果在其他國家和人群的適用性需要進一步評估。
● 多數研究納入的受試者疾病嚴重程度、病程、療程等療效影響因素不同,我們盡可能地進行了亞組分析;當無法進行亞組分析時,讀者應注意meta分析結果的適用性。
● 多數納入研究均存在偏倚風險等方法學局限性,讀者應對基于極低至中等質量證據GRADE評價得出的結論進行謹慎解釋。
● 本書對九個中英文數據庫和相關臨床試驗注冊平臺進行了全面檢索,但仍然可能有少量文獻未被檢出,這可能對結果有一定影響。
● 方劑頻次的分析僅基于方劑名,可能存在不同研究使用的方劑名稱不同但其組成相同或相似。由于方劑的復雜性,方劑之間的相似性判斷尚難以實現。因此第五章報道方劑使用頻次可能被低估。
● 第六章對常用高頻中藥進行了描述,這為中藥研究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了線索。但該總結是基于發表文獻所用方劑所含中藥使用的頻次,未考慮每個研究/方劑的療效大小、實際臨床使用頻次和單味中藥在方劑中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