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康復護理學概述
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給人民健康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自20世紀末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比例持續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1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共2.67億,占總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0 056萬人,占總人口的14.2%。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康復護理服務能力,這給康復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康復護理事業的發展,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康復護士隊伍建設,拓寬康復護理內涵,大力發展老年康復護理服務,促進康復護理事業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
隨著我國將“健康中國”定為國家發展戰略,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康復護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規范康復護理的專業行為,制定康復護理相關指南,對于慢性病的康復護理、老年康復護理以及居家康復護理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醫學康復是指盡可能改善由疾病或外傷所引起的生理或心靈的損傷,不論在軀體還是精神上都能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提升個人的能力,使其功能逐漸恢復,重返家庭、社會生活。為了能夠使患者回歸社會,康復不只是醫學方面的康復,還應包括心理、社會、經濟、職業、教育等多方面的康復。在康復護理的全過程中,康復護士除為患者提供一般護理服務外,還應運用康復護理相關技術,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復護理服務。依據康復治療階段,選擇合適的評定項目,依據評定結果,提出相關康復護理問題,針對康復護理問題制訂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對康復對象進行精神、行為以及軀體等全方位的康復護理服務。
康復護理應建立在長期康復目標基礎上,幫助患者盡可能地實現短期康復目標。如帕金森病康復治療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主要內容來看,康復治療的短期目標主要是擴大及維持關節活動度,預防攣縮和糾正不良姿勢,預防或減輕失用性肌萎縮及肌無力,增強姿勢、平衡反應、安全意識,提高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幫助患者調整心理和生活方式。長期目標主要是維持或提高基本功能,預防和減少繼發性損傷的發生。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康復護理服務范疇在不斷延伸,從功能障礙或殘疾人的康復,拓展到早期重癥康復、快速康復外科、老年康復護理、社區康復護理、居家康復護理等,康復護理專業得以快速發展。康復護理的過程是通過教育和訓練患者,使患者充分發揮功能上的潛力和個人的主動性,學習新的技能和生活方式,康復護理全過程就是將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自我護理,通過康復教育,使患者的康復治療依從性提高,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的身心功能障礙得到改善,恢復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盡早回歸社會和家庭。康復護理不僅局限于醫院康復,還更多地涉及家庭和社區康復,大部分患者存在長期的功能障礙,有的甚至是終生。這就決定了康復護理的長期性和延續性。康復護理還應將早期康復貫穿于康復護理的始終,功能訓練要以預防為主,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并要與日常生活活動相結合,注重實用性,以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在幫助患者克服功能障礙的同時,還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康復,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心理康復護理措施,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功能訓練,以具備回歸社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適應社會環境,更好地融入社會。
康復護理秉承以人為本,全面康復的原則,努力維護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協助患者功能障礙的訓練,預防并發癥,注重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康復教育,教會患者維持自身健康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指導、訓練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預防和減少繼發性損傷的發生,教會患者代償策略,減少輔助,延緩疾病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