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基礎篇

第一章 意識概述

第一節 意識的概念

英語中的意識(consciousness)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onscientia,后者由cum(“伴隨”“在一起”的意思)和scire(“認識”的意思)兩部分組成。直到17世紀初,這個詞都是用來表達道德的是非對錯,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良心(conscience)。

唐孝威院士曾說“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人,人最寶貴的是意識。因此,人們非常重視意識與健康、意識與教育、意識與創新、意識與社會等實際問題的研究,這些應用研究的成果將造福于人類”。然而,意識究竟是什么?它位于何處?意識又有什么功能呢?17世紀,法國杰出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勒奈·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曾提出的“Je pense,donc je suis”(拉丁文翻譯為:我思故我在)就強有力地“證明”:有意識的思維或感受是一個自明的、強硬的、不可置疑的事實。然而,無論是哲學層面還是自然科學層面,意識仍然是一個謎。由此可見,意識問題是當代自然科學最基本和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首先,在產生意識的器官認知方面存在不同意見。在我國古代傳統哲學中,長期認為心是人的思維和記憶的器官。戰國中期,孟子在其《孟子·告子篇》里明確地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在我國古代傳統醫學中亦是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其《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則泛指精神狀態、意識、思維活動。可見,“心主神明”之說,成為我國古代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明代時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腦為元神府”,意謂腦為人的靈魂,即精神和思維活動所在之地,突出了大腦的重要性和主宰地位,并同時指出人腦位于頭部腦蓋骨下方,乃是人的精神靈氣所在之處,由此可見,李時珍較前人對腦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到了清代,我國著名的醫學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以專篇提出了《腦髓說》,其基本觀點是:“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論述了腦髓的生成,感官與腦的關系,腦對記憶力的影響,論證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指出了人的思維與記憶的器官是腦而不是心。從而在理論上糾正了數千年來我國傳統哲學和醫學把心腦主要功能混淆在一起的錯誤,徹底否定了“心主神明”之說。

在國外,古埃及和希伯來人也認為心智的位置在心臟,都認為心是感覺和思考的器官,瑪雅人則認為在肝臟。Aristotle明確提出心臟為人體的中心,認為心是綜合、比較各種感覺的“公共器官”,思維、意識、想象和記憶均源于心。直到18世紀中葉,被稱為“近代生理學之父”的瑞士杰出生理學家阿爾布雷希特·馮·哈勒(A·von Haller)在做腦部手術時才發現了腦的功能,科學地說明思維的器官是腦。此外,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我們的意識和思維,無論表面上如何像是超感性的東西,但它們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頭腦的產物”。現在,我們現代人都明白有意識的心智是腦的產物。因此,要認知意識,必須要了解腦、熟悉腦、理解腦。

自古以來,意識的起源與機制被稱作“整個科學領域最深奧,最令人著迷的問題之一”,它和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并稱自然科學塔頂的明珠。2005年,Science提出的125個科學前沿問題中,“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么”就作為25個最突出的重點問題之一。

此外,我們發現,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稱的“意識”一詞有兩種用法,一是當動詞用,即指“意識到”的活動,亦即認識活動;二是當名詞用,即指與物質相對立的活動的結果,如知識、思想、觀念等。醫學對意識的定義可能不同于哲學或心理學,廣義上的意識包含著認知、意志、情感等更為復雜的人類大腦特有的活動,而狹義上是指人類對于外界和自身的覺知與關注程度。比如,當一個人昏迷的時候,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失去了意識。然而,關于意識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確定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將意識定義為:“有意識的狀態,是維持健康和清醒生活的正常條件”;在常識維度層面上則將意識等同于我們內在的心智生活;在行為學維度層面上將意識界定為一系列的行為或行動,從而確保任何能做出一個或多個行為的有機體是有意識的;而在神經學維度層面上將意識定義為指明了任何一個有意識的感覺所需要的最小生理組織。如患者腦干損傷,該患者的意識可能出現障礙甚至意識完全喪失等。此外,在哲學維度層面上,則將意識定義為感受某物像什么,即擁有一個特定的體驗感覺,像是什么僅能被擁有該體驗的有機體知曉。

與此同時,從量子物理和心理學再到神經科學等一系列學科對意識的理解都面臨著挑戰。從量子理論的角度認為意識是由一些離散事件所構成,這些離散事件與不同大腦區域的不同振蕩頻率相對應。在心理學維度上將意識定義為人們對自身行為以及周圍世界的覺知,包括對環境刺激信息感知、自身感受、記憶和思維的知覺,以及對自身行為和認知活動產生、維持及終止對調節與控制。心理學的意識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對客觀事物與環境刺激的意識;二是人對自身內部狀態的意識,包括對自身內部活動狀態的意識和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即覺知到自己的各種主觀體驗-自我意識。在神經科學領域上,意識的形成機制是神經元因刺激而發生電位和化學代謝變化,經過它的加工(將刺激信號轉變成圖像、聲音、氣味等)后儲存于突觸處。當神經元再次受到刺激時(也可以是自己的聯想、回憶),它與原初的刺激進行校對,產生“是與不是”“相同與不同”等區別。

由此可見,意識活動包括意識狀態(即覺醒狀態)和意識內容。覺醒狀態是具有正常的睡眠-覺醒周期的清醒狀態,是人腦的生理過程,屬于皮質下激活系統的功能。意識的內容包括注意力、定向力、記憶力、知覺、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屬于大腦皮層的功能。要感知外面的世界,首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所以覺醒是產生意識的第一步。意識的生成是從意識的覺醒到意識內容的轉化,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意識水平的下降,甚至昏迷。

綜上所述,意識是在醒覺的基礎上,機體對自身和周圍的環境作出合理的判斷,并產生相應的復雜的精神活動和心理活動,并可以通過言語和行為來進行表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曲水县| 绵阳市| 长白| 永善县| 修水县| 平阴县| 连平县| 台南市| 蒙城县| 双城市| 教育| 静海县| 滦南县| 钦州市| 闽侯县| 湖州市| 湘潭县| 长春市| 芷江| 高要市| 舒兰市| 澳门| 龙胜| 贵州省| 都昌县| 长白| 武夷山市| 屏边| 建湖县| 岚皋县| 泰来县| 茶陵县| 德昌县| 宜州市| 六枝特区| 上林县| 屏东市| 顺平县| 会同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