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腫瘤學(第2版)
- 郝希山 王殿昌主編
- 2825字
- 2025-03-18 20:29:00
第3節 腹部器官相關生理功能
本節主要討論腹部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
消化器官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是將食物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的過程,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是指食物在胃腸道內被擠壓研磨并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時將食物推向遠端的過程;化學性消化是指食物在胃腸道內被消化液分解成可被腸道吸收的小分子的過程。食物被消化后,通過胃腸道黏膜進入血液的過程稱為吸收。
人體每日分泌6~8L消化液,主要由有機物(各種酶、抗體等)、離子(H+、Cl-等)和水構成。
消化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稀釋食糜,使之與血漿滲透壓一致,以便吸收;②調節胃腸道內不同部位的pH,為消化酶提供最佳活性環境;③水解食物,使其成為小分子;④分泌黏液、抗體,保護胃腸道黏膜,防止損傷。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成人胃容量為1~2L,是食物暫時儲存的部位。胃黏膜含有3種外分泌腺和多種內分泌細胞。外分泌腺包括:①門腺:為黏液腺,位于胃與食管連接處,分泌黏液。②泌酸腺:由壁細胞、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組成,分別分泌鹽酸、胃蛋白酶和黏液,位于胃底和胃體部。③幽門腺:位于幽門部,分泌堿性黏液。胃黏膜含有多種內分泌細胞,包括分泌胃泌素的G細胞、分泌生長抑素的D細胞和分泌組胺的肥大細胞等。
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為1.5~2.5L,pH為0.9~1.5,成分包括無機物(鹽酸、鈉和氯化鉀等)、有機物(胃蛋白酶、黏蛋白等)。胃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進食刺激,并通過神經和體液因素調節。
副交感神經興奮釋放的乙酰膽堿直接作用于壁細胞,引起鹽酸分泌;胃竇和十二指腸黏膜中G細胞分泌的胃泌素作用于壁細胞,促進鹽酸分泌;此外,胃泌酸區黏膜內大量的組胺可以直接或通過提高壁細胞對乙酰膽堿和胃泌素的敏感性來刺激鹽酸分泌。
胃的蠕動起始于胃中部,并有節律地向幽門方向推進。一般食物進入胃內5分鐘即有部分食糜被排入十二指腸。不同食物胃排空速度不同,主要與食物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有關。液體食物較固體食物排空快;細小食物較大塊食物排空快;糖類排空較蛋白質快,脂肪類食物排空最慢。混合性食物的胃排空時間為4~6小時。
胃的排空受來自自身和十二指腸的因素調節。食物引起胃機械性擴張,導致胃壁內神經反射或迷走神經反射,增強胃蠕動;胃泌素不僅刺激胃蠕動,還使幽門舒張,從而增加胃排空;食糜進入十二指腸后由于機械性擴張和酸、脂肪、滲透壓的刺激,抑制胃蠕動,即腸-胃反射,同時食糜的進入還可以引起促胰液素、抑胃肽、膽囊收縮素的釋放,從而抑制胃蠕動。
小腸腺包括十二指腸腺和腸腺。十二指腸腺位于十二指腸腺黏膜下層,分泌含有黏蛋白的堿性黏液,主要保護黏膜不被胃酸侵蝕。腸腺分布于全部小腸黏膜層。成人每日分泌小腸液為1~3L,pH為7~6,呈弱堿性。小腸機械性擴張刺激腸壁內神經叢,引起局部反射,引起小腸腺分泌是腸液分泌的主要調節方式,胃腸激素(促胰液素、胃泌素、膽囊收縮素等)可刺激小腸腺分泌。小腸的運動包括緊張性收縮、分節運動和蠕動。緊張性收縮是其他運動的基礎;分節運動主要是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勻,以利于消化,同時使食糜與腸黏膜緊密接觸,以利于吸收;蠕動可發生在小腸任何部位,近端小腸蠕動速度大于遠端,是食糜向前推進的主要方式。小腸肌間神經叢對小腸運動起主要調節作用。此外,外來神經(副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和體液因素(5-HT、P物質等)也對小腸運動有調節作用。
大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暫時儲存食物殘渣。大腸液由黏膜表面的柱狀上皮細胞和杯狀上皮細胞分泌,富含黏液和碳酸氫鹽,pH為8.3~8.4。其分泌主要由食物殘渣對腸壁機械刺激引起,刺激副交感神經可使分泌增加,刺激交感神經可使正在進行的分泌減少。大腸運動少且慢,包括袋狀往返運動、分節或多袋推進運動和蠕動。此外,大腸還有一種快速且前進很遠的蠕動,可以將腸內容直接推至降結腸或乙狀結腸,稱為集團蠕動,常開始于橫結腸,多發生在早餐后60分鐘內,由十二指腸-結腸反射引起。
胰腺兼有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胰腺內分泌功能主要參與糖代謝的調節;外分泌為胰液,參與消化,由胰腺腺泡和小導管細胞合成與分泌。
胰液為無色、無味、透明的堿性液體,成人每日分泌量為1~2L,pH為7.8~8.4。胰液中含有無機物和有機物。在無機物中碳酸氫鹽含量很高,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保護腸黏膜,同時為消化酶提供最佳pH環境。此外,含有大量Cl-、Na+、K+、Ca2+等。有機物主要由多種消化酶構成,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膽固醇酯酶、輔脂酶、卵磷脂酶A2、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脫氧核糖核酸酶、麥芽糖酶、乳糖酶、凝乳酶等,由腺泡細胞分泌。胰液中所含的上述消化酶可以將食物完全消化為可吸收的小分子,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部分。
胰液分泌受到神經體液因素調節。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非消化期胰液幾乎不分泌,進食時胰液在神經和體液因素的調節下分泌,其中體液因素更為重要。迷走神經興奮主要刺激胰腺腺泡細胞,分泌富含胰酶的胰液;體液方面主要由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導管細胞,分泌含大量水分和碳酸氫鹽的胰液,而胰酶含量很低。膽囊收縮素主要作用于腺泡細胞,以分泌胰酶為主。此外,胃泌素、血管活性腸肽等對胰腺也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胰腺內分泌功能主要由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胰高糖素來實現。
胰島素由B細胞合成與分泌,是重要的促合成代謝激素。對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均有重要作用。可促進全身組織細胞攝取、儲存和利用葡萄糖,以降低血糖水平;促進肝臟細胞合成脂肪酸,并抑制脂肪分解;促進機體蛋白質的合成和儲存。胰高糖素由A細胞合成分泌,與胰島素作用相反,是重要的促分解代謝激素。血糖濃度是兩者分泌的主要調節因素。血糖升高,則胰島素分泌增加,胰高糖素分泌減少;血糖下降,則胰島素分泌減少,胰高糖素分泌增加。兩者相互作用,以維持正常血糖水平。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功能很多的腺體器官,廣泛參與機體消化、代謝、排泄、解毒和免疫功能。肝細胞不斷合成膽汁酸和分泌膽汁,促進脂肪消化和吸收,并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的吸收。成人每日膽汁分泌800~1 000ml。肝臟幾乎參與機體所有營養物質的代謝,包括糖原合成、糖異生、蛋白質合成、氨基酸分解代謝、多種凝血因子合成,同時是脂肪運輸的樞紐,并參與脂肪代謝;肝臟通過化學作用、分泌作用、蓄積作用和吞噬作用,將體內或體外毒性物質轉變成為無毒或低毒物質,隨膽汁或尿排出機體,以保護機體免受損害;肝臟中含有大量單核巨噬細胞,可以處理來自腸道的抗原分子,刺激機體免疫應答反應。門靜脈血中,99%的細菌在經過肝血竇時被吞噬。
脾臟在胚胎時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時僅可生成淋巴細胞,其后成為清除衰老紅細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場所。約30%的血小板儲存在脾臟,當機體應激時可以釋放入血。此外,脾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抗原常首先在脾臟經過巨噬細胞處理后,方遞呈給T淋巴細胞,啟動機體特異性免疫反應。脾臟的免疫功能在兒童時期十分重要,若兒童切除脾臟,常可導致突發嚴重感染,而成年人則較少發生。
(王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