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腫瘤學(第2版)
- 郝希山 王殿昌主編
- 5602字
- 2025-03-18 20:29:03
第13節 中醫藥治療腹部腫瘤概述
中醫藥對于腹部腫瘤的治療有其寶貴的經驗,在醫療實踐過程中發揮著活力,在腫瘤整體治療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潛力逐漸被挖掘,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前景。腫瘤在中國文獻中記載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瘤”的記述。在《周禮》一書中,錄有周代專治腫瘤的醫師,稱為瘍醫。對于腹部腫瘤的描述散見于各種中醫藥書籍中,如《黃帝內經》中所述“腸覃”“石瘕”以及《難經》中的“積聚”,《諸病源候論》中的“癥瘕”“石癰”“石疽”等類似于胃腸、子宮、肝及胰腺腫瘤。《黃帝內經·靈樞》云:“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以及《黃帝內經·靈樞·上膈篇》述:“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頗似食管癌與賁門癌梗阻癥。
中醫學認為癌癥的病因為正氣先虛,邪毒熾盛,氣滯血瘀,痰飲積聚,即虛、毒、瘀、痰四個方面相互關聯,共同作用于人體而形成。中醫對腫瘤病因重視內源性因素,認為腫瘤的發病與情志內傷密切相關,過度情緒的變化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約2/3腫瘤患者發病前有較長期嚴重的精神抑郁狀態,說明中醫學對情志因素與腫瘤的認識是有科學內涵的。1980年北京市胃癌病例對照調查研究發現“好生悶氣”一項,其相對危險性(RR)高達3.00,χ2=11.021,P<0.001,具有非常顯著的意義,居調研54項危險因素之首。精神刺激,即生活事件與胃癌的發生顯著相關,RR=3.57,χ2=9.03,P<0.01。從我國五個大城市對胃癌398對的配對研究資料分析發現,精神抑郁與胃癌的發生明顯相關。這些研究與中醫學“百病皆生于氣”一說是吻合的。
中醫對腹部腫瘤的診斷亦通過四診八綱,辨證求因,癥候歸類。近年來,醫家在腫瘤患者四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進展。由一般的對比觀察發展到系統的探索規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四診進行實驗研究和定量分析。例如,全國12 448例舌診分析,惡性腫瘤患者的暗紅舌與紫舌為良性患者的2倍、健康人的2.7倍;腫瘤患者與健康人的舌脈粗張比較,差異顯著(P<0.001)。觀察130例肝癌患者發現青紫舌或絳紫舌,肝腫瘤多數>5cm,且易在肝內播散,手術切除率和切除后AFP轉陰率低,易在短期內再發或導致死亡;舌色淡紅或僅舌邊紅的肝癌患者腫瘤多數<5cm,一般無肝內播散,手術切除率和切除后AFP轉陰率高,術后再發時間較長。對脈診的研究,發現脈診對判斷病體的素質、病情變化、辨證用藥有一定參考價值。根據中醫理論“有諸內必形諸于外”,內臟病變必在體表有所表現。對腫瘤四診的探討,有助于提高腫瘤診斷水平。
中醫藥治療腫瘤經歷近千年的積累,特別是近幾十年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探索,已開始形成了我國防治腫瘤的特色——中西醫結合,即發揚中醫藥在整體調整機體免疫功能、雙向調節臟腑的功能、治病求本以及患者順應性強可長期用藥的特點,與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相結合,用中醫藥在扶正調理方面的獨到作用,以減少手術、放化療的損傷和毒副作用,恰當配合可以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經過長期實踐,以中醫及現代醫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為依據,總結出指導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四大法則:①辨瘤治療與辨證治療相結合;②祛邪(抗癌)治療與扶正治療相結合;③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相結合;④短期治療與長期攝調相結合。在這些原則指導下,體現中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中西醫結合的最好效能,取得較單純西醫或單純中醫都要好的療效。
一、中西醫結合的臨床運用
1.中醫藥與手術結合
在臨床治療中多選用益氣、補血、行氣、祛瘀之法。
(1)術前先以中醫調理,糾正陰陽失衡,可擴大手術適應證,減少手術并發癥及后遺癥。
(2)手術后及時配合中醫藥治療,可加速術后康復,或為及時放化療創造條件。
(3)手術后配合中醫藥治療,能提高遠期生存率。有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253例(手術加中藥),與單純手術切除5 829例比較,其3年、5年生存率在中西醫結合組分別為49%及30.4%,在單純手術組分別為30.6%及20.8%。
2.中醫藥與化療結合
化療藥物既會抑制殺滅癌細胞,也會給機體帶來損傷,諸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心、肝、腎功能影響等。中醫中藥能扶正培本,提高免疫功能,既能保護和防止上述臟器受化療的傷害,同時也可增強機體防御系統抑制癌細胞,起到增效作用。可用健脾益腎沖劑加化療治療晚期胃癌術后的患者。該方中藥有黨參、白術、枸杞子等,治后對Ⅲ期胃癌303例進行遠期隨訪,1、3、5、10年生存率分別為99.01%、77.31%、53.40%、47.37%。扶正抗癌沖劑(黨參、黃芪、白英、七葉一枝花等)結合化療治療中晚期胃癌153例,治療1年后單純中藥組與中藥加化療組患者生活質量大多明顯提高,兩組僅有4%、10%患者生活質量有所下降,而單純化療組54%患者明顯下降。
二、單用中藥治療癌癥
中醫扶正培本法在臨床實踐中的獨特作用,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逐步得到解釋和闡明。中醫的扶正培本法則在癌癥治療中,最突出的就是提高機體固有的抗癌機制,具有雙向調節和保持平衡的作用。因此,對部分晚期腫瘤患者單獨采用中醫藥治療,遵循傳統中醫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臨床取得一定療效。運用中藥肝復方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60例,設化療、放療對照組,結果顯示0.5年與1年生存率在中藥組分別為43.3%、21.6%,在放療組分別為20.8%、8.3%,在化療組分別為25%、0。
三、成方驗方的臨床研究
以欖香烯、康萊特為代表的抗癌中藥的臨床使用結果表明,癌癥中藥治療有一定療效。目前中藥成方驗方研究較多的為十全大補湯治療手術、放療、化療后病體虛弱,犀黃丸治療消化道腫瘤,免疫抗癌膠囊類藥物提高癌癥患者免疫功能,苦參注射液治療肝癌,參麥注射液對抗化療反應,華蟾素治療肝癌,神農膠囊治療胃癌、肝癌等,均取得一定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其中,欖香烯、康萊特、犀黃丸、華蟾素等均已通過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并上市。
四、基礎研究
1.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與中醫藥誘生細胞因子的研究
采用天然藥物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是學者關心的問題之一。以升麻、黃芪、薏苡仁等組成的復方制劑能提高NK細胞活性,活化T細胞產生IL-2,加強外周血淋巴細胞與腫瘤組織內浸潤的淋巴細胞的特異性殺傷力。筆者醫院研制的中藥復方制劑免疫抗癌膠囊對自然殺傷細胞、T細胞亞群、IL-2R水平、IL-2水平均有一定的調控作用,可增強小鼠紅細胞C3B花環形成率和血清中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水平,降低免疫復合物花環形成率以及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的水平。有報道用125I-UDR釋放法研究實體型肝癌小鼠脾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發現一定劑量綠舒筋注射液有增強作用,并明顯延長小鼠生存期。以淫羊藿、五味子、補骨脂、絞股藍等組成的補腎中藥與IL-2/LAK合用,能有效抑制NK活性下降趨勢,使其長期保持較高水平,抗腫瘤作用增強。近年來IL-2中藥誘生研究頗多,發現許多中藥具有誘生或促誘生IL-2作用,例如枸杞可促進IL-2產生,銀耳、茯苓能顯著增強小鼠脾淋巴細胞的IL-2活性,黃芪能顯著提高IgG亞類缺陷患者IL-2活性,西洋參主要有效成分西洋參莖葉總皂苷在體內能促進小鼠脾臟T細胞產生IL-2,淫羊藿、人參多糖等單味藥均有此作用,另有一些復方制劑補中益氣湯能明顯增強脾虛模型小鼠淋巴細胞IL-2活性。許多清熱解毒中藥對TNF的產生具有作用,有報道板藍根、馬齒莧、魚腥草、鳳尾草、十大功勞葉、山慈菇、貓抓草七味中草藥各自提取物對KM小鼠腹腔巨噬細胞TNF有不同程度的誘生作用,以貓抓草效果最好。另外,白芍總苷可促進CONA誘生IFN-γ,西洋參莖葉總皂苷在體內能促進小鼠脾臟T細胞IFN-γ的產生能力。右歸飲(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當歸、附子、肉桂、杜仲、菟絲子、鹿角膠)可明顯提高皮質酮大鼠IFN-γ水平。由此可見,中藥不論單味藥還是復方制劑均有一定的免疫調節能力,其調節方式是多樣的,可以通過對抗癌細胞系統的調節,包括NK細胞、K細胞、T細胞亞群、LAK細胞群、巨噬細胞群等;亦可激活抗癌細胞因子系統,包括干擾素(IFN)、IL-2、腫瘤壞死因子(TNF)等,達到免疫調節作用。
2.抗癌中藥誘導癌細胞凋亡與誘導分化作用的研究
細胞凋亡和腫瘤細胞誘導分化及逆轉的研究是當前腫瘤分子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在實驗中用中藥復方青黛片對HL-60細胞作用,結果表現為核固縮,核仁消失,核碎裂,細胞凋亡。天花粉蛋白純化組分可引起小鼠黑色素瘤細胞G0/G1期細胞增加,S期細胞減少,呈現G0/G1期阻滯現象,并有誘導細胞凋亡作用,而且G0/G1期阻滯與細胞凋亡高度相關。欖香烯(莪術油)能誘導人白細胞HL-60細胞凋亡,其作用主要是影響細胞周期S期向G2/M期的轉變過程,將腫瘤細胞阻滯于S期,減少有絲分裂,抑制其增殖,并導致凋亡。
3.抗癌中藥與癌基因
有關研究采用LSAB免疫組化技術觀察了中藥連黛片(黃連、吳茱萸、青黛等)對由MNNG誘發的實驗性大鼠p21ras、c-erbB-2、Rb、P53蛋白表達的影響。結果發現,以連黛片灌胃不僅降低了胃癌的發生率(中藥組1/18,模型組5/18),且所檢測連黛片組1例胃癌組織的p21ras、c-erbB-2蛋白表達均呈陰性,而同樣方法檢測3例空白對照組胃癌組織的p21ras、c-erbB-2兩個癌基因蛋白均呈陽性表達。丹參酮對人宮頸癌細胞株的細胞RNA斑點雜交發現,其c-myc、H-ras癌基因表達明顯降低。
4.抗癌中藥與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
有關研究采用人肝癌細胞株BEL-7402,培養并建立其多藥耐藥BEL-7402/BOX,以MTT法檢測了欖香烯乳劑及多種化療藥物對此耐藥株的敏感性,并以欖香烯長期作用于BEL-7402細胞,采用逆轉錄PCR及流式細胞儀技術檢測MDR1 mRNA及P-gp水平。結果表明,欖香烯乳劑對耐藥的BEL-7402/BOX細胞仍有較強的殺傷作用,同時經欖香烯長期作用,未能誘導出MDR1 mRNA及P-gp的表達。通過體外細胞實驗,從32種中藥制劑中篩選出的Ams-11、Fw-13、Tul-17三種中藥逆轉劑,能明顯增強多藥耐藥細胞對抗癌藥物的敏感性,而且其逆轉作用呈劑量依賴關系,能有效逆轉P糖蛋白高表達細胞的人卵巢癌細胞SKVLB對長春堿的耐藥性。
5.中藥對腫瘤轉移的阻斷作用
有人用黨參、白術等組方,發現該方能顯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自發轉移。一種從蝰蛇毒中分離得到的含RGD肽的稱為albolabris的物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B16-F10黑色素瘤細胞與基質成分LN和FN的黏附能力,明顯減少B16-F10的實驗性肺轉移數。由此可見,在尋找抗轉移藥物中,中藥有可能成為新的途徑。其中,補益類中藥、活血化瘀類中藥、軟堅散結類及清熱解毒類中藥、燥濕類中藥都有一定的研究潛力。
五、抗消化道腫瘤常見中藥介紹
1.清熱解毒藥
一枝黃花、八角蓮、土茯苓、大青葉、大蒜、山豆根、山慈菇、馬勃、馬鞭草、馬齒莧、馬尾連、天花粉、木槿花、瓦松、牛黃、毛冬瓜、鳳尾草、千金菜、水楊梅根、龍葵、東風菜、田基黃、白蘞、白頭翁、白屈菜、白花蛇舌草、冬凌草、半枝蓮、半邊蓮、地榆、地錦草、老鸛草、羊蹄根、農吉利、芙蓉葉、蘆薈、佛甲草、忍冬藤、青黛、蜀羊泉、苦參、虎耳草、敗醬草、垂盆草、腫節風、薺菜、香茶菜、鬼針草、絞股藍、亮菌、蚤休、莼菜、鐵樹葉、臭椿皮、拳參、烏骨藤、蛇莓、蛇葡萄根、貓人參、番杏、寒水石、槐角。
2.瀉下逐水藥
大黃、大戟、千金子、火麻仁、甘遂、芒硝、牽牛子。
3.化痰祛濕藥
兒茶、大腹皮、蘆筍、王瓜根、木瓜、木棉皮、車前子、牛筋草、烏梢蛇、石打穿、石竹、石蒜、白花蛇、白毛藤、駱駝蓮子、雪上一枝蒿、雀梅藤、薏苡仁。
4.理氣藥
八月札、大茴香、刀豆、鳳尾蕉葉、甘松、白豆蔻、玫瑰花、蘭香、枳實、砂仁。
5.活血化瘀藥
三七、三棱、五靈脂、丹參、鳳仙花、六方藤、水紅花子、水蛭、石見穿、地龍、延胡索、紅花、紅藤、蘇鐵、雞血藤、虎杖、急性子、墓頭回、麝香。
6.軟堅散結藥
牡蠣、阿魏、內金、威靈仙、黃藥子。
7.以毒攻毒藥
馬錢子、木鱉子、朱砂、狼毒、斑蝥、喜樹、雷公藤、硼砂、蜈蚣、蝮蛇、守宮、蟾皮、蟾酥、露蜂房。
8.扶正培本藥
人參、大棗、山藥、山萸肉、云芝、玉竹、石斛、北沙參、冬蟲夏草、當歸、首烏、沙苑子、靈芝、香菇、海龍、海馬、桑螵蛸、雪蓮花、紫河車、槐耳。
六、展望
近幾十年來,中國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抗癌事業的發展,不論由病因、診斷到治療,還是從預防到臨床以及基礎實驗,如上所述,均取得了一定進展。然而,依然存在中醫藥抗癌無突破性進展、中藥療效的評價、中藥復方制劑的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中醫治癌的基礎研究等諸多問題。
1.預防腫瘤發生,阻斷癌前病變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載:“上醫治未病……”,即強調了疾病重在預防,而且中醫的健康觀認為人體不只是無病(器質性、功能性)就是健康,還應包括飲食睡眠的正常,充沛的精力,適應社會能力正常,涉及生物、社會、心理、環境等諸方面,這就有可能使疾病在發生初期就被發現,并早期得到治療。中西醫結合對腫瘤防治的重點應在防止腫瘤的發生或早期發現腫瘤并防治癌前病變方面。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前后即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防癌活動,對肝癌、胃癌等惡性腫瘤在高發區進行了廣泛的防癌與治癌活動。一些研究單位對誘癌、致癌的抑制作用及預防進行了實驗研究。再如對胃癌的癌前病變進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
2.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新理論的建立
發展了數千年的中醫學依然有其獨特的優勢,其生命觀認為人體生命活動是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而平衡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維持,這個多因素是由內外環境變化產生的,體現了人體內在的整體觀和人與自然的外在的整體觀。另外,還有它的運動觀,其辨證觀正體現了個體化治療的精髓。將中醫的功能理論與西醫的形態理論相結合,在防治癌癥這個領域,是否在不遠的將來形成新的理論,將拭目以待。
3.大力開展中醫治療腫瘤幾大法則的現代研究
針對“活血化瘀”“扶正培本”“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的作用原理和藥效實質,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如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從血液黏度與腫瘤細胞粘連性的角度探討,血液黏度與轉移關系密切,許多研究證實血液黏度增高會促進轉移,而活血化瘀類藥物正是可以減少血液黏度,減輕粘連,從而達到抗轉移的作用。
4.中西醫結合抗癌研究的突破
充分運用傳統中醫中藥的優勢,結合新科技,逐步提高臨床療效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基礎。在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中尋找出中醫藥治療的規律,并對中藥方劑進行研究,就中藥復方制劑藥效的物質基礎、作用途徑及其中藥多組分對多靶點、多環節的作用過程進行研究。就中藥抗轉移、突破多藥耐藥、中藥與癌基因、中藥對腫瘤的阻斷與逆轉等多方面,展開多系統、多學科的協作。
(潘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