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腫瘤學(第2版)
- 郝希山 王殿昌主編
- 8225字
- 2025-03-18 20:29:00
第5節 腹部腫瘤的早期發現
雖然隨著腫瘤的綜合治療技術不斷改進,提高了癌癥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迄今為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然是提高腫瘤遠期療效最有效的手段。早期胃癌手術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達90.9%,微小胃癌手術切除后5年生存率幾近100%。小肝癌術后5年生存率也可達69.4%。因此,在大多數腫瘤無法做到病因防治的現階段,要真正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腫瘤的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一、早期發現的方法
(一)普查與篩選
以往腫瘤的早期發現多在患者因其他疾病行手術或檢查時發現,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對患有慢性宮頸炎等疾病的婦女進行宮頸涂片,以早期發現宮頸癌,開創了腫瘤早期發現的先河。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在紐約州對乳腺癌實行普查,得到了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成果,腫瘤普查開始為各國重視,并作為腫瘤早期發現的主要方法。
普查或稱篩檢(screening),嚴格意義上講是面向正常個體的,或者說是沒有臨床癥狀的個體,通過快速的試驗、檢查或其他方法發現可疑的個體,再進一步進行診斷治療。一個有效的普查方法應滿足以下3條標準:①較常規的方法(例如臨床檢查或自檢)能更早地發現腫瘤;②足夠的證據證實,早期治療該疾病可降低與其相關疾病的病死率與病殘率;③證明對公眾健康有益。盡管完全滿足上述3條標準很難,但仍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針對某些器官的普查方案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國家,針對我國經濟還不很發達的國情,根據我國的腫瘤分布規律,結合已經公認的某些腫瘤的癌前病變,確定高危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普查和隨訪,無論是從對資源的節約還是普查的效率上講都是可行的。
(二)早期診斷
在無臨床癥狀的亞臨床期發現并診斷出腫瘤,是腫瘤二級預防的最高標準。但是由于腹部腫瘤的發病比較隱蔽,缺乏特異性,早期容易和許多腹部良性病變相混淆。此外,現階段我國人口素質普遍較低,防癌意識淡薄,多數早期癌癥易為患者和醫務人員忽視。因此,多數患者就診時往往已處于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對于已出現臨床癥狀的患者,及時發現并確診,也是早期發現的重要方面之一。早期診斷是面對出現臨床癥狀的個體進行是否患有腫瘤的評估,因而和普查或篩選是有區別的。隨著分子流行病學標準和遺傳分析的應用,大大增加了確定高危人群的能力,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普查、篩選和早期診斷的界限不再明顯。
二、常見腹部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
1.胃癌
世界上胃癌每年新發病例近100萬例,中國約為38萬例,因胃癌致死近78萬例,中國約為30萬例。胃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國仍均居惡性腫瘤的首位。綜合近30年來國內外胃癌術后5年生存率,為20%~30%,而日本對胃癌的治療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5年生存率在20世紀70年代已高達49%。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胃癌在治療病例中構成比的增加。自從1962年日本學者提出早期胃癌(EGC)的概念以來,EGC的病因、病理學特征、診斷及治療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使部分早期胃癌患者在根治術后能獲得長期生存。EGC占同期胃癌的比例據各國報道有所不同,美國為3%~6%,歐洲為8.8%,中國為7.5%,而日本報道高達30%~40%,主要是對高危人群大量內鏡檢查的結果。EGC中黏膜癌(MCa)的5年生存率約為98%,黏膜下癌(SMCa)為88.7%。因此,提高早期胃癌在治療患者中的構成比,是改善胃癌預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高危人群:
現在胃癌的癌前疾病已為大家所公認,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殘胃、Menetrier病及惡性貧血等。我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為1.2%~7.1%,國外可達8.6%~13.8%。胃息肉中增生性息肉癌變率為1.5%~3%,腺瘤性息肉為6%~7.5%。胃潰瘍和殘胃癌的癌變率均為1%~5%,Menetrier病的癌變率為10%,惡性貧血的癌變率高于正常人的4倍。另外,胃癌的家族聚集性也為一些研究所證實。因此,有胃癌家族史、40歲以上、具有上述癌前疾病且久治不愈者,或已有確鑿的癌前病變腸化生者,應列為高危人群。
(2)早期發現的三合一方法:
絕大多數早期胃癌均無特異性癥狀,也無明顯的體征,因而多數是通過普查或體檢發現,所以針對高危人群的定期檢查至關重要。早期胃癌通過胃X線雙重對比造影、胃鏡檢查及活檢基本可以確診。
1)雙重對比造影:
1923年Renduch首先應用胃雙重對比造影X線檢查,但因當時鋇劑顆粒較粗,效果不好,未能推廣。1937年Hampton應用稀鋇,不加低張的胃雙重對比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應用至今。1950年白壁彥夫進一步將其完善并推廣,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普遍應用于早期胃癌的篩查。造影前應用黏液溶解劑、良好的鋇劑,造影檢查時多次轉動患者的體位,用適量氣體使胃壁適度擴展,是胃雙重對比造影成功的關鍵。
2)纖維內鏡和胃黏膜活檢:
纖維胃鏡是診斷胃癌最可靠的手段。有資料表明,對胃癌診斷假陰性率為3.7%,假陽性率為0.6%。內鏡檢查與活檢聯合應用的準確率可達97.4%,敏感性為93.8%,特異性為99.6%,若內鏡檢查伴活檢再加細胞刷檢,其準確率可達99.7%。目前多主張先刷片再活檢,以提高陽性診斷率。
3)其他檢查方法:
①色素內鏡:利用某些染料對組織進行染色,可以將微小病變、病變范圍清楚地顯示出來,使活檢取材更準確。用于胃癌的診斷多采用亞甲藍染色法。
②熒光內鏡和虛擬內鏡:是利用外源性引入激活劑,通過足夠波長的光照射后,使普通內鏡不能辨別的癌前病變和癌灶顯示熒光的內鏡檢查。根據引入激活劑和使用的照射光不同,分為熒光素鈉法和血卟啉衍生物熒光檢測法,其發現癌的陽性率可達91%~95.1%。虛擬內鏡是近年來在螺旋CT基礎上,利用計算機重建技術建立三維和虛擬的內鏡模型。
③電子超聲內鏡和三維電子超聲內鏡:近年來開展的電子超聲內鏡能夠顯示正常胃壁的5層、7層或9層聲像,通過聲像圖形的改變,可具體辨別出腫瘤浸潤到哪一層,其正確率達88%~99%。有報道在評價胃癌的浸潤深度方面,總的準確率為83.1%。對黏膜癌和黏膜下癌的診斷正確率分別為80.4%、78.8%。三維電子超聲內鏡是在二維電子超聲內鏡基礎上進行計算機重建,有更好的精確性。
2.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全世界新發病例為50余萬例,近30萬例在中國,約占55%。就腫瘤死亡率而言,肝癌在全球男性腫瘤死亡率中占第3位,女性中占第5位。1998年肝癌死亡率占我國腫瘤死亡率的第2位,在農村僅次于胃癌,在城市僅次于肺癌(Globocan,1998)。肝癌的自然病程較長(至少2年以上),肝癌發生后在一個相對較長的(約1.5年)時期無明顯的異常癥狀,往往發現時已處于晚期。吳孟超報道亞臨床期和臨床期的5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26.6%和22.3%(P<0.05),湯釗猷報道<3cm的小肝癌手術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達66.3%,遠高于大肝癌的31.2%,而且其手術切除率、手術死亡率均優于大肝癌。因此,早診早治仍是應當積極提倡的肝癌治療原則。
(1)高危人群:
美國NIH于1988年肝細胞肝癌大會定義的高危人群為HBsAg或HCV陽性、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兒童期即罹患HBV或HCV,前三項特別是在男性。由于在我國肝癌(HCC)與HBV關系密切,約90%的肝癌患者曾經或正在罹患乙肝,通常肝癌在第一次感染HBV后10年發生。臨床所見,大量乙肝感染而無肝硬化者,其肝癌發生率遠遠低于有肝炎后肝硬化者,并且肝硬化在HCC中并發率達84.6%,而肝硬化后HCC發生率達49.9%。所以,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結合國情,提出國內高危人群標準:有肝炎病史5年以上,或已知HBsAg陽性,年齡在35~40歲以上且65歲以下。此人群AFP普查肝癌檢出率為自然人群的34倍。
(2)早期發現的二合一方法:
研究顯示,血清AFP濃度測定聯合實時超聲,是最精確、最經濟的肝細胞性肝癌的篩查方法。因此,近年肝癌的早期發現已逐漸由自然人群AFP普查、高危人群AFP普查,向AFP合并超聲對高危人群普查以及與中年人的體檢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同時,加強對高危人群的宣教,提高醫務人員對早期肝癌的認識,是早期發現肝癌的重要環節。
1)甲胎蛋白的測定:
亞臨床肝癌由于無臨床癥狀和體征,發現較困難。1964年Tatarinov首次發現肝細胞性肝癌的患者血中可測得甲胎蛋白,隨后得到不斷驗證。20世紀70年代以來臨床上廣泛開展AFP測定診斷肝癌,并將其用于肝癌普查,從而發現了一大批早期原發性肝癌病例。我國在肝癌高發區[每年(23~60)/10萬]對3 618 988個個體進行單純血清AFP普查,發現301例無癥狀肝癌,提高了切除率及存活率,1年存活率由15%提高到80%,3年存活率由5%提高至62%。雖然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在相當的一部分早期、可手術切除的患者中沒有升高(49%~73%),但它在高危人群中的篩查證實其有效性。
現在測定AFP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①瓊脂雙向擴散法(AGD):特異性較高;②對流免疫電泳法(CIEP):簡便快速、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較低,且不能定量;③反向間接血球凝集法(RPHA):簡便快速、敏感價廉,常用于肝癌普查的初篩;④放射火箭電泳自顯影法(RRIA):簡便、經濟、實用;⑤放射免疫測定(RIA):微量定量精確,敏感性高,特異性相對較低。AGD、CIEP現已趨淘汰。通常初篩陽性后,再用RRIA和RIA進行復核。由于非癌性肝病和其他疾病亦可有AFP增高而出現假陽性。主要見于妊娠、活動性肝病、胚胎癌、消化道癌等,但非癌性肝病AFP多在200μg/L以下,且為一過性,而肝癌則多在200μg/L以上,因而需進行動態觀察并結合超聲檢查。
肝細胞癌和良性活動性肝病雖然AFP在蛋白分子結構上大致相同,但糖鏈結構有所不同,可通過檢測AFP分子異質體對外源性凝集素表現不同的親和性進行鑒別。AFP異質體對于診斷困難的AFP低濃度陽性的小肝癌陽性率達62.5%,且其不受AFP>400μg/L標準的限制。Buamah采用親和色譜法發現,肝癌患者血清AFP與LCA結合率超過20%,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則小于20%。Nakata發現,肝癌患者LCA結合率為(31.6±23.6)%,非肝癌患者則為(5.3±6.2)%(P<0.01)。Buamah用親和色譜法檢測血清AFP,發現肝癌患者ConA非親和性占51%~91.7%,而胚胎性腫瘤ConA非親和性占1.7%~18.3%,二者有顯著差異。近年來,有報道使用AFP單克隆抗體(AFP McAb)來識別不同組織或疾病來源的AFP,以期早期診斷肝癌或與其他分泌AFP腫瘤、良性肝病相鑒別。Bellet使用AFP McAb(AF01、AF03)夾心式固相發射免疫法測定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清 AFP,發現HBsAg陽性肝癌患者80%血清AFP>200μg/L,HBsAg攜帶者血清AFP則<20μg/L,肝性腦病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99.3%血清AFP<20μg/L。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海醫院)報道,應用抗人AFP異質體單克隆抗體“雙位點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可使HCC陽性檢出率從62.6%提高到86.6%,低濃度小肝癌陽性檢出率由33%提高到86.7%,假陽性由19.9%降低到14.5%。
2)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是早期發現肝癌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手段,它簡便經濟、無創、易重復、靈敏度高,是普查和隨訪的首選方法。研究顯示,超聲檢查對于<3cm的小肝癌診斷準確性要高于血清AFP的測定。B超檢出的低限是1~2cm,但診斷陽性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儀器的性能、檢查者的經驗。隨著彩色多普勒、多普勒能量圖、聲學造影和二次諧波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對于直徑在0.5~1.0cm的微小肝癌的診斷率有很大提高。有報道使用二氧化碳微氣泡造影劑和Echovist-300半乳糖微泡造影劑行超聲造影,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從肝動脈導管插管注入二氧化碳發泡造影劑,可清晰顯示<1cm的小癌結節,而且可從回聲分布判斷結節血供和壞死情況。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CDI)可顯示血流方向、血管分布、鑒別血管種類,有助于原發性肝癌與血管瘤、繼發性肝癌等的鑒別診斷。
3)其他檢查手段:
①血清學指標:近來有報道在一項1 520例患者的篩查中發現了99例肝細胞性肝癌,AFP陽性率為80%(79例),而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陽性率為99%(98例),sIL-2R是否可作為肝細胞性肝癌早期發現的新指標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異常凝血酶原(DCP)、α-L-巖藻糖苷酶(AFU)、α1抗胰蛋白酶(α1-AT)、血清鐵蛋白、血清維生素B12結合力、肝組織鋅等也相繼被用來早期檢測肝細胞性肝癌。AFP、γ-GT和DCP對肝癌有肯定的診斷價值,三者聯合應用可相互彌補,提高陽性率,減少假陽性。其他檢測對肝癌的特異性不高,可作為AFP陰性病例的輔助診斷。
②影像學檢查: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CT)可檢出1~2cm的小肝癌,其敏感性約90%,薄層掃描能檢出<1cm的病灶。CT血管造影將CT和血管造影技術相結合,<1cm的病灶檢出率可達80%以上,檢出的最小直徑為4mm,是目前檢測小肝癌最敏感的方法。碘油CT是指碘油經肝動脈注入后在肝癌病灶內沉積,CT值明顯升高,即使數毫米的病灶也可被檢出,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待證實。螺旋CT是指采用連續掃描和容積采樣,可避免漏檢,敏感性接近CT血管造影,且無創傷性,是目前檢測小肝癌最理想的方法。
其他影像學檢查如磁共振顯像(MRI)、肝動脈造影、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體層顯像儀(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顯像技術(n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可作為輔助檢查手段。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血管造影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能用于肝癌的準確定位,尤其適合小肝癌的定位診斷。近年開展的放射免疫顯像,以131I標記腫瘤相關抗原的抗體注入肝動脈或靜脈顯影,陽性顯像在62.5%~100%,特異性極高,幾乎無假陽性。但對早期肝癌的診斷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
影像學檢查的選擇應以“先易后難、先無創后有創”為原則。對于AFP陽性者,可先選用B超,如無發現,可依次選用CT、MRI、選擇性肝動脈造影等檢查,必要時可做CT血管造影、碘油CT等。AFP陰性者,可先選用B超檢查,如發現占位性病變,尚需做CT檢查驗證;如B超檢查結果陰性,再加做CT檢查,結果仍陰性,則繼續隨訪即可。
3.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歐美國家最為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年發病率為(35~50)/10萬。美國據估計于1998年約有140 391例新發病例,死亡56 295例。除常見的皮膚癌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居乳腺癌及肺癌之后,為第3位(Globocan,1998)。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雖然不在惡性腫瘤的前三位,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變,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上海市1983年大腸癌的發病率比1963年增加了3倍多,我國1998年新發病例有115 333例,死亡75 364例。若在早期病變局限時發現并加以治療,則結腸癌的5年生存率為88%,直腸癌為80%,而當病變非局限時,則5年生存率分別下降至58%及47%。目前全部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為55%,我國各地不平衡,總平均5年生存率為27%左右。如能在病變尚局限時發現并加以治療,則有可能使生存率提高至85%,這意味著每年可挽救50 000例以上患者(ACS 1991)。
結直腸癌是一種特別易于早期發現的腫瘤,絕大多數癌源于腺癌樣息肉,而發展至浸潤性、致死性的惡性階段需歷時10年,尤其是94%的結直腸癌發生于50歲以后,我國發病年齡較歐美等國提前12~18年,中位發病年齡為45歲左右。
(1)高危人群:
15%~30%的結直腸癌可能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腺瘤或新生物性息肉與結直腸癌密切相關,其發病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幾倍。腺瘤發展成癌一般要3~5年。多發性家族性息肉病為常染色體遺傳病,因染色體發生遺傳變異而出現癌前病變,8~10歲開始患腺瘤,如不治療,40歲前后100%癌變。Greenstein于1981年報道慢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6~9倍,另外盆腔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大腸癌的發病率均高于常人。對于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員(一級親屬),尤其是對于大腸癌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下者的家族成員,應給予高度重視。
在我國血吸蟲流行區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統計大腸癌中18.4%伴發血吸蟲,杭州市腫瘤醫院為27.4%,嘉興市第一醫院為96.1%。這可能是因為血吸蟲卵在大腸黏膜上長期沉積,造成黏膜反復潰瘍、修復,出現慢性炎癥、腺瘤性增生,繼而癌變。
陳坤根據高危因素的參數,建立大腸癌篩檢的數學模型,被篩查者根據其所設計的表中所列高危因素逐一填寫,計算其判別閾值的隸屬度(AD),AD值大于0.2或0.3者被篩選為高危人群。160例大腸癌及320例配對的檢測對比,AD>0.2時,假陽性率為23.7%,假陽性率較低,且簡便可行,唯特異性小,假陰性率高,故需輔以主動調查表,根據病史篩找出高危人群,輔以特異性強的方法進一步篩查。
(2)早期發現的三合一方法:
早期者常無臨床癥狀,往往不會主動求診,因此,對高危人群篩查及定期檢查是發現早期癌的重要方式。美國癌癥協會為正常危險度的個人推薦的早期發現的三合一操作法即直腸指檢、直腸乙狀結腸鏡檢及大便潛血試驗。雖然此檢查技術的價值尚在繼續進行研究,但這是出現癥狀前從臨床上發現結直腸癌的較靈敏的方法。
1)大便潛血試驗:
1967年Gregor首先將大便潛血(FOBT)用作無癥狀人群大腸癌篩檢,至今仍不失為一種實用的篩檢手段。對照研究顯示,對中等危險度人群進行大便潛血篩查,能降低結直腸癌死亡率15%~33%。但由于并非所有大腸癌均有出血,更不是有消化道出血均為癌。常用的聯苯胺法假陽性率高,免疫法(RPHA)特異度高而敏感性較低,二者對比,RPHA敏感性為63.6%,低于聯苯胺法的72.7%,而特異度RPHA為81.9%,高于聯苯胺法的61.7%。故目前以序貫篩檢方案為最易接受的方法,取敏感度高而特異度低的聯苯胺法為初篩,RPHA作為初篩可明顯減少復篩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飲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特異度高而靈敏度低的免疫法為復篩,但對不出血的早期無癥狀者則極易漏檢。鄭樹等報道的41例腸癌中,FOBT陽性者僅19例(46%~34%),幾乎半數不能被發現,因此本方法對無癥狀早期患者的診斷需輔以其他可行的方式。
2)直腸指檢:
Lee報道20世紀40年代時,美國大腸癌患者中直腸癌占55%,結腸癌占45%;20世紀60年代時,直腸癌只占23%,結腸癌已占77%。Berg發現,目前大腸癌中只有12%可由直腸指檢發現(6cm以下)。Bacon等報道,距肛門6~8cm者僅占30%~35%。我國大腸癌中低位大腸癌多見,直腸癌占60%~75%,而直腸癌中81%~98%距肛門7cm以下,可經直腸指檢發現。但在日常工作中,醫務人員往往忽視這種簡單易行的檢查,造成漏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報道,1981—1988年發現476例大腸癌,其中直腸癌216例(45.2%),曾做過直腸指檢者僅為39例(18.5%),而216例直腸癌中152例(70.3%)位于7cm以內,完全可以通過直腸指檢觸及。因此,在各種檢查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直腸指檢這種檢查方法仍是一種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經濟的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手段。
3)纖維結腸鏡檢查:
纖維結腸鏡的應用是結腸腫瘤診斷的一項重要進展,從而也提高了早診率。就目前而言,是對大腸內病變診斷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檢查方法,絕大部分早期大腸癌可由內鏡檢查發現。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常規進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由于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易掌握,除可證實有癥狀患者外,亦已廣泛用于普查高危人群。乙狀結腸鏡可檢查距肛緣25cm以內的全部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至少60%的大腸癌可通過此方法檢查發現。對于距肛緣25cm以上的結腸癌,纖維結腸鏡為最可靠的檢查方法。有資料顯示,每隔3~5年做1次乙狀結腸鏡的有效率約為94%。此一間隔期不但可減輕經濟負擔,而且也更易被患者接受。結合我國國情,纖維內鏡尚難作為普查手段,故在我國初篩出高危人群再做纖維內鏡檢查是可行的。
4)其他檢查手段:
①熒光內鏡:利用外源性引入激活劑,通過足夠波長的光照射后使普通內鏡不能辨別的癌前病變和癌灶顯示熒光,進而通過內鏡檢查,陽性率可達91%。
②虛擬內鏡:是近年來在螺旋CT基礎上,利用計算機重建技術建立三維和虛擬的內鏡模型。這一技術無創、無需特殊準備,對于篩查結直腸癌具有廣闊前景。
通過應用對糞便或微量組織標本進行擴增、原位雜交或印跡法等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早期發現大腸癌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4.胰腺癌
近年來胰腺癌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每10年約增加15%,目前已成為較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死亡率在西方國家已躍居第4位(男性)和第5位(女性),在過去30年間增加了3倍。東方國家中發病率也有明顯上升,日本胃癌死亡率降低,而胰腺癌發病率卻顯著增加,近25年來男性增加3倍,女性增加2~19倍,由腫瘤死亡的第7位上升到第4位,預計仍有增高趨勢。我國1998年胰腺癌死亡率占男性惡性腫瘤的第7位,女性的第11位(Globocan,1998)。但由于胰腺位置深,不易早期發現,且其惡性程度高,一旦發現,一般多為晚期,故其切除率僅為15%~30%,為消化道癌切除率中最低的,5年存活率不足2%。
雖然采用腫瘤標記物測定與影像診斷聯合應用,使胰腺癌早期診斷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故早期診斷水平仍待提高。近年來報道胰腺癌患者的胰液中端粒酶活性特異性增高,胰腺癌組織中中心體異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將來必將篩選出高特異性和高敏感性的胰腺癌早期診斷的分子指標。因此,提高人們的防癌意識,注意對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監測及進一步檢查是現階段胰腺癌早期發現的重點。其中,遺傳性胰腺炎到60歲癌變率達20%,到70歲癌變率高達40%。另外,年齡超過40歲,有不明原因上腹不適、腹脹痛和食欲減退、體重減輕者,中年以上突然發生糖尿病而無家族史者,又伴有上腹不適和體重減輕,急慢性胰腺炎反復發作者也應列入高危人群。
(宋天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