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親養老新書》白話解
- 鄭洪 高日陽主編
- 1709字
- 2025-03-15 09:12:22
卷之一
飲食調治第一
【原文】
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四臟之氣,皆稟于脾。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生氣通天論》云:“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飲食也。
若少年之人,真元氣壯,或失于饑飽,食于生冷,以根本強盛,未易為患。其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
凡人疾病,未有不因八邪而感。所謂八邪者,風、寒、暑、濕、饑、飽、勞、逸也。為人子者,得不慎之?若有疾患,且先詳食醫之法,審其疾狀,以食療之,食療未愈,然后命藥。貴不傷其臟腑也。凡百飲食,必在人子躬親調治,無縱婢使慢其所食。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黏硬生冷。
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進平補下元[1]藥一服,女人則平補血海[2]藥一服。無燥熱者良。尋以豬羊腎粟米粥一杯壓之。五味、蔥、薤、鶉膂[3]等粥皆可。至辰時[4],服人參平胃散一服。然后次第以順四時軟熟飲食進之。食后引行一二百步,令運動消散。臨臥時,進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服。
尊年[5]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若頓令飽食,則多傷滿。緣衰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人之大要也。日止可進前藥三服,不可多餌。如無疾患,亦不須服藥。但只調停飲食,自然無恙矣。
【注釋】
[1]下元:指腎之元氣。
[2]血海:此指肝與沖脈。
[3]鶉膂(lǚ):鶉鳥的脊骨肉。
[4]辰時:十二辰之一,為現在的7~9時。
[5]尊年:高齡。
【白話解】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精”是滋養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氣”則是化生滋養人體和維持生命最基本物質的源泉和動力,而飲食則是資生“精”“氣”的來源。人的生命活動全靠精氣神三者來維持,而精氣神又必須依靠后天飲食來滋養。飲食是人們生活和生存的根本。所以能進飲食則機體谷氣充實,水谷精氣充實則氣血旺盛,氣血旺盛則筋骨體力強健。所以說,脾胃為五臟的生化之源,其余肝、心、肺、腎四臟之氣都受稟于脾胃之氣。因此說春、夏、秋、冬四季都要以調養胃氣為基本。《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就氣味而言,氣味中屬辛甘的開發散行,性質為陽;屬酸苦的收澀泄下,性質為陰。”因此一身之中,陰陽運轉,相互為用,五行相生相克,無不是基于飲食而生化。
如果是年輕人,身體根本元氣壯盛,即使飲食不節,過饑過飽,多食生冷之物,因其根本元氣強壯充盛,也未必會生病。但老年之人,因真氣虛耗,五臟衰弱,完全依賴后天飲食以滋養氣血為用,如果飲食不節,過食生冷,過饑過飽,暴飲暴食,則很容易造成疾病。
凡是人生病,沒有不是因感受八種致病邪氣而引起。所謂“八邪”,分別是:風邪、寒邪、暑邪、濕邪、過饑、過飽、過勞、過逸。作為子女,在侍奉老人時能不謹慎對待嗎?若老人患有疾病,首先應當詳細了解飲食治療的方法,觀察辨別他的疾病癥狀,對應地使用飲食療法治療;飲食調護未能治愈,然后才用藥物治療,貴在不損傷老人的五臟六腑之氣。凡各種飲食,身為兒女的我們必須要親自調理安排,不能放手讓他人去做,以免怠慢疏忽老人的起居飲食。老人所吃的東西,全都應是溫熱的全熟軟綿的,切忌食用黏膩的或者過硬的性質寒涼的食物。
每日早上,可先用醇酒送服平補腎元的藥物一劑。女性則可以服平補肝臟血海的藥物一劑。以性平不燥熱的藥物為佳,接著吃豬羊腎粟米粥一碗壓蓋藥氣。五味、蔥、薤、鶉膂等煮的粥都可以服食。早上七時至九時,服人參平胃散一劑。然后按次序地食用順應四時的軟綿全熟的食物。吃下后牽引老人行走一百至二百步,令其運動幫助消化食物。晚上臨睡時,服用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劑。
老年人不可以一次性吃得過飽,只能多次進食,使脾胃易于運化食物,則水谷之精氣不斷化生。如果一次性令他吃得過飽,則容易患積滯之疾。因為老年人腸胃之氣虛弱,不能消化受納過多的食物,因而積成疾病。作為子女,確實應當理解明白,這是調養老年人的關鍵。每日只可服用上述藥物三劑,不可多服。如果沒有疾病,也無須服藥,只需調節飲食,自然健康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