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年衛生學
  • 何耀 倪進東主編
  • 6641字
  • 2025-03-14 20:25:19

第一節 老年衛生學產生的背景與意義

一、人口老齡化及發展趨勢

(一)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中的年齡結構變化,其中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對于年輕人口的比例在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主要是因為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帶來的人群預期壽命的增加,導致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數量相對增加;另外當前較普遍存在的出生率下降,新生兒數量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年輕人口數量的減少,也促進了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從根本上講,人口轉變是醫療水平提高、保健措施完善、教育水平提高和經濟發展的結果。當前,老齡化已經成為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老齡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局部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

目前,老齡化程度是判斷一個國家、地區是否進入老齡化社會最常用指標,即60歲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按照聯合國判定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人口總數比例達到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處于老齡化社會。如果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20%以上,則為超級老齡化社會。

(二)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發展趨勢

1.全球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發展趨勢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早在1865年,法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就超過了7%,進入老齡化社會。第二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是瑞典,1890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緊跟其后,英國和德國在1930年、美國在1945年先后進入老齡化社會。20世紀50年代以來,老齡化在發達國家表現尤為突出,全球高收入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大幅增加,通常超過10%。以日本為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從1950年的4.9%上升到2021年的28.7%。

當前全球都面臨著老齡化挑戰。老齡化并不只是發達國家的難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和突出。預計到2050年,世界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2%,其中80%是在欠發達地區。老齡化將進一步加劇這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社會矛盾,如收入不平衡、老年人群醫療保健服務需求增加和社會支持系統供給不足等。

2.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發展趨勢

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在幾十年內從發展中國家年輕型人口結構模式轉變為工業化國家老齡型人口結構模式。在1978年以前,我國的人口結構仍然相對年輕且增長迅速,但是不久以后,這個結構發生了快速改變。1982—1999年,是我國向老齡化社會轉變的第一階段,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從7 663萬上升到1.26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6%升至10.1%。截至1999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就超過了10%的門檻,正式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01—2020年,我國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平均每年新增596萬,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3%,遠遠超過總人口年均0.7%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已達到2.6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8.7%。2021—2050年,我國預計將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預計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 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8%。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除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高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外,我國人口老年齡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勞動人口結構老化,老年人口撫養負擔增加

調查顯示,我國適齡人群生育意愿較低,少子化趨勢出現,未來年輕人的人口比例會下降,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降低的人口出生率,會使我國的勞動人口結構發生根本改變,新進入的勞動人口數量遠小于退出的非勞動力人口數量,這一現象將進一步擴大老年人口撫養比,老年人口撫養負擔逐漸增加。

2.家庭規模縮小,空巢老年家庭數量增加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還是以大家族聚居、幾代同堂的家庭模式為主,但是現代社會,我國的家庭結構已經由原來的大家族共居模式變為了小型核心家庭模式。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子女外出務工或者求學,逐漸脫離了原生家庭,空巢老年家庭越來越多。據相關預測,2015—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年均增長1 000萬左右,我國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70%。

3.我國老齡化存在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老齡化高質量發展潛力不足

區域人口比例、經濟發展水平、包括醫療衛生保健在內的社會支持等發展不平衡,使得我國老齡化發展呈現由東向西區域梯次下降特征,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明顯快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

4.“未富先老”,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發展進程

與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快速老齡化伴隨著“未富先老”的現象,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發展進程。我國有學者認為發達國家和中國的老齡化社會經濟框架存在根本不同,由于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以較長時間跨度的逐步轉變過程,因此這些國家在經濟、金融和社會心理上有更充分的準備以適應老齡化。發達國家基本是在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型。但是,中國等很多發展中國家則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屬于未富先老。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1999年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仍然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人均收入仍然較低,社會財富不能很好地支持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未來老齡化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不同步的矛盾將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四)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

1990年WHO提出了“健康老齡化”,并將其作為應對全球老齡化積極發展的一項策略。WHO將健康老齡化定義為“發展和維護老年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功能和功能發揮的過程,以實現晚年幸福”,并提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功能能力策略。健康老齡化是基于老年人的需求理論而構建的,是對過去提倡“成功老齡化”表述的一種修正。

積極老齡化是基于老年人社會權利理論而構建的,重點是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2002年聯合國召開的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對積極老齡化的概念、內涵進行了闡釋。積極老齡化是指人到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消除年齡歧視的不利影響,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的過程,使老年人生活更加舒適、更有尊嚴、更有價值。

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公共衛生服務需求顯著增加

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公共衛生保健支出大幅增加,被視為21世紀全球經濟穩定的主要威脅之一。人口老齡化導致慢性病在全球流行,與老年人相關的疾病患病率持續增長,這將對社會、經濟和衛生系統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一)老齡化疾病譜、死因譜變化帶來的公共衛生服務需求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維持機體平衡能力逐漸下降,機體老化引起或加重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導致嚴重的損害、衰弱,加速生活質量下降。同時,由于適應環境、應急反應能力下降,老年人群也是傷害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群健康狀況低下不僅僅是個人的負擔,更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且隨著社會老齡化現象加重,已構成新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突出表現在慢性病、傷害、視力損害、老年期癡呆等引起的疾病負擔上。

1.慢性病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的變化,慢性病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疾病負擔和主要死因。由于慢性病患病率高、病程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在慢性病引起的全球疾病負擔中有23%是由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引起,而且老年人中同時罹患兩種及以上慢性病現象普遍存在。近20年來,盡管地區間差異較大,但全球老年人共病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共病使得老年人群慢性病防治工作變得更加復雜。當前影響老年人群的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肌肉和骨骼病變等。

2.視力損害

視力損害會引起老年人日常活動能力下降和生活獨立性的喪失,同時會產生高昂的醫療費用負擔。最新的全球50歲及以上人口失明和遠近視力障礙估計項目表明,2020年全球約有4 330萬人失明,2.95億人患有中度和重度視力障礙。在全球范圍內估計有2 260萬傷殘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由失明和視力喪失造成,占所有原因造成的DALY總數的0.88%。在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背景下,特別是在中低收入的國家和地區,由失明和視力喪失造成的疾病負擔持續增加。在我國,50歲以上人群視力損害的患病率為5.8%,西藏地區由于受到海拔和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患病率高達13.2%。一項研究表明,我國視力損害患者的經濟負擔相對較高,患者支付的直接費用相當于個人年收入的111.5%和家庭年收入的51.9%。

3.癡呆

癡呆的主要發病人群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該病的主要特征是認知功能的逐漸喪失,進而導致進行性殘疾,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最終會完全依賴照護者,這將會給家庭護理人員、社區和醫療保健系統帶來沉重負擔。目前,全球癡呆患者數量為4 700萬,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7 470萬,到2050年將增至1.31億。其中,大約60%的癡呆患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據報道,癡呆患者的護理費用非常高,全球癡呆的支出成本為8 180億美元,預計未來癡呆的年護理費用將達到公共醫療總支出的0.5%左右。2010年,由癡呆引起的DALY為1 000萬,相比于2004年的1 880萬,有顯著下降,但預計到2030年該疾病負擔將上升86%。在我國癡呆患者超過950萬,占世界癡呆患者總數的20%,預計到2030年,中國癡呆患病人數將超過1 600萬,由此可見我國在癡呆上的醫療衛生投入、個人及社會負擔均面臨巨大的壓力。

4.傷害

隨著人口持續老齡化和人類預期壽命的延長,傷害已成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2010年傷害引起老年人群DALY為3 260萬,估計到2030年該疾病負擔約上升78%。跌倒是全球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68萬人死于跌倒,其中80%以上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全世界每年發生3 730萬次嚴重跌倒,這會導致超過1 700萬DALY的損失,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致命跌倒和產生其他嚴重后果。在我國,跌倒的發生率為54.95%,其中老年女性發生率較高,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

5.老年人群傳染性疾病

老年人免疫力相對較弱,是傳染病易感人群。在中低收入水平國家和地區,傳染病仍是引起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如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全球流行的背景下,老年患者的死亡風險較高。一項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臨床特征的研究顯示,老年人群病死率高達5%,而80歲以上患者的病死率為18.8%。此外,在過去十年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上升,尤其是死亡率,顯著高于年輕人。另外,隨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稱“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使用和療效的增加,艾滋病患者的壽命被大幅延長,越來越多的艾滋病患者將步入老年,未來老年人群的艾滋病問題將越來越復雜。

(二)家庭結構變化、人口流動性增加等因素間接推進了老年人群公共衛生服務需求

相關資料顯示,在一些歐洲國家,有近50%的老年人處于獨自生活狀態,在我國,近年來“空巢老人”也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性加大,中老年人留守家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社會上“空巢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大。養老模式也由傳統年輕人為老年家庭成員提供家庭照護的模式逐漸轉變為對養老機構的依賴。同時,隨著以“個人主義”“自主性”和“個人主動性”為特征的現代主義態度越來越流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護和支持功能隨之也慢慢削弱。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很少有機會享受家庭所提供的資源、照護,這會對其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產生一定沖擊,抑郁等心理疾病和傷害的發生風險也會增加。

此外,老年人群男女比例失調或進一步加重這一問題,因為大多數國家、地區習慣多是婦女承擔傳統照護家庭和老年人的角色。這一社會角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婦女參加正常工作的機會,也易導致其收入低、老年階段身體狀況差。女性參加工作機會增多有利于克服上述這些不公平負擔,有利于改善她們的經濟社會狀況,但因女性參與工作,也會帶來對傳統家庭老人照護功能的沖擊、削弱家庭提供照護的作用。

這些社會因素的影響以及變化帶來的新的問題,對老齡化引起的公共衛生服務需求產生間接推動作用,也意味著需要從全社會層面加以系統性關注和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法。

三、設立老年衛生學的意義

(一)促進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的綜合公共衛生相關政策形成

人口老齡化發展對公共健康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老年人發生殘疾及患慢性病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全球針對老年人的公共衛生政策和計劃有限,現有的政策并不能滿足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老年人群與一般人群的公共衛生問題和對衛生行動的要求是不同的,當前迫切需要建立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的綜合公共衛生行動政策。

眾所周知,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活動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展,早期發現和早治療對于有效預防和減少疾病危害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患病老年人在疾病晚期階段也需要有效的長期護理和社會支持。加強公共衛生行動和構建良好的衛生保健系統能夠很好地滿足老年人對于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的需求和有效地促進老年人群的健康。與一般人群的公共衛生活動不同,老年人群的保健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公共衛生策略需要進一步調整。首先,公共衛生行動應充分發揮老年人的積極作用,理想的公共衛生行動應通過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健康促進活動從而實現生活質量的提高;其次,將循證營養、預防保健、身體鍛煉等納入公共衛生行動中,拓展健康維度;最后,開展全年齡階段的公共衛生教育,不僅向老年人而且向全部社區成員提供公共衛生教育,通過這一舉措,消除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消極態度,同時建立一種積極老齡化理念。

(二)促進針對老年人群的特異性預防措施與技術發展

兒童不是縮小的成人,老年人也不是簡單的衰老的成人,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等都具有老年期的特殊性,并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變化。因為人類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間尚短,針對老年人群的預防醫學措施、技術研究尚十分缺乏,盡管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老年人群衛生保健服務的重要性,但至今尚未形成系統的關于老年衛生的學術體系,而對于同樣因生理、心理特殊性在人群中相對處于弱勢的兒童少年、婦女,目前均已形成完整的“兒童少年衛生學”“婦幼衛生保健學”。全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深,一些國家老齡化還呈現加速態勢,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領域發展建設老年衛生學,加強針對老年人群衛生學措施、技術研究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迫切的社會責任與任務。

(三)產生有效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隨著老年人口增長,與年齡相關性強的疾病,如多種老年階段高發的慢性病等將導致一個國家或地區疾病負擔顯著增加。此外,隨著老年人口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延長,殘疾引起的疾病負擔也越來越重,未來長期護理的支出可能會超出衛生支出,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這些疾病和殘疾的社會成本是巨大的,即使在一些發達國家也明顯感覺到老齡化對社會經濟安全的挑戰。老年衛生學的設立將促進針對老年人群的預防性策略與措施的研究和提出,從而促進老年人群身心健康,間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老年衛生學的推廣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人口老齡化發展,家庭結構的改變,引起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當前社會,年齡歧視現象逐漸蔓延,老年人漸漸成為了社會邊緣和弱勢人群。不健康、疾病、衰弱等成為社會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標簽”。甚至在一些衛生保健人員的認知中也存在老年人不健康、防治措施干預效果差和疾病的預后效果差等觀念。總體來說,當前老年人接受預防性衛生干預措施的比例要比年輕人小得多,許多已經在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中開展的疾病預防干預措施很少普及到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社會參與度越來越低,并漸漸喪失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話語權。此外,還有許多老年人面臨著經濟、生活困難,疾病導致的貧困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引起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老年衛生學的研究有利于激發社會對老年人潛能的正確認識,促進老年公共衛生保健策略改變,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地尊重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老年友好社會制度和環境建設,消除老年歧視和忽略現象,充分發揮老年人在家庭、社會以及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適宜的老年衛生保健體系的構建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繼續,當前家庭和公共醫療體系負擔將繼續加重。老齡化所面臨的公共衛生服務挑戰包括慢性病、衰弱、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疾病負擔,以及新出現的挑戰,例如老年人群中艾滋病流行率不斷上升、為控制傳染性疾病支出增加,以及為老年人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等。然而,我國至今尚未建立面向老年人群的衛生保健服務體系。為了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在政府層面,有必要制定長期戰略規劃,以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壓力,特別是建立健全全國性的老年衛生保健體系,以促進疾病的早期預防、診斷和治療。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開展多項工作來解決這些問題,包括最近十年醫改項目的完成、健康中國2030行動計劃的實施、國家老年病臨床研究中心的成立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宁明县| 海原县| 体育| 镇宁| 佛坪县| 天门市| 伊宁县| 红河县| 和田市| 会宁县| 梁山县| 临海市| 龙里县| 宁城县| 绿春县| 重庆市| 凤庆县| 南华县| 花垣县| 赣州市| 朝阳市| 边坝县| 莎车县| 嘉峪关市| 阿合奇县| 青神县| 荥经县| 石棉县| 新蔡县| 临沧市| 盐源县| 怀集县| 浠水县| 盐城市| 开江县| 翼城县| 小金县| 西吉县| 黄石市|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