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醫學自先秦至東漢張仲景,一脈相承,逐漸形成了病脈證治這一診療特色。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脈診一直占有主導地位。古代中醫學的傳承主要是師承為主,一個老師一生中教授的徒弟不多,徒弟跟診,有機會得到手把手的脈診指導。而在院校教育成為主流的當下,手把手的脈診指導成為稀缺資源,更多的中醫學生感受到的是“在心易了,指下難明”。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新一代中醫人臨床水平的提高。
較之脈診,舌診更加直觀和客觀。舌診雖在《內經》時代及仲景時代就已經被醫家們重視,但直到明清時期才有較大的進展。在生物全息論出現后,全息舌診有了飛躍的發展,以現代舌診全景全息圖、十綱辨證及舌藥、舌針對應為特色的現代舌診的面世,將中醫的診療技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新冠疫情讓中醫舌診得到了空前的重視,《殷氏現代舌診原理與圖譜》一書的出版,及時幫助到了廣大臨床中醫生的診療,惠及了世界各地的病患。
傳統舌診注重憑舌辨證,但對于病位的認定尚有不足;在舌與藥的對應方面雖有所涉及,但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在指導用藥過程中僅處于從屬地位。針對傳統舌診的不足,現代舌診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借鑒古人及前代醫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本人系統總結了舌象與單味中藥的對應關系。在《殷氏現代舌診原理與圖譜》一書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完善了臨床常用藥物的舌藥對應關系。全書由我和學員們共同編寫,藥舌心鑒部分主要來自我的經驗及總結,附帶的病案大都由學員提供。本書每味藥物均附有其對應的舌象,旨在將文字描述的舌象與藥物的內在關聯轉換成可視的圖像,更有利于對舌藥對應的理解。每味藥后附帶的病例也恰當地詮釋了舌藥對應的精髓,非常值得借鑒。
本書的編寫工作主要由孫云博士組織,前期審稿主要由孫云博士、毛海燕博士和路亞妮博士完成。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的臨床一線,他們是孫云、毛海燕、路亞妮、鄭江、何巧莎、尚凌、于青、舒桾婷、劉敏、邢磊、劉靜、陳晟、熊穎、王偉鵬、王寧、石俊洪、羅李、陳華、靳宇、張方鈺、丁曉夢、趙林冰、葛冰融、陸紅、王科軍、高國海、歐陽山和張宏易等,他們在繁忙的診務之余抽出寶貴的時間參與這項工作,實屬不易。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陳編輯為本書的定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劉熾京教授、陳贊育教授、王有鈞教授和楊波教授于百忙中抽出時間為本書作序,陳贊育教授為本書題寫書名,在編寫過程中,我們也參考了周禎祥教授、唐德才教授主編的《臨床中藥學》和鐘贛生教授主編的《中藥學》,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殷鴻春
壬寅仲秋于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