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傳染病:卻比任何傳染病都流行
作者
楊欽泰 陳壯桂 林錦婷 葉綺晴 歐淑嫻
瘟疫、戰(zhàn)爭和饑荒素有“人類歷史悲劇三大兇手”的惡名。瘟疫,現代醫(yī)學稱為傳染病。作為“三大兇手”的首惡,瘟疫在人類群體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回顧最近兩三年間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在與疾病健康相關的話題里,熱度較廣、討論度較高的,譬如猴痘、甲流、支原體肺炎等,都是傳染性疾病。
相對地,大眾對非傳染性疾病的關注則顯得低了許多。
殊不知,過去一個世紀,隨著社會文明的高度發(fā)展,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生急劇變化,非傳染性疾病悄然成為人類生存的更大威脅。
單就死亡率而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導致的死亡人數占全球死亡總人數的74%,是世界范圍內人類生命健康的首要威脅。
從人類群體進化論的角度解讀,疾病是一把雙刃劍,一側是不斷地優(yōu)化個體抗擊內、外環(huán)境不利因素的能力,使生物族群進化得以與外界環(huán)境更加匹配;另一側則是致病因素不可控,或者是個體對致病因素的過度反應,從而對自身造成傷害。
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俗稱過敏,作為一類重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倡議21世紀重點防控、高發(fā)難治的世紀頑疾。
過敏陰云,隆隆而來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徐徐春風中常常夾雜著花粉,有的人被“春風拂面”后皮膚瘙癢,出現“過敏性皮炎”。
有的人吸一口“春天的氣息”就開始打噴嚏、流鼻涕,眼淚掉不停,出現“變應性鼻炎”“變應性結膜炎”。
炎炎夏日,小龍蝦和啤酒這樣的美妙搭配,卻也可以讓部分人出現“食物過敏”。
花粉過敏、食物過敏、藥物過敏等,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體驗過或者聽說過,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過敏性疾病的真實面目呢?
事實上,過敏已成為全球六大慢性疾病之一,比大多數傳染病還要流行。
要知道,全球范圍內,約有2.5%的人口受食物過敏影響,超過2.62億人患有哮喘,10%~30%的人口受變應性鼻炎影響,10%的人口有藥物過敏反應。
在歐美發(fā)達國家,變應性鼻炎、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20年前乃至更早就開始呈現出上升趨勢。以澳大利亞為例,1994年到2004年,該國因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住院的案例翻了一番,其中5歲以下兒童人數更是增加了5倍。
相比于歐美國家,我國的過敏流行趨勢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同步,患病率逐漸接近西方發(fā)達國家。
醫(yī)學數據顯示,在變應性鼻炎方面,歐洲總體患病率為17%~19%,美國為15%~30%;我國2009年對11座城市的調查數據顯示,變應性鼻炎的患病率為8.7%~24.1%。
《中國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22年,修訂版)》顯示,從2005年到2011年的6年間,我國成人變應性鼻炎患病率從11.1%上升到17.6%,患病人數大約增加了1億。
從本質上說,過敏并非傳染病,但它的大規(guī)模流行遠比由病原體、宿主、傳播媒介諸多因素所主導、影響的傳染性疾病復雜,亦非人類現有防控干預手段能夠輕易阻斷。
伴生于人類文明的過敏體質
為什么有的人過敏,有的人不過敏?
為什么有的人曾經不過敏,現在卻過敏了?
又為什么,同樣的情況下,有的人怎么都不會過敏,有的人卻是過敏頻發(fā)?
最重要的,為什么過敏人群越來越龐大,為什么說未來會有更多人面臨過敏?
不少人對此心存疑惑。
概括來說,過敏的發(fā)生需要“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
所謂內因,即過敏體質,指某類人群的免疫系統(tǒng)存在缺陷,對外來無害的過敏原產生過度反應,常常做出“不辨敵友、無端攻擊”的舉動,從而導致過敏的發(fā)生。
過敏體質往往具有遺傳性。既往研究數據顯示:父母雙方都無過敏史的嬰兒患過敏性疾病的風險僅為5%~15%,父母一方有過敏史的嬰兒患過敏性疾病的風險為20%~40%,父母雙方均有過敏史的嬰兒患過敏性疾病的風險則上升到50%~70%。顯然,有過敏家族史的嬰兒,過敏風險更高。
人類生活的外部環(huán)境也深刻地影響著過敏的發(fā)生,也就是過敏發(fā)生的“外因”。從某種程度來講,環(huán)境中的過敏原甚至決定了過敏的發(fā)生。
近年來,醫(yī)學家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的活動影響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質量與疾病的發(fā)生息息相關,過敏尤其如此!
特別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邁入了高速發(fā)展的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加劇,食品種類和加工工藝也在不斷增多,許多原來不過敏的人可能逐漸演變成具有過敏體質的人,潛在過敏人群不斷擴大。
從結果而言,我們看到過敏與人類文明發(fā)展相伴而行,但對于個中影響因素都有哪些,它們又如何聯(lián)動運作,研究者雖已有各種探索、預測與結論,但仍未能窮盡此中原理機制。
那么,在當前有限的探索認知中,節(jié)節(jié)攀升的人類文明又是如何對過敏的發(fā)生發(fā)展“推波助瀾”的呢?
目前主流的一個觀點是“衛(wèi)生假說”——即如果孩子在發(fā)育早期接觸傳染性病原體、共生微生物或者寄生蟲等太少,人體免疫系統(tǒng)缺乏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反復刺激,無法形成免疫耐受,人體處于“容易過敏”狀態(tài),后期一旦接觸無害的過敏原,就比較容易產生過度反應,過敏,就發(fā)生了。
譬如,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生活的環(huán)境越是無菌,越有利于健康。特別是孕婦或孩子,他們用的東西都必須經過消毒,吃喝都得“干凈至極”,做飯、飲水必須用純凈水;從不允許孩子到田野等“臟地方”玩,不讓孩子接觸動物,甚至不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人們以此構建起一張自認為的隱形“保護網”,試圖與生活環(huán)境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微生物“劃清界限”。
但是,這樣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顯然不能。
人體與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是否成熟,取決于共生有益微生物是否在起作用。換句話說,人體各個器官功能是否正常,與長期和我們共生的這些“老朋友”微生物密切相關。人為地將人類和周圍環(huán)境隔離開來的做法,打破了人類在20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與外部環(huán)境微生物形成的和諧共生關系。
人類并非一生下來就擁有抵抗外來入侵的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的訓練與學習,使免疫系統(tǒng)從不成熟慢慢進化到成熟。這個過程就像軍隊練兵,比起沒有經受過病原微生物感染考驗的免疫新兵,身經百戰(zhàn)的老兵承擔了保家衛(wèi)國的中流砥柱作用。簡而言之,如果孩子在發(fā)育早期接觸到的傳染性病原體、共生微生物和寄生蟲太少,免疫系統(tǒng)處于惰性狀態(tài),后期就比較容易得過敏性疾病。
俗語有稱,“不干不凈,不容易得病”,這句話雖不完全正確,但亦包含了一定的科學道理,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對于處于生長發(fā)育期的孩子來說,過分追求極度潔凈的生活環(huán)境,是一種人體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割裂。而這樣的割裂使得孩子們那仍在發(fā)育過程中的免疫系統(tǒng),無法通過外部環(huán)境的適當刺激和協(xié)調達到自我成長,后期一旦遇到或反復接觸相應的過敏原,就可能產生不恰當的免疫反應,從而導致過敏的發(fā)生。
時至今日,過敏這個曾被忽視的潛伏者,正憑借它強大的破壞力,影響著人類生活和健康的方方面面,引起全球人類的共同重視。
2005年6月28日,世界過敏組織(WAO)聯(lián)合各國變態(tài)反應機構共同發(fā)起了對抗過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議,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以此呼吁人們關注過敏性疾病,增強認識,共同預防。2005年的7月8日是第一個“世界過敏性疾病日”,主題為“重視和預防過敏性疾病”;2011年開始,“世界過敏性疾病日”更改為“世界過敏周”,每年以不同主題開展。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變態(tài)反應醫(yī)師分會也將每年8月的第2周定為“中國過敏防治周”,旨在通過該活動宣傳過敏性疾病的科普知識,提高國人的認知和防患意識,取得更好的預防、診斷和控制效果。
2023年6月18—24日世界過敏周的主題是“氣候變化加劇過敏”。世界過敏組織提出倡議:在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下管理過敏性疾病,進一步呼吁公眾關注人類生活環(huán)境改變所帶來的過敏的高發(fā)和困擾,號召公眾共同行動抗擊過敏。

▲生物多樣性和公共衛(wèi)生的全球大趨勢相背而行
A.從活星球指數和水鳥種群狀況指數來看,1970年以來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百分比變化)。B.從1966—2003年數據看,哮喘和變應性鼻炎的患病率呈增加趨勢。
圖片來源:HAAHTELA T,HOLGATE S,PAWANKAR R,et al. The biodiversity hypothesis and allergic disease: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position statement[J]. World Allergy Organ J. 2013,6(1):3.
世紀頑疾,勿輕視過敏
想必,有人會說,不就是小小的過敏,值得這樣小題大做嗎?
的確,在不少人的眼里,過敏不過是短暫的一過性的噴嚏、咳嗽、皮疹或腹瀉,只是小病,談不上聳人聽聞的世紀頑疾,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碰,說到底,就是“窮講究,純矯情”。
但這些認知無疑是十分局限的,甚至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2016年,一位15歲的女孩在倫敦機場購買并食用了一個含芝麻的法式三明治(未標明含芝麻成分)。而后,在從英國飛往法國途中,女孩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休克、心搏驟停,在幾個小時內不幸離世。
該事件最終推動了英國實行新的過敏原標識立法。
因過敏而驟然陷入生死危機的案例并不罕見,這樣的悲劇可能每天都在地球的某個角落重復上演。即便拋開飆升的發(fā)病率不論,過敏也絕非部分人刻板印象中的“小病”。
過敏之所以被稱為頑疾,其中原因是復雜的。
首先,過敏難以根治。
人類科學文明發(fā)展至今,學界對大部分疾病的來龍去脈已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但對過敏的了解卻依舊有限,如何根治更是難以談起,過敏防控之路道阻且長。
目前已有的抗過敏治療,一方面是應對過敏的急性發(fā)作,另一方面也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而最終療效如何,又受不同人體質的影響而各有不同。
不僅人為干預的治療手段不能治本,許多過敏癥患者甚至需要終身與疾病共存,更加令人抓狂的是,過敏和環(huán)境、季節(jié)的關系“曖昧”,使得患者的病情往往反復無常,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僅僅表現為過敏高發(fā)季節(jié)的癥狀反復。壞的時候,歸因于外在環(huán)境不可控的改變,或自身狀態(tài)難免的起伏,過敏反應如影隨形、反復折磨著患者,除了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不適,還可能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疾患。
不僅如此,過敏的發(fā)生意味著患者“過敏體質”的蘇醒,患者機體的免疫反應可能更容易被新的過敏原觸發(fā),再次連鎖出現新的過敏性疾病。
“難治”“反復”“共病”等讓醫(yī)生苦思冥想、讓患者苦不堪言的標簽,正是過敏躋身為世紀頑疾的標志之一。
其次,對于部分人來說,過敏與其他疾病不同之處在于,誘發(fā)疾病發(fā)作的因子,往往不是病毒、細菌之類的有害物質,也不是不良的行為習慣,而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見的物質,諸如花粉、螨蟲、灰塵、牛奶、花生等。
這些對普通人無害又常見的物質,幾乎是不可能被完全剔除于生活之外的,但它們對過敏患者而言卻是威脅,甚至是致命的陷阱。就如上文提到的15歲英國女孩的案例中,一個三明治里的尋常芝麻,就可能奪走一條年輕鮮活的生命。
過敏患者就是如此,如走鋼絲般小心翼翼地生活在這個世界。這種不確定性、高風險性,更鑄就了過敏“世紀頑疾”的惡名。
再者,過敏患者持續(xù)承受的疾病折磨,絕非部分人想象那樣,只是普通的打噴嚏、咳嗽、瘙癢或腹瀉。
花粉季節(jié)來臨之初,花粉過敏的患者可能比氣象預報更早知曉時節(jié)的變化,因為他們的鼻子更早體驗到失去控制的感覺,成為“長流水”的水龍頭,成為噴嚏制造器,讓他們無法順利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緊接著的呼吸困難、睡眠障礙更是帶來了一系列如頭暈、頭痛等癥狀。嚴重時,他們只能全副武裝,恨不得戴著防毒面罩出門,以此來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只能在時節(jié)變換之際逃離長住久居之地,為一口順暢的呼吸付出常人不需要付出的遷徙成本。
特應性皮炎也是過敏性疾病的一種,其過敏原可能是螨蟲、真菌、細菌等,讓人防不勝防。瘙癢是患者的夢魘,發(fā)病時,渾身瘙癢無比,難以忍受,嚴重影響睡眠。如果是兒童,更會折騰得全家雞犬不寧。許多來到醫(yī)院就診的患者,身上除了密布的皮疹,還可能有因抓撓導致的觸目驚心的皮膚破損、潰爛。特應性皮炎患者中不乏兒童。在本應快樂學習、肆意玩耍的年紀,瘙癢搶奪了他們的注意力,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而抓撓導致的皮膚潰破又可能引發(fā)感染,同時也可能影響皮膚外觀,使他們羞于與同齡人打交道,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長。
上述的花粉過敏和特應性皮炎不過是過敏癥的冰山一角,現實環(huán)境中許多物質都可能成為過敏原,其引發(fā)的免疫系統(tǒng)反應千變萬化,讓人類疲于應付。
或許,過敏最終將改變人類生活習慣和居住場所。為了避免過敏,“過敏星人”可能如同候鳥一般進行季節(jié)性遷徙,這樣的場景絕非危言聳聽。
正如前文提到的英國女孩的事例,不斷增長的過敏人群推動了新的食品標識法的誕生。而法規(guī)變更、商業(yè)行為變化的背后,正是過敏性疾病對人類生活習慣重新塑造的體現。適者生存,人類為了躲避過敏這個“魔王”,選擇改變、適應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
譬如,在今天的購物商城可以看到一種名為“特殊醫(y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這類商品在近年發(fā)展迅速,其中又以“特醫(yī)奶粉”(即特殊醫(y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為最。而在20年前,我們甚至還沒有細分出這樣的商品類別。
“特醫(yī)奶粉”的出現和迅速發(fā)展,指出了越來越多嬰幼兒出現牛奶過敏的嚴峻事實,也體現了人類為適應環(huán)境變化所做出的努力。這些嬰幼兒出生或出生不久后,被發(fā)現對牛奶蛋白過敏。嬰幼兒單一的飲食選擇,使得人們只能另想辦法——將牛奶蛋白水解,將蛋白分解成更小的氨基酸分子,來喂養(yǎng)嬰幼兒。對于新手爸媽而言,他們需要從此刻開始學習、摸索如何照顧過敏體質的孩子,這些經驗可能無法從前人中獲取,因為前人也未曾遇到過這樣的困境。
能夠如此多方位改變人類生活習慣的疾病,漫漫人類發(fā)展史中罕有前鑒,尤其是過敏這一世紀頑疾還在隨著社會文明發(fā)展不斷變化,其帶來的健康影響和生活影響不容小覷,應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