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兩千多年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這句話的大意是,真正高明的醫生,不僅要治愈疾病,更要防患于未然。
在瘟疫、戰爭和饑荒威脅人類生存的古代,“治已病”是醫學先賢們的首要任務,在當時百姓的心中,能夠讓奄奄一息的人起死回生的醫生為“大醫”。
而在醫學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欣喜地發現,“治未病”的概念正在被廣泛重提,甚至成為一種新的健康風尚:“堅持預防為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疾病防治主體的轉換,體現了數千年來人類對疾病與健康的認識的轉變,同時也是醫學科學技術和理論日新月異演變過程的縮影。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威脅人類生存的疾病譜已經悄然改變。自1906年奧地利科學家克萊門斯·馮·皮爾凱首先提出“allergy”(過敏)一詞起,人們對過敏的認識逐漸全面,過敏從“罕見病”“貴族病”轉變為這顆藍色星球上的大規模非感染性流行病。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以來,以高發病率、難以治愈為特征的過敏性疾病,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等方方面面,成為人類健康的新挑戰!
面對來勢洶洶的過敏浪潮,如何成為“上醫”,如何“治未病”?這是擺在過敏防控工作者面前的現實難題。
通識教育,是當下社會擴大知識寬度和提升認知高度的新型學習模式,其精髓在于“博學與精專兼容,寬度與廣度并舉”。這一思想,古已有之。《中庸》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是提倡博學和思辨的學習方式,強調各類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
當前,公民對過敏性疾病的知曉率、重視程度仍不足,過敏性疾病就診率低。健康教育正是提高公民健康素養、提升公民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
有鑒于此,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變態反應(過敏)科一眾骨干,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和臨床經驗積累,以典型生動的案例、發人深省的歷史典故、細膩動人的筆觸編寫本書,為讀者呈現出溫暖的醫學科普,目的是普及過敏知識,讓更多的朋友成為自己的“上醫”,積極防控“未病”,規范治療“已病”。
本書從古代中國醫藥學家對過敏臨床表現的記載、辨證施治的華夏智慧展開,到介紹西方學者對過敏的深入剖析、藥物的研究開發、學科的體系建設等發展歷程。全書內容縱橫數千年,博古通今,將多個學科、多個領域的知識融為一體,融入編者的專業素養和治學思想,恰恰是編者所在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之精神的深刻體現。讀者可以在博學與精專的知識體系中自由翱翔,體會寓教于樂的愜意,領略通識教育之魅力。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的支持和幫助,他們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為本書的學術質量提供了保障,同時也感謝國內一流的編輯團隊為本書的內容策劃和制作提供鼎力支持。由于編寫水平和時間所限,紕漏之處在所難免,衷心期待廣大同行、讀者對本書提出寶貴修改意見。
《世紀頑疾:過敏》編委會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