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三焦氣化的理論源流

第一節 “三焦”理論沿革

一、春秋至秦漢為三焦理論奠基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了中醫學的三大巨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在整個中醫理論的發展中起著基石的作用,三焦理論也形成了基本框架,后世三焦理論的發展都是宗其旨、發其意,是對這些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一)《黃帝內經》奠定了三焦理論的基礎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黃帝內經》中有關三焦的論述為后世三焦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內經》中所論三焦,可歸為兩方面。

1.三焦有形,為六腑之一

《素問·金匱真言論》言:“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狈Q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六節臟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睂⑷沽腥肓?,與脾及其他五腑都“名曰器”,即為有形;又指出“三焦”參與輸布疏通營陰,氣化營陰為糟粕而排出體外?!端貑枴の迮K別論》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敝赋觥叭埂睘楦瓕訇?,主瀉“濁”,即化生水谷精微之后排泄五臟代謝的水谷糟粕?!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薄鹅`樞·本輸》篇曰:“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均指出三焦通調水道的功能。如若三焦水道不通,或邪入三焦,則“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靈樞·四時氣》)?!鹅`樞·脹論》所言“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即今之氣腫。

“三焦”為六腑之一,外應皮膚腠理毫毛?!鹅`樞·本臟》云:“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

“三焦”是六腑之一,為手少陽三焦經脈之所屬?!鹅`樞·經脈》云:“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屬三焦?!庇衷疲骸笆莿觿t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p>

“三焦”經下合穴為委陽。《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三焦合入于委陽……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敝赋鋈∥柨梢灾委煴窘浀牧麸嬜C。

2.三焦為三部(上、中、下三焦)

《靈樞·營衛生會》篇將上、中、下三焦的位置論述為“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關于三焦的功能,《靈樞·決氣》指出,“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鹅`樞·營衛生會》指出,“上焦如霧”;“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中焦如漚”;“下焦者……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下焦如瀆”。即“上焦如霧”在胸,“中焦如漚”在胃,“下焦如瀆”在膀胱、大腸。

(二)《難經》對三焦提出諸多新觀點

1.《難經》首次提出三焦通行元氣

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于《難經》?!峨y經·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八難》說:“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文明確地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

2.《難經》首次提出三焦有名無形

《難經·三十八難》:“臟唯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薄峨y經·二十五難》曰:“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p>

3.《難經》首次提出三焦配穴法

《難經·三十一難》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傍。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蹦毎柑鞓醒?,臍下一寸指陰交穴,氣街即氣沖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樞主治中焦疾病,陰交主治下焦疾病,氣沖通治三焦疾病。

(三)《金匱要略》提出了“三焦竭”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三焦竭”是說三焦各部所屬臟腑的功能衰退?!叭篃帷笔菬釟庾苽煌呐K腑所導致的病癥。

二、隋唐宋時期三焦理論進一步發展

(一)三焦病癥的闡釋

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三焦病候》云:“三焦氣盛為有余,則脹,氣滿于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泄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原文從不同的證候以分辨三焦病之虛實。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分節詳細論述了三焦經脈和三焦臟腑虛實證的癥狀和治療。如《三焦虛實》篇:“夫上焦如霧,其氣起于胃上脘,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于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中焦如漚,其氣起于胃中脘,在上焦之后……下焦如瀆,其氣起胃下脘,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庇衷疲荷辖埂叭魧?,則上絕于心,若虛,則引氣于肺”,中焦“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瀉,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下焦“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嘔吐不禁……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該著作提出了十七首治療三焦虛實的藥方和七首灸方。這是第一次針對三焦的寒熱虛實明確提出治療方法。

《圣濟總錄》認為“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亦論述了三焦虛實、寒熱證候,同時提出治療方劑。基本上沿襲了隋唐之說。

(二)三焦有形無形爭辯的繼續

孫思邈繼承《內經》《難經》觀點,提出三焦可聞不可見。《備急千金要方·三焦脈論》曰:“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宋《圣濟總錄》也認為“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太平圣惠方》亦對三焦持有名無形的觀點,其對三焦的認識與《備急千金要方》基本一致,認為“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

宋代由于解剖學的發展,對人體生理結構、功能的認識日趨深入。宋代醫家對三焦的形質問題也進行了思考探索,提出“有名具形”的論點。宋代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指出:“古人謂左腎為腎臟,其腑膀胱,右腎為命門,其腑三焦。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于腦……丈夫藏精,女子系胞,以理推之,三焦當如上說,有形可見為是?!?/p>

(三)三焦驚、三焦癰的提出

宋代陳文中在《小兒病源方論》中提出“三焦驚”,“肝驚,眼赤糞青……三焦驚,睡中驚哭”。《圣濟總錄》提出“三焦癰”,“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癰也。”

三、金元明清時期對三焦理論的認識日趨完善

(一)三焦有形無形的爭論持續進行

1.三焦無形論

李杲認為三焦無形而有用,云“三焦者有名而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三焦非正腑也,無形而有用”。

滑壽在《難經本義》云“蓋三焦則外有經而內無形”。王九思等也在《難經集注》指出,“三焦無內腑,惟有經脈,名手少陽,故曰外腑也”,“心主與三焦脈合,三焦有位而無形,心主有名而無臟,故二經為表里也”。

李梴在《醫學入門》曰:“上焦主納……中焦主不上不下……下焦主出……主持諸氣,有其名而無其形?!?/p>

2.三焦有形論

元代李鵬飛在《三元參贊延壽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三焦脂膜”論。云:“其體有一脂膜如掌狀,與膀胱相對,有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竊謂如霧如漚,喻其明之薄處,如瀆云者,則又指夫滲入膀胱處也。一名外府,一名虛臟,信然?!边@一論述指出三焦有名有形,三焦是一如掌大的脂膜,與膀胱相對,并且不單指一臟。

明代章潢在《圖書編·三焦有形考》認為三焦為腎下脂膜,曰:“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無形,尚可以藏系哉?……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為三焦也。”

明代虞摶在《醫學正傳》中認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函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闭J為三焦是腔子,以肓膜和臍為界分為上、中、下三焦。

張介賓《類經》認為,三焦“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其所述的“三焦”之形,能與現代解剖學胸膜、腹膜對應。

清代徐靈胎《難經經釋》曰:“三焦謂之腑,則名是藏蓄泌瀉之具,何得之無形?但其周布上下,包括臟腑,非著五臟之外各自成體,故不得定其象,然謂無形則不可也?!彼J為三焦周布上下,分布于臟腑之內,其形態不可測。

沈金鰲認為三焦為胃之匡廓,他在《雜病源流犀燭·三焦病源流》中說:“故知三焦者,實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胃之所施。”

唐容川《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云:“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鼻濉堝a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亦云:“三焦為手少陽之腑。既名為腑,則實有其物可知。”

(二)進一步論述了三焦的生理病理特點

繆希雍在《本草經疏》論述三焦的虛實證。三焦虛二證:腹寒,屬中氣虛;氣短少氣,屬氣虛。三焦實三證:喉痹,即纏喉風,屬少陽相火、少陰君火;頭面赤熱,屬上焦火升;赤白游風,屬血熱,熱則生風,故善游走,俗名火丹,小兒多患此,大人亦時有之。

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三焦病源流》中論述了三焦疏機不利產生的病癥,“上焦如霧,霧不散,則為喘滿,此出而不納也。中焦如漚,漚不利,則為留飲不散,久為中滿,此上不能納,下不能出也。下焦如瀆,瀆不利,則為腫滿,此上納而下不出也。”

(三)提出“三焦秘”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附余·燥門》中說:“三焦不和,胸膈痞悶,氣不升降,飲食遲化,腸胃燥澀,大便秘結?!彼岢鋈共缓投麓蟊忝亟Y,并提出治宜搜風潤腸丸。

(四)《醫學入門》提出三焦為丙火之腑

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則為無根之相火,游行諸經,令人惡寒發熱異常?!?/p>

(五)提出三焦辨證理論

三焦辨證,是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外感溫熱病進行辨證歸納的一種方法。三焦辨證是依據《內經》關于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將外感溫熱病的證候歸納為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用以闡明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熱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病理變化、證候表現及其傳變規律?!稖夭l辨·中焦篇》:“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痹跍夭〉闹蝿t上,則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开原市| 绥德县| 昭平县| 库尔勒市| 伊川县| 湘阴县| 香格里拉县| 松溪县| 正安县| 盐津县| 筠连县| 安多县| 钦州市| 图们市| 西乌珠穆沁旗| 油尖旺区| 突泉县| 色达县| 齐齐哈尔市| 武鸣县| 木兰县| 敖汉旗| 德兴市| 叙永县| 谢通门县| 金平| 石柱| 会宁县| 田东县| 天峨县| 合江县| 昭平县| 龙游县| 建平县| 吉隆县| 上思县| 新津县| 通许县| 天长市| 观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