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與腦:意識與腦的協奏曲
- 劉昱主編
- 1017字
- 2025-03-19 12:27:18
前言
在手術室,一次次默默地看著生命的新生,工作的職責要求麻醉醫生們必須以盡量客觀的方式去看待生命,去尊重生命,但也給予了麻醉醫生不同的視角,關愛患者,也看著這個世界。在“麻醉醫生看生命”這一叢書中,徐州醫科大學麻醉學院聯合了很多的麻醉一線工作者和麻醉學教育工作者,描繪他們眼中的生命。
能夠作為主編參與該叢書的編寫工作,對于我來說,是非常榮幸的。我在麻醉學領域的資歷尚淺,但機緣巧合幸運地從事了一些大腦功能的研究。麻醉機制的研究與腦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探索麻醉的機制涉及人類腦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意識的本源。
對于生命起源和大腦功能的探索,在人類最近的這一百年時光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取得飛速進展,但人類意識的起源仍舊是一個巨大的謎團。我們為什么會哭泣,為什么會歡喜,我們是如何在大腦中建立真實世界投影的?
進入21世紀以來,多個國家開展了規模宏大的腦研究,從歐洲的“藍腦計劃”、美國的“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到日本的“腦/思維計劃”,再到我國的“中國腦計劃”,數以百億計的資金被投入大腦研究領域,大腦與生命的畫卷開始逐漸揭開。在這本書中,我們匯集了一些理論、技術與實驗研究,與讀者朋友共同探討意識、大腦與生命的謎題,例如:
第一章第一節描述的綜合信息理論,來源于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是最近較為被接受的對于意識的定量描述,相關領域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
第二章第一節中提到的染色技術賦予了生命科學與腦研究顏色的意義,最早的時候是使用天然的染料,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合成的染料起到了更好的作用,后來在一些學者的努力下,出現了免疫染色的技術,通過轉基因的方式又可以做到原位的顏色表征。
第四章第一節提到的記憶的清除與植入,在相關技術的開發過程中,技術的改進伴隨著社會意義的爭論,你又如何看待相關的方法呢?
友人創作的一首詩流淌在我的大腦。
電光與靈魂
我看著我的大腦,
這思想的來源在哪里?
黃昏的光線透過睫毛,
偶爾傳來喜鵲的歡叫。
抬起手臂,
轉動身體,
饑餓的感覺如此清晰。
智慧、心境、愛情與努力,
電與靈魂。
在電與靈魂的世界,產生了欲望、感知、行為、痛苦、衡量,也承載著未來的愛與希望。
感謝張文慧、陳默、趙曉雪,感謝她們在這本書的漫畫繪制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她們給插圖進行靈活設計的用心。本書的每一幅圖畫里,都有她們的付出和汗水。由于我們的水平、經驗和時間有限,有遺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不吝提出您的寶貴修改意見。
劉昱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