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病預防與調理:學做自己的調理師
- 聶紅主編
- 3766字
- 2025-03-15 07:20:47
第二節 常見慢性病簡介
ER 2 國醫大師訪談

漫談養生及治未病
一、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主要指以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損害健康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
二、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
高血壓對人類的危害由來久矣。古時候,人們一般把高血壓導致的腦血管意外統稱為腦卒中,早在幾千年前就有記載。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播出,讓人們記住了聰明睿智的司馬懿。司馬懿和司馬昭父子也是有史記載以來最早死于高血壓的人。蘇聯政治家斯大林因為對高血壓不太重視,結果死于高血壓及其并發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因長期高血壓控制不達標而引起心力衰竭。
當非同一日測量的3次血壓中收縮壓高于140 mmHg,舒張壓高于90 mmHg,就屬于高血壓。健康成年人的心率范圍是每分鐘60~100次,而3歲以下的小兒常在每分鐘100次以上。高血壓患者心率超過每分鐘80次時就需要進行心率管理。
如收縮壓在130~139 mmHg,舒張壓在85~89 mmHg,屬于臨界高血壓,即高血壓前期,這時不宜急于用藥。如果有頭暈不適,精神不能集中,睡眠不好等表現,建議先用中醫藥等方法進行綜合調理。中醫藥對調節精神緊張,改善上述癥狀十分有效,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壓作用。
長期的高血壓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心臟就會因過度勞累而出現代償性肥厚擴大,進而出現功能衰竭,這就是高血壓心臟病引起的心力衰竭。當腦血管內壓力過高,脆弱硬化部分的血管就容易爆裂,導致出血性腦卒中。腎臟中有極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這種微細的管道在長期高壓的影響下會變得狹窄、硬化,使腎毛細血管網排出身體內毒物的功能受損,導致腎衰竭,最終發展為尿毒癥。
三、高脂血癥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因心肌梗死在家中猝然辭世,著名表演藝術家侯耀文先生也因心肌梗死突發而去世。僅時隔一個月,前遼寧足球隊主教練王洪禮先生又突發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的元兇就是人們平時不在意的血脂異常,因此,人們應當對血脂給予充分的重視。
血脂正常值為總膽固醇3.1~5.2 mmol/L,甘油三酯0.56~1.7 mmol/L。高脂血癥是指血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
高脂血癥的危害具體表現為:
1.肝功能受損
高脂血癥長期發展會導致肝功能受損,然后演變為脂肪肝,繼而導致肝硬化。
2.危害冠狀動脈
大量脂類物質在血漿中沉積會減慢血液流速。長期黏附在血管壁上則損害動脈血管內皮,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3.導致冠心病
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后,冠狀動脈內血流量就會變小,管腔變窄,進而誘發冠心病。
4.導致高血壓
動脈粥樣硬化后會誘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升高血壓。
四、糖尿病
2004年,47歲的國家一級演員李琦被確診為糖尿病。王濤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退役后由于體重超標,不幸患上2型糖尿病。梁羽生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由于常年伏案寫作過于辛勞,也在20世紀90年代患上糖尿病,隨后心臟病和癌癥也接踵而至。
正常情況下,人體可以通過激素和神經這兩大調節系統確保血糖的來源與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濃度為3.9~6.1 mmol/L,若超過7.0 mmol/L就稱為高血糖。2次重復測定空腹血糖均≥7.0 mmol/L則可確診為糖尿病。
糖尿病并發癥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終身代謝性疾病,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往往死于并發癥。
高血糖及其并發癥的危害首先是感染。高血糖狀態對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特別有利,同時高血糖狀態也能夠抑制白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使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見的有皮膚、泌尿道、呼吸道感染等。其次是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多發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嚴重不足,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大量脂肪酸進入肝臟氧化,其中間代謝產物酮體在血中的濃度顯著升高,而肝外組織對酮體的利用大大減少,導致高酮血癥和尿酮癥,最終導致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也稱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常見而難治的微血管并發癥,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五、高尿酸血癥
高尿酸血癥是指在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男性非同日2次空腹血清尿酸水平高于420 μmol/L,女性高于360 μmol/L。高尿酸血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與遺傳、性別、年齡、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藥物治療和經濟發展程度等有關。
如今,吃得好、運動少的生活方式漸漸風靡開來。如此一來,很多“貴族病”便不請自來,比如痛風。
痛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也被稱為帝王病、富貴病。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神圣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與其子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以及英國和法國皇家歷史中多位帝王均未逃過痛風的魔爪。即使歷史只有200余年的美國也有不少知名案例,如前總統富蘭克林就備受痛風的折磨。
高尿酸血癥是發生痛風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危害為痛風性關節炎。血中尿酸水平越高,痛風發作越頻繁,而且發病年齡也越早。高尿酸能夠導致腎臟損害,出現痛風腎病和慢性腎衰竭。腎功能受損后,血尿酸排泄減少,又會加重高尿酸血癥的病情。尿酸性腎結石常表現為腰痛和血尿。如果結石堵塞了輸尿管,還會出現腎積水、血肌酐升高、發熱、少尿、無尿等癥狀。血尿酸水平升高還會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高血尿酸水平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生糖尿病腎病。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喝酒、吃海鮮容易導致痛風,所以美食當前也會注意控制。但另一種常見食物也會造成痛風,卻被很多人忽略。那就是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的果汁。
果汁營養豐富,怎么還會誘發痛風呢?
果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涉及嘌呤的生成。果糖攝入得越多,體內嘌呤含量也就越高,最終代謝為尿酸。如果果糖攝入持續過多,則腎臟對尿酸的分泌過程會被抑制,從而導致血液尿酸水平升高,誘發痛風。因此,長期果糖攝入過多也是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六、冠心病
曾經創作了大型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演員梁左,因突發心肌梗死在北京家中去世,年僅44歲。曾經風靡全世界的美國流行歌壇巨星邁克爾·杰克遜也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終年50歲。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冠心病是一種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疾病,其發病率相當高。
冠心病患者的癥狀通常表現為胸悶、胸痛、氣短、乏力、心前區疼痛累及胸骨下沿和肩痛等,易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可能因為心肌缺血導致各種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其中最嚴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顫動,臨床上表現為突然死亡。此外,冠心病往往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存在多種心理痛苦,如主觀的身體不適感較強烈,對生活易悲觀憂郁,生活興趣減退,活動遲鈍以及孤獨等精神問題。
七、腦卒中
患有腦卒中的世界名人有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列寧、撒切爾夫人、小淵惠三、沙龍、卓別林等。
腦卒中,中醫學稱中風,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腦卒中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其死亡原因主要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嚴重腦干梗死等。全世界每分鐘約有3人死于腦卒中,3/4腦卒中患者遺留輕重不等的殘疾,1/4遺留嚴重殘疾。我國腦卒中患病率較發達國家低,但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為世界之最。
八、癌癥
癌癥也屬于慢性病的一種。許多名人明星都死于癌癥,流行樂壇女歌手阿桑,臺灣省一代歌后鳳飛飛,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皆因癌癥辭世。實際上癌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只是一種慢性病。癌癥并非不治之癥,很多癌癥可以治愈。我們可以與很多癌癥和平共處,也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自主預防癌癥。隨著體檢的普及,很多患者可以在早期發現從而長期存活,不影響壽命。而部分患者由于發現較晚,或因其病理類型、分期等因素,生存期相對較短。因此目前鼓勵癌癥患者將其當作慢性病,定期復查、體檢,早診斷、早治療。
九、肥胖
肥胖是一組常見的代謝綜合征。當人體攝入熱量多于消耗熱量時,多余熱量以脂肪形式儲存于體內。當其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且達到一定值時,遂演變為肥胖癥。《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指出,超重與肥胖的患病率與日俱增,兒童尤其明顯。肥胖已成為威脅生命的殺手,它可能會導致以下幾種疾病:
1.高血壓
肥胖最常見的并發癥就是高血壓,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嚴重后果。
2.冠心病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肥胖是導致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此外,肥胖還會加大心肌梗死、腦卒中的發病率。
3.糖尿病
當人肥胖到一定程度時,肌肉和脂肪會對胰島素不敏感,即出現“胰島素抵抗”的現象。這時胰島細胞會代償性地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對抗這種現象。數年至數十年后,過度工作的胰島細胞就會出現衰竭,發展為糖尿病。
4.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大量脂肪堆積容易引起白天嗜睡,夜間睡眠質量差,并出現打鼾、水腫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導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5.高脂血癥
大部分肥胖患者脂肪代謝紊亂,出現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等。
6.骨關節病
肥胖者過度增加的體重,對骨骼和關節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容易發生關節炎、肌肉勞損或脊神經根壓迫,引起腰腿肩背酸痛,甚至造成關節變形,嚴重影響肢體活動。
7.脂肪肝
由肥胖導致的脂肪肝會誘發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痛風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