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運六氣論析
- 蘇穎
- 3166字
- 2025-03-15 03:52:31
二、五運六氣理論與古代天文學
五運六氣理論基于“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恒動觀,運用古代先進的天體結構思想及理論,將人體放在大自然的背景下,研究其與自然陰陽、寒暑、四時、晝夜變化的相應關系,并以此研究了自然氣候、物候及疾病的六十年變化規律,從天文學角度揭示了《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的科學性。
1.天文歷法源于實際觀測
五運六氣理論的天文歷法理論及數據,主要記載在《素問》的“運氣七篇”中。例如,《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素問·六微旨大論》也指出:“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天氣始于甲,地氣治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素問·八正神明論》又指出:“驗于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于身,觀其立有驗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均說明了《黃帝內經》的六十甲子周期歷及六十年氣候變化規律及疾病規律源于實際觀察自然天象、物候變化及疾病變化的總結。
2.天體結構擇古之最佳
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世界自然科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形成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古代天文歷法成就。《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充分運用了我國古代先進的天體結構理論。我國古代對宇宙結構的認識主要有三家,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是較早時期對于天地觀察的一種對天體結構認識的理論,該學說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即“天圓地方”說,此學說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渾天說是依靠理性推理,并運用儀器準確度量天體視運動而得出“天包地外,地居于中”理論的一個學派,該學派以張衡《渾天儀注》為代表,由于其數據相對精準,故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理論的正統學說。但是它認為天球有天殼存在,天殼之外是無限的宇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宣夜說是我國歷史上先進的宇宙結構理論,其理論在渾天說精準的計算數據的基礎上,認為天沒有邊際,宇宙是無限的,日月星辰依靠氣的推動運行于寥廓宇宙之中。《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的天文學思想博取了上三說之長,尤其選擇了宣夜說作為自己的宇宙理論來研究宇宙結構和天體運行規律,并且在其基礎上又指出了自然界萬物運動變化的統一性,闡明了宇宙萬物生化的原理,尤其指出了自然萬物生存在生化不息的宇宙之中。五運六氣理論,充分運用了古代關于北斗星的研究成果來研究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靈樞·九宮八風》中“太一游宮”的記載,就是對北斗星圍繞北極星旋轉不息,斗柄一年旋指十二辰的具體描述和運用。五運六氣理論運用了“太一游宮”確定一年的時節,推知四時氣候變化規律及二十四節氣,同時又用以研究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它不僅將時間和空間緊密結合,而且又將空間、時間、氣候與人體生命活動緊密結合。
3.運用古代天文成果
五運六氣理論運用了我國古代二十八星宿的研究成果來觀察行星運行規律及其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二十八星宿是天體中二十八個相對不動的恒星群,分陣四方,以拱北斗。按其構成的圖形形象地分為東方蒼龍星座,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星座,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西方白虎星座,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北方玄武星座,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二十八星宿共周天365度,由于其相對穩定,故成為劃分天體星空區域的標志,并以此為標志研究行星運行的規律,其內容在《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有較詳盡的記載。五運六氣理論運用了古代日月運行規律制定歷法的成果,重視日月運行規律對地球及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在日地關系方面,利用渾天儀觀測太陽運行在天體的位置變化,使用圭表測量地面日影方位和長短變化,建立了確定日地陰陽盛衰的標準及天地陰陽盛衰消長規律的理論,研究了天地陰陽盛衰的日、年和十二年周期。在研究月地關系時,認為月亮運動對地球的陰陽消長起著極其重要的調節作用,五運六氣理論認為月亮運動規律主要有兩個,即月相晦朔弦望變化規律和月亮在恒星背景中的運行規律,在此基礎上,又強調了朔望月周期對地球及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在《素問·八正神明論》《靈樞·歲露論》等篇均有月廓滿虛對人體氣血影響的論述。
4.重視天度氣數
五運六氣理論在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陰陽變化關系時,重視日月之行的天度和氣數,重視將天度與氣數聯系起來考察,體現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特點。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又指出:“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明代醫家張介賓也有闡述,曰:“歲之日數,由天之度數而定;天之度數,實由于日之行數而見也。”可見,天度是指日行周天365.25度,即“日行”的黃道線上的度數。氣數是指一年二十四節氣的常數,用以標記天地間萬物生長化收藏規律,對此,張介賓解釋道:“氣者,天地氣候,數者,天地之定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而盡之,升降有氣而氣候行,陰陽有數而次第立。次第既立,則先后因之而定,氣候既行,則節序由之而成。節序之所以分者,由寒暑之再更;寒暑之所以更者,由日行之度異。”天氣變化影響生物生化,其變化五日就有一個明顯的候象表現,三候十五日即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大約九十日即為一個時節、四個時節即構成一歲,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節令未到氣候已來,為太過;節令已到而氣候未來,為不及。
5.創五運六氣歷法
五運六氣理論運用了古代先進的天文歷法理論,來研究日月運行、氣之遷移。戰國至漢初,普遍實行的歷法是四分歷。所謂四分歷,是以一回歸年約等于365.25日,一朔望月約為29.530 59日,19個太陰年中插入7個閏月的歷法。因歲余四分之一日,而被稱為四分歷。四分歷用朔望月來定月,用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兼有陰歷月和回歸年的雙重性質,屬于陰陽合歷。《黃帝內經》運用的歷法也是古四分歷,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因一回歸年約365.25日,運氣理論將其以六步分之,則每步為約60.875度,故曰“有奇”,每年余0.25度,經過四年積盈至百刻而為一日。這里明確提出一個回歸年約365.25日,因此,古四分歷是《黃帝內經》制定五運六氣歷的歷法基礎。在五運六氣理論中,沒有采用閏年或閏月的方法來調整歲差,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諧調周期來編歷,諧調周期的原則是“五六相合”,指出運氣有“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的五年和六年周期,也有“五六相和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年歲”的三十年周期,還有“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的六十年周期。五運六氣理論以古四分歷為基礎,據日、月、地三者運行規律,運用天干與地支的諧調編排,創立了獨特的五運六氣歷法,從歷法學角度來看,它屬于陽歷歷法系統。五運六氣歷的全部歷譜是運用干支五運陰陽系統推求出來的,它揭示了日、月、地三體運動的最小相似周期為六十年,其中還包含著五年、六年、十年、十二年、三十年多個調制周期;闡明了六十甲子年中的天度、氣數、氣候、物候、疾病變化規律等,從時空角度研究了天地人的統一性。
五運六氣理論基于長期對自然氣候、物候及病候的觀察,運用了古代先進的天體結構理論及研究成果,研究了六十年氣候變化規律、物候規律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發病規律及疾病防治規律。五運六氣變化規律具有深刻的天體運動背景,從時空角度揭示了自然界的周期運動規律,從天文學角度揭示了中醫學天人相應觀的科學性,研究五運六氣理論對于深入挖掘《黃帝內經》的自然科學內涵及生命規律,對于臨床防病治病均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