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診:從初學到提高(第2版)
- 徐培平
- 1445字
- 2025-03-15 06:21:41
十三、憑脈診斷用藥
脈診雖與其他三診一樣,是疾病外在表現的癥狀,但脈為醫之關鍵,醫不察脈,則無以辨證,證不辨,則無以施治。也就是說以脈可以辨證,診察病機,比如脈滑多為痰濕、脈遲多寒、脈數多熱,均是一般至理。當然,在臨床上,診斷疾病還需四診合參,甚至參考化驗檢查和影像資料方能作出最精確的診斷。有時又要果斷舍脈而從癥,或舍癥從脈。
對脈學能夠掌握它、運用它的好處,不只在于會把脈知病。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憑脈診斷用藥。
在其他外證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有外表的見證,而與內部實際的病變的情況恰恰相反時,唯有憑脈辨證,才易于抓住問題的實質。
所以憑脈治病的道理,主要是由哪一種病在脈上見于哪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哪一臟哪一腑,那真是所謂洞垣一方,盡見五臟癥結了。這樣,再根據經絡臟腑而選方用藥,其取效也應該會事半功倍的。
1.憑脈辨病位
機體患病后,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機體的何臟何腑,此臟腑主要指五臟六腑之氣血,與西醫的臟器不等同。
病位的判斷也主要依據脈象,并結合經絡臟腑的癥狀來判斷。如寸部脈象有改變,又出現心經的癥狀,則可判斷病位在心;若出現肺經的癥狀,則可判斷病位在肺,余皆仿此類推。但有些病人,癥狀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癥狀在下而病位在上,這就更須依賴脈診進行判斷。
一多年咳喘病人,發作時雖輸液抗炎止喘而仍不止,肩膀酸痛寒束,吐清痰,苔白微黃,右寸浮大,沉取卻無力,關脈略緊而尺脈細弱。是脈大為虛,脈緊為寒,肺腎虛為本,外寒為標,以小青龍湯和參附代赭湯加減。
2.憑脈辨病性
主要依據脈診來判斷,這在經典醫籍中有很多記載。如:《金匱要略》肺痿篇:“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金匱要略》瘧篇:“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傷寒論》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金匱要略》臟腑經絡篇:“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類似的記載,在經典醫籍及歷代文獻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疾病的性質,無非是寒熱虛實,以及痰飲、瘀血、氣滯、食積等,都可以在脈象上得到反映。反過來,就可根據脈象推斷疾病的寒熱虛實。就一般規律而言,證實脈實,證虛脈虛,熱則脈數,寒則脈遲,這就是對疾病性質的判斷。尤其對一些危重、復雜的病人;或癥狀很少、缺少辨證依據的病人;或癥狀特多,令人無從著手的病人,這時更要依據脈診來判斷。
一女,患痛經多年,每經來腹痛甚,經血量少而暗黑,其面色白而見眼眶兩邊皮膚隱見青色。而平時除易怕冷之外無其他不適,診其脈極沉細,需推筋而得沉細之脈。是以溫陽逐瘀之法而治,癥減而脈仍不振,雖服附子月余亦惘然。后詳察脈象,微細之中而見澀象,合其面色,是瘀伏于內。乃予攻下逐瘀之劑,瀉下之余,瘀象乃減而癥方盡除,而脈象乃顯。是此脈,正弱與瘀實交互雜作,脈方顯病性之真機。
以上初談了一些脈學方面問題的思考,自古以來“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從而導致“甲醫說澀脈,乙醫說弱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象。但對于初學者而言,首先要從脈理入手,要系統理解和領悟傳統中醫真正意義上的脈理。其次要多臨床多練,摸得多了自然對脈的常與變了然于心。脈學不是單純背誦脈訣就可解決的,需要有定力,在臨床中慢慢體悟。臨床上最好先把完脈,在這過程中望聞之診可先涉及,最后問癥,這樣既積累自己脈診對診斷的符合經驗,也可用脈診指導問診的內容,時間久了能積累很多好的經驗。運用脈診必須用八綱之法,通過陰陽表里寒熱分析脈象,則脈象之義明。于此在臨床上多加臨證和體會,假以時日,必然邁入脈學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