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衛氣晝行于陽經夜行于陰經
《靈樞·衛氣行》說:“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臟。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在《靈樞·邪客》《素問·瘧論》等篇,都有相同論述。晝神醒目張,衛氣出目,從足太陽經睛明穴(目內眥)循行于足太陽經、手太陽經、足少陽經、手少陽經、足陽明經、手陽明經等陽經二十五周;夜神眠目閉,衛氣進入陰經五臟,沿相克之序,“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也循行二十五周。晝夜合計五十周,實際應為50.4周。
衛氣晝行陽經夜行陰經,與衛氣陰陽經交替循行的方式完全不同,這是因為二者表達的內涵不同,后者表達的是衛氣的基本運行方式,而前者表達的是衛氣晝夜運動的主要位置及作用。如衛氣晝主要運行于形體,形體居外為陽,衛氣帶動肢體進行各種功能活動,動則生衛,故衛氣旺盛功能強,溫煦形體而形體溫暖,帶動肢體運動而動作靈活,古人將此狀態稱為衛氣晝行于陽。夜眠形體安靜,衛氣不帶動肢體運動,化生明顯減少,故肌表陰盛陽弱,形體畏寒,需蓋被保暖。衛氣在夜晚從形體徐徐進入臟腑,助臟腑陽氣化谷消食、生陰蓄氣等功能的完成,古人將此狀態稱為衛氣夜行于陰。總之,衛氣晝行于陽而夜行于陰,說明了衛氣晝動夜安、晝盛夜弱、晝外夜內的狀態,體現了衛氣功能的時空表達,符合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是陰陽虛實交替、運動消耗與資源再備交替進行規律的體現。故衛氣運行晝夜正常者,晝精夜瞑,陽旺陰盛,身體健康。如《靈樞·營衛生會》說:“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若衛氣運行失常,留滯在陰經或陽經,就成為病態。
衛氣留于陽,又稱“衛氣內伐”,即衛氣應入陰經反留滯在陽經。《靈樞·大惑論》說:“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營衛生會》又說:“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衛氣留陽經時間長,夜晚應眠反動,營氣應化陰而反生衛,化陰資源明顯減少,此外,化陰充陰需要時間(靜則生陰),熬夜失眠必導致化陰時間不足,久之,精血暗耗,陰不制陽而陽盛陰虛。不同年齡段,“衛氣留于陽”的原因有差異。老年人多由于元氣衰退,陰陽失衡;中青年多由于多慮熬夜、睡眠過少;小兒多由于疾病紛擾,睡眠不安。“衛氣內伐”尤對小兒影響很大,因為夜間是生精生形、生長發育的主要時段,睡眠不足導致幼兒形瘦體弱。
衛氣留于陰,即衛氣應入陽經反留滯在陰經。《靈樞·大惑論》說:“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晝神醒目張,衛氣從里出表,從陰經進入陽經,以帶動形體官竅運動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并促進臟腑陽氣旺盛。若由于疾病、行為不當,體質虛弱或年老退化,以致衛氣應入陽經反留滯在陰經,運動減少,營化衛不足,衛氣應盛反虛,功能應強反弱,陰盛陽虛,故白晝精神萎靡,困乏無力,嗜睡懶動。
衛氣晝行陽經,夜行陰經,這種規律也是可以改變的,如現代人經常上夜班,變晝動夜眠為夜動晝眠,衛氣也能代償性適應,因為這也符合陽動陰靜的規律。但若晝夜皆動,或晝夜皆靜,就打破了陰陽動靜平衡、虛實交替的規律,必導致衛氣虛弱及臟腑功能低下紊亂,或元氣衰弱而早夭。
衛氣留陽及衛氣留陰是現代中醫臨床常見病機,故只有“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才能晝精夜瞑,陰陽平衡,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