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
朱慈烺醒來后,正在梳洗,嚴有德上前稟報。
“小爺,那個馬國誠,錦衣衛審出來了。”
“張指揮僉事正在候著。”
“讓他進來吧。”
“是。”
張養所手拿供詞走進房中,“殿下,馬國誠全都交代了。”
“德州參將牛百葉授意他讓那些士兵向您喊冤,目的如何,馬國誠不知道。”
“不過,據馬國誠推測,應當是沖著邱磊去的。”
朱慈烺看過供詞,“你以為呢?”
“回稟殿下,臣認為,這件事應是沖著邱磊去的。”
“邱磊可是都督同知,從一品武官,誰會沖著他去?”
這個名字,張養所其實早就猜到了。
若是旁人,他斷然不會輕易吐露,哪怕是御史金毓峒在場,他也不會吐露。
可場內只有太子一人,余下的也都是東宮內廷的人,他沒有必要隱瞞。
“依臣猜測,應當是山東總兵左都督劉澤清。”
“理由?”朱慈烺問道。
“回稟殿下,邱磊與左良玉乃刎頸之交,崇禎十三年侯恂督師地方,請奏起用邱磊,以安撫左良玉。”
“邱磊這才為都督同知,掛鎮東將軍印,充山東總兵。”
“邱磊麾下人數雖少,可皆為遼人,作戰強悍,但毫無軍紀太差,不得人心,因此多受彈劾,被免去總兵之職,任鎮山東。”
“后劉澤清為山東總兵,與邱磊多有沖突,雙方部下,時常大打出手。”
“而朝廷……”
朱慈烺說出了張養所不敢說的話,“劉澤清屢有抗命之事,可手握軍隊,而邱磊又牽連著左良玉。”
“為了穩住兩邊,朝廷便采取了和稀泥的手段,放任不管。”
“同時,也是有意用邱磊制衡屢屢抗命劉澤清。”
張養所一躬身,“殿下英明。”
“而且劉澤清駐在臨清,北上德州的漕糧也是經臨清轉運,押送漕糧的軍隊,也是劉澤清的麾下。”
“為保漕運和京畿,兵部令邱磊移鎮濟南府,可漕運的事,朝廷給邱磊的敕書上并無此項權柄,邱磊無權過問。”
“能知道漕糧送達德州時間的,除了德州衛,就是押送漕糧的劉澤清。”
“就連下令的戶部和兵部,都需要等到事后稟報,而不會知道準確時間。”
“你認為呢?”朱慈烺問向自己的貼身伴讀太監嚴有德。
沒有外人在場,而且問話的又是自己的主子,嚴有德也是知無不言。
“回稟小爺,奴婢也認為劉澤清膽大包天,是想借刀殺人。”
朱慈烺將供詞放到桌上,“借刀殺人?”
“他劉澤清想借本宮的刀殺邱磊,也得看他能不能借到。”
“再說,邱磊是都督同知,朝廷從一品武官,除了圣旨,誰能殺從一品武官。”
“劉澤清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小爺,用不用傳劉澤清過來問話?”
嚴有德這話問的很沒有水平。
劉澤清是左都督,正一品武官,輕易不能動。
可他是太子伴讀,劉澤清想拿太子當槍使,他不能不表態,必須表個忠心。
朱慈烺明白嚴有德的心思,“你有證據嗎?”
嚴有德很配合的低下頭。
“有證據劉澤清才有問題,沒有證據,他就只能沒問題。”
“況且馬國誠簽字畫押的供詞上,只提到了德州參將牛百葉,并沒有提及山東總兵劉澤清分毫。”
“最重要的是,德州衛,直隸于后軍都督府管轄,德州參將的頂頭上司是保定總兵馬岱,不是山東總兵劉澤清。”
朱慈烺又拿起桌上供詞,“張指揮僉事,這份供詞,按規矩,你們錦衣衛那應該已經留檔了吧?”
張養所回道:“不敢欺瞞殿下,這份供詞,錦衣衛確已留檔。”
朱慈烺把供詞遞給嚴有德,“把供詞抄兩份,一份留在東宮,另一份交給金御史。”
“原本,快馬送交京師。”
“奴婢明白。”嚴有德拿起供詞離去。
“人證都看好了?”
張養所知道,這話是問自己的。
他連忙回答:“都看好了。”
“那些人都是德州運軍的人,有錦衣衛晝夜守著,協守的獄卒都是昌黎縣衙的人,和德州運軍沒有牽涉。”
“繼續盯著。”
“是。”張養所很知趣的退下。
“楊中丞那里怎么樣?”
一個小宦官回道:“回稟小爺,酉時初,水師船只靠岸,楊中丞連夜安置船上百姓,到現在還沒有合眼。”
朱慈烺站起身,“你在這盯著,去德州的人回來后,立刻稟報。”
“其余人,隨我去找楊中丞。”
城內,順天巡撫楊鶚還在指揮人手來回做事。
昌黎縣城里,人員密集,塞不下多少人。
可京畿之地,飽受建奴蹂躪,建奴每次入塞,都會擄掠大量人口。加之瘟疫影響,大量百姓倒下。
此時的縣城,倒還真能容納不少人口。
見到太子前來,楊鶚趕忙行禮,“參見殿下。”
“為操勞國事,一夜未眠,楊中丞真是辛苦。”
“為國效力,臣不敢言‘辛苦’二字。”
朱慈烺略微掃視一眼,“人都安排完了嗎?”
“回稟殿下,應當都差不多了。”
怕自己模棱兩可的回答令太子失望,同時也是怕太子懷疑自己的能力,楊鶚接著又補充道:
“昨天運送的寧遠百姓,分城內城外兩部分。城內由臣負責,城外由金御史負責。”
“按照薊遼總督王制臺、遼東巡撫黎中丞與臣的籌劃,人口先安置進昌黎縣城中。”
“京畿之地,飽受戰亂。將寧遠安置進城中,可以更好的穩定遼東軍心。”
“寧遠百姓,皆是軍戶,有軍事經驗。昌黎縣周邊,并無衛所,遇警事,多賴城中民壯。”
“若將寧遠百姓安置進城,再遇警事,可迅速征召起大批有經驗的民壯,用于城防。”
“無奈城中空地有限,無法安置全部的寧遠百姓,只能再在城外村鎮案子部分。”
“剛剛負責城外村鎮安置事宜的金御史還派人傳來了消息,城外也已全部安置妥當。”
朱慈烺點點頭,“按照朝廷的籌劃,寧遠百姓雖安置進了布政使司下的縣域,可他們還是軍戶,還是寧遠衛的軍籍,只是暫由屬地縣衙管理。”
“待朝廷恢復元氣,必會復遼。”
大明朝有軍戶,有民戶,但管理方式還是比較靈活的。
如果軍戶在縣城等民政區劃內居住,則由當地民政官府管理,可他們的戶籍還是軍戶。
民戶若是衛所軍事區域內居住,則由當地衛所管理,他們的戶籍還是民戶。
朱慈烺所說的這種由縣衙管理軍戶的情況,很常見。
順天巡撫楊鶚雖然很清楚復遼遙遙無期,但他更明白朝廷這么強調的目的。
“臣明白。”